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西周分封制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西周原来这么不简单
文王死后的第四年初,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率领若干诸侯及各民族士兵,大举伐商。最终凭借牧野之战,一场胜仗便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一个伟大的朝代就此诞生了。分封制、宗法制、学校制度、礼乐制度……各项开创式的制度的建立为这个朝代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西周加上东周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这其中,分封制,居功甚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制度,竟然具有如此魅力,能够对一个国家产生绵延不绝的影响。
在我国,"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的说,封建的定义应是: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着树状的几级封君,越往下,分封的人数也就越多。每一个封君,对自己的土地有着统治权,并且也是这个地方最大的地主,仅仅需要对上级承担一定的义务,例如交税、定期朝见等等。因此,周代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封建的社会,并且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也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被称作封建社会。
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名义上整个国家都是"王土",但实际上,周王直接统领的唯有京畿之地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久而久之,为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了威胁。周王没有想到过这些问题吗?应该是不会的。这样做,是当时国家的特点不得不决定的。
1、 等级划分通过分封表现
周武王姬发一统天下,仅凭一人之力显然是不够的。兄弟宗亲,父母伯伯,都需要出一份力以示忠心。大家共同克服困难,最后成功了,领导自然也就不能干坐着,必须要表示表示。分封封地,自然也就成了天子应付各路功臣最好的办法了。天子将这块封地交给诸侯,诸侯是存在着风险的。
东西南北各个少数民族繁衍千年,自成一体,突然来了一个周王朝要剥夺他们行为的自由,这件事土著自然会是要反抗的。反抗就意味着流血,总会让各路诸侯付出一些代价的,但是分封之后,大部分都是一劳永逸的买卖了,身为自己疆域的最大的地主,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分封,同时也是要讲究规矩的。商朝旧贵族,将其封到宋地,一是靠近故土,二是诸侯围绕,防止叛乱。周武王死后,其兄弟周公旦代成王处理政务,最后因功劳巨大,天子将鲁地封给了他的儿子。
当时,鲁地这个地方是很肥沃的,这也表示了其对功臣的宠爱。姜子牙封为齐地,身为伐商的首要功臣,这个地方不仅肥沃,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起着震慑他们的作用。这里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2、 疆域扩大急需人手控制
周武王统一天下,继承了商朝的衣钵,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商朝的疆域。周朝的先祖是自西向东地发展的,众多民族星罗棋布分布在中原四周。周人自然是从古到今就和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因此各种盟友,约定都是有的。建国之后,自然是不能放弃,能听我话的,收编,安抚,继续自治形式的存在,不能听我的话的,就利用全国的诸侯的力量去镇压他们。久而久之,疆域扩大,战争初落后产生的弊端也因此逐渐消失。
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种控制,是对国家集权是有影响的,这也是后世诟病分封制的主要原因。分封疆...
查看详情>>与“西周分封制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西周原来这么不简单”相关的文章
西周分封制之后的西汉制度是什么?这个制度原来是西周分封制的完善版
漫漫中国历史,实行分封制的朝代不止一个,综合对比之下,西周分封制与西汉分封制有相似之处,然而,相似不等于相同,两者又有所区别。可以说,两个朝代的分封制相似三分,不同七分,都为王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隔数百年的分封,目的依然相同
公元前1046年建立的西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西汉,都面临相同的现实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国家。我们先初步了解一下两个王朝初期的疆域。
西周的领土比商朝扩大了数倍:东达海洋,西达陕西西部,南至江淮流域,北至华北平原。
西汉
西汉初年,西汉王朝继承了秦帝国的大部分疆土,但两广、浙闽等地,在秦末天下大乱之时,成为了独立王国,分别是南越国、东殴国。土地缩小了,西汉初年疆域基本上是东达海洋,西到川陇,南至岭南以北,北至长城沿线。
