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唐玄宗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场大内乱就是唐玄宗的腐朽所导致的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唐朝有一段著名的宫廷舞蹈----《霓裳羽衣舞》,传说是当时唐朝皇帝李玄宗所作,然后由他的爱妃杨玉环为他起舞,他们整日纸醉金迷,沉迷于富丽的华清宫,过着奢靡的生活,沉醉于歌舞之中,然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的背后,却潜伏着一场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安史之乱。

在唐玄宗前期的时候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历精图治让唐朝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可惜到了天宝年间,玄宗无心梳理朝政,整日与酒为欢,爱妃陪伴,逐渐有了骄侈之心,有了那句从此君王不早朝。

很多人都认为是杨贵妃的红颜祸水,导致了君王沉溺其中,于是杨贵妃在后人看来成了祸国殃民的替罪羊,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安史之乱的爆发虽然与杨贵妃有着关系,但是更多的原因不在于此,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起因不仅仅只有单方面的因素,它一定在背后隐患更多的危机。

在开元时期,唐玄宗的治理让社会的经济发展繁荣富强,从此有了开元盛世的美誉。因为封建时期土地快速兼并,又导致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土地都被有权有势的人占去了,也就是之前的制度被破坏掉,经济也开始恶性循环,到后期这种经济是完全的洗拢了国家的政策,导致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让种田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也承担不起赋役,落魄地成为了流民。

除此之外唐朝的统治者自身的腐败奢靡,到了开元末年,唐玄宗已无心打理朝政,而贵妃也是家世倾天下,肆意挥霍,不仅自己奢侈无度,她还开支自己亲姐妹的生活,为她工作的人数不胜数,专门请来的工匠为她刺绣的人就达七百多人,再加上额外的胭脂粉钱,金银首饰等可想而知花费是有多么的大,而这些都来自于百姓,显然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促使了社会的矛盾。

但这并不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那个时候统治阶级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在唐玄宗后期的时候,有一个人把持朝政已达十九年,那就是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

他培养党羽,并且排斥反对他的人,他当宰相的时候,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向玄宗提议用胡人,但是胡人一向善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不懂得思考,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长期的坐在宰相的位置,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同时引起了胡人的不满,所以后来胡人出身的安禄山自然很不满这个当朝宰相,于是和他明争暗斗,进一步促发了安禄山的叛变。

又到后来,杨国忠继他上台,也就是杨贵妃的兄长,这个人嫉妒那些有才干有才能的人,并且骄纵蛮横,正是这些奸臣当道才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后来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也促进了安史之乱进一步的爆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族的矛盾也对这次变乱深有影响,唐朝虽然开放兼并,但是始终是以大汉文化为基础,所以不免对于外来文化有一定的排斥和歧视。

玄宗时期就屡次攻打契丹部落,但是他却没有防备,仍然宠信胡将安禄山,而安禄山这边的心思却是排斥汉人提拔自己的大将,因此在叛乱爆发时,便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将士为主体,也就是说他们用唐人的钱财养了一批胡人的将士,自然当他们羽翼丰满时必然势起。

但更主观的原因还是...

查看详情>>
2

历史上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难道是唐玄宗对在边境的安禄山一无所知吗?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抗朝廷,战火之下,不足月余,繁盛中原便成人间炼狱,强极一时的大唐盛世也因此被终结。后人在感慨战争残酷之时也时常会反思历史上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高居庙堂的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对安禄山在边境上所为一无所知吗?

