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春秋

发布时间:2020-05-30
1

春秋数学教学计划(锦集十三篇)

春秋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飞逝,工作进入新阶段,制定工作计划,好好开个头。可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春季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基本思路

本学期,我们将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我将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高二年级的安排,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力争建设愉悦课堂,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面

1、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学校教学常规的要求,搞好本备课组工作。

2、结合本组的实际,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落实好具体的要求。

3、认真搞好一课一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教研方面

1、每周在备课组内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集体研讨,并每次要有明确的主题,求实效并有签名和记载。

2、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备课组要有工作计划,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并要有中心发言等有记录,期初交计划,期末交集体备课记录本检查。

3、组织参加学校的公开课比赛,组织组内公开课以及各备课组内的公开课(每人拿出一堂),以促进老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4、团结老师们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积极撰写教育论文。

四、工作要点

1、本期以备课活动为主,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加强组内的老师的相互听、评课及交流。

2、本期组织两次组内的教学检查。

3、努力作好准备工作,邀请x市教育局教研员xx老师开讲座,题目为《如何做数学课题研究》。

4、落实并开展各备课组内的课本、课题、资料的开发与研究。

5、安排xx老师开评高级职称系列公开课,为今年的评高工作做准备。

6、安排xx老师上评中级职称系列公开课。

春秋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4名,男生31人,女生23人。是由来自不同幼儿园的孩子组合成的新班级,所以,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比较参差不齐,学前班是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根据时代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学习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能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会用心、耐心、信心教好每一位幼儿。

二、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数学教材安排了34节课,教材着重培养幼儿思考、动脑筋的好习惯和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如:《按群计数》、《比较多少,一样多》、《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比较大小、长短、高矮》、《认识几何图形》、《10以内的相邻数》等,教材从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多动脑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使幼儿运用观察...

查看详情>>
2

吕氏春秋读后感精华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笔者以您的要求为起点创作了这篇有益的“吕氏春秋读后感”,作者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内心的净土。读完后,需要用读后感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您带来启发!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1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目的是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读《吕氏春秋》这本书前查资料中对吕不韦这个人物很感兴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组织编撰出《吕氏春秋》这本流传千古的书籍。当然,资料中也有一些轶事和史料,但我对吕不韦还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认为吕不韦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人,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不讲情面只计较利益,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如前期发现质于赵国的秦贵族子楚“奇货可居”。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这位“秦诸庶孽孙”取得王位继承权。子楚登基时,是秦朝的庄襄王。吕不韦任总理。他被授予文信侯称号,在洛阳吃了10万户。他的政治投资得到了回报。

三年后,秦王庄襄去世,嬴政亲王登基。这是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虽然史书上的记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我感觉可以根据吕不韦的出身、性格等因素想象出他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中的做法和所用的手段,不过尽管手段毒辣,但在当时吕不韦在秦国专权12年期间,对外采用了“远交近攻”策略,对内则大力发展商业,大大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的贸易繁荣,并使秦国军威大振,统一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

应当说,秦实现统一,在吕不韦专权时大势已定。后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立,吕不韦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不过正是因为他的厉害,给自己埋下了祸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时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

当然他本人也有当皇帝的野心。

吕不韦相当皇帝的野心我觉得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来,比如他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仆万人,这么大肆的招揽门客不是有异心么!还有关于秦始皇血统的民间传说。据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我想吕不韦是想丑化秦始皇,提高自己的地位。《吕氏春秋》的编撰我觉得也并非是吕不韦在同一前就为统一后的秦国着想,而是他要提升他在民间的影响力,为了他当皇帝取得民间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就是为了他专政取得一个合理的说法。

如《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我对吕不韦的评价是,他为秦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是一个英雄;他专政12年,甚至立志当皇帝。他的业务能力和远见令人钦佩。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2

自《没...

