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元朝的统治为何短命?短命王朝元朝错在哪里
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除了元朝只有短短不到100年的统治时间,其他四个朝代都是在300年左右,为什么单单只有元朝统治时间这么短呢?元朝算是中原第一次被外族掌权的朝代,所以汉人都不甘心被蒙古统治,时时刻刻都想着起义。而且当时中原的环境很复杂,蒙古人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实际上外族称霸也只有清朝好像处理的最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复杂的朝代,在前面它终结了自唐朝以来中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它又前接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以致于现在还有很多人分不清楚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区别。在后面它又奠定了近代中国的治理形态和基本版图,因此其实它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
很多人说元朝统治时间很短,说他只有89年时间,甚至有人从南宋灭亡到红巾军起义开始算起,说它只有71年。
然后把这个时间跟汉唐明清比,说它是个短命王朝,然后到处找理由,总结它灭亡的根源,当然一般情况下总结出来的总是民族矛盾之类的理由,“胡虏无百年国运”云云,甚至进而说元朝不是中国历史。
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其最致命的错误是,元朝并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或者说,它不代表最具力量的阶层的利益。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人是最宝贵的财富,社会是一个金字塔,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永远是最多的。当然了,在这一点上,工业经济社会表现得比农业经济社会要更明显。
当然,元朝不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不见得就会被推翻,因为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来看,无论在哪个时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的反抗意志是最低的——那些浪里来去的皇朝,由真正一穷二白的老百姓建立起来的,也只是一个明王朝。但一味的压迫,就是逼得人们反抗了。
先说说外因,元朝脱胎于成吉思汗创建的大蒙古国,虽然元王朝的奠基者忽必烈汗相对于其同时代的蒙古宗王们,有较高的对于中原历代王朝统治制度和风俗文化的认识,但是以军事扩张为基础的蒙古封建主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在王朝肇造始,对外战争就连绵不绝,尤其是对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的远征,对国力的损耗是显而易见的。
相比于外因,由王朝内部官僚体制、国家政策等堆砌出的内因,更是元朝短命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元王朝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宋、金王朝的一些官僚机构设置,但同时又保留了蒙古奴隶制社会的一些特征,例如宗王分封、投下制度等。更为了满足对外征服和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需要,在各地方官吏统辖外,另行委派大量的达鲁花赤,对所辖百姓进行竭泽而渔的勒索,社会各阶层关系紧张。
从政治上,蒙古人不允许汉族人参政,经济上,不允许汉族人从事高利润行业,文化上,处处打压儒家,崇尚异域文化。可以说,汉族人在元朝地位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惹恼了这片土地人数最多的民族,元朝的统治怎么会长久呢?
查看详情>>与“元朝的统治为何短命?短命王朝元朝错在哪里”相关的文章
三国之战熬到最后成立的王朝,为何如此短命?
东汉灭亡后,曾经的汉王朝分裂成了三个政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魏蜀吴三国,从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取代汉朝建立魏国到西晋咸宁六年(280),西晋灭亡东吴。总共60年的时间里,三国之间相互攻伐,交替混战。
直到司马家得势,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司马家族掌权者的经营,司马家族逐渐控制了曹魏政权。在司马昭统治时期,曹魏消灭了蜀汉政权,三国时代开始走向了结束。到了其子司马炎即位晋王(司马家封爵),司马家族正式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并且在14年后(279),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终结了长达60年的混战局面。
但是,如此强大的西晋王朝却在统一全国后的短短36年内,由强盛走向混乱,最终走向灭亡。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不由的让我们产生疑问,为什么结束了三国混战的西晋。会在短短的36年内走向灭亡呢?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西晋其自身在建立之初的体制存在问题,为王朝走向混乱埋下了隐患。由于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世族的势力逐渐壮大,尤其在各个地方,其影响力和地位甚至超过中央的皇帝,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取代曹魏,与这种制度和形势是息息相关的。
晋武帝司马炎在取代曹魏之后,为了避免其他世族、权臣效仿,便大肆分封其宗室子弟,让他们到各个地方为王,作为在地方上维护皇室的力量。并且实行占田制和荫客制,限制世族的土地面积和数量以及他们可以拥有的食客的数量,以此来限制世族的势力。
但统一后司马炎在位仅十年,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加上司马炎之前大肆分封宗室的行为,造成了皇族势力的壮大,成为了又一支地方割据势力。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地方的皇族势力不久就掀起了八王之乱,晋王朝自此由盛转衰。
而另一方面,从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中原,成为另一股割据势力,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伏笔。从东汉王朝开始,朝廷就常常通过招引或者强制的方式让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目的是方便监视各族,并增加兵员和劳动力。魏晋时期,更是不遗余力地将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以至于到了后来,其迁入的人数与关中一带的晋人差不多,形成了极具威胁的割据势力。
到晋惠帝统治时期,便爆发了氐帅齐万年之乱。在八王之乱时,趁着司马家宗室互相攻伐的时机,原本臣服于晋朝的匈奴人刘渊军团割据汉地建立汉国。在东方河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领袖如石勒、王弥等也起兵对抗晋朝,并且宣布依附于汉国,得授汉国官职,使得汉国成为严重威胁晋朝统治的军事力量。
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继位后,派遣大将呼延晏率军攻打洛阳,一路摧枯拉朽,到六月于前来增援的王弥和刘曜会合,攻入了晋国都城洛阳,并且俘虏了打算西出长安的晋怀帝,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后,焚毁了洛阳皇宫,带着玉玺和一些晋朝大臣班师回朝。这就是史书上所讲的“永嘉之乱”。在此不久后,西晋走向了灭亡。
所以,曾经强盛一时的西晋王朝,其实是在内部宗室的内乱和南迁的的少数民族的叛乱的联合作用下,迅速地由强盛走向混乱,最...
