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初唐四杰

发布时间:2020-05-30
1

初唐四杰杨炯的一首边塞诗,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唐代边塞诗
著名边塞诗
边塞诗有哪些

今天小编要介绍初唐四杰杨炯的一首边塞诗,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免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唐代,中国古代社会揭开了她最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李唐王朝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的数百年内乱,一个充满活力的封建大帝国开始冉冉浮现。这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在久负盛名的唐诗中,雄奇壮美的边塞诗无疑是一簇奇葩。杨炯的这首《从军行》较早且清晰地展现了初唐边塞诗中那飞扬灵动的青春之美。

可以说,杨炯的《从军行》洋溢着年轻人的豪气、朝气与青春壮阔的赤子情怀,因为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这也恰恰体现了新兴王朝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与昂扬姿态。

不管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还是李颀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都散发出一种红日初升的清秀挺拔之气,贯穿着珍惜时光、及时努力、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文人也出入边塞,习武治兵,初盛唐的著名诗人们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美的历程》)唐代重视边塞军功,有“节度使人相天子”的制度。

这当然为唐后期尾大不掉、藩镇割据的局面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但也确实为唐的繁荣兴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寄身幕府由军功入仕,也成为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蹑取进身”的重要途径。此外,国力强盛、凯歌频奏也使得社会尚武之风日浓,这就大大激发了文人们对国力强盛的自豪和对民族崛起的自信。杨炯虽然没有从戎作战的经历,也没任过什么军职,但他的边塞诗很有气势。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伴着诗句的展开,一幅壮美的雪地作战图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实,虽然同是唐代边塞诗,细品下来也颇有不同的味道。同是慷慨雄壮的品格,《从军行》没有盛唐边塞诗中那么浓厚强烈的雄壮豪迈,还不具备中唐《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那一缕淡淡的哀伤,却多了一份不曾有过的飞扬与明快,这也是与唐王朝的时代气息一脉相承的。

随着初唐社会经济日渐繁荣,整个社会日益沉浸在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的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的思想氛围之中。一种飞扬着青春与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成为初盛唐文艺的一个显著标志,诗曲歌赋等也一洗六朝之綺靡,全新出镜,使整个社会为之兴奋,为之疯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明确提出投笔从戎,爱军习武的口号,大有当年班超之魄力。在中国传统“武亦载道”的儒家社会中,“从古知兵非好战”,除非在道义上师出有名,否则不会轻言战争。这可能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生产的特点有关,战争没有好处反而劳民伤财破坏农耕,只有稳定有序的状态才是理想的社会。

战争给社会、家庭带来的苦难使中国的战争文学...

查看详情>>
2

杜甫这样骂人,虽然狠但是谁也无法反驳

初唐四杰
杜甫

所谓“雅骂”,是区分于俗骂的一种说法。俗骂的特点很显着:出口成脏,令人听了耳朵不悦。雅骂的特点也很显着:内容不带一个脏字、文化内在富厚、引经据典、乍一听文字还挺优美,但话里的意思是半点都不客套,让人想反驳都难找到旗鼓相当的词汇。

今天要说的就是“文化人”杜甫的一句雅骂。杜甫,又称杜子美,和李白并称“李杜”,一生漂泊崎岖,胸怀国是。不外杜甫忧国忧民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唐朝的文坛动向,其时,唐朝的文坛泛起了一种让杜甫感应匪夷所思的情况:

许多后生挽起袖子骂前人的诗句写的太差,骂得很是难听。他们也不是骂像屈原、宋玉等所处时代和唐朝隔得比力远的诗人,而是骂庾信(南北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人。

这些人都是唐朝诗歌文化兴盛的奠基者,没有他们,恐怕就没有我们现在读到的“唐诗三百首”。但在杜甫所处的时代,文坛上的后起之秀中开始盛行一种论调,他们认为这些人的成就都很一般,他们“好古遗近”,开始全盘否认唐朝之前的“六朝文学”。

杜甫实在看不下去,他认为,学习诗的历程中确实应该看到昔人的优点,但也不能走到极端的角落,把昔人捧得太高,而把今人不妥回事。再说了,这些子弟才子的成就,没有一个赶得上庾信等人,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指责前人,实在谬妄。

