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国的空城计不止一场,历史上真实空城计到底是怎样的?
在名著《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一章回中,罗贯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心理战——空城计。
从此,诸葛亮同志自编自导自演的“空城计”,就成了吃瓜群众口中难以复制的军事奇迹。但是,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系列中,却说过“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
其实,易中天先生说得是真没错,在不断创造军事奇迹的汉末三国时期,空城计的确发生过——还不止一次!
一、孙坚的空城计
首先要说江东猛虎孙坚的“空城计”,这事发生在“十八诸侯讨董卓”时期。
一开始,面对来势汹汹的十八诸侯,董卓内心很虚,毕竟对方军力强盛,人多势众,老董耍阴谋、玩权术有一套,但他自己还真不是什么顶尖的军事天才,所以董卓初始的策略是防守。
可是随着战事继续,老董发现,来的各路诸侯好像也没啥攻击性,虚张声势的假动作不少,可是真刀真枪的攻城,几乎没有,这些诸侯简直就是“人畜无害”。
看清了这个形势之后,董卓决定主动出击,他派出了亲信爱将胡轸出战,准备找个软柿子捏一下,杀鸡给猴看!
可是这个率兵出击的胡轸,选的第一个对手居然是——孙坚。胡轸pk孙坚,我本来都准备要为胡轸默哀了。
可偏偏,胡轸的运气,那真是不要太好:当他率领5000骑兵突然兵临鲁阳城下的时候,孙坚这会儿正在鲁阳城外搞“趴体”,不但人数少,而且连武器衣甲都不全。
按理说,胡轸只要胆子大一些,率领手下一顿冲杀,孙坚的这个“趴体”就要变成集体断头饭了。可偏偏,胡轸一看:哟,那是江东猛虎孙坚!不可轻敌,反而稍微放慢了脚步。
孙坚这个“趴体”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他的属下公仇同志马上就要启程去找袁术要军粮,孙坚同志便在鲁阳城外给他举办了个盛大的欢送晚宴,他是完全没料到胡轸的骑兵会突然杀到。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如果是军事素质稍微差点的,绝对是屁滚尿流的往城里赶,毕竟逃命要紧。可孙坚不是一般人,他命令属下,只能慢慢收拾东西,但绝不能拔腿回跑。孙帅哥自己更是继续喝酒划拳,完全就是一副大尾巴狼的模样。
直到胡轸的部队越来越近,眼瞅就要把孙坚包围了,孙坚这才率领部下,慢慢后撤。面对孙坚这举动,胡轸是完全懵了:这么淡定,绝对有诈!撤!
就这样,孙大帅哥居然就安全的撤退到了鲁阳城里。
其实,这一场隔空对决,完全是胡轸自己吓自己,他如果做足了功课,就会知道,即便孙坚城里城外全部家底加一起,也不够他胡轸一路平推的。
二、曹操的空城计
如果说孙坚的空城计,让孙大帅哥死里逃生,那曹操的空城计就要更胜一筹了。这事发生在老曹和吕布的之间。
公元195年,曹操和吕布在兖州对决。按说兖州是曹操的大本营,可是他在征伐徐州的过程中,被吕布抄了后路,占据了大部分地盘。曹操仓促回援,跟吕布一顿硬碰硬,双方打得筋疲力竭,最后连饭都不够吃了。
为了填饱肚子,曹操就把自己的部队都分配出去收割、采购粮食,甚至连老曹自己都带了一千多人亲自参与劳动生产——收麦子。
可就在老曹亲自劳动的某一天,吕布带...
查看详情>>与“三国的空城计不止一场,历史上真实空城计到底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三国鲁肃怎么死的?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肃,可能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三国时期东吴“四大都督”之一,但其实并非如此,正史中记载的东吴大都督仅有陆逊一个人,鲁肃并没有担任过这一官职。也可能有人认为,鲁肃胆小怕事,不过这都是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形象,真实的鲁肃如果胆小,又怎么会被孙权看重?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那么,真实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死的?