疆域形成,但真正要去有效统治这些土地,则是另外一回事:西周疆域内(将诸侯国都算在内),存在着大量戎狄部落,他们成为王朝的大威胁。
西汉王朝的疆域内,原燕赵齐地,吴楚故地,民风剽悍,东方六国旧贵族势力在当地还颇有影响。
如何加强王(皇)权,维护统治和发展,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使王朝千秋万代,是西周王朝、西汉王朝统治者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因时制宜的“分封制”应运而生。
两个王朝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西汉中后期有所改变),他们可以独立收税,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机构,他们的爵位都是按序传承下去,而这些继承人,原则上都必须是嫡长子。
种种相似的现象之下,西周分封制与西汉分封制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让我们继续看看。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度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这是一种奴隶制国有制。而“授田授疆土”是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它与宗法制又密切关联(宗法制就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分封对象基本上为姬姓宗族、功臣(后代)等。
当时,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占有全国的人民和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西周的分封制度就是从天子往下层层分封。封国内,无论公侯伯子男爵位,都实行世袭,卿、大夫也进行世袭。
西汉的分封制
西汉也实行“剖疆裂土”的分封制。它的分封制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史学家杨宽先生在《论秦汉的分封制》中说:
“战国时代,各国由于社会制度的改革,早已废除了西周奴隶制的分封,而代之以封建性质的分封制,秦汉分封制是继承战国制度而有所发展的。”
而汉初分封七个异姓诸侯,后被灭六个,再分九个同姓诸侯。诸侯王的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卿、士等世卿世禄制不复存在。王国的官吏不采用世袭制。
受封诸侯权力不同
受封的诸侯王,在政治上,要承认周天子的宗主地位,诸侯王在本国之内,是最高统治者,无人能够凌驾于国君之上,国与国之间有独立的外交关系;经济上,诸侯国有自己的经济独立体系,只要定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即可;军事上,诸侯国拥...
查看详情>>与“西周分封制之后的西汉制度是什么?这个制度原来是西周分封制的完善版”相关的文章
为何世人都说西周分封制的施行使得西周华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史记》中关于西周之前的记录多有疑义,从西周开始,《史记》记录就较为详实,疑义较少,读史系列第六篇就从西周开始说起。
周室兴于文王姬昌,定鼎于武王姬发。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对于这件事情在《读史5:纣王真的是一个暴君么?》一文中有作考证:武王伐纣,一句话来概括“周武王趁纣王大军讨伐东夷的时候发起了一场斩首行动,成功夺取政权。”
武王伐纣之后,周王室定鼎天下,分封诸侯,形成了非常有名的“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简介:
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这个制度,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威权,对于华夏文化来说,则是从上而下推动的一场浩大的文化殖民,将华夏文化传播到四方蛮夷之地。
西周之时,周王室并未能实际掌控四方蛮夷之地。但在分封的时候,周王室基本将华夏文化周边的蛮夷之地分割殆尽,对华夏的诸多蛮夷邻居采取了全方位的“扶贫开发”。
“夏君夷民”是周王室对于华夏文化圈周边诸侯国的标准配置,周王室为了更好地帮助周边的邻居“更好更快地脱贫致富”,给当地配置了一整套领导班子封君,有大夫,有国人,有野人,有奴隶,让华夏人去当上层阶级,以“教化”蛮夷。虽然是统治者,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很好地带动了蛮夷地区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同时让蛮夷羡慕文明把自己变成华夏人进而维护华夏利益,最后将蛮夷同化为华夏一族。
西周分封制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就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华夏文化殖民活动,分封制的施行,使得华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将华夏文化圈从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大到了大海之滨,吴越之地。
