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长平之战

发布时间:2020-05-28
1

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创造条件,对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简介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

“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

“二十一月说”是公元前261年到公元前260年的这段时间,它是从秦国再次攻占上党开始计算的,一直到赵军全军覆没为止。

三个时间段都有各自的争议和依据,不过现在普遍被大众所承认的还是“三年说”的时间计算方法,因为这个时间段包含了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详细和全面。

长平之战发生在当时较有实力的秦、赵两国之间,战争的最终结果是秦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赵国则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长平之战除了对交战双方产生了影响,在其它方面,这场战争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来看战败国赵国,赵国在战争中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后死伤约45万人,几乎是全军覆没,而其中有40余万士兵是被秦军坑杀的。这对赵国形成了巨大的打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上下都陷入了悲痛和惶恐的情绪中。

而战胜国秦国虽然也有着不小的兵力伤亡,可更令他们兴奋的是战争带来的胜利果实,这大大地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脚步。但此后也有一个不利的影响,那就是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就爆发的邯郸之战,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遗留问题。原本,秦国将领白起是想趁着长平之战取得胜利时,一举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使赵国灭亡。可秦王听信了范雎的劝说,并没有同意。后来,他又不顾白起的建议,在时机不对的情况下,向邯郸发起战争,最终导致秦国战败,推迟了其统一六国的步伐。

从天下局势方面来看,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对历史走向和进程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在此战后一蹶不振,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超越了其余各国,而离秦国完成统一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罢了。


查看详情>>
2

长平之战对参战国产生什么影响?长平之战改变了历史进程吗

战国
战国时期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大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战争,战况规模之大,之惨烈在我国整个封建历史上都难有其上者。按理说,这么大的一场战争,影响必然是非常大的。但仔细研读其后的战国历史,我们赫然发现,长平之战除了造成一定量的人口损失,对历史的影响却非常有限。

巨鹿之战,秦军自此没有了翻盘的可能,直接导致秦被取代。

赤壁之战,刘备得到荆州,近而以荆州为跳板占据益州,形成三国格局。

淝水之战,前秦所在的北方受到直接影响重新陷入混乱,直接导致前秦灭亡。

宁陵之战,为唐军平定安史之乱打下基础。

这些战争或者说战役都对历史有着决定性的改变,打胜了历史是一番景象,打败了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长平之战,却没有这方面的特征,这么惨烈的一场大型战争,对战国历史却影响极有限,更不用提改变中国历史进程了。

首先,我们看看大战对赵国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长平后,赵国实力大损,已经不堪一击,我们看看赵国表现。攻下长平后,白起准备一鼓作气攻下邯郸时,后院起火,范睢妒忌白起功劳,进言秦王,秦王阻止白起继续用兵。仅仅一年后,秦国派王陵率兵二十万攻邯郸,打了几个月没有成功,把王陵换成王龁并且增兵十万继续,不仅没成功,秦军反而损失极大,又派郑安平带兵五万增援。能单独与秦军作战,并且失败敌军战争目的,赵国实力绝对强悍。到这个时候,赵王才派两组使者向楚国和魏国同时求援。接下来就有了“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两个经典故事。两组使者都请来了援兵,三国内外夹攻,围邯郸的秦军大败。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后投降。因为是顺风局,之前观望的韩国也加入了“讨秦大军”。这时候,我们就要说一下第二个问题,大战对秦国的影响。下面是四国战果。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楚国虽没地皮上的利益,但面子和其它方面所获颇丰。

也就是说,秦国长平之战前后的地盘儿,全被人家给抢回去了,长平大战,秦国白打了。到此,长平大战的影响已经完全消失,其意义远远不如规模要小得多的“邯郸保卫战”,此战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团结了仇视秦国的魏、楚和韩三国,并且收复了被秦军占领的各国失地。有些地摊书上总结,长平大战后,六国弱势已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大大的提前了。

上面的事实给我们的结论恰恰相反,长平之战后的“邯郸战役”才是影响深远的战役,四国联军反秦,让秦国多年的战果付之东流,不得不缩回函谷关继续当乌龟,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表哪里是提前了,分明是被延后了。赵国在长平战后的确实力大损,但随着实力迅速恢复,长平之战的影响越来越弱,几年后将来犯的燕国被轻松击败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赵国是在长平大战三十多年后才灭国的。而三十年后,秦军经过精心准备再次进攻赵国,只赵国的一个李牧,就令他们束手无策。昏庸的赵王重用垃圾郭开,害死李牧,才是赵国灭亡的主因。其它五国被灭也是这个原因,五头猪统治的五国没有经过长平之战这样惨痛的损失...

