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古诗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16
1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宋代文学家苏轼善画善诗,这也体现在他的文字上,比如他的这首《题西林壁》就被大家赞誉“诗中有画”,既是一首写景诗,又有深厚的哲理蕴含在这对庐山奇景的描绘之中。下面就随着好工具小编一起来阅读这首《题西林壁》吧!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2.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缘: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查看详情>>
2

出塞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出塞古诗的意思
出塞古诗赏析
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边塞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那么当他的边塞诗撞上七绝时,会碰撞出怎样绚丽的火花呢?下面就是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王昌龄的这首描写远征边塞之苦的七绝《出塞》,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出塞古诗的意思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原文

出塞

王昌龄 〔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飞将军李广

3.教:令,使。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6.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古诗简介

《出塞》王昌龄的名篇,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查看详情>>
3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古诗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赏析

李白的诗总是浪漫宏大极具画面感的,《望天门山》则是他在开元十三年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相关翻译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长江从中间劈开天门雄峰,碧绿的江水从东流到此处,又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互相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原文

望天门山

李白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转。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拓展阅读

李白姓名由来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

查看详情>>
4

山行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山行古诗注释
山行古诗的意思

唐朝的诗人可以说是占据中国古典文化的半壁江山,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好工具小编就要为大家介绍诗人杜牧代表作中的一首,那就是《山行》,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山行古诗的意思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坐:因为。

6.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7.远上:登上远处的。

8.车:轿子。

9.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0.红于:比……更红。

原文

山行

杜牧 〔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查看详情>>
5

唐伯虎经典的古诗词有哪些?有什么意思

唐伯虎诗集大全
唐伯虎的诗
唐伯虎著名诗句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一、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出自唐伯虎的《夜读》。译文:如果我的名字不能显重一时我就不死心,为此我起来挑亮油灯再读文章。

二、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出自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三、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出自唐伯虎的《醉诗》。这是感慨漂泊流浪的日子,没有一个红颜相知可以把心事倾诉,盼望有一天能够归还本土,见到思念的人,和她握手重欢,几杯混酒,浅酌慢饮,再诉衷肠。

四、人为多愁少年老,花为无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

出自唐伯虎的《老少年》。人因为多忧多虑年轻而显苍老,花因为无忧无虑凋零前依旧那么艳,也不去计较什么年老年少了,只能暂且抛开那些愁烦的事情,把酒吟诗醉卧在花前了。淡淡的豪爽,淡淡的愁,表现了诗者乐观豪爽的性格,也暗藏了诗者郁不得志的无奈。

五、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出自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译文: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六、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出自唐伯虎的《临终诗》。译文:人活在世上总离开的时候,死后去了地府也没什么,其实阳间和地府都差不多,就当作是在异地漂流吧。

七、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出自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查看详情>>
6

范仲淹的秋思古诗是什么意思?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

秋思古诗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 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查看详情>>
7

李白写下的赤壁古诗《赤壁歌送别》表达了什么意思?是英雄对英雄,是男人的浪漫

李白
赤壁古诗
赤壁歌送别

赤壁是一个传奇性的地点,也是让许多文人武将心生向往的地方。20万水军浩浩荡荡,毁于诸葛亮借来的一场东风。这当然是小说中描写的场景,真实发生的故事,想来是更加震人心魄的,那将是二十几万战士的血肉相搏,战争的结果也不是由仙术借来的东风决定的,而是周郎英武,黄盖谋略,是英雄逐鹿,成王败寇。

苏轼很喜欢这个地方,在这里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名篇,如课本上的《赤壁赋》,又分为前后两篇文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此地的战略重要性和曾经在此发生过的传奇故事。真实的生活不会因为被写成了小说而流传千古,而是因为其自身足够精彩,足够厚重,承载着深重的历史和精神。

苏轼的词更加著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至如今,在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我的心中仍旧有着热流涌过,向往着那豪杰辈出,英雄相惜并逐天下的战火纷飞。历史中经历千年之久还能够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无非如此了。

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个人是绝对不会错过的,他的名字叫李白。

李白是自屈原以来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关于他的诗风,他自己的形容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针对的是创作的状态和风格。而杜甫的诗中有一句评价李白诗歌整体意境,比之李白自己的评价更加客观一些。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两位都是魏晋南北朝的人物,以诗文著名,杜甫用这两人形容李白,可谓准确至极。李白的诗飘逸浪漫,细分的话又有两种风格,一种豪迈,一种清新,正好与文中的两位人物对应。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里,李白觉得自己最像谁呢?想必大家都知道,李白喜欢姓谢的一家,也希望自己能够活得像谢家人一样,然而希望终究是希望,李白最后也没有做到“为君谈笑静胡沙”,反而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站错了队伍,卷入政治斗争中以至于流放夜郎。

在李白还年轻的时候,曾经壮游四方,在开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李白游历到了云梦,曾经的宰相许圉师因为欣赏他的才华,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李白也在此地过了十年的安生日子,希望凭借着老丈人的政治影响力,让自己走上仕途,中途还给当时的荆州长史韩朝宗写过《与韩荆州书》,其中出了不少名句,诸如“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之类,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

就在这十年之间,李白来到了当时的赤壁。写下了这一首《赤壁歌送别》

赤壁歌送别

唐代: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这首诗很有特色,甚至可以刚刚读完就断定这是李白的作品。

因为是一首送别诗,后边的两句主题转移到了送别上,关于赤壁的描写,只需要重点关注前两句。

两个人中之龙在这里决一雌雄,最后的结果是赤壁下的楼船扫地而空。

一场大火蔓延江面,照亮了整块的天空、云海和江水。想当年周郎就是在这里打破曹操,立下了三...