真实的朝堂政治争论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即便后期逐渐昏聩的唐玄宗也绝非一个双耳闭塞的无能之辈,“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唐廷和边境节度使之间关系之微妙更是远超史书所载。

一、契丹之变

要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叛乱发生之前的全国政治动态就极为关键。

天宝十一年八月,安禄山率领河东军五万余人征伐契丹,然而就在突袭契丹牙帐之时遭遇大雨,在奚人的夹攻下遭致惨败,全军尽没,连安禄山本人身中数箭跌入坑中,在其子安庆绪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

遭到惨败的安禄山极其恼怒,便擅作主张起边军二十万再次征伐契丹以血前仇,得知前线失利的唐玄宗也表示支持这次行动方案,甚至命朔方节度使阿布思率军一同出击,唐廷便这般落入安禄山的阴谋之中。

原来阿布思也是一个蕃族将领,但长期于安禄山不合,而安禄山此时以复仇契丹为机要求唐廷命阿布思遣军援助。而阿布思深知安禄山阴有私谋,但又为唐玄宗所信任,争辩不得无奈之下只能叛变逃入漠北。听闻朔方节度使叛变后的消息,安禄山大喜过望立即停下大军步伐,转而将兵峰指向阿布思,这位杰出的九姓突厥首领便这般被逼入绝境。

安禄山因此得以兼并了骁勇善战的朔方军,实力大增,在边境之处更加娇纵妄为。对于他的如此行径,朝堂之上皇太子李亨以及时任宰相杨国忠均是洞若观火,认为安禄山阴谋获得边镇大权,实为有不臣之心,建言将其诏令回朝以验虚实。

然而安禄山虽然一直瞧不起杨国忠,但也知道此时尚不能于朝廷抗衡,便在唐玄宗的征召下竟于天宝十三年正月迅速回朝,打了杨国忠等人一个措手不及。安禄山觐见玄宗之时,痛哭流涕,以蕃族忠心自居,打消了唐玄宗的疑惑,因而得地安全返回驻地。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只要有人再提安禄山蓄意谋反,唐玄宗便从不信任,甚至将告密之人送往边塞以示对安禄山的信任,安禄山在这段宝贵的时间内积极为起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玄宗见疑

然而此时虽已至晚年的唐玄宗并非昏聩至极,无能之辈杨国忠对安禄山谋逆之心也有察觉,便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向玄宗进言安禄山有不臣之心。许多人对唐玄宗始终相信安禄山以及唐廷军力部属“外重内轻”的战略有着较大的误解,笔者却认为军事战略在当时并无不妥,且唐玄宗并非完全信任安禄山。

唐玄宗前期经过开元之治,国力空前强大,且国内安稳太平,但四周强敌在侧,因此唐廷逐渐将军事重心外移以对抗四周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势,唐玄宗便做出了“外重内轻”的军事部署安排,最终在天宝年间设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和剑南九镇节度使,军镇精锐多达五十余万。

其中高仙芝、封常清分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总军力五万;安...

查看详情>>
3

这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别再说是唐玄宗沉迷女色了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这个词你肯定听过,那么鼎盛的唐朝,就是因为安禄山突然造反,整个唐朝就不行了。

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王朝,遇到类似的大动乱,一般都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如汉代的黄巾之乱,清朝的太平天国。国力不行了嘛,各种矛盾积累久了嘛,一场病来了,扛不住很正常。

但安史之乱不一样。它是一个特例,它爆发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那是开元盛世啊。如果没有这场大乱,那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能就超过唐太宗了。奇怪,在一个朝代最强盛的时候,为什么也会出现这种病来如山倒的情况?

过去的解释,要么是说唐玄宗沉迷女色,年老昏庸,这当然没有什么解释力。要么就说,这是因为唐玄宗对安禄山掉以轻心。这对不对呢?要知道,皇帝这种职业,是孤家寡人,整天最担心的就是被夺权,是职业疑心家。何况唐玄宗这种一辈子英明神武,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他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什么人会对他造成威胁,皇帝会本能做出反应。这件事仍然很奇怪。

如果再早上个100年,就是唐代开国的初年,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发生。为什么?因为从汉代灭亡之后,所有的皇帝都知道,自己最大的风险在哪里,当然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几百年,无数血的教训放在那里,皇帝又不傻,当然就搞出了一套防范像安禄山这样将领的手段。到了南北朝的后期,北方朝廷的兵制叫府兵制,这套制度,已经能够很好地防范将领拥兵自重了。