对于鲁肃是一个胆小怕事人的印象,多数都应该是来源于《三国演义》,老实人,而且看不惯周瑜几次陷害诸葛亮,总是出手帮助这个日后把周瑜给“气死”的卧龙诸葛亮,在黑了一把周瑜的同时,也让让人对鲁肃产生了很多好感,忠厚老实。但这毕竟也是艺术形象,经过作者的加工,那么真实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肃原本出身士族家庭,相貌魁伟,性格也不是“老实”,而是“豪爽”。鲁肃喜好读书,爱骑射,曾经帮助过周瑜,赠送粮食,因此两个人结为好友,希望能够共同为乱世做些事情。
鲁肃是一个很优秀的战略家,他投奔孙权的时候,向孙权提出了江东日后的发展规划,孙权十分欣赏,尤其在赤壁之战中,鲁肃也是功不可没。当时曹操南下,号称雄狮百万,虽然人数并没有这么多,但是气势上面确实是非常有震慑力。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孙权的很多部下都主张投降,认为从人数上面,东吴怎么样都是没有胜算的,不如直接投降,以免灾祸降临。
但是,周瑜和鲁肃却是非常坚决的主战派,经过很严密的布局之后,孙吴联盟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曹操退回北方,三足鼎立之势形成,鲁肃也因此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英年早逝之后,孙权采纳了周瑜生前的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为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从上面来看,我们可以知道,鲁肃绝不是演义小说里面表现出来的一个老实本分得近乎愚笨。相反,鲁肃作为外交家,言辞肯定是很厉害的,与人的交流之中尤其是与孙权,他能够把对于江东的规划对孙权表示出来,让孙权对他十分看重,经常找他一边喝酒,一边商议国策。
“单刀赴会”,因为鲁肃与关羽统兵的地点属于临界,疆土交错,经常发生各种摩擦,鲁肃总是顾全大局,以友好的态度安抚两方。因为荆州的问题,刘备和孙权相互出兵,鲁肃邀请关羽见面,兵马都安排在百步之外,将军们各自单刀赴会。鲁肃的部下曾经劝过鲁肃,这样太过危险,但是鲁肃坚持这样做,他认为,事情必须要说清楚。
217年,四十六岁的鲁肃病逝,孙权为他举办丧事,连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可能多少都有些“英雄相惜”的意思吧,虽然身处不同的阵营,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有能力的人之间的相互欣赏,这样的鲁肃,才是一个真实的鲁肃。
与“三国鲁肃怎么死的?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相关的文章
典韦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历史上和三国演义各不相同
在三国中有这样的一号人物他叫典韦,他被誉为是古之恶来,恶来在商朝就以勇武文明,典韦披上这个名号想必其勇武也是不低于恶来的,其实不管是恶来还是韦,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战死,有的人老死,各种死法都有,但是其实真正善终的又有几个呢?那么典韦怎么死的?
看一个人生死不能只看演义小说,当然也要看史书记载,所以典韦是怎么死的得从历史上看和三国演义去看。
在历史上典韦的出生时间没有任何的记载,但是死亡的时间是有记载的,死亡时间是197年,典韦是古代陈留己吾人,从小就长有一身非常棒的好身材了,身形高大,力气大的惊人,最主要的是这个人的眼光非常的宽广,而且胸怀大志,气节高尚,性格方面也非常的豪爽,重情义。
当时在陈留己吾自己的同乡有一位叫刘氏的人,他和另外一个地方叫李永的人有过节,而且可以说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作为同乡的典韦其实是看不过去的,于是就是设计要杀李永,李永哪是简单人物,竟然是扬州吴郡富春县县长,县长当然自家大院那都是戒备超级森严的,所以典韦杀他容易吗,当然是不容易的,所以一次典韦就假装自己是一位等人的闲人到了李永的府邸门前,等待着时机,当李永一出门的时候,典韦就上前把李永给杀了,同时他的妻子也没有放过,之后再慢慢的出走,李永家其实就在市集,有接近一百个人围攻典韦,但是没有一个人敢靠近典韦啊,最后典韦遇到了李永的好友,和典韦打了个你来我往,最后还是被典韦走了,全身而退,就这样典韦的勇武和义气被广为流传!
之后初平年间,董卓乱朝野,这个时候的典韦就已经是军士了,在曹操的麾下作战,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就是大家都知道军队的衙门旗又长又大,重量方面小编也就不多说了,那是没有人能举起来的,但是典韦是谁,天生神力,竟然一只手就能举起来,小编觉得实在是佩服佩服。
在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在濮阳和吕布对战,当时的情况非常的危机,曹操中计了,可以说是被三面围攻,这个时候的典韦又发神威,竟然等到了吕布的人马在五部之内才开始动手反击,而且拿的并不是什么自己的武器,而是小戟十余只,一戟一个敌方的小兵,简直就是厉害死了,只到打得吕布撤退,这样的勇武谁人能挡?
