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真实太平公主历史结局是怎样的 一生曾经参与了三次政变
一提到太平公主很多人都会想到平胸的美女。而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一位太平公主不仅不平胸,在当时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那么这一有权有势的太平公主又是谁的女儿?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怎么死的呢?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以及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爱女。因为武则天就这么一个女儿,因此从小就深受武则天的宠爱,唐高宗李治更是不用说,视太平公主为心肝宝贝,只要她想要什么,李治都会尽量的满足她。因此太平公主可谓是唐朝最为受宠的公主。
因为深受父母的宠爱,太平公主的哥哥们也对其呵护有加,也因此,太平公主从小就骄横放纵,长大后更是凶狠毒辣,其做事的性格和武则天如出一辙,因此在其成年后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
太平公主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和母亲一样权倾朝野的人,她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并且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在当时,太平公主为了控制朝廷极力的培养自己的心腹,就连当时的丞相都是她一首栽培的。
延和元年李隆基登基后深知太平公主对其帝位的威胁,于是想方设法的想要整治自己的姑姑。于是在先天二年也就是713年,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先后诱杀了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心腹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
太平公主见自己大势已去,于是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当时她的哥哥李旦出面想要保其周全,但是李隆基拒绝了,最终太平公主还是被李隆基赐死在家中。
唐朝最受宠的公主太平公主因为自己的势力影响到皇帝的帝位,又因为自己拥有做皇帝的野心,最终不得不被李隆基连根拔起。如果当时太平公主能够安安分分的做公主又或者说能够一心一意的辅助李隆基的话,也许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媚娘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在生前极受父母兄长的疼爱,因为她是最小的大家都让着她,特别是武则天更加疼爱自己的这个小女儿。然后这个生于帝王之家受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最终还是被赐死了。那么太平公主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太平公主因为受很多人的宠爱从小就骄横放纵,长大后就变得凶狠毒辣,并且野心勃勃,想要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做皇帝,因此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虽然太平公主也是非常聪明之人,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是她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一点点痕迹而已。无法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君临天下。
太平公主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她一生曾经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一次比一次更严重。她参与的第一次政治斗争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参与的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发兵诛杀韦后。而第三次也是她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次就是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政治斗争。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政治斗争的结局相信大家都早已知道结局,最后当然是太平公主不敌李隆基,而李唐的江山最终还是回归到男人的手中。太平公主篡位失败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发兵擒获,并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李隆基的政权终于稳定下来,并且开启了开元之治,李...
查看详情>>与“真实太平公主历史结局是怎样的 一生曾经参与了三次政变”相关的文章
在位八年的明代宗是个好皇帝吗 当他病重之后就发生了政变
在位八年的明代宗是个好皇帝吗
朱祁钰在位八年其实干了不少事任用贤臣,整治吏治,改变了明英宗时期的一些颓废之气。不过他如今当了皇帝自然希望皇位能够延续下去。所以他想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日后好继承皇位。因为他是临危受命当上皇帝,所以太子还是他哥哥的儿子朱见深。明朝信奉正统虽然朱祁钰当了皇帝,等他百年之后皇位还是应该归还朱祁镇一脉。