查看详情>>
3

春秋读后感(集锦15篇)

春秋读后感

和书籍为伴,永无惆怅之感,读完作家的著作,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复归平静。你是不是为着写读后感而烦恼呢?不妨读一读我为你精心收集整理的“春秋读后感”,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春秋读后感 篇1

《吴越春秋》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史学著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二十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大多数文章都谈到了它的文学价值,有些文章直接把它看作是一部历史著作。

现在见到的史学研究文章分别对作者与成书年代、版本及其流传、内容存佚、在浙江史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作了**。把它作为史学著作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还很缺乏,在不多的文章中涉及史学价值、编纂特点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其说不确。可见,要充分揭示其历史价值,把握其历史特点,更好地利用这一珍贵文献,吸收和借鉴这一历史遗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为此,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在方氏家族中得到公正的对待。

一《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东汉人。《后汉书·儒林列传》中对他有专门记述,文字不长,可以迻录于此:

“赵晔字长君,会籍山阴人也。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到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

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以为发丧**。[抚]卒乃归。州召补从事,不就。

举有道,卒于家。

晔著《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蔡邕至会籍,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诵习焉。”①

《传》中没有介绍他的生卒年代。我们可以略做一个推算:《后汉书·儒林列传》说杜抚“建初中,为公车令,数月卒官。

”东汉章帝建初共八年(公元76——83年),所谓建初中大概是公元79年上下。赵晔在杜抚上任前是个县官。他应该二十几岁。杜抚死后,他干了二十年的活。根据一般情况,他大概四十多岁。如果按四十岁算,他的出生时间从公元79年上推四十年至公元40年则为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假定他活了六十岁(《传》中说他“举有道,卒于家”。估计死时年龄不会太小也不会太大),应是公元99年即和帝永元十一年。大体说来他是东汉初人,生平主要活动于明帝到和帝时期,年辈略晚于班固(公元32——92年),而早于荀悦(公元148——209年)百年左右。

从《传》中简单记载来看,他是个高尚其志专心向学的人。能从《韩诗》名家杜抚受业二十年,并“究竟其术”,而且在《儒林传》占有一席之地,可见他的经学造诣很深。他的《诗细历神渊》,从书名上看好像受纬书影响较大,其生活时代正值谶纬流行之时,这点容易理解。

《诗细》现不传,内容不可知。《隋书·经籍志·经部·诗类》著录的《韩诗外传》十卷下面有注曰:“梁有《韩诗谱》二卷,《诗神泉》一卷,汉有道征士赵晔撰,亡。

”“泉”当为“渊”字避唐高祖李渊讳所改,《诗神泉》即本书简称,可见本书与《韩诗》有关,很可能是就《韩诗》阐发自己的思想。从《吴越春秋》的记述看,赵晔深于数术之学,再看《历神渊》的名目,估计《诗...

查看详情>>
4

读巴金家春秋有感合集(3篇)

读巴金家春秋有感

读巴金家春秋有感【篇1】

该走的走了,该留下的留下了,残存下来的高家哀嚎着,有的为旧时代的终结的害怕;也有为新时代的到来的惶恐。最终,高公馆消逝了,但那个时代的人们继续与自己的命运作斗争。他们失去的东西永远消逝了,他们生活的东西还在挣扎。

巴金《家春秋》读后感【二】

《家春秋》,早就有所耳闻,就是一直没能把它看完,近日看到室友带了一套,延续着原来的激情,我一口气把它看完了,家春秋读后感。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见解。

高家是封建守旧的大家族,高老太爷、姨太与五个儿子媳妇及孙辈们共处一堂,各房时常为了利益搬弄是非、争吵不休。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是世家长宫的孙子。他们都是崇尚新思想的年轻人,但都受到封建家庭的伤害。觉新身为长孙,被迫承担振兴家业的重任,放弃出国留学的理想,更因长辈阻挠,无法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梅芬结合,又被长辈逼迫娶了瑞珏,终日郁郁寡欢。

觉民曾逃婚抗拒长辈安排的婚姻,觉慧则与婢女鸣凤相恋,高家将鸣凤嫁给冯乐山做妾,鸣凤投湖自尽,觉慧悲痛离家追求自己的志业,觉民与觉新一起面对家族纠纷的考验。

梅芬又一次婚后因病去世,而觉觉怀孕待产。迷信的高家认为她不走运。她驱车离开高家,死于难产。只有一个儿子,海臣,陪着觉新。海臣病倒,因高某坚持不请西医而去世。一连发生厄运使觉新心灰意冷,一味顺从长辈而无力振作,更拒绝周蕙表妹的爱意,周蕙另嫁后忧抑病死,读后感《家春秋读后感》。