大概说一下府兵制。就是,上百个军府分散在全国各地。这些当兵的人,平时务农,也不用交税,自己养活自己。一旦要打仗,那就从周围的军府中抽调兵力,仗打完了呢,你们这群府兵再打道回府,等待下一次的征召。这样一来作战的士兵都是临时抽调的,你边境军队的指挥官想拥兵自重也没有机会。士兵和将领是基本分离的嘛。

我们熟悉的花木兰的故事,就是这种典型的府兵制。“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就是朝廷从军府当中临时调兵啊。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一招就不好使了,为啥?因为开疆拓土摊子铺大了。你想,军府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建的,你起码得有足够的耕地,能让这帮府兵自己耕种养活自己啊。所以很多边境地带,比如草原,高原地区,那是建不起军府的,那要是打仗了,就只能从内地的军府调人,而且你还不能调太久,也不能调太勤,因为府兵都是自己养活自己,你调的太久,那家里的田就荒了,你调的太勤呢,府兵自己就出不起一来一回的路费了。

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整个兵制就变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就是朝廷出钱来征兵。府兵用不起,我养职业军人总行了吧?国家专门划出一片区域在边境养兵,按时发军饷。中央给军饷太麻烦,那就派个地方领导,叫节度使,一面掌管军队,一面在当地筹措军饷。

这个制度一出来之后,军队的人数增加了,而且是职业军人,训练时间也提高了,边关的战斗力提高的那不是一星半点。你站在唐玄宗当时的眼光,这是个了不得的制度创新。他在长安当皇帝,得到的全部反馈...

查看详情>>
4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你知道吗?原因就在于唐玄宗废除了这个制度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在位45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生可以用前明后昏来概括,在位前期开创开元盛世,使盛唐走向了巅峰,而在位后期又一手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起直到亡国,唐朝可谓是“成也玄宗,败也玄宗”。

那么唐玄宗为什么会一手酿成使唐朝由盛转衰甚至一蹶不起的安史之乱呢,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你知道吗?

府兵制度起于西魏,唐朝开国以后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可谓是一波三折,几次变动。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对府兵制度进行了整顿完善,并且大致定格了府兵制度,将“统军府”改称为“折冲都府”,别将改称为果毅都尉,军府也就称为“折冲府”了。折冲府一般根据军府的所在地“各自为名”。

而府兵一般是由均田户选拔充任的,关于均田户的情况前面文章中宋安之具体说过,大概意思就是唐王朝按人口给农民分配土地,一小部分土地在耕作到六十岁之归其所有,大部分土地则在农民死后由官府收回再行分配。

府兵往往是“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也就是说府兵本人可以享受免纳租庸调的待遇,当然府兵的家属还是“不免征徭”的。

府兵是每三年挑选一次,称之为“拣点”。“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从这里可以看出府兵制度就相当于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度,当然这个是有争议的,并没有盖棺定论为这就是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度,大家注意一下。

唐朝的府兵不只是要服兵役,而且还需要自备很多武器用具,如果自备不足的话,按照《疏议》来看:“谓随身七事及火幕行具细小之物,临军征讨,有所阙乏,一事不充,即杖一百”。由此可见当时府兵的负担很重,但好在初唐时期因为国家百废待兴,世家大族兼并土地并不严重,所以府兵往往通过均田令可以分到足够的田地,经济上有所保证,再加上优质的武器装备,所以发挥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唐朝还有其他兵种,诸如召募兵和州镇兵等,但府兵是初唐的主要武力支柱所在。

说完府兵制度,接下来宋安之再来说说唐朝是如何利用府兵制度巩固统治的。

在初唐时期,唐朝的的主要武力支柱在于府兵,而府兵制度则是按照“内重外轻”来进行设置折冲府的,因为折冲府的不时变动,在唐太宗贞观十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差不多一个世纪之中,根据《唐六典》和《通典》来看,唐朝多则有638府,少则有574府。而唐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关内道就集中了261府,有时候甚至是273府,兵力有二十几万之多,占据府兵总数将近一半,这样对于当时唐朝巩固政权和加强中央集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且唐王朝对于调兵权也很是谨慎,将兵权牢牢控制于中央朝廷,府兵的调遣必须要有皇帝的敕书和兵部下达的府契,由州刺史和折冲都尉共同检查无误以后才可以发兵,除此以外地方官员和中央的十二卫都无权调遣军队。

遇有重大战事之时,军队由各地折冲府抽调而成,朝廷再派大将前去统领出征,战争结束以后,府兵各回自己的折冲府,而大将回...