于是杜甫蕴藉地骂了一句很是经典的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经常被后人引用,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杜甫为了品评其时文坛的歪风,特意写了六首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句出自其中的第2首:

“王杨卢骆其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里的“王杨卢骆”固然就是指“初唐四杰”,杜甫在诗里先表达了这4小我私家的成就是现在那些轻薄文人赶不上的,然后话锋一转,加上后面那句,酿成了骂人的典故。

所谓“尔曹”,看着文雅深奥,其实就是“你们”的意思,但这里的“尔曹”跟《神童诗》里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不是一个观点,在这里它表达的语气要猛烈许多,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们这些不知好歹的家伙”、“你们这些轻薄守旧的子弟”。

连四杰的文章你们都以为差劲,可见你们守旧狂妄自大到了什么田地。我杜甫在这里告诉你们:当你辈的一切都化为了灰土、死成了渣渣、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声名时,四杰的职位依然像飞跃不息的江河一样永恒稳固,他们万古流芳,而你们会被后人藐视甚至遗忘!

虽然一开始杜甫只是批判文坛的歪风邪气,但厥后他这句骂人最狠的话却被广泛应用到种种领域,如果看到自以为是的人去批判那些真正做出了大孝敬的人、或者他们自得忘形到处标榜自己胜过真正有本事的人时,这句话就能派上用场。杜甫的“雅骂”,古今通用。


查看详情>>
3

欧阳询书风体现了内敛之美,其书法美学表现在对法与意的不同追求中

书法美学
初唐四杰
欧阳询

欧阳询在初唐四家中,以其强烈的美学风格卓然独立。他在继承魏晋六朝书法美学特点的同时,自觉吸收北朝康健爽达的美学风气,形成重法尚意的美学思想。其书作亦表现出质妍互重、骨韵兼并的美学风格。

艺术家的美学思想深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初唐时期“,海日生残夜”,艺术亦表现出盛大宏阔之美。艺术家的气质中,道家、儒家、佛家诸种思想杂融并存;艺术形式中,书法、雕塑、诗歌、绘画、音乐皆盛极一时。仅就书法而言“,书家之盛,不减于晋”[1],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繁盛阶段。然而,“江春入旧年”,书家多尊晋宗二王,书法多继承因袭,然而,欧阳询独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力创楷书的新气度,因而形成质妍互重的美学风格。

一、欧阳询书法美学观与初唐四家之不同,首先表现在对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认识上

欧阳询的晚年,进入被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时代。唐高宗继位,推行了许多新的文化政策,初唐文化呈现出别样的繁荣。在书法艺术方面,初唐统治者偏爱书风秀约典雅的王羲之,将其奉为书圣并身体力行地推扬王氏书风。因此,初唐书坛晋风犹存,古法尚在,魏晋六朝的迤逦之美深深地影响着初唐书家。当然,初唐的这种美学风尚毕竟不同于魏晋六朝的靡靡之音,更多的具有秀骨清相的审美内涵。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便是由隋入唐的欧阳询,他尽管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家,却戛戛独造,在书论和书法创作中既主继承,更重创新,表现出更多的独创性。

初唐四家中的三家都是王氏书风忠实的继承者。而欧阳询书风却险劲凌厉,与并称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大异其趣。如果说虞世南、褚遂良等多代表了南方神韵温丽的书风,那么欧阳询则更多地从南取韵,而以北朝之规矩严整为骨。《唐书》本传中谓“询初效王羲之,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度所传,人以为法”,说明欧阳询是在继承魏晋大王温厚、妩媚的书风基础上,增添了新的美学元素。因此,他兼容的书学风格在初唐书坛上显得卓然特立。

二、欧阳询书法美学观与初唐四家之不同,也表现在对法与意的不同追求中

欧阳询这种重法尚意的美学观,体现在他对书法结构艺术的阐释和探索中。传其书论中“排叠”、“避就”“、穿插”“、向背”、“覆盖”“、朝揖”“、顶戴”等概念,是书家对书法空间意识的总结,在看似的相反中求得整体的相成平衡,在不正中求正,充满了“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欧阳询在继承大于创新的初唐书坛上,孜孜不倦地追求书学气质中的“法骨”,成为有唐一代“尚法”的先驱。比起其他三家,欧阳询最突出的成就也正在于此。