婢女翠环对觉新由同情关怀而生爱慕,最后觉新为了三爸的遗愿娶了翠环,重获崭新的生活。他们终于起来反抗长辈们种种不合理的压迫,高家走上分家一途,觉民与挚爱的琴表妹共谐连理。

五四运动洗礼后,新思想在他心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记,但他也受到封建孝道的束缚。所以他的一生就注定是悲剧。从小就是长辈眼中的宁馨儿 ,事事为别人着想,逆来顺受,默默地承受着命运安排给他的一切。

每次读到觉新的时候都感觉心里发闷,为他的逆来顺受和不反抗感到难过。令人欣慰的是,他终于在父母面前叛变了。也许很多人和事造就了他的性格,让人感到可怜和可恨,但在我看来,他只是可怜而不是可恨。

不屈的觉民,毕竟是新时代的一个人物。他更反对旧的道德规范。从反对爷爷安排的婚礼,到最后骂克定和科恩,他是一个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年轻人。自助者,然后天助之。他与琴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爷爷蒸蒸日上。

敢作敢为的觉慧,他是一个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老大和他的两个兄弟就像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部**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制度,展示青年们被制度残害白白牺牲的悲剧,以及觉醒了的新青年的迷芒,挣扎,愤怒,控诉,反抗,斗争。**每一位杰出人物都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鲜明代表。《家春秋》控诉了封建家庭,批判旧的社...

查看详情>>
5

家春秋读后感(收藏五篇)

家春秋读后感

今天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是一篇关于“家春秋读后感”的文章,记录这篇文章便于日后查看。只有读书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阅读作品后很多人受益匪浅,也懂得了生活的道理。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知识和思想精华的提取和消化。

家春秋读后感(篇1)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资料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还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写得十分鲜明: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我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琴,在里面扮演的主角不一样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期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期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思考。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最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还有就是最最顽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涛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家庭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期望,新的期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悲哀,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最后有了以前的光彩。

家春秋读后感(篇2)

很喜欢巴金这位作家,读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写作家春秋时还不满30岁,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书中很多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语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但是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述,个性在平...

查看详情>>
6

晏子谏齐景公的故事 说话的艺术有多重要

春秋
晏子谏景公
晏子谏齐景公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善辩的人物,比如说晏子就是其中一个,晏子这个人是春秋时期的人,他是在齐国当差的,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很会说话,下面我们就来讲晏子劝谏齐景公的故事。

在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人冒犯了齐景公,景公当时十分的生气,他就让人将这个冒犯他的人绑在了大殿上,然后准备让他手下的人将这个冒犯他的人给肢解了,并且他意识到可能有大臣劝谏他不要杀人,于是他就说:“如果有来劝谏我的人,那么就一并处死,决不饶恕!”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景公这个时候是十分的愤怒的,所以才不让人劝谏。

当时齐国的一些大臣虽然知道景公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他们怕被杀,所以就不上前去劝谏景公。

晏子当时知道齐景公这样做是错误的,他想要劝齐景公不要杀这个人,但是他知道齐景公现在很愤怒,所以不能够用圣人的道理来说服他,这样子只会让齐景公觉得烦,然后更加的愤怒,他左思右想,想到了该如何劝谏齐景公。

之后晏子上前去抓着那个被绑在大殿上的人,然后右手抓着刀,然后看着景公说道:“在古时候,贤明的君主要肢解别人时,不知道题目是从哪里下刀的?”晏子的这一句话瞬间就点醒了齐景公,然后齐景公立马站起来说:“我知道我错了,不要杀这个人了,放了这个人吧!”