查看详情>>
3

长平之战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秦国战败了但是收获了这个好处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简介

提到长平之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它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而提到长平之战的影响,可能很多人都集中在对赵国的影响上,很少有人去考虑这场战役对于秦国的影响。

因为毕竟是秦国的白起坑杀了赵国的数十万人,让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战争并不是一方就能打起来的,也不只是一方会造成损失。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秦国对赵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秦国自己又损失了多少人呢?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长平之战,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小、的一次歼灭战,同时也是战国时期中,最后的一个转折。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人,这场战争对于赵国的影响,不言而喻。长平之战时,赵国派出了大概四十五万的兵马,其中有一半是死于战争,剩下的一半都被秦军处决了,整整四十多万人,活着回去赵国的,寥寥可数。

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赵国的土地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也不过三百五十万。这次长平之战的损失,就相当于是把整个国家的七、八分之一给消灭了。而且除了人口损失,还有战争中的粮草、马匹等战略物资。当时赵国因为粮草不足而向齐国求助,可是齐国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赵国非常无奈,但是秦军也不能不打,只能硬着头皮硬拼。可是,就在赵军粮草如此缺乏的情况下,还是折损了秦国二十多万的兵力,可见赵国也是相当厉害的。

长平之战对秦国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在这场战役中,秦国损失了二十五万人,也就是说,秦国虽然打败了赵国,但是他的胜利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并不是一种碾压性的胜利。人们都说秦国是虎狼之师,但是在当时赵国粮草缺乏,而秦国粮草充足的情况下,秦国还能被赵国给消磨成这样,可见赵国比秦国更加的可怕。不过从总体上来看,秦国虽然也伤了元气,但是毕竟他还是这场战役的赢家,而作为赢家,自然还是好处多多的,比方说,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

经历了长平之战以后,对于秦国来说,未来的统一,已经是指日可待了。赵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秦国少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就意味着秦国一统天下的机会,大大的增加了。不过在这之后,范雎被韩赵两国派来的使者,给说服了,他劝秦昭襄王接受议和,把白起惹得不高兴了,失去了一次灭赵的机会。再加上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战败了,秦王怀疑白起根本就是不愿出征,又加上范雎的煽风点火,名将白起就被赐死了,令人非常的遗憾。

而长平之战这场战役,其实是根本就不能避免的,是必然会发生的一场战役。当时的韩国最为弱小,自然就成了秦国的第一个目标。赵国为了求和把上党割让给秦国,可是上党郡守不听命令的转投了赵国。只要赵国接受,那必定是要和秦国开战的。上党郡守的想法是,如果韩国和赵国联手,就有希望打败秦国,这样一来,事情也就好办了。而长平之战的起因好像是赵国接手了上党,所以两国才开战的。

但是实际上,即使是秦国接手了上党,到时候秦国和赵国的一场对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罢了。小编认为,在这场战役中,虽然赵国全...

查看详情>>
4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谁?长平之战的意义值得世人铭记于心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简介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

查看详情>>
5

长平之战规模空前伤亡惨烈,给历史带来哪些影响?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影响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伤亡的惨烈程度来看,无疑都是空前的。而这场战争中,秦军的将领白起以及赵军的将领廉颇等人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那位最后死于秦军乱箭之下的赵军主将赵括。

说起赵括,大家可能对他都不会陌生,“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的主人公便是他。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各种兵书。在谈论兵事时,有时候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但其父却并不因此觉得骄傲,反倒认为赵括缺乏战场的实战经验,对待打仗过于轻率,不懂得灵活应变。他很担忧自己的儿子一旦上了战场,不当将军还罢了,如若为将,恐怕使得赵军失败的也会是赵括自己。没想到,赵父的担忧还是发生了。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谋,撤下老将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兵攻打秦国。秦军的主将白起听闻消息,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一路佯败,将赵军吸引到秦军的阵地附近,实施反包围,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使得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

最终,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虽然他英勇杀敌,但还是死在了秦军的乱箭之下。赵括终究还是为自己的“纸上谈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长平之战的意义分析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它的规模、伤亡数量来看,还是从影响来看,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这样一场战争,它对当时乃至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