查看详情>>与“为何世人都说西周分封制的施行使得西周华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播?”相关的文章
西周分封制经过了岁月的发展和变迁,后来又演变成了哪种制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联合诸多部落,在牧野一地与商纣王的军队展开了最后决战。或许商纣王也没有料到,自己的军队竟然会这种关键时刻突然倒戈,反而助长了周军的实力。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于是选择自焚而死,商朝就这样灭亡了。
随后周武王便接管了原本属于商朝的领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周王朝,可惜三年后武王就不幸去世,由周公姬旦摄政,成为周王朝的实际控制人。在王朝建立之初,周公旦采取大封诸侯的方式奖励那些在推翻商朝过程中的功臣们,一时间得到分封的诸侯竟然有八百人之多,这也意味着在周王朝境内存在着八百个国中之国。不过这些诸侯国大多都是姬姓成员的封地,异姓得到分封的现象并不是十分普遍。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最终摧毁了周王朝。在经历短暂的秦帝国统治时期后,汉帝国突然拔地而起,并在帝国全境推行分封与郡县制的结合体——郡国并行制,但仍然给汉帝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直到汉武帝时期,该制度所带来的弊端才逐渐消除,使封建统治者再也不必为此事所烦恼。
周初大行分封,起到拱卫中央的效果
西周初期,周公旦对那些跟随周武王一同起兵的盟友大行封赏,可以说这个新兴的国家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诸侯。当然,接受分封的同时也宣告着要承担起相对应的种种义务。
周公旦规定,诸侯必须完全听从周天子的"旨意";在周天子发动战争时,各诸侯国必须无条件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供其指挥;各地诸侯必须按照周天子制定的纳贡金额定期缴纳至中央朝廷;各地诸侯拥有私养军队的权力,但必须为周天子守卫每一片国土。如果周天子遭到袭击,必须无条件派兵援助。对于各诸侯来说,这些条件并不是什么难事,都纷纷应允,于是分封制便在西周王朝的境内确定了下来。《左传·僖公》中曾记载:
"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王使伯服、游孙伯如郑请滑。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周公旦大行分封制时,主要的对象依然是宗室子弟。之所以推行分封制,主要还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概念,百姓们对于周室的认同感很低。再加上管叔和蔡叔曾经勾结纣王之子武庚掀起叛乱,更是让周公旦感到不安,也让他意识到周王朝内部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为了加强对商朝遗民的控制,于是大封诸侯,让这些宗室子弟前往各地对商朝遗民进行监视。
大行分封制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保护周室的安全。在周王朝的四周仍然存在着诸多部落,他们也希望效仿周武王占据中原,建立起新兴的国家。周室如果凭借自己的力量加以抵抗实在是太过吃力,所以才通过分封诸侯来强化地方的军事实力,以此保卫周室的安全。所以说,周公旦实行分封制其实也是对当下现状的一种妥协而已,而且...
查看详情>>与“西周分封制经过了岁月的发展和变迁,后来又演变成了哪种制度?”相关的文章
西周分封制实行后,西周天子的庶子出路在哪?
周武王历经磨难,率领兄弟们艰苦创业,终于推翻殷商打下江山,那该如何规划未来呢?
周武王的想法和普通人差不多,去世之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也不能亏待,而是把他们分封到各地立国,吃那片土地的赋税,这便是诸侯。
诸侯与周王室一样,嫡长子继承家业,其他人当卿大夫。以此类推,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其他孩子封为士,士下面就是平民了。
周天子的儿子,嫡长子会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会被封为诸侯,是这样的吗?其实并非如此。
周朝上下八百年,等级结构相当复杂,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这种以人为主体的五级架构,只存在于战国中后期。
西周和春秋时期,因为生产力极为落后,社会的主体是族而不是人,因此天子有王族,诸侯有公族,大夫有卿族,士有士族。
比如《左传》中常常看到的公子某,身份是诸侯的公族,诸侯是他的族长,可他没有分封出去,未必有大夫身份。
所以,天子的庶子未必是诸侯,诸侯的庶子也未必是大夫。换个角度说,如果庶子都被分封出去,就没有了王族、公族。
事实上,周天子分封诸子大多集中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这四代,之后对于分封诸子的记载非常少。
这是因为周朝初期王室实力强大,礼乐征伐出自天子,有权威把儿子分封出去立国。
但自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势弱,能掌控的人口和土地相当少,周天子的儿子们就没有分封立国的条件。
既然不是所有的儿子都被封为诸侯,那么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都干什么去呢?