从这个事情里可以看出晏子这个人确实是挺会说话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说话很委婉,他明明是要救人,但是却故意摆出一副要杀别人的意思,他虽然在话语中暗含批评齐景公的意思,但是却将齐景公比作贤明的君主,这一方面是为了给齐景公一个台阶下,另一方面是为了让齐景公不要杀人,还有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了。齐景公当时正在气头上,如果晏子用大道理去劝齐景公不要杀人的话,那么就可能既救不了人,而且又使得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了,下面我们再来讲一个体现晏子说话水平的事情。

齐景公这个人好用刑罚,所以在齐国的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贩卖假肢的商贩,有一天,景公不知道为什么,就问晏子:“我知道你家地理位置靠近市场,那么你应该知道哪个东西贵,哪个东西便宜吗?”当时晏子回答说:“比价贵的东西是假肢,比较便宜的东西是鞋子。”齐景公当时意识到晏子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让他不要施刑那么重,于是齐景公之后就慢慢少用酷罚了,之后齐国的市场上卖假肢的商贩也慢慢的变少了。

晏子在这个事情中也体现了他的话术高超,其实晏子知道齐恒公并不想问假肢以及鞋子,但是晏子却说了,这是晏子故意装糊涂,委婉的批判了齐景公施刑重,晏子这样子说既给了齐景公面子,而且又让自己看起来不像是劝谏,确实是厉害。


查看详情>>
7

晏子谏景公说了这样一番话 齐景公听后哭笑不得

春秋
晏子谏景公
晏子谏齐景公

春秋时期,齐景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地位,也为了顺利地收取各种税赋,他制定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凡有作奸犯科者,无论轻重与否,一律严惩不贷。

为此,有的人失去了双脚(罪行稍轻的,则砍去一只脚或一只手),有的人失去了双手,有的人失去了双耳……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种残酷的统治下,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却又无计可施。

对于这一切,齐国贤相晏子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很想直接向齐景公谏言,痛斥酷刑之弊端,并让齐景公废除这些有失人道的刑罚。可是,他又担心直言进谏,会让齐景公下不了台。齐景公这人生性好强,又高高在上,不一定会采纳他的意见,要是在朝堂上触怒了国君,不仅达不到进言的目的,还可能会让自己身陷囹圄。晏子知道,伴君如伴虎,逞一时之能,只会得不偿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晏子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件事暂时放一放,等以后有机会再向齐景公进谏。

一天,晏子陪齐景公在花园里闲逛,君臣二人侃侃而谈,十分愉快。就在这时,齐景公像想起什么似的,他突然对晏子说:“先生住在市集附近,想必对市井的行情非常了解,您一定知道市场上什么东西最贵,什么东西最便宜吧?”

听了齐景公的问话,晏子不觉眼前一亮,困扰在他心中多日的难题,终于有了解决的办法。晏子明白齐景公话里的意思,他无非是想追求最昂贵的奢侈品,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于是,晏子顺着齐景公的话意,不慌不忙地说:“回大王,目前市场上最昂贵的东西当属假脚,贵到可以与金银珠宝相提并论;最便宜的东西当然是鞋子,便宜到不值一文。”

晏子的回答大大超出了齐景公的预料,他好奇地问:“先生,这是何故?难道大家都不喜欢穿鞋子了吗?”

晏子故作释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犯了大大小小的罪过,被砍去脚的人不计其数,鞋子对他们来说毫无用途,倒是假脚能派上用场,所以大家都争先抢购,假脚一时成了最紧俏的物品。”

齐景公听后哭笑不得,知道齐国的刑罚过于苛刻。不久,他下令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律法,减轻了刑戮。从此以后,齐国被砍脚的人明显减少了,举国上下无不欢呼,大家四处传颂着齐景公的恩德。

一件本来很棘手的事情,就这样被晏子的三言两语给摆平了。由此可见,说话的方式和时机有多么重要。做人有时就应该像水那样,顺道就直流,遇阻便绕行。凡事转一个弯,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查看详情>>
8

晏子是如何巧妙谏景公的 几句话即化干戈为玉帛

春秋
晏子谏景公
晏子谏齐景公

春秋时期,齐景公在位时,齐国政治清明,国力进一步强盛,在众多诸侯国中实属屈指可数的大国。

这不仅因为齐景公开明、有作为,还得力于齐国名相晏婴的辅佐,君臣相得,国家强盛。

相信很多人在初中时都学过《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没错,他就是今天的主角。晏婴是一位家喻户晓、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人们皆尊称其为晏子。他博闻强记,知古通今,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执政长达57年, 不管是在朝上还是朝下,都能尽忠进谏,对国君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谓之为将内键之术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成功典范。

