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嘉庆帝

发布时间:2020-05-28
1

道光皇帝是以什么身份继位的?他继位后只能接手嘉庆帝留下的烂摊子

道光皇帝是以什么身份继位的
道光皇帝继位

道光帝,名旻宁,1782年生,嘉庆帝的嫡长子,1820年继位,接手的是嘉庆帝留下的烂摊子,以他的智力和魄力,根本无法振衰起弊,开创新局,但他仍决心守住祖业,看好摊子。他的为政之道,根本要义在于“守成”,企图用祖宗之法,重建祖宗昔日的盛世风光。然而,客观而言,他才华不如祖父乾隆,精明不如曾祖雍正,胆略不如高祖康熙。

问题是,道光是如何继位的?

自雍正起,清朝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在皇帝在世的时候,先把继承者的名字写下来,放进一个密封的密匣里,然后搁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待老皇帝驾崩,取下来当众启封宣读。然而,旻宁的父亲嘉庆皇帝,并没有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放任何东西,突然之间,在热河避暑的时候,就驾崩了。

道光的继位,是臣子们在嘉庆的近侍身上,找到了一个小金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嘉庆四年嘉庆的亲笔字条,立旻宁为太子。于是,旻宁就这样继位了。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字条,而且旻宁又是皇后所生,标准的嫡长子;在继位前,就因为林清之变,鸟枪击贼之功,得封亲王,让他继位,从道理上,倒也应该。但是,毕竟没走秘密建储制度的程序。也可以说,老皇帝嘉庆,其实并没有最后下决心选择哪个。嘉庆四年的字条,没有正式放进制度规定的密匣里,搁到嘉庆二十五年,还是不是能算数,其实不好说的。

《清史稿》中的旻宁,在做皇帝之前,除了枪法不错,打猎时猎获物比较多,碰巧击毙了几个造反的狂徒之外,还真看不出有什么本事。唯一的政绩,就是提倡节俭,自己带头穿补丁衣服。不补还好,皇帝的衣服,得专门送给江宁织造,由专门的苏州织工来补,一个补丁,比新衣服花费还多。

旻宁的老子接的是一副烂摊子,轮到他了,还是一副烂摊子,而且更烂。漕运一塌糊涂,盐政一塌糊涂,鸦片走私,比嘉庆时还要疯狂,直接导致了银本位的清朝货币体制的动荡。面对这样一些每个都可以动摇国本的大问题,道光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但是,他信赖的大臣,都是曹振镛这样的提倡多磕头少说话之辈,前有曹振镛,后有穆彰阿,都是这样一副稳重、持重却平庸的衮衮诸公。跟他们的皇帝一样,人不坏,也不大整人,但是什么大事不想干,也干不了。

道光曾向一名即将上任的官员推心置腹地谈到他的治国理政之道,堪称“裱糊理论”的完整表述:国政就像一所大房子,住房的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听任破坏,必致动大工。在“裱糊理论”的指导下,面对扑面而来的问题,道光给臣下的一道道圣旨,就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光短浅的“法术”,从来没有一种远距离、宽视野的“治道”。

道光目光短浅毫无卓识,但若有明智远识的大臣辅佐,也不失为宽猛相济。但要命的是,资质平常缺乏胆略的道光帝,又绝不缺乏自信,总以为自己的每一次决策,都是最佳方案。因此,他在辅臣的选择上,又采用了最可怕的“老实听话”标准,他所信赖的中枢重臣如曹振镛、穆彰阿等,均以“多磕头,少说话”为主旨,战战兢兢,每逢建言,先竭力揣摩帝意,只讨欢心而不究事理。这就使得道光循用...