明代宗可不这么想,所以他着手废朱见深。但是大臣们都不同意,朱祁钰多次试探,但是在大臣们心中太子始终朱见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朱祁钰开始贿赂朝臣,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景泰三年废掉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本以为目的达到结果朱见济第二年就夭折来的。
朱见济的死对朱祁钰来讲是莫大的打击,但是朱祁钰还年轻再生个儿子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一直没有再次立储。过了几年到了景泰八年初,朱祁钰突然病重。朱祁钰的这次生病再次把立储的事情拉到前台,大臣们纷纷让他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而此时石亨,徐有贞等人看到明代宗病重开始为自己谋求后路,他们想到了此时在南宫的朱祁镇,一场政变即将发生。
正月十六日宫里传出消息说朱祁钰病好了,大臣们开始准备第二天早朝提议上明代宗立朱见深为太子的事情。结果在晚上石亨,徐有贞等人带着军队到南宫接出朱祁镇,在第二天早朝大臣上朝前拥护朱祁镇复位。当朱祁钰听到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之后还说了几句好。
朱祁镇再次上位之后,处置于谦等一批大臣。把朱祁钰废为郕王,死去的朱见济废为郕王世子,而且把朱祁钰软禁起来。没过多久朱祁镇就告诉大臣朱祁钰已经好了,之后朱祁钰就离奇死亡。而朱祁钰死去之后也没有被朱祁镇葬入皇陵,明代宗也就成了三个没有进入皇陵的皇帝之一。朱祁钰的皇位还是朱见深继位之后恢复的,但是依然没有进入皇陵,真是悲剧的一位皇帝。
查看详情>>与“在位八年的明代宗是个好皇帝吗 当他病重之后就发生了政变”相关的文章
赵高指鹿为马:为政变作准备,秦二世死前最后的日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是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的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从这段记叙中能够看得很清晰,赵高指鹿为马的意图是打听群臣的情绪的。可是,这打听群臣仅仅指鹿为马的一个意图,还不是首要意图。赵高指鹿为马心怀叵测,那就是,调秦二世脱离宫廷,进而杀之,政变夺权。
《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已死,二世所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之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从这段记叙能够看出,赵高是想把二世的脑筋弄模糊了,让他"自以为惑",然后钻入赵高等人事前设好的圈套。
《史记·李斯列传》接下来说,占卦的人却对二世说:"你如今呈现了连马和鹿都分辩不清的缺点,是由于祭祀的时分没有好好斋戒。"这样,二世就上了当,脱离了皇宫,进入上林苑从头斋戒。上林苑正本就是"国家公园",二世这个人是忍不住引诱的,没有好好地斋戒,他每日玩耍射猎。一天,有个行人是被二世误射而死。其实,这个人是"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其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的。赵高马上说:"皇帝平白无故杀了一个没有罪行的人,上天会生气的,必定会有灾祸来临,应该躲得再远点一些。"二世相信了他赵高的话,就给骗到了离咸阳更远的望夷宫去"躲灾"了。望夷宫远离了二世的卫兵,满是赵高安置的人马。到了望夷宫,"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兵,令士皆的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惊骇,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秦二世胡亥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死了,赵高等人就这样发起了政变。
指鹿为马事在"八月己亥",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八月,赵高杀二世",看来,从指鹿为马到赵高杀胡亥发起政变,是发生在一个月之内的接连事情。可见,赵高指鹿为马的首要意图是为了把二世引诱出宫,然后杀掉,为发起政变做准备。
从《史记·李斯列传》所记来看,赵高想要群臣都依从他的意图并没有真实到达,顺着他指鹿为马的仅仅一小部分人,而大多数人在赵高政变的时分"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由于这样,使得赵高杀二世取而代之的意图不能达到目的,只好"召始皇弟,...
查看详情>>与“赵高指鹿为马:为政变作准备,秦二世死前最后的日子”相关的文章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政变的背后是导演赵高!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时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辆副车被刺客用重锤砸得粉碎。随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广宗附近)。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后来秦始皇渡黄河,癫痈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赵高是一名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他的父亲受秦宫刑,母亲是一名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这次出游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赵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时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