一次,有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发脾气,盛怒之下,竟下令将那个人绑在大殿下面,要将他一节节地砍下来。这可是一种残酷万分的刑罚。

并且,齐景公还同时下令:谁都不能来劝阻这件事,如若有人胆敢劝阻,就和那人同罪,也要被肢解。

作为国君,他的话可谓一言九鼎,谁都不愿意冒这个险去进谏。晏子听了以后,也没说什么,而是出人意料地把袖子-卷,摆出一脸凶狠的样子,抄起刀来,一把将那人头发揪住,同时在鞋底下磨刀,活脱脱副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君王泄愤的姿态。比划了一阵之后,晏子抬起头来,向坐在上面余怒未消的景公煞有其事地询问道:“大王,我看了半天,但却感到不知从何下手。好像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过,尧、舜、禹、汤、文王这些贤明的君主要肢解杀人时,到底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 对这个人应该从哪个部位下手去砍,才能做得像那些圣主们一样好呢?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这番话,立即警觉,自己若要做个明君圣主,又怎么能用这种残酷的方法杀人泄愤呢?所以他对晏子说:“好吧!是我做得太过了,放掉他吧!”

就这样,晏子几句话即消杀机于无形。他在此正是“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先是顺着景公的意图佯装要杀掉此人,却在行动中用暗示的语言警醒了景公,达到了自己劝谏的目的。他知道如果自己在那种情况下直言规劝,必定会事与愿违。因为那时齐景公正在气头上,如此一来不仅会使之下不了台,还会火上浇油,不但救不了人,甚至连自己也性命堪忧。正由于晏子看清了这个道理,才将计就计,很巧妙地充当一回“刽子手”,以委婉的方法劝阻了齐景公,得到了“以变求内者,若管取键”的效果。


查看详情>>
9

历史上晏子如何谏齐景公 齐景公非常敬重相国晏婴

春秋
晏子谏景公
晏子谏齐景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即位后非常敬重相国晏婴。

有一天,他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担心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担心的是社鼠。”齐景公觉得很奇怪,愣愣地皱着眉头盯着晏子,好半天才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晏子说:“大王,您见过土地庙吗?土地庙就是由许多木头排在一起,而后外面涂上泥土做成的。社鼠最喜欢到那里去做窝了,这样便很不容易捕杀它们。如果我们用火去熏,害怕烧坏了里边的木头;如果用水去灌,又恐怕冲坏了泥墙。只好让其逍遥自在地在里边生活了。所以,土地庙里的老鼠是最可怕的。君主左右也常常有类似社鼠的一些人,他们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无与伦比,同时又攻击别人;经常说他人的坏话。在百姓那里,他们作威作福,自命不凡,把坏事做尽。如果不除掉他们,就会越来越胆大妄为,乃至祸国殃民。惩罚他们吧,又怕有碍于君主的面子。国君,您看这些人不就与土地庙里的老鼠一样吗?”

晏子说完,见齐景公还是似懂非懂的样子,又继续说:“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卖酒的,他酿的酒味道非常醇美,价钱也很公道。而且,酒店前面是一条小河,后面靠着青山,店旁还有绿水环绕,环境十分幽静。店门口挂着长长的酒幌子,迎风飘扬,招揽顾客。酒店的酒这样好,但生意却非常差,没有一个人来这里品尝他的美酒。店主人非常着急,却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跑去问村里的人。

有一个老者告诉他:‘你门前养的那条狗太凶了,有人拿着酒壶去打酒,你的狗就迎头乱咬,谁还敢再去你的酒店呀?这就是你的酒卖不出去的原因啊!老板听了回去后把狗牵走,结果上门买酒的人络绎不绝。一个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就是那些不学无术却又野心勃勃,一心想占据高位的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想要晋见国君,提出好的治国方略,他们恐怕这些人被重用后自己被排斥,就像疯狗似的对这些人迎头乱咬。您想那些占据高位的坏人不就像凶狗一样吗?君主左右藏着那么些土地庙的‘老鼠’,又有那些‘凶狗’占据着高位堵在门口,有德有才的人怎么能够得到重用呢?国家怎么能兴旺呢?国君得不到贤能之人的辅佐,怎么能不让天下百姓担心呢?”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谏言,觉得心悦诚服,从此便更加敬重晏子了。

