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李自成起义攻克了明朝的皇宫,为什么面对清吴联军就失败了?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有很多,他的起义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只不过他很好地顺应了这个大势。确切的来说,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有三。一是明末裁驿,导致当时的他失去饭碗;二是明末混乱,民不聊生;三是李自成的个人所具有的反抗精神。
明崇祯初年,“节俭”的崇祯皇帝为了节省国家开支,贴补皇宫专用。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发布了一个或许会令他后悔终生的命令,那就是裁撤驿卒。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皇宫在今后的一年时间里不用为了经费而发愁,但是这也导致了大批被裁撤的驿卒加入到当时的反抗军当中,因此命令而失去饭碗的李自成也在其中。
电影《大明劫》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明末的社会乱象,中央政府混乱不堪,政令不通,地方政府官员贪污成风,基层的乡绅和地方官员勾结大肆占地,底层的民众更是食不果腹,苦不堪言。而此时被蒙在鼓里的崇祯皇帝不但没有一点体恤民生的举动,反而还向陕北农民加重赋税。这一举动使得本来就生存艰难的农民不得不举起反抗的大旗,同样受害的李自成自然就加入到起义军之中。
李自成尚武厌文,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棒,成人之后的他更是勇猛好斗,也因为数次和别人斗殴进了监牢。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在失去饭碗,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他所能想到的就是反抗,反抗这个令他痛苦的源头。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鼎盛时期的李自成大概有一百万人的军队,管辖地区也有数千里,还攻克了明朝的皇宫,但是在面对只有十余万的清吴联军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过硬的军事实力,通俗点讲的话,就是没有一支精兵。李自成虽然拥有一百万人的军队,但是我们都知道,行军打仗,兵贵在精而不在多。李自成的军队中,能称得上精锐的应该不超过十万人。在山海关大战时,清军先让吴三桂的军队消耗了李自成的大部分兵力,再将清军的核心军队也就是就是六万的满洲八旗军投入战场,如此做法,李自成必然大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自成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对手到底是谁。李自成的军队只满足于打败了明朝的残余军官,夺得了京城就结束了,却不知道其实四处都有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当时那个时候,李自成的对手应该还有许多,比如明朝残余势力、地主武装、张献忠的大西军、清朝政权和蒙古各部等。
在有这么多对手的情况下,李自成把明朝作为主要对手,而对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的清朝毫无关心。况且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早在李自成起义之前,就曾消灭了明朝的部分兵力,这一点,李自成竟然没有重视,于是就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有关李自成兵败后的去向,目前民间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李自成兵败后削发僧,一种李自成兵败被杀。
李自成削发为僧说法主要是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名叫何知洲的书生提出来的。因为他曾在夹山看到了一个法名叫“奉天玉”的和尚的画像,画像上的和尚和史书上的李自成的摸样描述特别像。另外,李自成在起义的时候也曾号称自己是“奉天倡义大元帅...
查看详情>>与“李自成起义攻克了明朝的皇宫,为什么面对清吴联军就失败了?”相关的文章
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与明朝的科举有关?
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失败是很正常的,就算是通过采用成熟的西方宗教而强大的太平天国起义,仍然失败了,不过,即使李自成没有被清朝击败,我都怀疑他是否能够在中国北方站住脚跟并形成有效控制。
简而言之,李自成的失败,是因为他的冲动和情绪化,这使他的眼光无法长远,而且他的智囊团,也是一样的短视,无法给他足够的情报和建议,造成这两者变成这样的原因,有个共同的因素:国家的科举考试制度。
对于执政者或政客来说,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盟友,了解他们是基本常识,但李自成似乎对此不是很明白,他作为社会底层人士,他受腐败的明朝政府、大地主的压迫而遭受了很多痛苦,所以他非常憎恨他们。
