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刘备伐吴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刘备伐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只因将此人用错了位置

刘备为什么伐吴
刘备伐吴为什么会失败
刘备伐吴的原因是什么

219年,荆州之战结束后,刘备对于渣权(孙权)这种小人恨之入骨,恨不得马上抽筋剥皮,但是刘备明白,荆州军全军覆没,关羽及数位将士、谋士死的死投的投,对刚刚盛极一时的蜀汉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直接从天堂打入了地狱。刘备也就此失去了统一三国的大好时机。这些全赖刘备大舅子孙权,如果不是孙权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关羽怎么会败亡?荆州军又怎么会全军覆没?

刘备不愧是一位大英雄,虽然遭受重创,但很快从关羽死亡的悲伤中走出来,经过两年的养精蓄锐,毅然决定对吴宣战。221年7月,刘备集结数万大军,对吴发动大规模战争。222年,刘备一路连克至东吴腹地,行至夷陵时,遇到吴军都督陆逊,陆逊采用坚守不出的战略消磨远道而来的蜀军,消磨到6月时,酷暑难耐,将士们哀声怨道,刘备时常想:“难道要撤退吗?现如今周瑜已死,东吴已再无智勇双全之人,不,绝对不能撤退,渣权的背信弃义必须付出血的代价!”于是刘备决定放弃水陆并进的策略,率领蜀军全部躲进树林中避暑,待到天气转凉再出来继续作战。

刘备的想法是好的,但陆逊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刘备进入小树林那一刻,陆逊明白,刘备—你已经输了!当即来个火烧连营,烧的蜀军上窜下跳,唯有刘备一人狼狈逃回白帝城,捡回了一条命。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带去的将军、谋士一个都没有回来,这对于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来说,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

很多人认为刘备夷陵之所以惨败是因为没有带上诸葛亮,真是这样吗?其实,刘备伐吴,带不带上诸葛亮不重要,刘备之所以没有带上诸葛亮无外乎两点:1.诸葛亮不赞同刘备伐吴,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确,先伐魏后伐吴。但是话说回来了,关羽被杀,张飞遇害,统统与东吴有关,刘备对此不放一个屁,那么蜀汉的大将怎么想?出生入死的元老,死了都没人报仇,何况是别人呢?!可以说,蜀汉上下全都盯着刘备呢,再者说,诸葛亮不赞同伐吴,如果带上出工不出力怎么办?2.诸葛亮是内政天才,不是军事天才。这也是刘备不带上诸葛亮的根本原因。镇守后方需要的是内政高手,冲锋陷阵需要的是军事天才,你说带上一个内政高手去打仗做什么?

退一步说,刘备带上诸葛亮,结局也好不到哪去,诸葛亮肯定不建议刘备躲进树林,而是建议刘备退兵,刘备会听取吗?不要以为刘备是三国演义那个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真实的刘备有主见着呢!所以,带不带上诸葛亮,对战争的结局影响不大,刘备依旧会惨败而归,甚至有可能还赔上个诸葛亮。

战争的结局虽然不在带不带诸葛亮,但是战争的胜败,却和刘备将此人错用了位置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黄权。黄权是谁?汉中之战听说过吧?就是刘备和曹操相争汉中,最后刘备取得了胜利,计谋全部出于黄权。可见此人相当厉害。这么厉害的人,刘备却派他去抵御‘坐山观虎斗’的曹丕!刘备伐吴之前,黄权曾进谏刘备,当然不是劝刘备先伐魏后伐吴这些废话,而是劝说刘备镇守后方,黄权作为先锋军‘趟趟雷’,要不说什么玩意都有个两面性,这时候刘备的主见体现...

查看详情>>
2

刘备为什么会伐吴失败?只因将此人用错了位置

刘备为什么伐吴
刘备伐吴为什么会失败
刘备伐吴的原因是什么

219年,荆州之战结束后,刘备对于渣权(孙权)这种小人恨之入骨,恨不得马上抽筋剥皮,但是刘备明白,荆州军全军覆没,关羽及数位将士、谋士死的死投的投,对刚刚盛极一时的蜀汉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直接从天堂打入了地狱。刘备也就此失去了统一三国的大好时机。这些全赖刘备大舅子孙权,如果不是孙权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关羽怎么会败亡?荆州军又怎么会全军覆没?

