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魏延谋反

发布时间:2020-05-28
1

三国魏延为什么会反?要谋反为什么不直接投靠曹魏

三国
魏延为什么会反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三国,是一段英雄辈出、猛将如云的历史,经常为人津津乐道,尤其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后,就更为引人入胜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很多说法都靠不住。比如,据它所载,诸葛亮死前料定魏延会谋反,就设计让杨仪、费祎等人在他死后,除掉魏延,以绝后患。

那么,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有的人认为,魏延确实要谋反,而诸葛亮神机妙算,猜出了他的心思;可有人却说魏延之案乃天下奇冤,他非但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坚定不移的反曹魏者。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先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在北伐途中,临死之前下了一道命令,让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密不发丧,令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听的话,大军就直接班师回朝,不要管他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杨仪就让费祎到魏延那去打探消息,看看他怎么想。魏延却说:”丞相虽然死了,可我魏延仍在呀,怎么能因丞相一人就坏了北伐大计呢?更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他杨仪断后?“说完,魏延就跟费祎商量着,要联合起来通知三军,继续北伐。费祎以跟杨仪周旋为由,告退了。后来,费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杨仪,说魏延要谋反,杨仪就领着三军返回蜀汉。魏延得知后,就立马去追,并率先赶到南谷口。杨仪派何平去击杀魏延,两军对峙。王平说:”丞相尸骨未寒,你魏延居然就要图谋不轨,岂有此理(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说完,魏延部队自知理亏,纷纷放下了武器。魏延见势就逃跑了,最后被马岱所斩。

这大概就是故事的梗概。也就是说,魏延谋反是有点根据的,毕竟在古代,将领以服从主帅为天职,魏延不服从丞相的命令,终归有点说不过去。

但就凭此说魏延谋反,也查无实据。

如果魏延要谋反,为什么不直接投降曹魏,反而南归,去追击杨怡等人,这样做岂不是多此一举?

《魏延传》也说,魏延那样做,无非是想要追杀杨怡,替代诸葛亮,不便于背叛。(原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不便如此。)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试想假如魏延真的要谋反,杨仪可是立了大功,一定会加官拜爵。可结果呢?杨仪仅仅被拜为中军师,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位,没有一兵一卒。杨仪对此愤懑不平,旁人都若无其事,只有费祎安慰他。杨仪跟费祎絮絮叨叨,说早知如此,就干脆听从魏延的算了,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地步(往者丞相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

史学大师陈寿认为魏延是被冤枉的。

但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却认为,《魏延传》记载不实,此事另有真相,他说诸葛亮是暴毙而亡,临死之前压根没下过那样的命令,他还补充道:”岂有和杨仪、费祎、姜维私相计议,置先锋军于不顾之理?“

而史学大师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却认为,魏延谋反一事是诸葛亮一手炮制出来的,魏延并无反意。

这可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同意《三国志》的观点,就要冤枉杨仪;而如果同意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就要冤枉陈寿;但如果同意张作耀先生的观点,可就要冤枉诸葛亮了!


查看详情>>
2

都说蜀军猛将魏延是反贼,有谋反的证据吗?

反贼
猛将
魏延

魏延,被认为是西蜀政权中仅次于五虎上将的猛将,也是后主时代蜀军的支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社稷重臣,却始终背负着“反贼”的骂名,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来看一看魏延有没有“反”的动机。对于魏延的“反”,有几种说法:

其一,也是演义中表面上的“正统”解释,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相信这种说法没有几个人会真当回事,毕竟识人不是相面,坏人脸上也不写字,这只是一个拙劣的借口而已。

其二,魏延在孔明手下不受重用,心怀不满,故欲反蜀投魏,这才是罗老想让世人以为的魏延必反的真正原因。罗老可谓处心积虑的设置了种种铺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魏延献计奇袭长安被孔明否决后,“怏怏不悦”。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很荒谬。翻看魏延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在西蜀政权历任重职。刘备进位汉中王之时,魏延就力压诸多德高望重的老将以黑马姿态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俨然已和关圣人平起平坐;到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他在从军武将中排名第一,那时他的头衔已经变成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赵云死后,他已经事实上成为蜀汉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以这样的身份和履历,孔明之后兵权将毫无疑问的落入魏延之手,即使诸葛亮更赏识他的嫡传门生姜维,可此时刚投蜀不久的姜维又怎能与魏延相提并论呢?放着这样的锦绣前程不要,而去反蜀投魏,孟达和黄权的例子就在眼前,投魏大不了也就是“累官故不失州郡”的下场,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鸡头不做非得冒着极大风险去作凤尾吧。所以这条理由也不成立。

至于与杨仪不和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更不可能成为魏延“谋反”的理由,所以魏延本来就没有“反”的动机。

那么魏延有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呢?

