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个故事其实也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许多人将秦朝之前的那段大分裂时代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也不能算完全正确。因为严格来说,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代,其中作为划分这两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事件那么多,为什么三家分晋具有划时代意义呢?其实给出这个定义的人就是历史大咖司马光,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司马光在他的鸿篇巨著《资治通鉴》开篇就谈到了尊崇礼制的重要性,他认为天子之所以可以统领万民,根本原因在于礼制维系着整个国家的纪律纲常。只有当大家达成共识认为:天子统辖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整个社会从上至下各守本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司马光提出了天子最重要工作就是维持礼制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当然,光空谈理论,不举例子的书不是好书。因此《资治通鉴》开篇在简短讲述了礼制的重要性后,马上进入主题写出了导致礼制被彻底破坏的“三家分晋”事件。
晋国原是春秋最强大的诸侯国,到了晋出公在位时期,晋国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世袭正卿的智氏家族的手中。公元前453年,身为卿大夫的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联合灭掉了智氏家族。此后韩、赵、魏三家掌控了晋国的大小事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其地位与晋国国君平起平坐,晋国自此名存实亡,直到公元前376年被韩、赵、魏三家彻底瓜分。这便是“三家分晋”的大致经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晋文公当年对周朝王室立有大功,于是他请求周襄王在他百年之后赐予王者的葬礼,周襄王当即拒绝并说道:“这是国家的典章礼制,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样的事情,这也是叔父(晋文公)所厌恶的啊。如果不然的话,叔父自己也有封地,尽管行王者的葬礼好了,又何必请我赏赐呢?”晋文公听完这番话后心生畏惧,不敢再提此事。当时周天子的实力已非常弱小了,与晋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像晋文公这么强势的国君却也不敢僭越礼制。
同理,诸侯国中那些强势的卿大夫完全有实力驱逐他们的国君,但始终没人敢这么做,不是因为力量不够,更不是于心不忍,而是他们害怕僭越之举会引发天下人的众怒。
然而,“三家分晋”事件发生后,周天子不申斥,却反而将韩、赵、魏三家从卿大夫提升至诸侯的地位,周王室的礼制是被周天子自己给破坏完了。既然君臣之间的礼制被破坏,天下人便以实力争高下,过去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因此,司马光将“三家分晋”之前,礼制尚可维系的时代定义为春秋时期;将“三家分晋”之后,礼制彻底破坏的时代定义为战国时期。这便是春秋战国分界线的由来。
查看详情>>与“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个故事其实也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相关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割线是怎么产生的?原来晋国被瓜分才是标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查看详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割线是怎么产生的?原来晋国被瓜分才是标志”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怎么会有这么多战乱呢?原来跟秦国也脱不了干系
我们在看春秋到秦汉时期的影视或者小说时,都会提到一个词语-“礼崩乐坏”,但是没有彻底说明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是大概了解,但你知道为什么秦汉时期的古人会把这个词语记录在历史典籍里呢?
春秋时期到秦朝的统一这段时间之内是我国历史上分裂最长的时期,各个诸侯轮流争霸,虽然局势动荡,但也是开疆扩土这一重大的时间点。因为战乱导致了对“礼”的重视,而这个字刚开始的意思是指祭祀中的仪式,后来演变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而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度也和它密切相关,周天子、诸侯王、大夫、士等这些身份等级制度都是来自于“礼”,同时又制礼作乐和通过一系列的礼仪使得各个等级的秩序得到固定,而等级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也有了明确可知的规章制度。
但这个制度却在春秋、战国这战乱时期被打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时期由于周王朝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和对诸侯王的震慑导致天下大乱,各个有实力的诸侯开时吞并相邻的小国家,根据统计这段时间内灭亡的国家多达52个,而到战国时期剩下的七国基本上爵位都不是很高,但初期所封的公爵全部都被吞并,而七国中齐、燕、魏、韩、赵都是侯爵,疆域最大楚国却是子爵,最后统一全国的秦国却是伯爵,这使得周礼中固定的等级制度被严重破坏,这也是秦汉时期文人大呼礼崩乐坏的原因之一。
