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古诗带拼音和翻译

发布时间:2022-08-09
1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和翻译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回乡偶书古诗翻译

大诗人贺知章的一生虽没有大起大落的传奇,但也算是顺风顺遂,考取功名、成为状元、在朝廷做官,直到在80岁高龄大病一场死里逃生,他才觉时日不多,立即辞官回乡,想要落叶归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诞生了好工具小编即将要说到的这首《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huí xiāng ǒu shū

回乡偶书

hè zhī zhāng 〔 táng dài 〕

贺知章 〔唐代〕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cuī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ǔ lái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翻译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老大:年纪大了。

2.乡音:家乡的口音。

3.无改:没什么变化。

4.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5.衰:减少,疏落。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在儿童眼中,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久别家乡,家乡作他乡的愁苦,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贺知章古诗拓展

一、咏柳

贺知章 〔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

相和歌辞·采莲曲

贺知章 〔唐代〕

稽山...

查看详情>>
2

敕勒歌古诗带拼音和翻译

古诗带拼音和翻译
敕勒歌古诗带拼音
敕勒歌古诗翻译

中国幅员辽阔,既有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有北方草盛牛羊壮的大草原,而说起写到北方大草原的诗词,相信大家都能立马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敕勒歌》,接下来就有好工具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明朗壮丽之景吧!

敕勒歌古诗带拼音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chì lè chuān , yīn shān xià 。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 lǒng gài sì yǎ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 yě máng máng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川:平川、平原。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4.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5.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苍苍:青色。

7.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8.见:同“现”,显露。

创作背景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赏析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

前两句,把天比作穹庐,又让我们联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