查看详情>>
2

清朝在这短短十年迅速下坡,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乾隆
嘉庆帝
清朝

在中国的历史上,制度糜烂可谓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若想要从基础上彻底治理糜烂,必须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如若否则,无论接纳怎样猛烈的方式或出奇的手段,都起不到基础性的作用。

清朝的时候,嘉庆年间的糜烂问题可以说是很是突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好比:一位二品官员想进京,却连二百两过盘费都拿不出来。因为,其时的官员收入制度十分不合理,朝廷主要实行薄俸制和低薪制。所以,为相识决这一问题,嘉庆帝曾多次实行反腐行动。在他上台以后,立马逮捕了和坤这个大贪官。可是,厥后却泛起了“嘉庆中衰”,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他没有把反糜烂行动彻底的举行下去。要注意,这里的意思并不是指嘉庆帝没有继续反糜烂行动,而是指他几十年来的反腐手段,都只是靠抓贪官这一个措施,并没有从更深的角度思考糜烂泛起的原因是制度上泛起了大的问题。

那么,当年嘉庆帝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制度性糜烂问题呢?

关于这一问题的谜底,要牵涉到大清财政制度的演变。在履历了康熙时期的盛世以后,大清的人口急剧上升,从一亿多人迅速增加到了三亿多人。同时,因为外洋商业的频繁和美洲白银的流入,物价随着人口的增长翻了三倍之多。所以,时代变化意味着官员在生活和正常政治运动中的支出也要有同步增长。

可是,康熙帝却在此前定下了一个政策:“纵然人口增加了,国家也永远不会增加税收。”康熙帝之所以会定下这个政策,是他认为前朝的死亡就是官府对黎民的过分聚敛。因此,为了防止历史重蹈覆辙,康熙直接一刀切,把后世的规则也给定死了。

其实,康熙的这一想法虽然好,但却僵化了大清的财政制度。一时间,嘉庆年间的国家财政收入,仅仅能够满足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那剩下的三分之二怎么办呢?只能靠官员自行想措施解决。可是,国家已经明文划定了不允许增加税收。无奈之下,各个地域的官员只好想尽种种方法找名目收费。

最后,官府在这方面上的收入远远凌驾了国家的正税收入。

所以,嘉庆帝曾经好频频想从基础上治理糜烂,可是,他却一直没有措施突破康熙定下的永不加赋的规则。按理来说,他本可以通过生长工商业提高税收,让国家的财政能够正常运转。但此时,性格守旧、思想僵化的他,却止步了。而且,他曾写了许多文章来教育官员,让他们不要贪污。

此外,他还杀了许多贪官,树立了一些典型的清官例子。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规模内有效,可是,在嘉庆年间却已经失去了作用。其实,在乾隆帝统治中期的时候,大清王朝已经完全被糜烂吞噬了。官员们每做一件事都市标明价钱,可是,在此之前的政界却十分清正廉明。

那么,为什么大清朝会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发生这么大变化呢?

其实,这从侧面反映出传统政治上的一个普遍纪律:一个王朝的面目与其统治者的精神面目,是密不行分的。在乾隆统治前期,他天天四五点起床等大臣们前来上朝。一般情况下,都是乾隆帝等了一两个小时后,官员们才陆陆续续来上朝。

可是,到了乾隆晚年的时候,由于年龄的增加和精神上的不足,乾隆帝开始逐步懈怠政务。而且...

查看详情>>
3

和坤最后为何身败名裂?其实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

乾隆和坤
和坤是怎么死的
嘉庆帝杀和坤

中国社会最大的一个鲜明特征,那便是官本位,尤其是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最大的出息就是能够进入仕途,也因此才有了那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所以当官如此的受到推崇,那是因为旧社会时,生产力低下,就算是所谓的王朝盛世,也是从来不曾间断过的饥荒饿殍。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官是人生最大的安全感,能够拥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一口饭食,仕途也不至于让所有人都趋之若鹜,除了能够满足生存需求外,做官也是唯一能够实现理想奋斗的途径,就算是孔夫子这种千年一出的“圣人”,尚且需要带着徒弟们周游列国去寻求官职,更遑论普通人了。所以历史上,有无数人都是借助做官来抬升自己的人生,更有一些人在人生的低谷中,所朝思暮想的就是能够身居高官,实现人生的“翻身仗”,和珅便是这样的人物。

和珅的出身本来还算是显贵,父亲是朝廷的都统,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和珅应该是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读书识字,然后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最后借助父亲的人脉和根基进一步的在仕途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是最后和珅的人生并非是如此的顺利,但是这种不顺利却让和珅不但做到了“胜于蓝”,并且是远远的超越了父亲的官职。