之后曹操就把典韦安排在自己的身边了,之后的曹操那就是如鱼得水了。
时间走到了建安二年也就是197年这个时间段,曹操和张绣又打了起来了,因为曹操把张绣的婶婶给霸占了,最后竟然把张绣逼得走投无路了才反抗曹操的,当时张绣带兵前来杀曹操,但是曹操已经率领轻骑兵逃走,典韦殿后,最后典韦只能殊死搏斗,但是典韦加上自己的部下就只有十来人,怎么能是整个军队的对手,最后力战而亡。
典韦就这样为了救曹操死在了张绣的军队之下,当然了曹操也是为了一个女人算是害死了典韦,小编在这里真的是把曹操给吐槽了一万遍不止,怎么就这么喜欢人妻了?你曹操就这样害死了一位这么厉害,勇武的忠义的将士,小编对你也是服气了。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典韦又是怎么死的呢?其实演义中典韦死和历史上有一定的出入...
查看详情>>与“典韦怎么死的?关于他的死历史上和三国演义各不相同”相关的文章
三国历史里庞德公是谁?他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鬼谷子”
皆知,三国江湖中,有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其中卧龙是指诸葛亮,凤雏是庞统。《三国演义》中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出的这句。并还深刻指出: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所以,搞得许多人都认为,卧龙和凤雏的绰号,是水镜先生“发明”的。但实则这两个绰号了,却是庞德公给起的,且就连“水镜先生”这个绰号,也是庞德公起的。
三国历史里庞德公是谁?
庞德公是荆州名士,却不喜欢出仕,故而一直隐居。关于荆州隐士,大家都知道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但可曾知道,历史上的刘表也曾屈尊去请庞德公呢?
据《襄阳记》载: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自往候之,谓公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公笑曰:“鸿鹄巢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龟鼋穴于深泉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趋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但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即,刘表统治荆州时,曾多次请庞德公出山,遭到拒绝。于是刘表就屈尊前来,对庞德公说:“你这人有点自私了啊,只知道保全自己,却忘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了。”
庞德公大笑答:“你这句话就错了,知道鸿鹄这种志向远大的鸟吗?它从来都在高林上筑巢,而龟鼋也是在深水中做穴,所以,我如何选择,也是这个道理。 ”
等于,庞德公根本看不上刘表。不过,由于他名声太响,自然吸引了许多名士前来交流,还有许多年轻人求学。而司马徽就是当时另一位名士,跟庞德公的关系非常好。同时,庞德公也有两位得意弟子。一位是他的侄子,庞统,另一位就是诸葛亮!
对这两人,庞德公欣赏异常,便给他俩分别起了“卧龙”、“凤雏”这两绰号。显然,这两个绰号,真实的含义,是言明了这两年轻后生,都前途不可限量。其中庞统出山比较早,跟了周瑜。而诸葛亮出山晚。而诸葛亮每次去拜见庞德公时,都非常恭敬,是“拜见于床下”。 即,诸葛亮每次见到庞德公,都是跪在床下,毕恭毕敬。
所以,庞德公是何许人也?说句毫不夸张的话就是:庞德公虽未出山,但却用两个弟子(相当于学生),诸葛亮和庞统,就深刻影响了三国进程,改变了历史,其影响力至今不衰。故而,把庞德公比喻成春秋时期,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的老师“鬼谷子”也是没问题的,同属于历史上最牛的隐士!
查看详情>>与“三国历史里庞德公是谁?他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鬼谷子””相关的文章
三国猛将魏延厉害吗?历史上这三个时期他做了怎样的贡献
魏延可谓是刘备集团的一员猛将,其名声仅次于同一阵营的关、张、赵、马、黄(亦即小说中刘备集团的五虎大将)。除了勇武,魏延还给人以狂傲的印象,也因此后世对魏延的评说不一。虽然魏延是一个颇负争议的人物,但历史上刘备却对魏延青眼有加,曾在自称汉中王后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授予其督汉中之权以镇汉川。据史载,刘备在公布对魏延的任命后“一军尽惊”,可见刘备集团的众人对魏延的认可度并不高。历史资料也表明,魏延在领汉中太守前确乎没有多少表现。而小说《三国演义》在描述魏延任汉中太守时,并未援引历史上的这段记载,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到了任命。不过,相比于历史,小说中魏延在任汉中太守前表现则较为活跃。历史上的魏延有多厉害?