除去阶级制度的破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弑君,典型的例子-赵武灵王因为他的两个儿子争夺权力而被他最偏爱的二儿子困在沙丘活活饿死,还有在《竹书纪年》中记载的越王朱勾弑父、鲁幽公为其弟所弑、宋炀公被侄子宋厉公所杀、鲁懿公被侄子伯御所杀等等,这样的弑君事件前后多达52次,可以想象这个时代是有多混乱,君臣之间没有敬忠,父子之间没有尊重、孝心,使其局势动荡的同时礼仪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什么他会主选儒家,除开其他的各个因素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儒家对“礼”的观点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对后世王朝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我们现在提倡的“尊老爱幼”的礼仪却是在那个在那个时候种下的。
查看详情>>与“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怎么会有这么多战乱呢?原来跟秦国也脱不了干系”相关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期,原来是这个原因导致了西周各国诸侯主导天下事务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家应该不太陌生,那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个纷乱的争霸局面呢?我们要由西周的灭亡说起。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相信各位早已听说过。周幽王是周武王的后代,周武王姬发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后,一直传到幽王。但这幽王非常无道,宠爱美女褒姒,不理国政,更废掉原本的王后与太子。由于想令褒姒高兴,幽王不惜愚弄诸侯,假装有敌人入侵,燃起狼烟,让他们前来救驾。
王后和太子无辜被废,王后的父亲申侯决定起兵为女儿报仇,于是联合外族犬戎,进攻周幽王。诸侯被幽王戏弄过,这次害怕中计,不再来救驾了。于是,都城镐京被攻陷,周幽王被杀。
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拥立下,即位为新的周王,历史上称为“周平王”。但当时都城镐京经过战乱,被外族劫掠后,已非常残破。平王决定迁都,以东面的雒邑为新的都城,继续周王朝的统治。
历史上把这次迁都作为周朝的分水岭,迁都前称为西周,迁都后为东周。
不过,平王的继位与其正统性,颇受诸侯质疑。他们一般把幽王被杀,归咎于平王,觉得他有弒父的可能,故此更不愿尊奉他为天子。另一方面,平王东迁的过程,还需要秦国出兵护送,更显示出周朝的弱势,让诸侯更瞧不起天子。
此时,有实力的诸侯开始崛起,比如郑国,既在周朝的朝廷当中担任天子的卿士,握有政治实权,又在军事力量上比周天子强势,因而逐步掌握了对天下的号召力,实际上已取代了周天子作为天下之主的地位。
这样,中国历史进入了霸主崛兴的春秋时代。
往后的数百年,数个有实力的诸侯先后兴起,在他们各自的年代主宰了天下的局面,被其他的诸侯尊为霸主。他们举起尊奉周天子的旗帜,又领导诸侯们一起抵御外族的入侵。名义上,仍然是周朝的年代,但实际上,诸侯已主导了天下事务。
查看详情>>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是这个原因导致了西周各国诸侯主导天下事务”相关的文章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没有一个国家能打败秦国?
纵观古代中国历史,秦帝国的建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而这个一统天下的大国,曾经长期居于西北一隅之地,被中原各国以“夷狄遇之”。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春秋争霸,还是战国争雄,秦国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顶住了来自东方一波又一波的灭国级军事入侵,并最终积蓄力量完成了对东方的反噬。那么,秦国究竟依靠了何种力量呢?
1.山河之固
毫无疑问,秦国所处的关中平原自古山川形胜,东据崤函之固,有一夫当关、万夫当关之险,当东方六国的军队从洛阳一带沿黄河南岸抵达关下之时,秦军便可以据险而守,与东方各国的远征军展开攻防拉锯战。东方各国军队顿于坚城之下,士气自然难以维系,一待秦军开关掩杀,胜败已然明了。
除了陆上的崤山与函谷关之险外,秦国同样依靠黄河作为天然的国防屏障。早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就曾经用舟楫在晋国的灾年向其输送粮草赈灾,这表明当时的黄河无论径流量还是水面宽度都较今日为大,因此,即使春秋时期晋国曾经在彭衙之战(陕西白水)、汪之战(陕西澄城县)中短暂占领过秦国的城池,但是因为黄河天险相隔,也只能是掳掠一番了事。
2.秦国之力
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之外,秦国自身的战略资源条件也可以有效地对东方联军进行牵制。春秋时期,秦国通过向西戎地区扩展增加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从而将陕西、甘肃东部地区的广袤领地大部分收入囊中,并以雍城(陕西风翔)作为水路交通的枢纽,在收纳西戎的过程中扩张人口,并且大量吸收戎狄中具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从而有效地抵御了来自晋国为首东方国家的攻击。