刘备不愧是一位大英雄,虽然遭受重创,但很快从关羽死亡的悲伤中走出来,经过两年的养精蓄锐,毅然决定对吴宣战。221年7月,刘备集结数万大军,对吴发动大规模战争。222年,刘备一路连克至东吴腹地,行至夷陵时,遇到吴军都督陆逊,陆逊采用坚守不出的战略消磨远道而来的蜀军,消磨到6月时,酷暑难耐,将士们哀声怨道,刘备时常想:“难道要撤退吗?现如今周瑜已死,东吴已再无智勇双全之人,不,绝对不能撤退,渣权的背信弃义必须付出血的代价!”于是刘备决定放弃水陆并进的策略,率领蜀军全部躲进树林中避暑,待到天气转凉再出来继续作战。

刘备的想法是好的,但陆逊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刘备进入小树林那一刻,陆逊明白,刘备—你已经输了!当即来个火烧连营,烧的蜀军上窜下跳,唯有刘备一人狼狈逃回白帝城,捡回了一条命。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带去的将军、谋士一个都没有回来,这对于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来说,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

很多人认为刘备夷陵之所以惨败是因为没有带上诸葛亮,真是这样吗?其实,刘备伐吴,带不带上诸葛亮不重要,刘备之所以没有带上诸葛亮无外乎两点:1.诸葛亮不赞同刘备伐吴,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确,先伐魏后伐吴。但是话说回来了,关羽被杀,张飞遇害,统统与东吴有关,刘备对此不放一个屁,那么蜀汉的大将怎么想?出生入死的元老,死了都没人报仇,何况是别人呢?!可以说,蜀汉上下全都盯着刘备呢,再者说,诸葛亮不赞同伐吴,如果带上出工不出力怎么办?2.诸葛亮是内政天才,不是军事天才。这也是刘备不带上诸葛亮的根本原因。镇守后方需要的是内政高手,冲锋陷阵需要的是军事天才,你说带上一个内政高手去打仗做什么?

退一步说,刘备带上诸葛亮,结局也好不到哪去,诸葛亮肯定不建议刘备躲进树林,而是建议刘备退兵,刘备会听取吗?不要以为刘备是三国演义那个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真实的刘备有主见着呢!所以,带不带上诸葛亮,对战争的结局影响不大,刘备依旧会惨败而归,甚至有可能还赔上个诸葛亮。

战争的结局虽然不在带不带诸葛亮,但是战争的胜败,却和刘备将此人错用了位置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黄权。黄权是谁?汉中之战听说过吧?就是刘备和曹操相争汉中,最后刘备取得了胜利,计谋全部出于黄权。可见此人相当厉害。这么厉害的人,刘备却派他去抵御‘坐山观虎斗’的曹丕!刘备伐吴之前,黄权曾进谏刘备,当然不是劝刘备先伐魏后伐吴这些废话,而是劝说刘备镇守后方,黄权作为先锋军‘趟趟雷’,要不说什么玩意都有个两面性,这时候刘备的主见体现...

查看详情>>
3

刘备伐吴的底气从何而来?为何最后还是被孙权打败?

刘备与孙权
刘备伐吴
夷陵之战刘备兵力

刘备集团的军事部署

公元219年12月,关羽遭东吴军擒杀;公元221年7月,刘备以蜀汉(以下称季汉)主要军事力量,出征讨伐孙权。

丢了荆州的刘备集团

当时整个季汉的总兵力大约11万多,刘备以4万多兵力为前部,大举攻打荆州,另外刘备还亲自带领2万多精锐部队殿后,一共六七万的兵力。在进军的路途中,刘备以金钱和爵位煽动西南地区的蛮族来加入他的联军,零零散散拼凑起来,形成了大约有8万以上的总兵力。

刘备还勾结异族参战

刘备出征的时候,关羽已经遇害1年半多了,可见刘备为了发动大规模战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囤积粮草军械,聚集和招募兵源,以及煽动异族参战。

当时诸葛亮和刘禅只有少量兵力留守成都,马超也只有少量兵力驻守汉中。其他各地也只有少量的部队留守,可以说精锐尽出,倾国之战。

曹丕的军事策略——重兵威慑东线

当时曹魏的军力布置中,除了曹真在雍凉地区以防御状态应对季汉,其他大量的主力军队都是沿着与东吴的防线布置的。

如果要魏军乘虚攻击季汉,那么就需要调动大量的东线部队往西线转移,路途遥远,如果真的讨伐季汉,则季汉必然已经回防。

如果乘虚攻击东吴,那么无需做大规模军事部署,直接动用东线大军即可。

从军事部署角度来看,曹魏大军,有着较高的概率,一定会发动对东吴进行乘火打劫的军事行动。

江淮之间的厮杀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之前,魏军和吴军已经发生了许多次的交战,220年,曹休出兵,焚毁了孙权的芜湖大营。221年4月,曹仁和徐晃攻占了孙权的襄阳,并且强行迁走了大量的人口。221年7月,刘备又举国来讨伐,此时孙权的军事压力可想而知。