查看详情>>
5

唐玄宗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其实都是因为他的大哥有眼光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唐玄宗登基

世间无情,在古代最无情的人非皇帝莫属了。为了皇位,他们可以嗜杀兄弟甚至父亲,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成为第一的无限权力。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就算为了权力,也不用做的那么决绝吧,最起码在我们心中亲人是最重要的人啊,但是如果这些亲人是你的竞争者怎么办。不竞争就会死的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做。

很多皇帝心狠手辣,为了集权也会不断使用手段,在皇家,没有亲情的温暖所言,就如同后宫的那些事。但是凡事都有个例外,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为了权力拼破头脑。例如李旦的儿子李宪,他不仅没有争夺皇位,反而拱手相让给自己的弟兄。虽然自己没有当上皇帝,但到最后他也被封为“皇帝”,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后悔之言了。

李宪,李旦的嫡长子,在顺位继承的年代,作为嫡长子可以说是拥有着先天优厚的条件,除了外在条件之外,李宪的内在条件也非常的优越。善于写诗歌和通晓音律,会吹非常多种乐器,是当时的大才子,这样的人成为皇帝,也是很不错的。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皇帝的后宫会有许多妃子,也会有许多孩子,有才气的孩子并不只有一个,李隆基就是当时的其中一位。

唐玄宗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李隆基就是著名的唐玄宗,他年轻有为,发动唐隆政变。在上位后,他勤于朝政,积极改革,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了。但就是因为年少有为,对国家有大功,所以在朝廷上下有着一定的发言权。按照规定,李旦应该封李宪为太子,但是又因李隆基有功,怕李旦当成太子后,两人会进行较量,进行不可避免地屠杀,所以他十分地纠结,迟迟不肯立下太子。

皇帝都喜欢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李宪虽有才华,但在李隆基的手下拥有兵权,这些都是立太子时需要考虑的,因为稍有差错,国家的繁荣与安宁可能就会一去不复返。作为孩子,父亲的心里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于是李宪为了让父亲心安,主动找到父亲说,君王是皇家事,皇家又关系到国家事,在和平时期,应该按照规矩以嫡长子为先,但现在的世道,并不太平,处于非常时期,应该更看重有功之人。于是他请求父亲,不要立他为君主。

有了孩子的这些话,他不再纠结,立李隆基为太子,将皇位传授给他。若是好争的皇帝,在上位之后不一定能容得下这样的人,毕竟这个皇位是他人让出来的,但他们两人的兄弟之情,很明显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不仅没有发生政变,李宪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还从不询问政事,也不培养自己的势力,只干自己的事情,这或许也是两人不发生争吵的原因吧!

李宪虽没当上皇帝,但自唐玄宗上位,两人关系非常好,常常聚在一起交谈。不仅如此,还封李宪为“让皇帝”,死后仍葬于惠陵,享受了与皇帝一般的待遇。不得不说,李宪是有担当,有眼光的一个人。

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甘于让位给弟兄,而在时间的见证下,也证明了他确实没有选错人。而在这种情况下,两人的感情还能超出一般的兄弟,说明他的情商还比常人高出许多。因为若他不断干政的话,两人的关系不一定能如此深厚,而能够获取到皇帝如此之高的待遇,虽没有上位...