一、荆州时期(208年——211年)
历史上,并未清楚地交待魏延在荆州时期的表现,《三国志 魏延传》在人物的表字后就直接介绍了魏延在随同刘备入蜀时(211年——214年)的简要情况。可以说,魏延在荆州时期的具体情况历史记载不明(从“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记载中推测,魏延甚至有可能是在刘备征蜀时期才加入刘备集团的)。
小说中,对魏延在荆州时期的具体情况有了详细地描述。首先是魏延的初次登场。小说第四十一回,刘备携民渡江来到襄阳,但蔡瑁、张允不放刘备等人入城,此时魏延出场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后经文聘阻拦未得成功。其次是魏延正式归降刘备。小说第五十三回,关羽奉命进攻长沙并与黄忠鏖战,后长沙太守韩玄猜忌黄忠,魏延当众救下黄忠并斩杀韩玄向关羽献城,至此,魏延正式归顺刘备。当然,在魏延归顺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即诸葛亮指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欲杀魏延,后经刘备解劝才作罢。而魏延的“反骨”之说也从此处埋下伏笔。最后是这一时期魏延参与的几次战役。小说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中,诸葛亮设计二气、三气周瑜,魏延曾作为诸葛亮的伏兵两次出现。
可以看出,虽然历史并未交待魏延何时、何地投身于刘备集团帐下,但小说却根据魏延的个性为其虚构塑造了投奔刘备的曲折过程。
二、征蜀时期(211年——214年)
历史上,魏延随同刘备入蜀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即“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这里对魏延在征蜀时的表现用了“数战有功”四个字进行了概括,然而魏延具体参与了哪些战役,历史上却无详细的记载。
而小说中魏延在征蜀时的表现可以说较为出众。首先,魏延是作为主力将领随同入蜀。小说第六十回明确指出的四名入川将领为黄忠、魏延、刘封、关平。其中黄忠、魏延是作为主力将领随同入川的。其次,魏延在取川中有诸多表现,小说的第六十回至第六十五回,都有魏延的身影。
第一,小说第六十一回,在涪水关饮宴上,魏延遵照庞统和法正的计谋,登堂舞剑意欲趁势击杀刘璋,但因张任等阻挡,未果。
第二,小说第六十二回,在庞统计取涪水关,魏延和黄忠一道按照庞统的安排擒捉了涪水关守将高沛、杨怀随军的将士。
第三,第六十二回至第六十三回,...
查看详情>>与“三国猛将魏延厉害吗?历史上这三个时期他做了怎样的贡献”相关的文章
赤壁之战中这个历史真相你了解过吗?赤壁之后的局势才成了三国鼎立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一直都是一个奇计百出的人物。
在中国,他的故事上至倚仗而行的老人,下至流鼻涕的孩子,都能说出个一两件。不过,人们了解诸葛亮大多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与《三国演义》中那个“半人半神”的形象,有些出入。说到《三国演义》,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这本书里最有名的一次战役——赤壁之战。
此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将曹操一统山河的雄心打了个粉碎。并且,在这场战争中的几个故事,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第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按演义里的说法,在战役之初,吴军的箭十分的缺乏。
但是,当时的周瑜,却为了刁难诸葛亮,便把造箭的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他,使得诸葛亮拍着胸脯说“三日之内必能如数交付”。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么,历史上可曾真的有过“借箭”一事?翻阅《三国志》,便有所了解,此事在历史上确有原型。不过,主角不是诸葛亮,事情也没那么神。
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的前夕,那天正是大雾,吴军的当家人孙权,亲率一支船队到曹操阵前侦察情况。而曹操,在发现吴军船队后,唯恐有埋伏,所以,不敢贸然派人出战。于是,他便下令弓弩手向吴军放箭,不让吴军靠近。
然而,吴军的船只却在短时间内承受了这么多的箭,便会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情况。眼看着船就要沉了,在情急之下,孙权下令调转船头,让船头的另一面也承受一些箭,这才使得船只受力平衡。而船头调转过来后,孙权正好下令船队后撤,使得曹操看到此景,大呼上当。
而这,则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借箭”并不是孙权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只是一时应急之举。而罗贯中,也许是看到了这则记述后,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素材,遂将其加工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那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周瑜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是演义里另一个精彩的桥段,按照演义里的说法,当时的曹军多为北方人,擅长弓马骑射,不谙水战。