和珅人生的不顺利,便是来自于父亲的早逝,以至于让小小的和珅被后母排挤了出去,身边只有一个忠心的老奴,在老奴的照顾下,和珅得以入了学堂,这才有了人生进取的基本。可是和珅在科举这条路上并没有那么顺遂,尽管他十分的刻苦,但依旧是一次次的落第,因此和珅只能够再另辟蹊径,凭借着自己的满人身份以及官宦后代,进入宫廷中做御前侍卫,从这里开始,和珅的人生便迎来了机遇。

和其他侍卫不同,和珅是尝过人间苦楚的人,并且在学问上极尽用心,因此他的情商和智商都是出群的,这样的身边人怎么能够不得到领导的喜爱。因此在乾隆的重用下,和珅在科举道路上走不通的仕途,竟然从御前侍卫的位置上火速的在官场蹿升,只不过两年时间,就已经位居军机处,成为了大清国的重臣。

可以说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活了八十多年的人生,和珅可谓是他最信任和宠爱的人,但是我们都知道,和珅的下场却是身败名裂的,在乾隆刚刚驾崩后不久,亲权的嘉庆皇帝就一道圣旨将和珅投入到了死牢中,甚至都不给他灵前送终的机会。

和珅最后被赐了自尽,和家也被抄尽,这样的结局是和珅不会想到的,他在乾隆皇帝面前做了二十多年的宠臣,就算是不顾念这么多年的老臣面子,也应该给乾隆皇帝留一些颜面,但是嘉庆却这么火急火燎的对和珅痛下杀手,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有违常情。

很多人都猜测嘉庆之所以对和珅迫不及待,是因为他知道和珅贪腐下了大量的家财,所以当赶紧抄为己用,不过这样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就算是想要和珅的家财,时间上也完全往后推迟,起码过了国丧之后,再找个由头秋后算账,这样不会招惹那么多的非议,和珅所在的时期,也没有资产转移国外的途径,因此和府的财富,只要嘉庆想拿,早晚都跑不了。

嘉庆反常的举动后面,一定是有...

查看详情>>
4

为何连嘉庆帝都不敢动和坤府里的这块“石头”?

和坤府福字碑
和坤抄家
嘉庆帝杀和坤

在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坐落着一处特别的建筑,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它的面积却足足达到61120平方米,里面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走进里面,前半部分是富丽堂皇的府邸,气宇轩昂;后半部分则是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古树参天,毫不夸张地说,它的配置,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

看到这里,想必去过北京旅游的朋友已经猜出了它的名字,没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恭王府,当年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是这样评价它的——“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而恭王府最开始的主人,便是和珅。

和珅的大名想必不用小编多做介绍,他可算得上是清朝历史中最大的贪官,根据史料记载,当年和珅被嘉庆帝抄家时,直接搜出了白银8亿两,而当年清政府1年的税收,也不过7000万两,也就是说和珅一个人藏匿的银两,相当于整个国家10多年的税收。你想想,如此有钱之人的府邸,该多么奢华?

除了钱,和珅府上还有无数价值连城的珠宝、古玩、字画,以及外面的75间当铺,300多间大小银号,并且他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有密切的商务来往等等,于是乎当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的倒台,直接让国库被填得满满当当。

然而当年嘉庆帝在“搬空”和珅府邸时,却看到了一件东西,他思索了许久,最终决定不碰它,时至今日,它都仍然在王府的原处,无人敢动,它就是“恭王府福字碑”。

故事还要从康熙十二年说起,这一年,乾隆与和珅还尚未出世。公元1673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然而老太太却突然病倒,并且所有太医都束手无策,作为大孝子,康熙帝万分着急,此时他想到了上古流传的“承帝事”请福续寿一说,(意思是皇帝乃真龙天子,万福万寿,所以可以向上天为自己的家人请福续寿)便沐浴斋戒三日,然后提笔,一口气写下了一个充满诚意的“福”字,送给祖母。

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孝庄太后拿到字后,竟然一夜之间病痛全无,甚至健健康康又活了15年,直到75岁才寿终正寝,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众人皆认为这是康熙帝带来的福缘,就连孝庄太后本人也深信不疑,特意将这个“福”字刻成了石碑,作为皇家世世代代流传的宝贝,人们称它为“天下第一福”。