有一部分留在王族,他们没有国君身份,一般被称为王子某。
《左传》记载比较多,比如王子狐(周平王的次子)、王子克(周桓王的次子)、王子朝(周景王的庶长子)等等。
这些人虽然没有立国,但是身份高贵,是王族的成员,不仅能够参与政务,而且有属于自己的禄田。
除此之外,周天子的儿子还有一个去处,那就是流亡他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周天子分封儿子往往是反常情况,或源自父母的溺爱,或来自权力的博弈。
因此这种不合礼法的分封,往往容易造成内部动乱,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比如周惠王的次子王子带,因为得到母亲惠后的宠爱,被封为甘昭公,结果发生动乱被杀;
再比如周贞定王死后,儿子周哀王即位。不久被弟弟周思王杀死。周思王继位不久,又被弟弟周考王杀死。
综上所述,周天子的儿子有四条出路,嫡长子会继承王位,小部分会被分封出去立国,这便是诸侯。
较大一部分会留在王国内部,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
另外一部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发动叛乱,如果成功,则会封王封侯,如若失败,要么身亡要么流亡他国。
查看详情>>与“西周分封制实行后,西周天子的庶子出路在哪?”相关的文章
周王实行西周分封制是为了什么?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在哪
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弊端,分封制也不例外,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对周天子造成威胁。而且诸侯的爵位和封地是可以世袭的,世袭制导致不是官宦之家出生的人,没有机会为官,而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更适合的制度。按照西周立国初期的社会现象,选择分封制是最合理的。
西周是如何分封土地的?授封的人群有哪些?
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后,大封有功之臣,授封的人群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姬姓兄弟、周族子弟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亲自率兵讨伐商纣王,他的两位胞弟周公、毕公都战功显赫。姜子牙率领的敢死队对商军勇猛攻击,他们是周国的主力军,核心力量,都属于周民族的子弟。
第二、异姓功臣
“牧野之战”是姜子牙一手策划的,姜子牙是非常卓越的军事谋略家,他还是“牧野之战”敢死队的队长。除了姜子牙以外,南宫适、散宜生、闳夭、太颠都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他们是周文王姬昌的挚友,史称“文王四友”,文王四友对周朝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
第三、各个方国、部落
武王伐商的那天,有八百多名诸侯纷纷赶来支持周武王,当然这些人中不乏投机分子,不管他们的目的如何,千里迢迢赶来支持周武王,就算没有功绩也壮大了周军的气势。
第四、商王朝的宗室
在商朝有不少爱国人士,他们对商王朝赤胆忠心,屡次劝诫商纣王,触怒了商纣王,有些被杀,比如说比干,有些被关,比如说箕子。商纣王残杀忠臣的暴行人尽皆知,舆论哗然,但是这些商朝忠臣对周朝的建立却是有功绩的,后来周武王封商朝重臣箕子为朝鲜国君。
周代的爵位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是按照功绩大小和与周天子的关系来划分的,级别最高的是公爵。在异姓臣子中姜子牙功绩显著,他本是东海人士,来到周国寻求发展,周武王把姜子牙封到齐地(今山东临淄),建立齐国,姜子牙建立齐国后实行仁政,将齐国壮大,姜子牙的十二代世孙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亲族中战功最为显赫的是周武王之胞弟姬旦,周武王将姬旦封在曲阜(今山东南部),建立鲁国。
尧、舜、禹、商的后裔,还有前朝的贵族也要封爵,只是他们的爵位大多级别比较低,几乎是子爵和男爵。参与灭商的诸侯所赐的爵位也比较低,一些诸侯和方国本来就有自己的领地,只需赐爵位即可,所赐爵位大多是子爵和男爵。南方的楚国当时的爵位是子爵,后来发展成中原霸主。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分析
因为西周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西周只能实行分封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西周时期生产力、经济落后,交通不方便,通讯技术不发达,人力与物资都不能在短时间内到达周国都城,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采用分封制是最合理的,如果周天子采用君主专制制度治理疆域辽阔的国家,犹如大海捞针,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周国建国初期都城设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路途遥远难以控制东方,也不便于统治商朝后裔,为了有利的控制疆土,分封制是最佳的选择。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亲族和功臣,各个诸侯国定期向国家提供军赋和力役...
查看详情>>与“周王实行西周分封制是为了什么?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在哪”相关的文章
周王通过这个制度就把权利控制在手中,你是怎么看西周分封制呢?