首先,一个人如果想要谋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掌握兵权,笼络人心,培植亲信,以图举事。魏延位高权重,如果真有不臣之心,即使有诸葛亮压制,想要暗地里搞个反革命集团也是易如反掌。可按书中所述,魏延谋反之时,刚一交战,被对方一个无名小卒一番话,部下就“大喊一声,散去大半”,竟连一个亲信也没有,只留下个不知心腹的马岱相随,最终还被其所杀,这哪像是谋反,分明是伸着脖子让人家砍。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魏延平时确实兢兢业业,根本没有非分之想,导致临时事发之时一点准备也没有,才会中了杨仪的诡计。

其次,从孔明死后魏延的反应来看也证明他根本没有反意。按常理判断,魏延若反,孔明病重,必然安插耳目探听消息,孔明一死头等大事就是攻杀杨仪,夺取兵符,收回兵权,到那时无论是投魏还是杀回成都自立为王都不费吹灰之力。可演义所述,魏延直到第二天杨仪姜维收兵回蜀以后才从前来探营的费祎口中得知孔明的死讯,还天真地等着老奸巨滑的费祎把兵符送来,导致此后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最终事败。一个叱咤风云戎马半生的猛将就是这样策划攸关自己生死存亡的“谋反大业”的,真不知罗老是在嘲笑魏延的智商还是读者的智商。

总而言之,魏延既无谋反的动机,也根本没有谋反的行为,...

查看详情>>
3

猛将魏延的谋反之名,其实是被人陷害?

魏延猛将
魏延谋反
魏延谋反的真相

魏延,被认为是西蜀政权中仅次于五虎上将的猛将,也是后主时代蜀军的支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社稷重臣,却始终背负着“反贼”的骂名,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来看一看魏延有没有“反”的动机。对于魏延的“反”,有几种说法:

其一,也是演义中表面上的“正统”解释,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相信这种说法没有几个人会真当回事,毕竟识人不是相面,坏人脸上也不写字,这只是一个拙劣的借口而已。

其二,魏延在孔明手下不受重用,心怀不满,故欲反蜀投魏,这才是罗老想让世人以为的魏延必反的真正原因。罗老可谓处心积虑的设置了种种铺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魏延献计奇袭长安被孔明否决后,“怏怏不悦”。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很荒谬。翻看魏延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在西蜀政权历任重职。刘备进位汉中王之时,魏延就力压诸多德高望重的老将以黑马姿态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俨然已和关圣人平起平坐;到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他在从军武将中排名第一,那时他的头衔已经变成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赵云死后,他已经事实上成为蜀汉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以这样的身份和履历,孔明之后兵权将毫无疑问的落入魏延之手,即使诸葛亮更赏识他的嫡传门生姜维,可此时刚投蜀不久的姜维又怎能与魏延相提并论呢?放着这样的锦绣前程不要,而去反蜀投魏,孟达和黄权的例子就在眼前,投魏大不了也就是“累官故不失州郡”的下场,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鸡头不做非得冒着极大风险去作凤尾吧。所以这条理由也不成立。

至于与杨仪不和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更不可能成为魏延“谋反”的理由,所以魏延本来就没有“反”的动机。

那么魏延有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呢?

首先,一个人如果想要谋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掌握兵权,笼络人心,培植亲信,以图举事。魏延位高权重,如果真有不臣之心,即使有诸葛亮压制,想要暗地里搞个反革命集团也是易如反掌。可按书中所述,魏延谋反之时,刚一交战,被对方一个无名小卒一番话,部下就“大喊一声,散去大半”,竟连一个亲信也没有,只留下个不知心腹的马岱相随,最终还被其所杀,这哪像是谋反,分明是伸着脖子让人家砍。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魏延平时确实兢兢业业,根本没有非分之想,导致临时事发之时一点准备也没有,才会中了杨仪的诡计。

其次,从孔明死后魏延的反应来看也证明他根本没有反意。按常理判断,魏延若反,孔明病重,必然安插耳目探听消息,孔明一死头等大事就是攻杀杨仪,夺取兵符,收回兵权,到那时无论是投魏还是杀回成都自立为王都不费吹灰之力。可演义所述,魏延直到第二天杨仪姜维收兵回蜀以后才从前来探营的费祎口中得知孔明的死讯,还天真地等着老奸巨猾的费祎把兵符送来,导致此后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最终事败。一个叱咤风云戎马半生的猛将就是这样策划攸关自己生死存亡的“谋反大业”的,真不知罗老是在嘲笑魏延的智商还是读者的智商。

总而言之,魏延既无谋反的动机,也根本没有谋反的行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