查看详情>>与“三国之战熬到最后成立的王朝,为何如此短命?”相关的文章
杨广手握雄资,为何依然走向万劫不复?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赫赫有名的大一统短命王朝,秦朝和隋朝。
前者余威尚存就戛然而止;后者则犹如“十年一觉扬州梦”,也繁华落尽。
隋朝第二代君主,杨广,骗母陷兄杀父屠侄,可谓无恶不作。
但表面上却总装出一副温良节俭恭让的面貌。
登基后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暴虐天下,最终落得个身死人手的下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杨广与父母之间的故事。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和往常一样起床,对镜梳洗。
尽管他统治下的隋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尽管他已经被迫逃亡江南,但他身上依然散发着真命天子的独特气息。
看着昏黄的铜镜,眼望其中自己朦胧的身影,杨广不自觉地摸了摸脖子,悠悠着感叹道:
“大好头颅,不知谁将斫之。”
旁边的萧皇后一听,顿时勃然变色,立即劝道:
“陛下何出此言?
方今天下已乱,祸患未平,怎么说这般丧气话?”
对于皇后的劝诫,杨广似乎根本听不进去。
在他心里,即便自己沦落到这般田地,关陇贵族已经步步紧逼,他依然觉得能够高枕无忧。
万万没想到,就在当天上午,宇文化及带着叛军冲入杨广的行宫,当即把他处死。
早上梳洗时一句自鸣得意的嘲讽,居然就在几小时内一语成谶。
通常来说,历史上对杨广的评价都是贬多于褒,认为他好大喜功,暴虐无度,致使隋朝跟大秦一样二世而亡。
但如果咱们真正想深入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就得从他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开始追溯。
青少年时期的杨广,用五个字就可以贯穿,那就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属于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意思是说一个人为了拼命迎合周围环境的认同,就会在语言和行为上拼命贴近他人的喜好。
哪怕是扭曲自我,让自己不快乐,也在所不惜。
这种人或许很靓丽,很优秀,看上去人畜无害岁月静好,但他的内心往往承受着巨大的落差和撕裂。
杨广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史书说他“美姿仪,少聪慧”,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禀赋获得大家信任,但他还是选择压抑自我,拼命迎合别人。
按理说在侯门似海的宫廷里,杨广贵为皇子,不仅长着俊美白皙的皮囊,还拥有一颗众人艳羡的最强大脑,那么他还需要刻意讨好谁呢?
这个被讨好的对象,就是他的母亲独孤伽罗皇后。
独孤伽罗出身少数民族,既有着别样的异域风情,也兼具中原女子的明媚和聪慧。
作为杨坚数十年的伴侣,她对外诠释了母仪天下的格局,对内也在子女的教育上颇费心思。
对于众位皇子的能力和品性,独孤伽罗一向都以最严格的标准进行要求。
父母如此优秀,家庭教育也近乎于严苛,这令不少皇子都倍感压力。
面对这种压力,杨广却没有任何怨言,无论什么场合,他都会表现得让母亲喜上眉梢。
这一切,不是源于他心甘情愿,而是源于他的野心。
尽管杨广后来成功继位,但按照最传统的继承法则,他肯定不处在最优先级。
毕竟,他的大哥杨勇才是真正的太子,他这个老二在出生顺序上就落了下风。
可杨广心里是不服气的,他觉得自己才貌能力都不在大哥之下,凭什么因为祖宗法制就甘拜下风?
于是,他果断想出一切办法去和杨勇竞争。
可这杨勇偏偏不是呆头呆脑,一说话就流哈喇子的窝囊废。
他仪态...
查看详情>>与“杨广手握雄资,为何依然走向万劫不复?”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