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在战争爆发前,另一交战方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力量。但最后,这些力量都在长平之战中消失的消失,减弱的减弱,从而大大削去了赵国的实力。放眼各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单独对抗的,是再也找不出了。这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带领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走向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而长平之战的现实意义是留给世人的。这场战争中参战的将领有战国时期四大名将里的白起和廉颇,还有“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战争中的作战经验,各种战术谋略的运用,以及其中的失败和成功,都给后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当然,长平之战表面上是拖垮了赵国,实际上也是敲响了其余各诸侯国的丧钟。长平之战前后消耗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各国或出于惧怕秦国的心理,或出于保存实力的想法,总之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没有对赵国伸出援手。而能够与秦国对抗的赵国战败了,秦国国力的强大再无人能超越,六国离灭亡的道路也就越来越近了。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带来的意义也值得世人铭记于心。

自古以来,在天下局势上,战争可以为历史进程带来进步,也可以导致后退。但毫无意外的是,一旦爆发战争,总会给许多的士兵、百姓带来苦难。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长平之战就是如此。它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军四十余万降兵被坑杀的结果也令世人震惊。

现如今,历史上的许...

查看详情>>
6

为什么长平之战中白起禁止士兵入食此物?战后士兵们才明白他的用心

白起
长平之战

千年历史长河中,数百个朝代的更替,古人逝去,而杰出者则名留青史,为后人所铭记。古人尚武,又因国家中的战争,战将名将数不胜数。名将最多的时期当属战国,而战国一众名将中,称得上战神之名的莫过于白起。

白起为秦国将领,乃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其三十多年的作战生涯中,他率军攻城70余座,歼灭敌军近百万,且毫无败绩。然战神一名,属白起又非只因他赫赫战绩,其军事能力亦是重中之重。

一、少年从军,何以纵横六国?

白起,乃战国时期秦国三大部族之一的孟西白之白氏族人。战将成于乱世之中,纵有一身才华,若无发挥之地,依旧泯然历史之中。而于白起来说,他的成就却不仅仅与出生年代相关。因白起出生时,秦国早就不是过去七国中最弱小的一个了。

但也正是因为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君一统天下的谋划开始了,秦昭王制定了东晋以击败三晋而图谋天下的战略。在这样的战略下,人才便成了强秦国最为急需的。

事实上,白起能够成为秦国数一数二的战将,是得益于商君的变法措施的。纵使在战争时期急需将领,但由于旧贵族的势力强大,能够不靠家族而成长的将领,绝非多数。

商鞅变法时,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故而推行军功爵制,纵使是平民百姓,也可通过立下军功而获得爵位。在秦昭王即位之后,依旧贯彻商鞅的军功爵制政策,白起便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开始了自己的作战生涯。

白起自15岁起从军,于公元前294年,任左庶长,并领兵攻打韩国新城。这便是白起领兵生涯中的第一战,亦是由此开始了他的征战辉煌史。

古语有言: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白起却是一生无败绩。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便是白起被称作战神的所在。

二、知己知彼,攻坚克难

战神之勇,勇于智谋过人。白起之所以为战神,不仅仅于武力初中,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战争策略上的出奇制胜。白起虽有才华,但早期并没有崭露头角,真正让他闪耀光芒的是伊阙之战。在此战中,面对韩、魏、东周三国的24万大军,白起却一人率领只10万秦军,展开了战斗。

在如此数量不对等的处境下,白起却能够以少胜多。若是单单凭借军队实力,秦军再如何兵强马壮,也是岌岌可危,故而白起的战略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彼时,白起深知正面对决毫无胜算,因而采用了逐个击破的策略。

他针对各个国家的作战特点,逐一击破,先败魏军,后趁势击溃韩军,直至三国大军皆败,为秦国打下了大片疆域。亦是在此战后,白起成为了秦国乃至战国的名将。

战神之勇,勇于攻坚克难。在白起率领的众多战役中,鄢郢之战称得上是孤军奋战的典型之例。楚国在诸多诸侯国中的实力始终强大,亦是秦国最为强劲的对手之一。秦国在强大起来之后,必然要与楚国对上,故而,在公元前279年,由白起率军讨伐楚国大军。此战攻打的便是楚国的别都鄢、都城郢,史称鄢郢之战。

在鄢郢之战中,白起的勇体现得淋漓尽致。彼时的白起在分析两军形势后,改变了以往迂回作战的风格,而且直接攻打楚国的统治中心,直击要害。鄢乃楚国别都,其地理位置不言而喻,若是鄢失那么郢危。

深知这一点的...

查看详情>>
7

白起才是长平之战中的男主角,为何他一生从未尝过败绩?