然而奇怪的是,乾隆年间,这块石碑却突然消失,原来,是和珅当年利用职务之便,偷偷把这块“天下第一福”运到了自己的府邸里,和他提前找人雕刻好的9999座蝙蝠(在古代,蝙蝠寓意“遍福”,是幸福无边的意思)石雕凑在一起,变成“万福”,不得不说,这和珅真是太过大胆,竟然偷走皇室宝物。

时间再次回到嘉庆帝抄和珅家的时候,当时他一看到这块福字碑,当场火冒三丈,恨不得将和珅千刀万剐,他第一个想法就是把福字碑运回皇宫,此时一位颇懂风水的部下斗胆禀告皇帝,说根据周围的环境来看,福字碑所处的地方乃风水中的“龙脉”,动它就是动龙脉,听了这话以后,嘉庆帝的火气更大了,和珅竟然有这样的心思!但毕竟是龙脉,谁都不敢妄动,于是只好作罢。嘉庆临走前,下令将福字碑所在的...

查看详情>>
5

为什么清朝从嘉庆手上开始就开始慢慢走向衰败?

乾隆盛世
嘉庆帝
清朝
清朝历史

在我国大清朝时期,或许只有乾隆皇帝有资格自称为天朝上邦,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康乾盛世出现之后,清朝便开始有了非常明显衰败的现象。依照历史往日的规律来看,一方面是时间差不多到头了,每一个朝代几乎都存在了几百年的时间,嘉庆年间或许已经到了由兴盛转到衰败的时间。另一方面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巡游,再加上官场贪污腐败严重,并没有像雍正帝那样竭尽全力打理内务,还有闭关锁国的政策,繁荣盛世的大清朝已经为衰败埋下了厚厚的一笔。

就比如说汉朝盛世的景象,一方面有着秦朝竭尽全力修建各种各样的通道城墙,已经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汉朝前期休养生息的政策,已经渐渐恢复到了经济,然而才有了汉武帝执政期间这般的辉煌。

再比如说唐朝盛世的景象,那是因为隋朝各个时期各项严格改革措施非常到位,给唐朝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定的基础。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清朝,嘉庆皇帝想要继续发展繁荣盛世,前期的皇帝必须要给他做好一个铺垫,但让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乾隆执政期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嘉庆上位也缺少了先机。

单看皇帝,嘉庆其实并不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帝王,世界各地改革潮流渐渐兴起,嘉庆皇帝也曾经有想过要追赶改革得潮流。他禁过鸦片,广开言路,果断拒绝西方列强的一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尽全力整顿国家的环境。

在嘉庆执政的前几年里,他却一直活在先帝的阴影之下,但乾隆离世之后,他便真正掌握到了大清朝的话语权,所以快刀斩乱麻,用最快速的时间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仍旧没有办法阻止住大清朝衰败的脚步,提到嘉庆皇帝失败的原因,其实让人感到有一些无可奈何,因为他重用了两位忠良之臣,其中一位是王杰,另外一位则是刘墉。

王杰,字伟人。身为一朝的状元,四书五经八股作文样样精通,并且他也是一位清官,所有描述贤良之臣的词语都能够放在他的身上,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不过像这样的人,通常情况下都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守旧小心谨慎,也许在之前的朝代中这样一种态度的大臣,会是皇帝的一面明镜,然而在嘉庆年间,他却是一个非常麻烦的绊脚石。

提到王杰的廉洁自律,有几件事情能够清晰的映衬出来。第1件事情则是王杰单担任太子的老师时,对太子的管教非常的严厉,犯下错误及时的惩罚,丝毫不会心慈手软,甚至还会让皇子罚跪,这件事情在当时震惊朝野。

第2件事情,就是王杰有胆量敢和贪官和珅叫板,和珅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臣子,也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以至于和珅的贪污腐败,乾隆皇帝也会有意视而不见,面对这样的一个人,王杰更是敢于指出和珅身上上的不足,毫不留情指责一通。由此可见这样一种性格的王杰,再加上守旧,嘉庆皇帝怎么可能也在他的身上推行改革呢?