战国之后,秦人在积极变法的同时加快征服脚步,先后将巴蜀、汉中乃至于楚国的江汉平原收入囊中,并且消灭了在秦国背后作妖的义渠人,逐渐掌握了数倍于战国诸雄的领土与人口,从而有着足够的军事经济实力与东方六国抗衡,不惧六国合纵征伐秦国。
3.绝秦意难
公元前578年,晋国带领东方齐、卫等国联兵伐秦,一度冲破函谷关之险,进军至泾水以东的麻隧(陕西泾阳),深入秦国腹地,这次进攻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一次灭秦作战,晋国吕相甚至专门撰写了《绝秦书》以示此次行动的坚决性。然而,联军在渡过泾水之后依旧选择退军,可见以晋国为代表的春秋国家并没有绝秦的真正意图,而只是希望以兵威压服秦国,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想轻易断绝秦嗣。
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虽然在苏秦的游说下产生了合纵攻秦的行为,但是各国之间并未真正同心,并且对于秦国抱有幻想,实质上并没有彻底消灭秦国的意图,只是希望暂保自身安危,甚至希望与秦“连横”以攻他国。
秦国拥有绝佳的战略位置,并且有着出色的地缘战略目标,而东方国家始终没有真正“绝秦”的念头与勇气,最终促使秦国日甚一日,成为不可抵挡的统一洪流。
查看详情>>与“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没有一个国家能打败秦国?”相关的文章
周幽王因为休妻导致了西周灭亡,接着就开启了春秋战国的时代
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口子日子过不下去了,离婚是最终的选择,人们都见怪不怪了,双方也没啥损失,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一桩离婚案却引发了一个王朝的灭亡,离婚的男主角就是周幽王,女主人就是王后申,至于第三者吗,就是褒姒。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宫湦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继位之后,立当时申国国君的女儿为王后,申国当时本来也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也是门当户对,按理来说,周幽王跟王后日子应该过的也不错,但是,问题就出现在这个但是上,一个女人来到了周幽王的世界,西周的命运就这样终结了。
周幽王开始时是好是坏,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他的的昏聩却是非常的有名的,史书记载,周幽王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宠臣虢石父是个奸诈小人,再加上褒姒的出现,周幽王开始为这个女人着了魔,居然用烽火戏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这还不算啥,到了公元前774年,周幽王一纸休书将自己的王后也就是申国国君的女儿赶回了申国,把太子姬宜臼废掉,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申国国君的女儿回到了娘家申国,废太子姬宜臼也逃到了申国,在申候看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叫我申候还怎么在诸侯面前混,于是,申候跑到了当时西方的犬戎国,接下来的历史就是,申国跟犬戎联军攻破了镐京,周幽王被犬戎乱刀砍死,褒姒也跳崖而死,一个强大的西周就这样的灭亡了。
一桩离婚案,引发了一个王朝的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启了春秋战国的序幕,也开始了中国第一次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
查看详情>>与“周幽王因为休妻导致了西周灭亡,接着就开启了春秋战国的时代”相关的文章
孙膑受到了哪些屈辱?他复仇的方式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乱世时期,因为周王室权威的减弱,原本职一同拱卫中央的诸侯国们纷纷开始相互攻伐,而原本名义上的共主周天子更是被抛到了脑后。
混乱的时局尽管造成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但也缔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思想环境,智者们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常常周游各国、互相辩论,这一局面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
自由的思想环境和征伐不断的社会状况共同催化了军事的发展,促进了军事家的涌现。而提起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肯定是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作为兵家至圣,他的地位和知名度非常之高。
孙子百年之后,他的后人孙膑在军事上也颇有造诣,不过,更加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孙膑和庞涓这对师兄弟之间的故事。当年,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才华而在其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让自己的昔日同窗几乎成为了一个废人,那么,孙膑最终又是如何报复他的呢?