查看详情>>
6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这都要从“唐隆之变”说起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唐玄宗登基

唐玄宗登基并不是那么的正统

李隆基,史称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当了四十四年皇帝,既创造“开元盛世”,也制造了“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故事最多的皇帝之一。但李隆基并非娘肚子里出来就该是天子,他的父亲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而他则是李旦六子中的老三,按古代嫡长继位的一般规则,这父子二人都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但事情就这么蹊跷,大唐王朝自开国至此,还没有人是以皇长子的身份登上帝位的。那么,李隆基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这要从“唐隆之变”说起。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革周复唐,迎唐中宗李显复位。李显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既纵容老婆,又溺爱女儿,并听任她们胡作非为。景龙四年(公元710)六月,李显被一心想当女皇的老婆和恣意要当皇太女的女儿害死。这就给早就在一旁侧目,伺机而起的李隆基及其姑母太平公主以可乘之机。又一场残酷的宫廷喋血就这样发生了。

李显死后,韦后先将十六岁的李重茂立为皇太子,随即又立为皇帝,自己则学武则天临朝称制。继而又密谋害死李重茂,再除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行武则天革唐故事。韦后自知人心不附,遂调五万兵马,由韦氏族人分领,守护宫庭。就在这剑拔弩张,事变一触即发之际。平时紧附韦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深知李隆基平日厚结羽林豪杰并非善类,害怕谋唐之事一旦反复,必大祸临头。于是暗中使宝昌寺和尚普润直入临淄王府,去向李隆基告密。情况紧急,李隆基立即起身道:“事不宜迟,和尚先回寺,即密告日用,即日行动。”

随即李隆基前往太平公主府。虽韦氏对京城严加戒备,却不敢限制李唐皇室的行动,她哪里知道李隆基早已联络好果毅(禁军将领职称)陈玄礼、葛福顺、前朝邑卫刘幽求、御苑总监钟绍京、长上果毅麻嗣宗、万骑果毅李仙凫等作为内应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密谋后,公主谴其子薛崇简及刘幽求、麻嗣宗等潜入禁中。入禁前,薛崇简等问李隆基:“是否禀告相王?”李隆基回答:“吾曹为此以殉社稷,事成,福归于相王及公主;不成,则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启而见从,则王参予危事;不从,将败大计。”是时,御苑总监钟绍京正在御苑家中,官舍人报称:“有人求见。”钟绍京心知临淄王已到,即将行事,他反有些害怕迟疑起来。其妻许氏见状,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且同谋素定,今虽不行,庸得免乎?”钟绍京如梦方醒,忙出来拜见李隆基。

李隆基知道此时羽林将士皆屯于玄武门。夜幕将临,果毅葛福顺、李仙凫到李隆基驻足处请命。时至二更,邑尉刘幽求自外来,说道:“天星散落如雨,天意如此,时不可失!”葛福顺见临淄王点头应允,便拔剑直入羽林营,先杀了韦睿(韦氏族弟),羽林兵一见,也跟随葛福顺将韦播、高嵩(韦氏党羽)杀了;对着正在观望的部分羽林军头目,葛福顺大呼:“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立相王安天下。敢有心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羽林军平时早已对韦氏不满,听了葛福顺的言语,皆欣然从命。随后,众军与刘幽求一...

查看详情>>
7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背后原来有这样的故事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唐玄宗登基

唐朝,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朝代。在这个朝代,女性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除了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之外,各位公主比如安乐公主还有太平公主都有很大的话语权,不仅如此,唐朝还有女宰相和韦后这样权倾一时的唐女性。

在波谲云诡的宫闱斗争中,她们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决策者。

公元710年,武则天的第三子,唐中宗李显突然暴毙而亡,大唐帝国甚至还没有选好他的继承人。朝中的气氛非常紧张,韦后是李显的第二任皇后,她为人骄奢淫逸,野心勃勃,一直想要效仿武则天,当第二个女帝。

有传闻说中宗暴毙是她下手毒死的,当时的太平公主就深信这一点。但韦后在朝中安插了自己的党羽,实力很大,她想立自己的儿子李重茂继位,因为她的儿子年纪还小,自己可以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