查看详情>>与“秦始皇是怎么死的?政变的背后是导演赵高!”相关的文章
羽林军,历代大唐发生政变的决定性因素
羽林军,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
唐高祖时期,大唐开始创设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即“北衙禁军”,与国家军队“南衙府兵”相对,随后经过唐太宗唐高宗两朝的不断演变,最终将“北衙禁军”中独立出来的精锐,命名为“左右羽林军”。
羽林军皇帝私人卫队的性质,决定了其既是保障皇室和宫廷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又是皇帝和他的内廷发挥权力的保障,进而掌控帝国的核心,这两项职能导致决定了羽林军的立场在宫廷政变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决定政变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下面列举几个典型事例。
唐太宗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先向唐高祖李渊诬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于是高祖传令调查,建成和元吉兄弟二人慌忙进宫解释,结果在玄武门遭到李世民等人的袭击,被当场击杀。
玄武门乃是大唐的国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即是高祖李渊的皇宫,负责守卫这里的是北衙禁军,指挥官是常何,他原本是太子的亲信,建成和元吉未带兵将,孤身前往,便是出于对他的信任。殊不知,常何早已悄悄的倒向了李世民,事先将禁军撤走,让李世民从容部署埋伏,这,才是“玄武门之变”能成功的关键中的关键。
公元705年,即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伙同崔玄暐、敬晖、等人,率领500名已经被说服的羽林军,进入东宫,连哄带骗软硬兼施,将中宗李显带出东宫,然后率军进入玄武门,将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二人当场击杀,随后迫使武则天退位,还政与中宗,天下再次回到李氏家族手中。
武则天实际上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之久,对朝政的掌控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可一旦羽林军改变立场,垮台只在瞬息之间。
唐中宗李显懦弱昏庸无能,朝政长期把持在淫荡的韦皇后和她的面首武三思手中,这两人处心积虑想把安乐公主立为皇储,从而实现继续掌权并最终篡夺皇权的目的。
感受到致命威胁的皇太子李重俊,在公元707年秋,率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麾下的300余名羽林军发动政变,首先攻入武三思的府邸,将他和儿子武崇训及十余名党羽一起杀死,然后向皇宫进发。可是得到消息的中宗李显与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一起爬上玄武门门楼躲避,同时派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领羽林飞骑一百多人在门楼之下戒备,将叛军挡在外面。
假如李重俊和李多祚果断发动攻击的话,或许还有几分胜算,可惜的是,两人犹豫不定错失良机,结果,中宗在城门楼上冲着羽林军一通喊话,不住的封官许愿,结果羽林军竟然倒戈相向,当即将李多祚斩杀,余党溃散逃去,政变宣告失败,羽林军的立场再次决定了叛乱者的命运。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被韦皇后母女合谋毒杀,然后把他硕果仅存、年仅15岁的儿子李重茂扶上皇位,韦皇后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能跟武则天一样临朝称制,最终君临天下。
未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密谋之后,成功的争取到了驻守玄武门的羽林军的支持,发...
查看详情>>与“羽林军,历代大唐发生政变的决定性因素”相关的文章
元朝末年元顺帝皇后答纳失里血腥政变,结局凄惨
皇后答纳失里端坐在宫殿之上,一动不动。
大殿之外一片嘈杂之声,丞相伯颜带领着大群的士兵,正在四处搜寻,他们要找的人正是皇后的弟弟塔剌海。在此之前,皇后的另一个兄弟唐其势刚刚被害,他在宫中被人捉住,一路拖到外面,他的双手死死抓住大殿的门框,不肯放手,最终还是被拖出去处死。
此时是元顺帝至元元年的六月三十日,皇后答纳失里坐在那里,肥大的袍襟垂落下去,微微抖动。答纳失里知道,伯颜很快就会带人到这里来搜查,她不想让他们注意到自己的袍襟,所以伸手轻轻抚弄一下,努力让它停止颤动,结果却是徒劳。袍襟依然在不停地抖动,这种抖动她无法制止,因为那袍襟的下面躲藏着一个人。
答纳失里是燕铁木儿的女儿,至顺四年八月被元顺帝立为皇后,她也是元顺帝的第一位皇后。
燕铁木儿,钦察氏,早年曾经在元武宗身边做侍卫,深得信任。元武宗即位以后任命他为正奉大夫、同知宣徽院事。
燕铁木儿大权在握,元武宗死后拥立元文宗,这期间两位皇位继承人的暴亡都有他谋划的痕迹。元文宗死后,十三岁的妥欢帖睦尔选立为皇帝,燕铁木儿带着仪仗队到良乡迎接,这期间燕铁木儿突然病死。
一直以来,燕铁木儿生活奢靡,放肆无忌。他举办一次宴会,最多的时候会杀掉十三匹马。他娶了泰定皇帝的遗孀为夫人,前前后后一共娶了四十位皇室的女儿。遇到不满意的新娘,婚礼之后几天就把人家退回娘家。自己的身边究竟有多少女人,燕铁木儿自己都搞不清楚。
最夸张的一次,说起来十分可笑。赵世延的府中举行宴会,男女杂坐,名为“鸳鸯会”。从名目上可以想见,这是那种大胆放纵的聚会。燕铁木儿当然也参加了,席间,他注意到角落里坐着的一位美妇人,感觉不错,打算宴会之后把她带回府里去,于是问:“这女子是谁?”