战国中前期,孙膑生于"阿、鄄之间",也就是今天山东菏泽的鄄城县一带。关于他的祖上,有人说是卫国公子惠孙,但更加为人所认可的说法则是同为大军事家的孙武。总之,按照《史记》的说法,孙膑年轻时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在《东周列国志》中,作者更是为他们安排了著名的隐世高人鬼谷子当老师。
庞涓学成后,很快就在魏国当了将军,而孙膑当时还没有找到落脚点,为了防止能力强于自己的孙膑日后风头盖过自己,庞涓先是假意邀请孙膑与自己当同事。得到庞涓的邀请后,孙膑没有多想就来到魏国,可庞涓却借助自己的身份地位给他捏造罪名,然后"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关于孙膑所受的折磨,大致有两种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认为他是被挖去膝盖骨,因为"膑"字通"髌",就是膝盖骨的意思。不过,另一种说法认为应该直接从"断起两足"的字面意思理解,所以孙膑就是被直接砍去了双脚。总之,庞涓害得孙膑无法自如行走,又在他脸上刺了象征犯罪的字,想要让他从此不敢外出,不敢见人。
然而,孙膑比庞涓想象的要更加坚强。一次,齐国的使者出使魏国首都大梁,孙膑设法与其取得联系,一番交谈后,使者觉得孙膑确实是个人才,便将其带回了齐国。来到齐国后,精于兵法的孙膑很快得到大将田忌的赏识,成为了他的门客。
后来,孙膑在田忌与别人赛马时提出著名的"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理论,从而一鸣惊人,被齐威王尊为了军师。
曾经,庞涓是魏国大将,孙膑不过是个普通人,如今孙膑一跃成为齐国军师,自然不会忘记当年的仇恨。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国攻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面对赵国的求救,齐威王决定派兵救援。原本,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与魏军主力交战,但孙膑却认为魏国举全国之力伐赵,必定后方空虚,因此主张直取大梁,逼得魏军回防。
据说,当时庞涓也在回防的部队当中,他们急忙赶回大梁,孙膑却早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
查看详情>>与“孙膑受到了哪些屈辱?他复仇的方式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战国时期的四大强国魏、齐、楚、赵为什么走向了灭亡?
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各国兴衰史,除了韩国一如既往的平淡,其余各国都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历史,就连实力明显偏弱的燕国都曾有过五国伐齐差点灭亡齐国的壮举,更不要说战国初期魏国称霸,魏国衰退后齐、秦、楚三强鼎立,楚国衰退后齐秦称雄,齐国衰退后赵国迎头赶上成为军事上唯一可和秦国抗衡的强国。
魏、齐、楚、赵四国都曾强盛一时,最后却无一例外的衰退直至亡于秦国之手,那么战国四大强国因何而亡?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可以这么说:失才亡魏,偏安亡齐,分治亡楚,乱政亡赵,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魏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初期强势崛起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除了魏文侯的锐意进取之外,也和他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有莫大关系,比如他任用李悝、翟璜为相,军事上以吴起和乐羊为将攻取了秦国河西之地和灭亡了中山国。
魏武侯胸襟不如其父魏文侯,吴起弃魏奔楚开始了魏国顶级人才流失的序幕,否则有吴起在秦国根本就没机会崛起;魏惠王时期流失了太多的顶级人才:第一个是商鞅,本来国相公叔痤临终前就建议魏惠王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之,不能让商鞅落入其他国家之手;第二个是孙膑,至少魏惠王是很有机会能留住孙膑的,其余公孙衍、张仪也是在魏惠王时期入秦的。
范雎、尉缭子原先也都是魏国人,后来都去了秦国,这么多顶级人才的流失至少说明魏国的人才机制有很大问题。
齐国在齐威王时候崛起,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击败强大的魏国后成为中原霸主,实力跃居各国之上(当时秦国还没那么强大),齐宣王时依然强势,齐闵王四处树敌遭遇五国伐齐,但是齐国复国后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左右战国大局的发展。
齐闵王之后的齐襄王开始偏安一隅很少参与中原各国的战事,特别是齐废王时期几乎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国热闹,坐视各国被秦国一一灭亡而不加以援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昭襄王时开始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尉缭子更进一步具体化“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在这一策略的影响以及秦国不断的贿赂之下,齐国基本上退出了各国纷争,最终导致亡国。
楚国在楚宣王、楚威王和楚怀王前期也曾称雄一时,其后楚怀王昏招百出连续被齐、秦等国击败以至于衰退下去,但是楚国地域辽阔,按理说楚国还是大有潜力的;秦始皇灭六国最艰难的就是楚国,在李信败于项燕之手后,连王翦都要60万大军才能亡楚,那么楚国亡国的原因何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楚国特殊的政治体制,那就是分治。
楚国办事效率低下,疑聚力不够,庙堂决策、战争动员、粮草调配往往有滞后性,原因就在于楚国除了王室之外,“在上位,以率万民”、“执一国之柄”的令尹权柄很重,昭、屈、景三大家族以及庄氏部族、黄氏部族等势力也很强劲,王室往往要受到这些家族和部族的掣肘。
所以楚国中央权力分散无法形成合力,这个才是楚国无法真正强大和亡国的根本原因,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吴起入楚后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变法图强,极大的损害了这些家族和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楚悼王刚死,这些旧贵族势力就...