这一决定遭到了李唐世家的反对,包括太平公主和以相王李旦为首的宗室一族。后来两方相互妥协,决定让相王李旦辅佐李重茂。

但在遗诏颁布之前,韦后反悔了,她悄悄调集了自己的亲兵,将李旦控在了宫中,把朝中的重臣也换成了自己的人,京城里的精锐军队都被她的娘家把持,这一切,看似已成定局。

但她却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临淄王李隆基。他彼时只是个小小的王室成员,看似每天都在京城逗猫惹狗的闲逛,其实早已经结交了很多忠于李唐世家的官员,这些官员有的是被韦后打压,有的是官职不够大,所以韦后并不以为意。

并且李隆基还经常邀请军队中的一些士兵出来喝酒赌钱,这些人非常爱跟他赌钱,因为每次都是他输,就这样,作为一个正统李唐后人的李隆基在军队中的好感非常高。

渐渐的,李隆基就在韦后的眼皮底下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势力,正是这些小官员和底层士兵,在他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时起了关键作用,将韦后赶下了台。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相王李旦也成功即位,成为了唐睿宗。他一登基,就面临着立谁为太子这个重要的抉择,这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也表面化了。太平公主也和武则天一样,野心勃勃,想要选择软弱的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不愿意让政变中出了大力的李隆基掌权。

太平公主经常去给李成器做说客,告诉李成器,他才是嫡子,必须要当太子,即便李成器不喜政事,也有自己尽力辅佐。

李成器虽然只喜欢音律和诗歌,却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的弟弟李隆基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因此下定决心,在上朝的时候,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坚决要求立自己的弟弟李隆基为太子。

他的这番行为让头疼的唐睿宗高兴了一番,本来他就觉得李隆基政治才能比温和的长子高,但也不愿看到兄弟相残的惨剧,如今李成器主动相让,自然是随了他的心意,颁布诏书,即刻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成器虽然没有当成皇帝,但是他做了明智的决定,将自己置身政治之外,安度了晚年。李隆基对这个哥哥也十分感激,在他死后,还给他追封为了“让皇帝”。

查看详情>>
8

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谜团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唐玄宗登基

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是唐朝中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玄宗的交出政权,肃宗的接受政权,在这交接过程中,至今留有许多谜团还没有被解开。这其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有意传位?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玄宗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高力士的话。在他的坚持之下,李亨得以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入主东宫。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安禄山来朝,李亨觉得他有谋反的迹象,于是请求玄宗诛杀安禄山,但是玄宗没有听他的话。后来,安禄山果然叛变,大兵压向京师,玄宗等仓皇向蜀郡出逃。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的队伍中发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认为不可以到蜀郡去,有的主张到太原,有的提议到朔方,有的说还是回京师的好。玄宗一心想入蜀,在征得大家同意后决定继续前进。老百姓们“遮道请留”,希望皇帝不要离开宫阙陵寝所在之地。玄宗想了很久,最终还是西行了,叫太子李亨留在后面宣慰父老。过了一会儿,人越聚越多,竟达数千人。百姓父老拉住太子骑的马,太子无法前行。太子的两个儿子及李辅国劝太子留下来,以便东讨逆贼。玄宗走出了一段路,见太子不来,心中有所疑虑,无奈之下,拨给他两千人马,命他收复长安。
有学者认为,太子“不得行”是故意制造的假象。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有较深的裂缝。玄宗曾同日赐死三个皇子,太子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恐惧。如果继续跟随父皇到蜀郡,今后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他采用了李辅国等人的意见,让老百姓出面遮道请留,以求得发展个人势力。玄宗已经预感到太子要走自己的路了,不禁叹了一声:“天也。”就与太子分道扬镳了。
李亨率众自奉天一路北上,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到达灵武。仅过三天,他就在城南即皇帝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颁布诏书,大赦天下。
就像当年李亨能入主东宫,全靠其父王李隆基的坚持一样,史书记载,肃宗能在灵武顺利即位,其父亲的“让位”之举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唐大诏令集》收进的《肃宗即位赦》和《肃宗即位册文》这两份官方文书来看,玄宗似乎在马嵬驿兵变和安史动乱之前就已经有厌烦每天处理朝政的情绪,并且有要传位给太子李亨的念头。《旧唐书》的《韦见素传》和《杨贵妃传》以及《资治通鉴》等分别提到了玄宗想要传位或禅位之事,论调与上述两份文件一致。因而从表面上看,玄宗早已有了禅位之心,马嵬驿兵变则让他如愿以偿。然而,只要再仔细探究一下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从常理而言,没有一个大权在握的封建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宝座。自汉代以来的太上皇,除了那些名为传位实仍独揽朝政,或名为传位实则等待时机重新上台者以外,其余的太上皇最后的结局都是比较凄惨的。更何况唐玄宗并非碌碌无能之辈...

