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蝉古诗虞世南翻译及赏析
朋友,虞世南的古诗《蝉》是小编笔记喜欢的一首诗,想必大家也想了解,那么今天一起跟好工具小编一起来阅读以及翻译本首诗吧。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
诗的首句表面上是在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疏”字显示出树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最后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全诗蕴含着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虞世南简介
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初唐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
从政:虞世南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书法:虞世南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他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
诗人:虞世南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性格: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查看详情>>与“蝉古诗虞世南翻译及赏析”相关的文章
虞世南的《蝉》古诗堪称千古经典,发人深思,值得一读再读
蝉,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栖高饮露的生活习性,故诗人常以蝉自喻,来表现品格的高洁。以唐代为例,公认咏蝉诗有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都是以蝉自喻的名作,但由于诗人地位、境遇等的不同,呈现出来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
但要从这三首诗中,选出咏蝉诗之最,我会选择虞世南的《蝉》。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此外,虞世南也是历代咏蝉者中最符合蝉“栖高饮露”的生活习性。他除了是一个诗人,还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
根据虞世南所处的年代,他的这首五言古诗《蝉》,也是大唐第一首咏蝉诗。短短4句,既简练传神的写出了蝉栖高饮露、蝉声远传的特征,又巧妙的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赞美,令人叫绝。以蝉自喻高洁的品格,更是耐人寻味。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虞世南的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首句“垂緌饮清露”,便是对蝉栖高饮露生活习性的描写。意思是说,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垂緌”,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这里暗示诗人的显赫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清露”,则指品性的高洁。
次句“流响出疏桐”,是对蝉声传播的描写。意思是说,蝉声清脆响亮,回荡在树林之间。一个“出”字,能够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乍看之下,这句诗全写蝉声。但实际上从“疏桐”是高大的梧桐来看,这句诗也依然是对蝉栖高饮露生活习性的突出描写。意在表达秋蝉的高洁傲世。
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虞世南的议论之句,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它的意思是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鸣声依然遥远。即一般人们会认为蝉声远播,是靠秋风的传送才得以实现。虞世南却认为蝉居高自然能够致远。
这便蕴含了一个真理:内在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因素(权势地位、金钱等)帮助,便能声名远扬。由此可见,虞世南这里强调的便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但是一般人尚且看不透,只追逐外在,而忽略了内在。身居高位的虞世南却能看透这点,不得不说非同一般。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还包含了他的为官之道。直言善谏、高洁耿介是他深得李世民敬重的基础。李世民曾说:“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所以虞世南的这首诗,还是一首发人深思的咏蝉诗,堪称千古经典,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