查看详情>>与“战国时期的四大强国魏、齐、楚、赵为什么走向了灭亡?”相关的文章
貌美多姿,能歌擅诗,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姓姬,是卫宣公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
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许穆夫人自幼性聪敏,有才华,貌美多姿,能歌擅诗。嫁许穆公后,时刻怀念故乡,常登高以抒忧情,或采蝱以疗郁结,并借诗咏志,作《竹竿》、《泉水》等诗传世。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卫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她想让许穆公帮忙收复国土,但许穆公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气恨交加,她毅然决定亲自快马加鞭赶赴漕邑。许国的大臣纷纷去拦阻她,指责她。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表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归国的决心。
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后,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桓公感其爱国之情,遣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帮助卫国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又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载驰》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鄘风》里,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
与“貌美多姿,能歌擅诗,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相关的文章
聊聊晋国争霸的那些事
杀了伍子胥后,夫差伐齐北上就没有了羁绊,这时齐国鲍氏杀了他们的国君悼公辅佐阳生作国君。这是人家齐国的家务事,但吴国强大了,因此,也成为吴国的管理天下的家务事,吴王打算讨伐鲍氏,所以就再一次率兵攻打齐国。可是,这一次,吴国并没有取,有些郁闷地撤兵回去了。
此后,吴王召集鲁国、卫国的国君在橐皋会盟。第二年,就势北上,在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南)大会诸侯,来号令周天子。
看样子吴国的霸权就要建成了。
但这时,吴国出事了,越王勾践乘虚而入袭击吴国,杀死吴太子,打败吴国军队。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
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他并没有意识到,吴国大厦就要从此倒塌。为了争当霸主,他怕天下人听到这个消息,就坚守秘密,把前来报信的七个使者斩杀于帐前。
为什么要杀死报信的使者?因为他想做霸主。要做霸主,自己的老窝被人端了,别人笑话还来不及呢,谁会尊奉您为霸主?因此,这个消息绝对不能对外透露。但这个事情毕竟发生,因此,吴王夫差想尽快了结争霸的事,要尽快了结就必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
吴王的这些心事被晋国使者看出来了,他对晋国大夫赵鞅说:“高贵的人的脸色没有灰暗无神的。现在吴王面色灰暗,是他的国家被敌人战胜了吗?或许是太子死了吧?而且夷人轻佻不沉着,不能长久忍耐,请稍等一等。”于是晋国采取了强硬的态度。
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吴王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
晋定公说:“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我晋国当过霸主。”
晋国大夫赵鞅见晋吴争执不下,动怒,要攻吴王,吴王夫差因为内部出了事情,不敢应战,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这是《左传》的记载。但按《国语》的记载,却是吴国排在了晋国的前面。我个人觉得,《国语》的描写可能更符合当时吴王的心态。
吴王听说越国端了他的老窝后,更焦虑,想尽快结束会盟的事,但又不能让晋国和诸侯们看出自己的短处,于是采取了非常的手段。原本会盟是不用兵的,但吴王夫差为了当上霸主,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在黄昏时发布命令,让士卒饱餐并喂足战马。半夜时分下令全军穿好铠甲,缚住马舌,把行军灶里的火移出来照明。《国语》的描写非常详细,吴王让其主力中军一万人以一百名为一行,排成一百行。每行排头的都是官师,抱着金属做的大铃,捧着士兵名册,旁边竖着幡旗和犀牛皮做的盾牌。每十行由一名下大夫率领,竖着旌旗,提着战鼓,挟着兵书,拿着鼓槌。一百行由一名将军率领,竖着日月旗,支起战鼓,将军挟着兵书,拿着鼓槌。这一万人组成的方阵,都穿着白色的下衣,打着白色的旗帜,披着白色的铠甲,带着白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白色的茅草花。吴王亲自拿着钺,身旁竖着白色军旗在方阵中间站立。
左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红色的下衣,打着红色的旗帜,披着红色的铠甲,带着红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鲜红的火焰。右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黑色的下衣,打着黑色的旗帜,披着黑色的铠甲,带着黑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黑色的乌云。左中右...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