查看详情>>
9

大唐历史里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他登皇位的过程比你想象的难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唐玄宗登基

大唐历史里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作为唐朝国力巅峰“开元盛世”的开创者,唐玄宗在即位之前的命运是十分曲折坎坷的。

唐玄宗李隆基(684-761),祖父唐高宗李治,祖母武则天,父亲是武则天的幼子、唐睿宗李旦。李隆基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他三岁那年被封为楚王,虽然身份高贵,但大哥李成器早就被册封为太子,按常理看,隆基是当不了皇帝的。

本来皇帝之命可遇而不可求,隆基当时年龄又小,并未因此有什么烦恼。安安稳稳做个亲王,人生也十分舒服。只是在政局不稳的唐初,安稳平静的人生也不可得。

一、父亲被废、母亲被杀

公元690年,武则天废黜唐睿宗,自立为帝,国号大周。隆基与众兄弟被撵出皇宫,政治待遇一落千丈。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提拔武氏子弟,她的侄子武承嗣被封为魏王,武三思被封为梁王。一些善于逢迎拍马的臣子,甚至上表请册立武承嗣为皇储,取代睿宗李旦的皇储地位。

此事虽然没有成行,但武则天与李旦、李隆基等子孙的关系日渐疏远。李旦家人不免耿耿于怀,颇有怨言。692年,李旦的两个妃子窦氏、刘氏入宫拜见婆母娘武则天,居然被同时残杀,连尸体都不知掉扔到哪里去了。据考证,窦氏、刘氏正是因为搞“蛊道”诅咒武则天夺睿宗的皇位,触怒武则天才被杀。

这个窦氏,正是隆基的生母。8岁丧母,这对幼小的隆基是多么残酷之事。然而他还来不及悲痛,打击又接踵而来。先是李姓皇孙(指高宗诸孙)全都被降为郡王,隆基由楚王降为临淄郡王。接着,武则天为防隆基兄弟作乱,把他们又重新接回宫中软禁起来,隆基兄弟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哪天被心狠手辣的祖母一刀杀了。

二、中宗复位,韦后弄权

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持续了九年,隆基从8岁幼童长成了17岁的青年。由于武则天的统治更加稳定,被废掉的唐中宗(睿宗之兄)也被立为皇太子,隆基和兄弟们都被放出皇宫,恢复了自由。

局势的变化一日千里。中宗成了太子,睿宗的太子位便被剥夺,改封为相王。隆基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公元705年,年老多病的武则天困卧宫中,逐渐失去对政局的控制,以张柬之为首的诸大臣发动兵变,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退位,迎皇太子中宗即位,复国号为大唐。

隆基时年21岁,在最具有闯劲最富激情的年纪,目睹了这场暴力的政变,无疑极大刺激了他的血性。

那个庄严神圣的帝位,开始变得像尘世间任何一件物事一样普通。谁说帝王只一人可做!遥想当年高祖皇帝起兵,不也是从隋家夺来的天下。

种子一旦萌芽,总会冲破重重阻力,向着阳光进发。

三、诛杀韦后,扶父夺位

中宗性格非常懦弱,即位后受制于皇后韦氏。韦氏亲眼目睹婆婆武则天专政称帝,野心极度膨胀,效法武则天逐步抓住大权,把中宗架空。韦氏之女安乐公主也效法姑姑太平公主,公开干预朝政,甚至要求中宗立其为皇太女,日后继承大位。

这一对母女空有野心,气度与才智却无法望武则天之项背,故而在皇族内部引起极大愤慨。皇太子李重俊恼恨韦后母女,策动禁兵杀死武三思父子(韦后的支持者兼亲...