而曹操,为了图省事,在下长江之时将大军的船只首尾连在了一起,认为这样就可以无虞了。这样一来,大军在水面上也可以行走自如,不受羁绊。可是,一旦一只船起火,那么,所有的船只都会遭殃。而后来,曹操的南下大军,也正是因此失败的。
当然,将船连在一起,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与吴军短兵相接时,曹军直接参战的士兵可以大大增加。这样一来,吴军想吃掉曹军一条船的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一点,演义里并没有提到,让读者误以为曹操的连船之举,除了任人宰割外,就是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蠢事,其实,也不尽然。
不过,黄盖诈降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是,黄盖在诈降之前,并未遭受到周瑜的“毒打”。在真实的三国历史里,黄盖诈降之时,直接就写了一封信,而上面,大概只是说了一些“江东小地方,难以阻挡贵军几十万人马,我不如顺应形势归顺了您”这类的话。
而曹操,从起兵到现在,打了这么多年的仗,黄盖的这种情况,他是见得多了。所以,根本就没有怀疑,只是安排好时间地点,让黄盖直接带人过来就完事了。
第三个故事:借...
查看详情>>与“赤壁之战中这个历史真相你了解过吗?赤壁之后的局势才成了三国鼎立”相关的文章
关于三国著名的赤壁之战中,这几个历史真相你知道吗?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最经典的一次水域战争。因为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使得“赤壁之战”家喻户晓、流传千古。但也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使得很多人都被演义所迷惑,把虚构的故事,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从而忽略了真正的历史真相,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赤壁之战”的三个真相。
第一个真相:诸葛亮并未借东风,不管有没有东风,周瑜都能够火烧连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他把“赤壁之战”的成败归咎于当时的东风。历代的人都认为东风是赤壁之战的决定性因素,周瑜和黄盖能够火烧曹操连营,是东风的功劳。再说诸葛亮也不可能借来东风,诸葛亮要是有这个本事,也不会连六出祁山都出不去了。
在江南待过的人都知道:在隆冬时候,江东刮一直是北风,而当严冬过后,天气变暖的时候,风向会大变,所刮之风会变成东南风。而曹操是北方人,不了解当地的气候,周瑜对这一切了若指掌,所以才会答应黄盖的建议。
如果周瑜作战这天刮的不是东风或者根本没有风,那么还会不会有火烧赤壁这回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有风无风,什么方向的风,赤壁都被周瑜烧定了。周瑜这样的统帅,不会把战争的取胜寄托在变幻无穷的天气上面。黄盖的计策是这样说的:“曹操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中并没有说要借助东风这个事情,实际上在周瑜和黄盖定下计策时,早就准备好了秘密武器,不管是什么风,都能确保无误的使火船冲进曹营。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风帆。在当时的东吴丹阳太守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有这样的描述:“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牅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可见当时东吴造船工艺的发达。所以不管是否有风,刮的什么方向的风,用风帆就可以控制船行进的方向,不是周瑜因为东风而出名,而是东风抱了周瑜的大腿涨了脸。
第二个真相:黄盖火烧的并不是赤壁,而是乌林,而且曹操连船并不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兵士的不适应
赤壁战斗只是一场规模很小的遭遇战,是曹军和孙刘联军偶然的邂逅。所以很多人认为火烧连船也是在赤壁发生的,把赤壁遭遇战和火烧大战混为一体。
实际上,曹操在江南兵败以后,迅速脱离了江南的赤壁战场,退到了江北的乌林休养整军。乌林在赤壁南面的长江边上,与赤壁隔江相望。此时的局面是:曹操兵多将广、粮食充足,只要长久对耗,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孙刘联军,军马比不上曹操,连粮草也比不上曹操,只能速战速决,才能取胜,长久以往肯定失败。
曹操经过思量,做好了长久对峙的局面。在后方水路大军陆续抵达战场之后,曹操下令沿着江岸驻扎,水陆互为犄角之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曹操根本就没想着短期内作战。在这个冬季好好休整,等到来年花开,再一鼓作气冲过去,消灭孙权,则天下可定。
曹操是北方人,忽略了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性。所以当北风大吹的时候,曹操的军士全部人仰马翻,来回颠簸,别说打仗了,连站都站不稳,兵器都握不住。没...