白起
长平之战

史书上有确切的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他就是一代战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一生领兵打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奇迹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

何谓春秋,就是战争,政治等国家大事都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开创冬战先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运用步兵大规模攻城战。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

杀赵军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

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时代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两国调集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

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强秦也输不起。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男一号。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

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

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

秦赵在战国中最血性好战,尤其是秦国,因为彻底执行法家军功制度,所以大将都是在战争中诞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没有功劳,仍是老兵一个,不可封爵。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诞生了白起之类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辉煌的一代战神!

查看详情>>
8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双方死了多少人?战神白起在战役里起了什么作用

白起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国王龁与赵国廉颇以丹河为界的对抗,从公元前262年持续到公元前260年。赵、秦两军不断增兵,秦军总兵力约五十万,赵军则超过四十万,双方陈兵九十万。赵孝成王和秦昭襄王都想早点决出胜负,两国已经被这场旷世持久战拖得不堪重负。

双方各有几十万大军不能离开上党郡,而军队每日消耗大量军粮和物资。这造成国内农业生产滞后,商业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丈夫或者儿子在军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秦赵两军在丹河两岸再耗上三年,秦国会被耗穷,赵国会被耗垮。

眼看各国救援无望,而赵国的国力又不支持廉颇继续打持久战,赵孝成王迫不得已,用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不求大败秦军,只求尽早结束战争。

赵孝成王对赵括的要求,就是尽快寻机开战,打成平局就算胜利,只要这场战争早日结束就好。

几乎同一时间,秦国迅速启用武安君白起。这次临危受命是秘密进行的,除了白起的几个心腹大将,秦军自己都不知晓。

白起抵达上党,只见上党山势起伏延绵,草木茂盛,风光如画,他却没有心情欣赏。

武安君下令,加固光狼城附近的垒城,深挖壕沟,布置陷阱,等待赵军前来突击。

赵括抵达前线,也做了一番调整。

首先,赵括更换了部分将领,也更改了约束。

赵括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一个脑袋,他要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每个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帐下的这些将军,这些都尉,这些百夫长。如果算到百夫长级别,四十余万大军就有四千多个百夫长,要指挥这么多人,当然要换上与自己一条心进攻的将领。那些还念念不忘廉颇,一心只想防守的将领,势必在进攻中不得力,与其战时拖后腿,还不如现在就撤换他们。

至于更改约束,更加势在必行,因为廉颇此前的约束,是以防御为主的,要进攻了,指挥号令当然要改成进攻为主的。

赵括就像一个足球教练,要求他将一支意大利式防守型球队,改造成一支巴西式进攻型球队,不更换队员和改变战术,肯定是不行的。

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赵括首次作为主将,便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没有发生什么乱子,已经展现其大将风范。

赵括稳定军心后,指挥赵军渡过丹河进行大反攻,长平大决战终于登场!

赵军沉寂三年,突然之间的反攻,爆发的威力还是非常可观的。赵军前部狂飘突进,如同一阵阵狂风卷起,往秦军壁垒冲来。

为了诱惑赵军深入,王龁暗中调走部分第一线的守军到光狼城集结,同时下令,任何情况下,所有守军必须坚守壁垒。

数十万人短兵相接,气氛摄人心魄,双方杀得尸横遍野,上党的大地颤抖不已。

秦军光狼城大营,黑色大旗迎风飘扬,上面绣着黑底白字的“王”字,秦军对内仍然隐瞒着武安君上任的消息。

秦军中军大帐,众将校憋了两年多,如今见赵军倾巢出动,纷纷请战支援前线。不料王龁却一反常态,坚持不支援,众将围住主将王龁,个个慷慨激昂,跃跃欲试。

“诸位将军,引诱赵军渡过丹河,退守空仓岭一线,是本侯的意思。”武安君正色道。

武安君正待多言,帐外不远处鼓声、号角声四起,一名军士来报:“禀报将军,赵军前...

查看详情>>
9

长平之战,廉颇做错了什么会被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

赵括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长平之战谁替换了廉颇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骁勇善战,战功卓越。只要有他在,强大的秦国就不敢轻易进攻赵国。廉颇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是赵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将星。可就是这样名动战国的名将,在赵国和秦国的国运之战中—长平之战,廉颇却被自己的国君—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了他,这就让很多人奇怪。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赵孝成王也不是一个糊涂的人。那这廉颇到底是犯了什么错误,搞得赵孝成王非得换掉他呢?