西周灭商后,奄有东方及江淮之地,疆域空前广阔。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在全面比较了夏商的国家制度,尤其是商朝的体制后,武王采纳箕子的建议,决定实行“封土建国”方略,这种宗法制度古时已有,至武王时才完全确定下来。即按疆土距京城的远近,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全国为若干个侯国。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以镇抚各地。
其分封原则是:同姓和重要的同盟异姓侯国,分封在原殷王畿内或其重要属国地区,作为王室的藩屏,肩负着保卫周的安全;投降的殷贵族,留居在周贵族的采邑之间,便于监视;降周的殷商属国多被迁至周人势力的外围,置于接近戎、蛮的边境地区,利用他们作为抵御异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在这些封国中,比较重要的如封武王师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作为控制东夷诸部的重要力量;封成王弟叔虞于唐国故地(今山西翼城),建立晋国,以加强对河东戎、翟诸部落的控制;封召公奭长子于蓟(今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国,以控制燕山南北及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封“汉阳诸姬”在汉水东岸,建立申(今河南南阳)、随(今湖北随县)、唐(今河南唐河)、郧(今湖北安陆)等姬姓小国,以控制荆楚及江汉地区的其他少数族部落;追封太王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在太湖地区,建立吴国(今江苏苏州),使周势力扩展到江南一带。
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士,即诸侯国君之臣。卿、大夫也可再将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分给士。士下面就是平民和奴隶了。士是统治阶级里地位最低的一级,但却有权力控制平民与奴隶。显然,诸侯虽有管理自己的领地,分封其他阶级的权力,但必须忠于天子,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随王祭祀等义务。天子对诸侯享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的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周王朝统治的作用,维护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
西周的分封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达到了顶峰。
西周的分封,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康王时期。
周朝经过两次分封,全国范围内的诸侯数量达到了800多个。
周王朝疆域辽远,为了统治的需要和威镇诸侯,西周王朝建立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西周王朝的军队主要有成周八师、西六师、殷八师,以保卫全国。西六师驻守在宗周,拱卫丰、镐之地,以保卫西周王朝的本土。殷八师驻守在殷商故地,主要是对付殷人和东夷。成周八师驻在东都雒邑,以保卫成周。这样东可以镇守东方的广大地域,西可拱卫宗周,南可以威服淮夷,北可扼守幽燕。
周王通过这些措施,就把治理全国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查看详情>>与“周王通过这个制度就把权利控制在手中,你是怎么看西周分封制呢?”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说西周分封制是当时最全面、最有效、最先进的统治方式?
当历史行进到距今约3000年的时候,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帝辛,成功的建立了周在华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时候,周的统治者们选择了一个令后人争论不休的制度-分封制。
这项制度后来导致了周王室的没落,也导致了后世许多王朝的覆灭,分封制因此被广泛诟病。然而,这项制度的确那么不堪吗,它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1 周的分封
周王朝对于诸侯的分封主要有三个时期:周武王时期、周公/成王时期、周平王时期。而这三个时期的分封各有其必然性和政治意义。
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和后续一些列战争征服了殷商统治的核心区域和支持殷商的主要诸侯,但广大的殷商遗民和偏远中立的诸侯并没有彻底臣服于周。因此,武王时期主要分封的意义在于分化瓦解和控制殷商遗民、偏远诸侯,以屏蔽王室,巩固刚刚建立的周王朝的统治。
周武王时期,周主要分封的对象是文王的儿子们、殷商遗臣、先贤之后、还有重要的功臣。文王的儿子们如分布在殷商核心地区周边的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是为三监;分布东夷地区的周公旦(鲁国);另外,还有一些文王之子得封在今河南、山西一带,还有周王室远亲在召公奭得封于燕、太伯之后周章(吴国)得封于吴;功臣如太公姜尚得封于齐;殷商遗臣如殷商故地的商纣太子武庚、封于朝鲜的殷商遗臣箕子;先贤之后如黄帝之后封于薛、虞舜之后封于陈、夏禹之后封于杞。