孙权对于夷陵之战的心态

孙权并不是没有足够兵力抵挡刘备,而是害怕曹丕。因为孙刘联盟合起来的实力也只是刚好跟曹丕势均力敌,一旦孙权和刘备鹬蚌相争,杀得两败俱伤,结果一定是曹丕渔翁得利。

曹丕有希望成为渔翁

刘备几乎是举国而来,不得不让孙权暂时认怂,就怕刘备不考虑后果,真的跟孙权直接火拼。毕竟刘备荆州几个郡都被孙权夺了,关羽为首的一系列荆州武将都战死了,数万荆州兵也团灭了。如果刘备孤注一掷,只考虑报仇,不考虑后果,那么孙权是难以承担这类后果的。

从上述的多种角度考虑,东吴大军在前期无非就是能守就守,不能守就撤退,尽量避免战损,避免跟季汉大军决战。这就是陆逊为什么坚守防线,任由刘备派兵挑衅,也不愿意轻易出兵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东吴害怕以及打不过刘备大军。

孙权在此时的策略是,先稳住刘备,先好好和谈,一定不可以冲动,一定要避免东吴的实力被季汉大规模的消耗,避免因为消耗战,自身实力虚弱了,给曹丕一统天下的机会。

曹丕对于夷陵之战的心态

曹丕在这一战中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相当于开局就拿了一手好牌。

因为无论是季汉还是孙吴,单个拎出来,原本就都不是曹魏的对手,他们只有报团取暖,才能抵挡曹魏的压力。如今孙刘交战,无论如何,曹丕都是有较大机会获利的。

磨刀霍霍向孙刘

自从关羽北伐,威震华夏开始,到吕蒙白衣渡江之后,东...

查看详情>>
4

诸葛亮任由刘备举国伐吴,只因诸葛瑾写信求和?

刘备伐吴
诸葛亮的哥哥
诸葛瑾

夷陵之战堪称三国历史的又一大转折点,当时面对曹丕代汉自立这样的一个大历史背景。打着兴复汉室为旗号的刘备,却率军举国伐吴,而且还在猇亭惨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近乎全军覆没。不仅国力大损,还搭上了吴班、冯习、马良等一众青年将领,导致蜀国在后期人才凋零,军力疲惫。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在此战中却乏善可陈。作为联吴抗曹策略的坚定支持者,诸葛亮一定是反对刘备伐吴的。然而在史书中,并没有诸葛亮事先阻止刘备伐吴的记载。在这场事关蜀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战役中,诸葛亮好像隐身了一般。

首先我认为,诸葛亮他根本就不想阻止,因为无论刘备成败与否,他诸葛亮都不吃亏。

刘备在世期间,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并不突出,刘备打益州带的庞统,打汉中靠的法正,就算是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也只是充当一个外交使臣的角色。

换句话讲,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资格去教刘备打仗,他的作用更大的在于治理国家,供给粮草。此时的诸葛亮之于刘备,就相当于萧何之于刘邦,虽然至关重要,居功至伟,但是其作用更多的在后方。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放手施展才华,南定南中,收孟获,北伐中原,大显身手。

所以从功利角度而言,刘备伐吴前途未卜,最大受益者是诸葛亮,成功则东吴受损,蜀国地盘扩大,诸葛亮也随之承当更多,权力更大,乐见其成。失败则由诸葛亮收拾残局,诸葛亮位置上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然,就算是诸葛亮想阻止,他也根本阻止不了。首先诸葛亮和刘备是臣子与君主的关系,他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再者刘备是个犟脾气,当时他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又接连痛失关羽和张飞两位生死兄弟,心中对于东吴早已经是恨之入骨,一心只想报仇。

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同时作为个政治好手,他也懂得审时度势。即使他反对对东吴用兵,但以他的刘备的了解,他是不可能劝动的。搞不好最后还会像赵云一样,因为耿直进言,导致坐冷板凳。

此外,诸葛亮的身份也非常尴尬,当时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当差,为了避嫌,诸葛亮也很难在伐吴一事上发表意见。

更有趣的是,在夷陵之战前,诸葛瑾还给刘备写过一封求和的书信。说是求和,但其言语姿态却放得很高,满篇都是说教。让刘备不要因小失大,要分轻重缓急,为汉献帝报仇,兴复汉室才是大事儿,为关羽报仇,抢夺荆州则是小事儿,姑且先放放。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你瞧这话说的,刘备估计当时都想指着诸葛瑾鼻子骂街,兄弟死了不报仇?地盘被抢了不去抢回来?我刘备这么怂的吗?孰轻孰重我难道不知道,用得着你教?

当然,诸葛瑾话糙理不糙,说得其实挺有道理。而诸葛亮此时如果跑去劝阻刘备,其实也无非是这些理由,你说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