查看详情>>
8

《石灰吟》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后来的于谦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石灰吟古诗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在十几岁读书时所作得一首诗,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写出了这首《石灰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诗歌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上窑烧制的过程,来说明石灰的特质。

石灰的原料是石灰岩,工人们开采石灰的时候,需要对它进行无数次地敲击。而这个千锤万凿的过程,一方面说,成为有用的石灰,需要经历磨炼。另一方面,指出石灰岩本身是非常坚硬,寓意坚强的品格。

后两句,写石灰即使化成粉末,也毫无畏惧、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精神,象征着有志之土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能从容不迫。

诗歌句句不离石灰,却又句句在谈论人的人格,一语双关,妙绝。诗人借石灰之口,以石灰的烧炼过程,来比喻自己,不怕烈火焚烧,只想能做清白有用之人,以身报国又有何妨?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成为品格高尚、有所作为的人,就需要经受一定的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休肤,空乏其身”。

长大后的于谦,是否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太平里,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1421年,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1430年,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屡屡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的爱戴。

1445年,刚正不阿的于谦,得罪太监王振入狱。

当时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来都是两手空空,因此得罪了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说是抓错了人,把该抓起来的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

专权太监王振是什么人?

王振原为一个略通经书,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但是深感考取进士做官荣华富贵太难了,于是便自阉入宫。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王振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开始干涉朝政。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大肆揽权,并撤下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敕命铁牌,举朝称其为“翁父”。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查看详情>>
9

寒食古诗的意思,为什么说它是首骂皇帝的诗?韩翃靠它得到了唐德宗的欣赏

古诗
寒食古诗意思
韩翃

高筑基,朱漆门,古琴涔涔为君濆;碧玉酒,金足樽,楼榭歌台磬不浑。

戒卫森严的皇宫,檀香缭绕的大殿,镶金雕龙的宝座之上,端坐的是中国古代最高权力的行使人,一位睥睨天下的王者。皇帝,是一个王朝的核心与威严,是谁都不敢正眼相看的人,更不用说骂皇帝,这可是忤逆天子之大忌。

有一句民间俗语叫做“关起门来骂皇帝”,敞开大门明着骂朝廷可不是闹着玩的事。然而就是有人敢这么干,不仅骂了,还写出来流传后世以便让更多的人去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还有人写:“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长生殿上,风华正茂的年轻少女本该嫁给金舆王子,却被一个56岁的老年人“寿王”抢走了,更要命的是这老年人还是王子的老爸,何其荒唐!

白居易和李商隐的哀怨,几乎都基于仕途的不得志,试想如果这二人都是朝廷要员,想必也不会如此直来直往。然而有一个人骂皇帝却赚大了,他本来只是普通市民一个,却因为写了一首水平非常高的骂皇帝诗,皇帝看了不仅不生气,反而对其大加嘉赏!

这位诗人因而走上人生巅峰,从此平步青云,可谓一首骂诗改变命运!下面小解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全唐诗》里也收录了这首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文:春天的长安城处处飞花,寒食的东风吹斜皇宫的柳枝;黄昏时分宫中传递出御赐的烛火,轻缭的青烟飘入了王侯之家。)

大家可能发现了,看完这首诗的翻译,貌似没有一点骂人的意思啊!作者将寒食节长安城内的传烛活动描述得生动细致,借助轻烟将那种浓厚的节日氛围挥洒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是一首歌功颂德之作!那么为何会说它骂了皇帝呢?

这正是此诗的高级之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寒食,寒食节是为了纪念焚身而亡的介子推而延续两千余年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这一天,百姓们不生火做饭,禁烟火,只吃冷食。

也就是说,寒食当天是不允许生火的,百姓遵守了这个习俗,可皇宫之内却在传蜡烛,赏赐大臣。这不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吗?此处的“五侯”表面上是指汉朝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实际则借古讽今,暗指大唐朝廷上那些受皇帝宠幸因此嚣张跋扈的宦官们。

如果不去追究历史原因,单从字句上来看,《寒食》无疑是精妙绝伦的赞诗,读之不仅没有戾气,反而仿佛能嗅到轻烟之味。但是它实际的骂辞却是十分委婉的,如不是深究其根,恐怕一般人是挖不出来的。

韩翃将这首诗发表后,当时的唐皇唐德宗十分欣赏,不仅没有问罪于他,反而将赋闲十年的韩翃送入仕途,一路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相当于起草诏令的国家级机密人员,从此韩翃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韩翃也是唯一一位能够凭借骂皇帝而登上大雅之堂的文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热这和他高超的写作水平是分不开的,毕竟《寒食》的确很出彩!


查看详情>>
10

陆游笔下的《示儿》古诗表达了什么意思?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示儿古诗
陆游

关于到现在示儿古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示儿古诗的作者是谁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兴趣了解的吧,因为这个话题也是近期非常火热的,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示儿古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示儿古诗的作者是谁,小编也是到网上收集了一些与示儿古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示儿古诗的作者是谁相关的信息,那么下面分享给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示儿古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示儿》翻译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原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古诗的作者是谁: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