查看详情>>
10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其实皇位是他的兄长让给唐玄宗的

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唐玄宗登基

唐睿宗李旦有六个儿子,嫡长子李宪是刘皇后所生,被立为太子。然而李宪最终却没有继承皇位,那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

李宪本名李成器,起初为永平郡王。当初武则天废掉继位不久的唐中宗李显,立唐睿宗李旦为傀儡皇帝,临朝称制,独揽大权。李宪作为唐睿宗的嫡长子,被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后来武则天篡夺李唐社稷,登基称帝,将唐睿宗降为皇嗣,李宪也因此失去太子之位,被改为寿春郡王。

其后女皇武则天立李显为皇太子,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传位于太子李显。唐中宗李显复位,加封李宪为蔡王。李宪不敢接受,依旧为寿春郡王。

唐中宗猝死(据说被韦皇后毒死)后,韦皇后临朝称制,意欲效仿武则天,为平衡各方利益,进封李宪为宋王。不久,李宪的三弟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皇后,并拥立父亲李旦继位。

唐睿宗李旦再次当上皇帝,为立太子一事犯了愁。按照宗法制,李旦应该立嫡长子李宪当太子,当初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就是这么决定的。但是现在不同以往了,楚王李隆基平定了韦皇后,拥立李旦当皇帝,居功甚伟。所以李旦犹豫不决,不知道该立谁当太子。

李宪对父皇李旦说:“太子,是天下人的太子,国家太平时先立嫡子,国家危难时立有功的人。假如立的太子不得当,人民就会失望,臣以死请求立楚王(李隆基)为太子。”李宪多日哭泣推让,态度坚决而诚恳。当时诸王、大臣都说楚王李隆基有匡扶社稷的大功,应该当太子。

《旧唐书·列传四十五》:成器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

唐睿宗李旦见长子李宪主动推让太子之位,便嘉奖了李宪的心意,答应了他。李隆基见哥哥李宪推让,于是也推让一番,而李旦不答应。最终李旦下诏立李隆基为太子,并厚赏了李宪。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制作了一条大被和长枕,与李宪等兄弟同枕共眠,目的是为了为了亲近兄弟,和睦团结。唐睿宗知道后非常高兴,多次赞叹。

不久,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又厚赏了哥哥李宪,封他为宁王。

李隆基亲信兄弟,虽然有谗言从中离间,但李隆基对待兄弟依旧友爱如初。而宁王李宪在众兄弟之中最谦恭谨慎,不干议朝政,也不与人结交,所以最受李隆基亲信和重视。

李隆基的兄弟相继去世,只剩下李宪在世,所以李隆基特别恩宠李宪,赏赐丰厚。后来李宪重病,卧床不起。李隆基派太监送给李宪医药以及御膳,络绎不绝。第二年冬天,李宪病死,终年六十三岁。

李隆基听闻李宪病死,号啕大哭,哭哑了嗓子。第二天,李隆基下诏,认为宁王李宪能推让大位,应该表彰他的贤德。按照谥法,推功尚善为“让”,德性宽柔为“让”,所以追谥李宪为“让皇帝”,衣天子之服下葬。

当初,唐睿宗李旦立太子时,李宪很识时务,清除当前的形势:如果自己当太子,恐怕难以服众,况且李隆基英明神武,不会甘居自己之下,就算自己当上太子,将来斗不过李隆基,还是当不了皇帝。当太子有风险,而如果将...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