周王朝第二个大量分封的时期是在周公和成王时期。分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重新处理殷商遗民和故地,其二是随着周的统治逐渐加固、征服范围更加广泛,更多的诸侯臣服于周,也有更多的与蛮夷接壤的土地需要镇守。
因此这一时期分封数量最多,成分也最复杂。排在首位的仍然是姬姓近亲,武王之子、周公之子,还有未得封的文王之子,共计数十人,他们分封的地方大多是周王畿的东、北两个方向。典型代表如封于唐(晋)的武王之子叔虞、封于卫的文王之子康叔等。他们爵位高、封地相对富饶,而且也距周的核心地区较近。
其次是未得封的功臣,他们大多是对周王朝建立有一定功勋的异性功臣,或与周王室关系相对疏远的姬姓宗室。他们大多封于与蛮夷交界的地方,用来抵御蛮夷势力的扩张。这一类诸侯在武王时已有所分封,这一时期主要分封的诸侯处在周重点防范的南蛮和东夷之地。比如为加强对于楚的防范,周在江汉间分封了邓、鄀、卢等,随、唐等诸侯。他们的地位处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
第三类是臣服的蛮夷酋长,典型的代表如楚国和徐国、淮夷等。这类诸侯的数量并不少,但却没有完全听从周,周对他们也并不信任,因此在分封体系中地位也很低,比如楚国仅仅是子爵。因为周也仅仅满足于他们表面的臣服和数量很少的纳贡。
在这之后,历代周王都有过分封诸侯的举动,但数量不多影响也不大。周第三个大量分封的时期是平王东迁之时。与前两次分封不同,这一次的分封是周王室的无奈之举。此时周的势力已经日薄西山,但因为秦郑等国的护卫才得以在洛邑站稳脚跟,周平王不得已将王畿故地封给秦...
查看详情>>与“为什么说西周分封制是当时最全面、最有效、最先进的统治方式?”相关的文章
从附庸到诸侯,秦国是怎么做到的?
秦国的第一代国君非子因为祖传的手艺善于养马,得到当时周孝王的重视,将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赐给他作为封邑,并让他接管嬴氏的祭祀,所以非子也称为秦嬴。而秦地就成了以后大秦帝国的发源地。
这个时候的秦国只能算是周王室的附庸国,什么是附庸国呢?就是封地不超过五十里,附属于周王室或其他诸侯国的小国。附庸国没有自主权,不像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是独立的。也就是说附庸国的爵位还要排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后。
所有事业的起步都是最难的,况且秦国的祖先还有历史污点。非子的五世祖就是恶来,那可是商纣王的宠臣,最后和纣王一条道走到黑,被周武王所杀。现在的周孝王没有追究非子家族的过去,还很重用他,说明周孝王还是很重视技术人才的,只要你技术过硬,其他的都不过问,也说明学一门技术的重要性。有道是:一技在手,天下我有。
所以说秦国能有现在的基础已经不错了。非子用自己养马的技术为家族挣来了家产,奠定了根基,以后大秦帝国的建立也算是有一个好的开始了,剩下的就是需要稳扎稳打。
就这样过了三代到了秦仲这一代,周王室权力衰弱。现任周厉王昏庸无道,导致有些诸侯都不服从管理了。趁此机会西戎族也不服管理,反叛了周王朝,灭了犬丘(今甘肃礼县)大骆的全族。
说起犬丘的大骆家族,其实和秦国属于同宗。因为秦国开国国君非子的父亲就叫大骆。非子在受封前其实一直住在犬丘。周孝王对非子的宠爱也没得说,毕竟非子善于养马,要知道马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现在的飞机、坦克。本来周孝王是想让非子做大骆的继承人的,但是大骆的夫人是申国的公主申侯的女儿,她的儿子成已经是继承人了,也就是说周孝王“爱屋及乌”想更改大骆家的继承人。
这个时候,申侯不愿意了出面向周孝王力陈利害关系,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和西戎族关系很好,西戎族因为我们也归附了周朝,所以西部边境才能如此安定。有些威胁的意思,总之周孝王是听明白了,改继承人的事就此作罢。但是还是心有不甘,就赐封秦地给了非子。
现在犬丘大骆家族被灭,大骆就剩非子这一支了。此时是周宣王在位,他任用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结果秦仲不敌被杀。周宣王又召见秦仲的五个儿子,让大儿子秦庄公带着几个兄弟和七千士兵继续攻打西戎,这次西戎族被打败了。周宣王很高兴,将秦庄公他们祖先大骆以前的封地犬丘赏赐给了他们,并任命他们为西垂大夫。
秦庄公的长子世父,对自己的爷爷秦仲被西戎杀害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就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了弟弟秦襄公,自己率兵继续攻打西戎,还发誓如果不杀死戎王就绝不回家。秦襄公即位的第二年,西戎包围了犬丘,世父进行反击,反而被西戎俘虏,一年多之后才放还。由此可见,秦国现在的力量还是不够强大,和这些游牧民族不能比,和中原诸侯们也不能比。
公元前771年,西周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玩起了“狼来了”的游戏烽火戏诸侯,还随便更换了继承人(这周王怎么总喜欢更换继承人,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这次更换又是申侯...
