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朝三暮四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存在着古今异义,所以很多我们现在在用的成语,现在的意思已经脱离了本意,比如好工具小编今天要说的“朝三暮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朝三暮四现在多形容人变化多端,捉摸不定,那么在古代又是什么意思呢?
朝三暮四文言文全文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1.狙公:养猴子的老头。
2.解:了解,理解,懂得。
3.意:心意。
4.得:懂得。
5.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6.损:减。
7.口:口粮。
8.充:满足。
9.欲:欲望,要求。
10.俄而:一会儿,不久。
11.匮:缺乏。
12.限:限制。
13.恐:恐怕。
14.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5.诳:欺骗。
16.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19.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20.朝:早上。
21.足:够,足够。
22.众:所有的。
23.皆:都。
24.起怒:一齐生气起来。
25.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赏析
“朝三暮四”这则寓言,寓意有的人像猴子一样,执于名而忘了实、本末倒置了。现在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感情上不坚贞、不忠诚。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记载了狙公赋芧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