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是中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除了每篇文言文完整学习,更要注意语法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在考试之中灵活运用,触类旁通。接下来就有好工具小编整理的《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供大家课外学习参考。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刻舟求剑
佚名 〔先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了之后停下来,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但是剑还在原来的地方,像这样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立刻。
8.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0.吾:我的。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13.其:他,代词。
14.求:找,寻找。
15.矣:了。
16.而:然而,表转折。
17.若:像。
18.此:这样。
19.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0.止:停止。
寓意及道理
寓意: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1,不要死守教条,否则可能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名著拓展
《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作者简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 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 濮阳县城西南)人。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 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 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 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