刘墉,有着一个非常高的书法造诣,在做官期间因为为人处事勇敢果断,深受乾隆的欣赏,在后期他也做过许多造福平民百姓的事情,不过却因为有时头脑糊涂,犯下过不少的错事,但是他关心平民百姓的初心一直都存在。嘉庆皇帝执政后...

查看详情>>
6

是什么让嘉庆帝从一个英明伟大的皇帝到一个一事无成的皇帝?

嘉庆帝
康乾盛世
清朝历史

历史上皇帝声名的大小,丰功伟绩自是主要方面,可另一方面,这野史笔记,戏剧小说,乃至文学艺术,花边逸事也占有很大的成分,比如我们成都的孟昶,不是他那花蕊夫人,能有几人知道这后蜀末帝?再如那李煜,如没有那“千古词帝”傍身,有谁能晓得还有个南唐小国?

在有清一朝的12位皇帝中,这嘉庆可谓是名气最小之人,前面开国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不说了,康雍乾三朝盛世,顺治出家,道光禁烟,咸丰跑路,同治花柳,光绪珍妃,溥仪附敌,哪个不为国人所知,唯独这嘉庆,似乎除了一个“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啥都木有了。

嘉庆是继所谓“康乾盛世”后接手的第一位皇帝,而从此之后,这也一直是被认为是大清王朝走下坡路的起点,作为王朝的皇帝,这个雷肯定是要由他来顶了,何况,他老爸乾隆给他留了个和珅,存下了万贯家财来让他处理,这么好的一手牌,竟让他打成了这付模样,必定不是昏君就是庸才。

昏君肯定不是,不然乾隆也不会从众多的儿子中,独独选中他来嗣统;庸才嘛,沾一点边,毕竟在他执政时期,整个国家毫无起色,旧的毛病没去,新的灾难频出,不是庸才又是啥?

但是,我解读了嘉庆后感到,虽然嘉庆与明君的标准差得十万八千里,一生也无甚作为,但还算是个好皇帝,对他的感觉就两个字,同情。

嘉庆帝,名爱新觉罗·颙琰,乾隆第十五子,登基后改元嘉庆故名,36岁登基,在位25年,终年61岁,庙号“仁宗”。

清皇室在历朝对子弟的培养中,相比较还算是很严格的,青少年时期嘉庆帝是一个“学霸”级的存在,又有幸遇到了诸多名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朱珪,朱珪后来在离京时,上五箴于他,“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史载其为“力行之”,并且影响了一辈子。

在乾隆众多的儿子中,这皇位原本与嘉庆没半毛钱的关系,他非嫡非长,但谁让他那老爸太能活,活了89岁,是清代寿命最长的皇帝,一直熬死了原先立的两任太子,这才让他有了机会,继位时年37岁,乾隆退位,不过,以太上皇的名义仍然操控着朝政。

他面相忠厚,面目清秀,五官端正;才学优秀,熟读经史;人品仁厚,在朝野中有很好的口碑,尤其和汉臣关系融洽,如刘墉和王杰等等。

嘉庆绝对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中,怕只有他爷爷雍正可以与之相比,他每天早起,除了接见大臣就是批阅奏章,甚至木兰秋闱时还边打猎边看奏折。

他结束了肆行多年的文字狱,让社会能听见更多主流意识之外的声音;他崇尚儒学,使众多士子人心稳定,为朝廷所用;

他一生未下江南,不喜女色,见到小姐姐声色不动,完全地没感觉;他不打牌不泡吧,不抽烟不喝酒,不追剧不k歌,不做木匠活不玩太湖石;龙袍破了加补丁,龙輦坏了修了又修。

他躬行节俭,生活简朴到极致,一份回锅肉便是过节;连过60大寿也不请戏班,有人想为他张罗得热闹些,也被“申饬靡费”,不仅如此,还蠲免了全国历年积欠的钱粮。

他全无不良嗜好,可以说到了百姓所言的“抠门儿 ”的地步,节简了一生,也吝啬了一辈子;不喜杀戮,即使处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