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的意思是说对通达事理之人,不能用言行相欺骗,而应该向他们说明道理,以使其建功立业。历史上有很多谏臣,晏子在其中堪称魁首。他的进谏没有一丝不敬,以老鼠和凶狗来比喻那些朝中的庸人和奸臣,把道理讲得极为透彻明白。

齐景公既听了故事,又得到了良好的建议,自然心悦诚服,而在政绩上有所作为。


查看详情>>
10

晏子这样劝景公不要喝酒 齐景公立马检讨自己的错误

春秋
晏子谏景公
晏子谏齐景公

在中国历史上,晏子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就连他劝齐景公戒酒的方式也是别具一格。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庄公中毒身亡后,继承国君之位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齐景公。

齐景公虽然当上了齐国国君,但朝中那些齐庄公的老部下很不服气,并认为给齐庄公下毒的人就是齐景公。于是,他们私下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齐景公不仁不义,下毒篡权。

流言满天飞,这让齐景公十分苦恼,他便每天借酒浇愁,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朝中大小事都无心过问。信任他的大臣们十分着急,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劝得了齐景公。

有一次,齐景公一连喝了七天七夜的酒,醉得不省人事。朝中有一个叫弘章的大臣,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来到宫中,劝齐景公戒酒。

弘章对齐景公说:“大王已经喝酒数日了,什么事情也不管,什么事情也不做,这样下去国家非灭亡不可!我劝大王一定要戒酒!”

齐景公说:“寡人要是不戒酒,你该怎么办呢?”

弘章回答道:“如果大王不能戒酒的话,大王就赐弘章一死吧,我实在不想看大王天天醉酒不理朝政,而我作为臣子却无能为力,这太痛苦了,还不如一死!大王考虑一下,我等大王的消息。”不等齐景公回答,弘章就走了。

弘章走后,齐景公左右为难,自己又不想戒酒,也不想叫弘章去死,这可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晏子出使其他诸侯国回来了,进宫向齐景公汇报。晏子见齐景公萎靡不振,就问他何因。齐景公就把弘章劝他戒酒的事告诉了晏子。齐景公还对晏子说:“寡人要是听了弘章的话,把酒戒了,这就是受制于臣;如果不戒酒,弘章就要寡人赐他一死,可寡人又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这真是让寡人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晏子听完后,没有说话。齐景公见晏子不说话,心中更是焦急,便问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呢,说来给寡人听听。”

晏子看着齐景公说:“听大王这么一说,我替弘章感到万幸。”

齐景公奇怪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弘章遇到的不是大王,而是纣王的话,那他的遭遇会怎样呢?恐怕他的脑袋早就被砍下来了。值得庆幸的是,他遇到了您这样的明君。他给您出了这样一道难题,实在是没有道理。您应该怎么做,还用得着别人告诉吗?”晏子说完,见齐景公不再开口说话,他便告辞了。

之后,齐景公越想晏子的话,越觉得深刻。一个不能从善如流的国君不是和纣王一样昏庸无道吗?以后还会有谁敢向自己进谏呢?因为几句流言蜚语,自己就沉迷于酒中,把国家大事抛在一边,作为一国之君,实在是大错特错!

当天晚上,齐景公就亲自给弘章写了一封信,检讨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为了齐国的繁荣昌盛,自己一定要把酒戒了。

弘景收到齐景公的信后,刚开始还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以为是齐景公敷衍自己。随后几天,他发现齐景公确实把酒戒了,才认为他真的说到了。那么齐景公为啥能很快发生这一转变呢?弘章经打听才知道,齐景公戒酒,是因为晏子的一番话。弘章这才明白晏子劝人讲究艺术性和策略性,能把话说到齐景公的心上。所以,他对晏子十分敬佩。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