查看详情>>与“关于三国著名的赤壁之战中,这几个历史真相你知道吗?”相关的文章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呢?它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
说起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但凡看点历史书的人相信没有一个不熟悉的,甚至凭着记忆就能回想起这场荡气回肠的以少胜多经典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反间计骗蒋干、曹操上当诛杀蔡瑁、张允、周瑜黄盖苦肉计、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船以及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些典故更是流传千古,被不断传颂。
但是,任谁都知道这些其实全部是小说和影视剧作品《三国演义》中所虚构的故事,比如三观君就说过无数次“草船借箭”其实发生在濡须之战时候的曹孙对战,其主角正是让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感慨的孙权;再比如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操水军而实际上是曹营发生瘟疫,曹操自己主动烧毁了船只撤退。既然如此那么真实历史中的“赤壁之战”又应该是怎样一副容貌呢?而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件事。
要讲赤壁之战,我们首先要讨论的就是发生赤壁之战的原因了。根据一惯以来的说法,赤壁之战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发起的一场针对南方各军阀用兵,以图再次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之后同年八月,原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见曹军不可抵挡于是率众投降。次月曹操率军抵达新野,目标直指原本依附刘表的刘备政权和独占江东的孙权政权,在孙权的谋士鲁肃的撮合下(在蜀国的史书中,撮合孙刘合谋的是诸葛亮),孙刘二人决定一起抵抗强大的曹军,赤壁之战由此爆发。
但是,历史这个事情有趣就有趣在你讲述和他讲述的时候听起来会完全不同。曹魏时期的歌曲《平南荆》就把曹操南下这件事描述成“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是莫大的功劳一件。因为按理来说当时东汉正统在曹操,曹操去打的也都是割据军阀,是为了再次一统东汉做努力。
当然了,这件事换个角度说法就完全不同了,根据《资治通鉴》中周瑜在劝孙权主战时候的说辞: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应当模行天下,为汉除贼臣。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到底哪个更有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看法。总之就是这样子,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曹操跟刘备还有孙权的这场架是铁定避免不了的。那么赤壁之战到底打的怎么样呢?
很抱歉的是,真实的赤壁之战远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精彩,它的发生在魏、蜀、吴三国史书上各有不同的说辞。其中最简单的就是《魏书·武帝纪》: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甚巴丘,遗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甚赤壁,与备战,不利。
短短四十个字,就把赤壁之战都说完了?从这里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孙权利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引曹操派张熹救合肥,然后曹操对阵刘备失败。要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整个部队可达二十余万兵马,而孙权不过三万、刘备仅有两万(《三国志》中曹操自称是八十万大军,但是根据其能让十万精甲,又十万兵民的刘琮闻风投降,应该不少于二十万之数,但也多不到哪去)。再怎样的调虎离山之计,按理说曹操士兵就算比吐唾沫都可以打赢这场战争啊。
这显然不合逻辑,那问题出在哪呢?在《武帝纪》中我们还看到一个记载,是曹操自己在赤壁之战后说的话:“
自顷已来,军数...
查看详情>>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呢?它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三国里诸葛亮七擒孟获只是个传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文献入手
“七擒孟获”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我们发现针对这起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载。例如《三国志》对于”七擒孟获”之事,没有一个字的记述。但是,《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和《水经注》则都记在了这一事件。学者孙建华认为根据清光绪二十七年出土的“孟孝琚碑”可知,孟姓确实当地的一大姓氏。但是,尽管如此,孙建华还是认为”七擒孟获”是不可能存在,因为诸葛亮五月的时候才率军南征,根据《三国志》记载到了秋季诸葛亮就平定了南部反叛。孙建华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因此这一叛乱存在多年)是不可能的。
学者王保钰则认为诸葛亮心思缜密,做事谨慎小心,作为反叛头目的孟获不可能反复放走,王先生认为此举与放虎归山无异。所以”七擒孟获”的行为与诸葛亮的性格不相符合;除此以外,王先生认为南人反叛并没有随着孟获被擒而停止。因此孟获擒获后,南人便不反叛的观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综上所述,王保钰和孙建华都认为”七擒孟获”只是一个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有的学者认为”七擒孟获”是真实存在,他们(李廷贵、陆显禄)认为南人仍有反叛是历史事实,但是从侗族人只祭祀孟婆,而不祭祀孟公来看;继续反叛的人很有可能是孟婆,也就是孟获的妻子,而不是孟获本人。孟获本人之所以不再反叛,原因就在于其真的归顺蜀汉。
从目前的历史文献来看,”七擒孟获”更多的是传说,而不是历史事实。侗族人只祭祀孟婆这一点的各种缘由是不是真如李廷贵等学者所言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查看详情>>与“三国里诸葛亮七擒孟获只是个传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文献入手”相关的文章
三国里许诸裸衣与马超交战,如果不是曹操的话,历史也就没许诸什么事了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三国战力排行榜,这上面每一个人都是骁勇善战的英雄豪杰,都凭借自己的一身功夫在三国动荡中屹立不倒。其中排名第五的马超和排名第八的许褚,排名十分相近,但是如果真的打下去,许褚却一定会输!