查看详情>>与“从附庸到诸侯,秦国是怎么做到的?”相关的文章
秦始皇:运用郡县制,实现天下大一统
秦始皇没有为自己的江山立太子,而且秦始皇也不认为自己会去世,秦始皇一直都追求如何让自己更为的长寿。秦始皇之所以不愿意分封制,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秦始皇看中韩非的法家学说,认为政治的核心应该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秦始皇更乐意郡县制而非分封制。
商鞅提倡的霸道也是迫于无奈。
因为君主一般都比较喜欢对于自己利益比较有利的思想。而当时正好处于是混乱的时期想要统一,若想统一国土就必须运用法家的强制条例来巩固政权使执政者和当权者的政治理念达到统一。其实法家的主创代表人商鞅也知道霸道是把双刃剑。原本商鞅也是趋利避害的先跟秦孝公讲帝道,但秦孝公不为所动,认为和自己的利益好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联,接着商鞅又跟着请秦孝公讲王道。秦孝公还是觉得一头懵,最后商鞅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想讲出了让政权高度集中的霸道。这时的秦孝公才觉得热血沸腾,听得津津有味。法家的学说最主要是让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一生这样的权利让君主享受九五至尊的快感,所以君主们更乐意接受法家的条例来制约官员和百姓。
秦始皇可能是看到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利益。所以秦始皇肯定了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到后期韩非的一系列理论,秦始皇看到了法家思想让国家强盛的更多可能性,所以秦始皇会重用法治,为了更好的集中权利统一军队力量让国家更为的强盛。但是秦始皇没想到国家安定以后,条律就要因时因地而变。君主制的高度集中能虽然和会让地方减少地方割据的可能性。但长期性的严苛下,却让老百姓觉得苦不堪言。
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缺憾性。
周文王的分封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衰落。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不可能再运用于已经失败过一次的分封制,作为新一代的千古帝王。秦始皇肯定会开创新的局面,应用韩非和商鞅的法家制度加以强制巩固政权,而周文王的礼乐制度。这也是秦始皇借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但是秦始皇却没有以人为本的去着想,将礼乐制度和法家制度有机的结合,才是更好的安邦之道。秦始皇一味地摒弃礼乐制度,导致明不了民声载道,这也是后期秦王朝为什么会毁灭的因素之一。
秦始皇后期云游四方,周文王的分封制不是用于秦始皇集中权力。
周文王时期因为诸侯和大臣之间有相互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相互制约到了春秋时期他们的血缘关系就日益疏远,所以就不会顾忌太多的仁爱和亲属,礼坏乐崩社会现象变得岌岌可危。而秦始皇想要把权力高度集中,就要根据法家来制定郡县制的实用性。而郡县制能让秦始皇更加放心地在外云游。如果是分封制,秦始皇肯定会害怕其他诸侯的壮大来威胁到中央政权。因为周文王的比较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变得四面楚歌,而秦始皇只是害怕重蹈覆辙,所以选择了郡县制。
结语:
建立千秋大业的秦始皇,运用郡县制让中国领先世界2000多年!无论是出于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有其弊端和益处。就算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也阻止不了赵高的一再作乱。因为秦始皇的让扶苏接班,但扶苏的政治阅历不够恐怕难等大任。秦始皇忙着郡县制和云游...
查看详情>>与“秦始皇:运用郡县制,实现天下大一统”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