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马谡赵括

发布时间:2020-05-29
1

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什么韩信成了千古名将,赵括却成了反面教材?

赵括纸上谈兵
韩信
马谡赵括

中国古代两个“载入史册”的“纸上谈兵典型”,正是赵括与马谡。

这二位,一位战国时代的将门虎子,一位东汉三国时代的名门骄子,都是自幼熟读兵书,别看没怎么带兵打个仗,却是出口就成章,动辄就是高论金句,“贤才”的好形象闪闪发光,可一旦执掌重兵,所有一切就都毁个干净。一个在长平生生毁掉赵国四十万精锐,一个在街亭送大礼,活活断送了诸葛亮的“北伐梦”。“纸上谈兵”的人生悲剧,也被各类正史野史大书特书,成语歇后语都“贡献”了一堆,出名的反面教材。

但比起这二位“反面教材”来,贵为“兵仙”的韩信,却也常惹来一些“历史票友”们的“不服”声:赵括马谡“纸上谈兵”不假,可你韩信在刘邦军团里“登坛拜将”前,不也是从没独立带过兵?不也是靠了“纸上谈兵”获得萧何的赏识,这才一飞冲天的?可为什么赵括马谡接下来见光死,韩信却能一路开挂,亲手打下西汉王朝的开国江山?难道这事,真是只能看命?

乍一看去,成功的韩信与失败的赵括马谡,都是纸上谈兵,但事实是,哪怕人生可以如打游戏般“存档重来”,再给赵括马谡十次百次机会,韩信的成功,他们也照样连边儿都摸不着。论原因,这既不是“才华”的事儿,更不能怨命。

因为,别看都是“纸上谈兵”,但韩信的成长历程,却更接地气。

赵括与马谡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境优越。一个是赵国战神家的少爷,一个是襄阳马家的贵公子。他们满腹的兵法韬略,都是靠着优越的家室,每天在养尊处优里读出来的。由于接触的圈子非富即贵,肚子里也真有货,所以经常比人看得高看得远。但这样的成长过程,做个参谋动嘴皮子,那还算富裕,真刀真枪去干仗?那还远远不够。

因为战争,这样一个无比残酷的考验,首先的成败要素,不是看得多远,而是扎扎实实解决眼前的事儿:一场仗兵马多少,粮草多少,士气怎样?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作为军事主将,每天是否能解决一团乱麻的问题?桩桩件件,都不是读几本书,懂几句教条就能解决的。别说碰上“长平之战”“街亭之战”这样的大战,就是日常生搬硬套,出乱子也是板上钉钉。

做旁观者,大可高谈阔论,但作为执行者,眼光再远,却要从眼前的事儿做起。知易行难的道理,放军事上就是实实在在。

而韩信,这条恰是大不同:作为一个穷出身的青年,别看韩信二十五岁不到就“登坛拜将”,但这之前的日子,却是各种酸甜苦辣尽尝:早年在乡间苦学武艺兵法,却也落得没了饭辙,后来趁着天下大乱去投军,先在项梁处做大头兵,又在项羽身边做郎中,然后又跑去投刘邦,当了个治粟都尉。除了冲锋陷阵,就是站岗放哨管钱粮,做的都是苦活累活,偏偏还满怀一个将军梦。白眼歧视自然也不少受,“钻人裤裆”的事儿,放在他这段人生里,其实不算是个事儿。

但也恰恰是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让一直在思考战争的韩信,彻底懂得了战争。比起站在别处通过“读兵书”了解战争的赵括马谡来,韩信身处战场的最底层,更亲身经历了“项梁败亡”“项羽破釜沉舟”“鸿门宴”等震撼大事,既看过了尸山血海...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