古代科举考试因此,当他占领北京时,他不仅拒绝使用这些老官僚,还逮捕了他们,没收了他们的财产,甚至杀死了他们。其实,这些家伙可以帮助李自成建立新秩序、新政府,但李自成把他们变成了敌人。李自成智囊们的思想觉悟也不比他高多少,他们本应该知道这些并阻止他,但是他们做了同样的事情,并且做法可能更过分,因为他们可以从没收的财产中受益。
李自成的失败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建设者朱元璋,他是一位农民,他成为皇帝后,改革了国家科举制度以控制社会精英,人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无用的书籍上(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只是为了试图通过科举成为皇帝的忠实仆人,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为了利益低下头干任何的事,无论王朝多么腐败,他们都无意参加叛乱。
遭到朱元璋打造的这种社会环境,给李自成的影响很大,是使他失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他是这种社会体系的一部分,他无法获得足够的政治知识,这使他目光短浅。因此,作为他的智囊团,那些所谓知识分子精英,对他可能也不感兴趣,因为他的智囊团也是该社会体系的一些“失败者”,将熊+兵熊,那李自成的垮台只是时间问题了。
如果李自成想成功,那很简单,他只要与明朝的老官僚合作,承诺保护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处决一些非常糟糕的人,那么这些老官僚可以帮助他完成剩下的工作,就像他们为后来的清政府服务一样,前提是他需要对阶级斗争有所了解
查看详情>>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与明朝的科举有关?”相关的文章
明朝中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起义,刘六、刘七起义
提到明朝时期的起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前者甚至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但鲜为人知的,在他们之前,明朝也爆发过一次声势浩大的起义,义军转战八省,给明朝造成沉重打击,这就是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本名刘宠,刘七本名刘宸,兄弟两人是河北文安县人,出身贫寒,无法维持生计,就进入绿林为盗贼,以劫掠过往行商为生,手下也逐渐发展到百十号人。
有一次,刘氏兄弟二人做了一笔大“买卖”,抢劫并烧毁了一座县衙,引起明朝地方官的全力缉捕,两人大骇,躲入深山密林中。
当时,河北一带盗贼群起,官府围剿不利,正德皇帝派了一个叫宁杲的御史到河北负责剿匪。
宁杲很有手段,他捉住盗匪后不杀,而是勒令他们去捉拿其他盗匪赎罪,捉到一定数量即可被赦免,被捉来的盗匪再去完成同样的任务,这样一来,盗匪数量锐减,治安形势逐渐好转。
刘六、刘七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托人到县衙,请求“捕他盗以自救”,得到地方官的批准,两人摇身一变,成了官府编制外的捕快。
可能是久在绿林,他们熟悉盗匪的惯用手段和躲藏伎俩,再加上业务能力极强,很快就捕获了一批盗匪,距离被赦免已经不远了。
但官府对他们二人当年火烧县衙一事怀恨在心,并不打算真心赦免他们,准备在利用完他们之后,就秘密处死。
无意间得知这个消息后,两人大惊,立即不辞而别,再次躲入深山,但他们的家人全被投入监狱,家产全被抄没。
在深山密林中东躲西藏的日子很不好过,兄弟二人打算再次向官府投降,帮助捉拿其他盗匪,但又害怕官府清算旧账。
正当他们兄弟二人犹豫彷徨之际,周边几个县爆发了流民起义,他们俩喜出望外,立即联络当年的部下,揭竿而起,正式反抗朝廷,这一年是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刘六、刘七又联合了其他盗匪齐彦名、杨虎、刘惠等人,据史书记载,最初只有三十四个人,他们也不敢攻城略地,只是抢夺百姓衣食财物,“初不攻城杀人 , 惟掠衣食自给”。
后来,他们得到一个叫赵燧(外号赵疯子)的人为谋士,在他的谋划和建议下,不再打劫贫民,而是拉拢他们入伙,共同对付王侯将相之家,于是,他们的部众“ 旬日间众至数千”,屡屡打败前来围剿的官军。
到了正德六年,义军分裂为两支,刘六、刘七、齐彦名等人率领一支,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号称东路军;刘惠、赵燧等人率领另一支,活动于河南、山西一带,号称西路军。
地方官兵镇压起义不力,正德皇帝改派“京营”官兵前往,依然丧师败绩,一筹莫展之际,兵部侍郎陆完建议调动九边重镇防御蒙古人的精锐边防军进入内地平叛。
正德皇帝批准,调来宣府镇官兵2000人,辽东镇官兵2000人,延绥镇官兵500人,共计4500人,全部为骑兵。
边防军战斗力确实强于地方官军和京营官兵,在霸州之战,一举歼灭东路义军1000余人。
刘六、刘七为避边防军锋芒,带领东路军南下转战到湖广、江西,江苏一带,与此同时,西路军也在刘惠、赵燧率领下,转战于山西、河南、安徽。
南下途中,义军势如...
查看详情>>与“明朝中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起义,刘六、刘七起义”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