其实,如果真的要说廉颇犯了什么错误,就要从上党说起,上党这个地方本来是韩国的。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为了东进中原,命令秦军猛攻韩国,韩王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就命令上党的太守冯亭向秦国投降,从而和秦国议和。而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贪恋上党的土地,就封冯亭做了华阳君,命令他继续镇守上党。这让秦昭王非常的恼火。

在公元前260年,秦昭王经过2年的休养生息,他命令秦军猛攻上党地区,冯亭挡不住秦军的进攻,紧急向赵孝成王求救。赵孝成王知道后,他紧急命廉颇率军支援上党守军。等廉颇赶到上党地区的时候,秦军已经攻下了上党。廉颇只能率赵军在长平驻扎,与秦军对持。廉颇虽然非常的能打仗,但他治军不严,管理部下不严,导致赵军纪录败坏。赵军大将茄为了争功,他率本部猛攻秦军,反而被秦军发杀。

后来,廉颇为了替部下报仇,他率赵军猛攻秦军。赵国和秦国各地的援军源源不断的被派往长平,长平就像个雪球,越滚越大。这也是让赵孝成王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集中了将近50万大军,这支大军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让整个赵国都负担不起。而廉颇作战风格向来是速战速决,而不是像长平这种持久战。廉颇带领的赵军面对秦军时,并不是主动的出击,寻找与秦军决战的机会,而是一味的严防死守。这就让赵孝成王非常的不满。

面对将近50万大军的粮草问题,赵孝成王甚至放下身段,派使者向齐王建借粮,最后粮没借到,还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赵国的高层们,赵孝成王、乐毅、田单、赵胜等人都达成了共识,让更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与秦军速战速决。如果真的要说廉颇犯了什么错的话,那就是廉颇战法太保守,不能速战速决,与秦军一决高下,最后把赵国拖入了粮食危机。

其实,并非所有的高层都赞成用赵括换掉廉颇,像蔺相如。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代名相,他看人非常的准,目光透彻,非常有远见。在赵国的朝堂上,蔺相如就坚持以廉颇为将。除了蔺相如反对之外,还有就是赵括的母亲了。知子莫如母,赵括的母亲就劝谏赵孝成王不要使用赵括,她认为儿子是“纸上谈兵”,不堪大任!

然而,赵孝成王并没有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话,他起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把将近50万的赵军推向了深渊。如果廉颇的错误是不能速战速决的话,那赵孝成王最大的错误就是用人不当,他才是真正要对将近50万赵军负责的人,而不是让“纸上谈兵”的赵括来背锅。长平之战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挡住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而赵国从此元气大伤,...

查看详情>>
10

秦国为什么最终放弃攻打邯郸?

秦国失败原因
邯郸之战后的秦国
长平之战

从军事家的视角来看,白起进言,趁此良机可攻邯郸,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赵国有生力量被摧毁了多半,以至于燕国的使者来到赵国都觉得赵国人力已竭,回国就立刻带着60万大军趁火打劫赵国。白起在已经坑杀了40万人的同时,还要放回去240个士兵,其用心恶毒,就是让这些吓破胆的赵军散布恐怖的气息。秦兵未至,而先摧人心志,这与后来的蒙古西征时经常屠城的做法类似。

赵国新丧大军,邯郸已空,所以赵国君臣在长平被围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并没有积极去救援希望“中心开花”的赵括重兵集团,而是将邯郸外围的城池都放弃掉,坚壁清野,集中所有的人力、物资到邯郸,赵国已经没有能力分兵拒守了。可是即便如此,赵国此时能够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堪堪20万规模的兵力,而这已经是赵国的极限了。

此时如果秦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发挥艰苦作战,持续作战的精神,不给赵国组织抵抗的机会和时间,所谓“兵败如山倒”,赵都邯郸必定会被攻破。

可是攻下邯郸与灭亡赵国是两回事——赵国有三个政治中心,分别是邯郸、晋阳、代。赵国有一段时间还定都于中牟。所以,邯郸被攻下,对赵国仍然是一个打击,但是说不上致命。战国中期时,魏将庞涓就曾经带兵攻打赵国,攻克了邯郸,还占领了三年;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攻克了邯郸,赵国的公子嘉带着几百人逃到代地,又维持了6年。

这还是站在赵国的角度来推测的,而放眼当时的国际社会,秦国也不敢贸然兴起灭国之战。秦国未必没有这样的实力,却缺少大打灭国之战的信心。齐国此前曾经在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两次组织过合纵伐秦之战,给秦国造成了亡国之相。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齐国、魏国、韩国再次合纵,准备第二次伐秦国,当时的秦王还是秦昭襄王,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进攻函谷关,后来赵国与宋国也加入攻秦,五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五国占据函谷关三年之久。最后关头,秦国认怂,退还了侵占的韩、赵、魏三国的土地,并割让了河东之地,齐国就此接受了秦国的求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