两军前二人切磋
在许褚和马超阵前对峙的时候,马超正准备偷袭曹操,却看到了在曹操身边护卫的许褚,许褚威风抖擞目射神光,竟将马超的士气压下了大半,让他勒马而回,顿时骇然。
曹操善纳人才求贤若渴,所以对于马超这样武功高强之人自然十分欣赏。而许褚却不以为是,觉得自己要比马超更胜一筹。许褚在听到曹操说“马超英勇,不可轻敌”之后,就十分不服了,他急于想要出头露面便自下军令状,要和马超决一死战。
马超也不是个善茬,在看到许褚对自己下的战书之后,气急败坏的说道:“何敢如此相欺也?”于是便大放厥词,说明日势必斩杀许褚,回的霸气。而第二天,他们两个人果然对阵双方军前。
许褚和马超大战了一百多回合,都没有分出一个胜负,曹操看到后大肆夸奖马超真有不输给吕布的勇猛!许褚自不得意,便更加愤奋。两个人换了自己的马匹后又重新回到场上对打,打斗十分精彩,却依旧似是平分秋色。
许褚赤膊命搏
其实在第二个回合的时候,许褚依旧稍有逊色了。虽然表面上仿佛二人势均力敌,但在许褚“飞回阵前,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之时,也就是说在他们再次对打的时候,许褚把自己的衣服脱光了使劲浑身解数与马超搏斗。
所以,这细微之处尤见区别。颇懂功法之人就可以看出来,许褚在和马超的博弈之间十分的费劲,能够维持现在这个平局已经是许褚的极限了,虽然裸体打斗并不利于一般的将士,但是对于许褚而言裸体战斗是他最强的状态了。
当时的曹军和西凉军看到许褚赤身裸体的上阵了都大惊失色,他将保命的盔甲给脱了去单挑马超,实在骇人听闻,这万一防守不当,许褚就绝无还手之地了,只能说但是的他已经失去了理智,根本是想拼死一搏做最后的强攻。
在许褚脱甲卸盔怒发冲冠的时候,对面的马超依然气定神闲毫无惫倦之色,这样看来,许褚和马超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首先在心理上许褚过于急功近利反而不懂得稳妥就战,而在武功上更是输人一头。
许褚不敌马超,将自己的兵器也丢掉
在看到许褚裸体上阵后,曹操也替他提心吊胆了。虽然许褚在这样的情况中依然和马超续战了三十回合,两个人正僵持不下。许褚一气之下将自己的刀丢掉了,扭头去抢马超的枪。
马超和许褚双方搏力,许褚力气更大,将马超的枪掰断了,双方各拿半截枪作战。但是马超将自己趁手的刀丢掉是一件极其不理智的行为,没有了顺心的兵器仅仅靠着从马超手中抢下来的半截枪根本无法和马超作战。
所以马超这个时候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如果两个人再接着打下去,许褚绝对会输掉,并且死在马超的手上。因为这个时候的许褚完全将自己置于葬身之地了,仿佛猛兽在临死前最后的搏斗,只有血性没有意识。
曹操洞察形势,看到许褚已经没有能够抵抗的余地了,便着急忙慌的想要将自己最优秀...
查看详情>>与“三国里许诸裸衣与马超交战,如果不是曹操的话,历史也就没许诸什么事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