左右的亲信告诉他:“太师,您不认识她了?她就是太师府里的。”
荒淫的生活最终要了燕铁木儿的命,致使他血尿而死。燕铁木儿死后,妥欢帖睦尔即位,就是元顺帝。燕铁木儿的弟弟撒敦做了左丞相,儿子唐其势做了御史大夫,女儿答纳失里被册立为皇后。
撒敦死后,唐其势做了左丞相。此时朝中大权掌握在秦王、右丞相伯颜的手中,这让唐其势非常不满,很狂妄地说:“天下本来是我家的天下,伯颜有什么资格在我之上?”
撒敦的弟弟答里和唐其势往来密切,再联络晃火帖木儿等人,伺机而动,要除去伯颜。伯颜的一方也有所察觉,做好了准备。
六月三十日这一天,唐其势安排大量的伏兵在京城的东郊,自己和弟弟塔剌海率领一些勇士闯入宫中。结果伯颜和完者帖木儿、定住、阔里吉思等人率兵俘获唐其势,随即将他处死。唐其势的弟弟塔剌海匆匆奔进宫中,向姐姐答纳失里求救。
时间紧迫,外面追兵正在赶来,慌乱之中,皇后答纳失里把弟弟推到自己的座位下面躲起来,然后拉开自己宽大的衣摆,把他完全罩住。如此低级的掩饰,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何等危急。
可惜,塔剌海到底没有逃过这一场劫难,伯颜的人闯进来,从皇后的衣摆下面把他拖出去,当场杀死,他的鲜血喷溅了皇后的一身。
与“元朝末年元顺帝皇后答纳失里血腥政变,结局凄惨”相关的文章
人各有志,李渊未必是被迫退位
“玄武门政变”过后的第二天,李渊便主动退位,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
说起来,李渊是没有必要把皇位交给李世民的。不管怎么说,李世民敢发动政变,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但是并不敢杀他。因为李世民想要的是当太子,想要的是兵权。而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尉迟敬德就冲进宫来,以保护李渊为名,向李渊要兵权。当时李渊不但把兵权交给了李世民,而且还把太子之位交给了李世民。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无非想的是兵权和太子之位。而李渊已经给他了,他自然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
再说了,李世民其实是一个相当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从“贞观之治”中,李世民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为了团结绝大多数人,消除“玄武门政变”对他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但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没有进一步追究,而且还尽量听取大家的意见。尤其是对魏征。尽管魏征多次不给他留情面,指责他身上存在的缺点。但是,他都没有处罚魏征,而且还对魏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方面固然表明李世民有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表明,李世民是在刻意地在天下人面前,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既然李世民是非常在乎自己形象的人,因而他绝对不可能杀李渊。毕竟在古代,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杀”父亲,都叫做“弑君弑父”,这在礼教社会里,是第一等的大罪。谁愿意轻易顶着这样的大罪呢?再说了,有了兵权,李世民就有恃无恐。而有了太子之位,皇位迟早都是自己的。所以,李世民也没有必要做出那样极端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李渊似乎是没有必要主动退位的。
但实际上,李渊第二天就宣布让位。而李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显然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李渊要在第二天就宣布退位呢?他有什么不得不退的理由呢?
一、李渊无法善后。
李渊不退位,也没有关系。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李渊无法解决的。就是如何对“玄武门政变”进行善后的问题。
这个事件,李渊是不能不处理的,是必须要给一个说法的。如果李渊认为,这件事是李世民残杀自己的兄弟,做得不对。那么,李渊就必须处理李世民。
但问题是,李世民手中有兵权,身后还有一大帮人,他处理得了李世民吗?显然是办不到的。
如果李渊给出的意见是李建成、李元吉不对,是他们谋反,李世民这样做,是主持正义。对于李渊这个父亲来说,他是不忍心发布这样的结论的。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们的那些儿子们,都已经被残忍杀害了。现在再把污水泼到他们身上,认为他们是谋反。李渊良心上怎么过得去!而且,就算李渊昧着良心做出这样的结论,他也无法面对天下人对他的指指点点。
所以,李渊干脆把皇位让出来,让李世民自己去解决。不管李世民如何解决,别人就算要指责,也都会指责他李世民,不会指责李渊了。
二、李世民的手下要夺位。
李渊如果不让出皇位,就算李世民不急着当皇帝,李世民的手下也是会反复逼迫李世民夺位的。如果李世民不同意,他们说不定还会铤而走险,自己干,让李世民默认。总之,李渊如果当皇帝,他将一直处在危险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李世民的...
查看详情>>与“人各有志,李渊未必是被迫退位”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