初唐四家中的虞世南,更多地表现为对“意”的追求。他的书风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如果说虞世南是追求造型意味的书家,那么褚遂良展示的便是来自于笔意的华美。他用线条临摹出神似的《兰亭序》,其笔法之讲究可见一斑。至于薛稷,其《信行禅师碑》明显汲取褚书风格,自然流露清雅娟秀的神韵,完全是南派尚意的书法风格。

欧阳询在书法创作中一直致力追求对“法”的建立,将...

查看详情>>
4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50句经典诗句,你喜欢哪一句?

王勃的诗

1、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2、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索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邵。风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抗石曦南岭,乘沙眇北川。傅岩来筑处,蹊溪人钧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3、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4、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想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5、九月九历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8、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9、奈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岱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10、明月沉珠浦,凤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11、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12、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林塘风月赏,还待敌人来。霸华净天未,雾色笼江际。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13、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4、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15、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16、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西陵松檟冷,谁见绮罗情。

17、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18、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19、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20、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21、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22、莲座神容严,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颓华临曲磴。倾影覆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23、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24、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25、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2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渔舟唱晚,响穷澎澧之滨。物...

查看详情>>
5

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何人生结局却成了千古之谜?

初唐四杰骆宾王
骆宾王的传奇人生
骆宾王讨武檄文

提起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那么无疑就是李白和杜甫了,一个“诗仙”,一个“诗圣”,“李杜”二人,显然是中国诗坛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最为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诗句,却既不是出自李白之手,也不是出自杜甫之手,而是另有他人。

这里的“另有他人”,说的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就是骆宾王,最为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诗句,正是出自这位骆宾王之手,而提起这首诗的名字,甚至就连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都知道,那就是——《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最早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恐怕就是骆宾王的这首《咏鹅》吧。

这首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描写的又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鹅,也正是这些原因,才使得这首《咏鹅》,成为了我们最入门儿的一首诗。另外,据说当年骆宾王在写这首《咏鹅》诗的时候,年仅7岁;一位7岁的小孩子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诗句,那么这个小孩子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于是,我们就很想知道,这位写诗的7岁少年骆宾王,他最后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呢?

骆宾王,生于唐高祖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今浙江义乌人。骆宾王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从小就是一位大才子,由于他在诗文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于是,他就与王勃、杨炯、卢照邻,被合称为“初唐四杰”。

中国历来都是讲究“学而优则仕”的,所以,“学而优”的骆宾王,自然也就走向了仕途。骆宾王先后担任过“主簿”、“侍御史”等职,后来,徐敬业(初唐名将李勣之孙,李勣原姓徐,名徐世勣,因有大功于唐,就被李世民赐了李姓)起兵讨伐称帝的女皇武则天,骆宾王也就跟着去了。

骆宾王跟着徐敬业,在讨伐武则天的道路上,真可谓是全心全意,满腔热枕,骆宾王不但铁了心的要反武,而且,他还因此写下了一篇大名鼎鼎的《讨武檄文》,而要说起这篇《讨武檄文》,那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话说骆宾王的这篇以声讨武则天为核心的《讨武檄文》,最后还是落到了武则天的手上。可是,当武则天看到这篇骂她的文章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因为文章气势磅礴,辞藻华美,竟责备起了当朝的宰相不能识别人才,以至于“人才外流”了。

新唐书中是这么记载的: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并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关于武则天是真心爱惜人才,还是只做做样子罢了,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却从侧面,的确能够看出骆宾王的文才。那么,如此有文才的骆宾王,最后为武则天所用了吗?没有!

然而,尽管这一点可以肯定,但骆宾王最终的人生结局如何,却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有人说,徐敬业兵败的时候,骆宾王被乱军所杀;也有人说,其实骆宾王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谁知道呢?总之,当年写《咏鹅》诗的7岁少年,其最后的人生结局,却成了一个谜。或许,我们更愿意相信,一代才子骆宾王,最后隐居了山林,就像他笔下的那...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