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弼马温烛之武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弼马温”烛之武,70岁高龄是如何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的?

弼马温烛之武
烛之武救郑国
烛之武退秦

明末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描述烛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终未得升迁,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职位,相当于《西游记》内提及的“弼马温”。

但就是这么一个未入流的微末小吏,在危乎郑国存亡之际扶大厦之将倾,使郑国免遭秦国吞并。烛之武被举荐使秦游说时,已年过古稀,须发斑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烛之武是如何做到此伟大成就的?又是如何凭三寸不烂舌使秦国改变策略的?

各怀鬼胎的无理讨伐,冠冕堂皇的缘由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初为公子时,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逃亡途中经过郑国受到冷遇对待,于是就把怨恨藏在心里以伺机报复。

春秋时期,周朝诸侯互相征战不断。楚国势力强盛,企图北上称霸中原,北方强国晋国自晋文公上位以来,实力逐渐恢复。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知晓楚王的图谋,遂先下手为强与楚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对战。郑国作为晋楚两边接壤国,在城濮之战中协助楚国攻打晋国,结果楚军轻敌冒进败于晋国,晋文公对“帮凶郑国”也怀恨在心。

于是文公把自己的野心和新仇旧怨加到一块,联合后起霸主——秦国一同讨伐郑国。

秦国相对于虚伪的晋国,出兵理由更简单暴力一点,单纯只为向外扩张,争权夺霸占领中原。

危难时挺身,老翁入敌营。三寸不烂舌,说退敌秦师

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在此危难时刻有识人之明的郑国大夫“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劝秦穆公退兵。烛公推辞说自己已老迈,不堪此大任。结果郑国国君郑文公亲自相求:“早先未重用您,现危急之时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若郑国灭亡,于您也不利啊!”

无奈之下,烛之武不顾年迈“夜缒而出”(已七十岁的老翁),不避险阻只身前往敌军秦营之中,因势利导,妙语退秦师。

烛公于秦营中的外交斗争辩论,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三国利益说明,颇合现代社会的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

首先,阙秦以利晋。说服秦伯时,将心比心,引起其好感,只字不提本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立场上。若郑国败亡,秦晋两国瓜分领土,必然临境发生冲突。而且在攻打郑国时,秦军又需付出代价,所以“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其次,充分利用秦晋之矛盾。秦穆公对晋惠公有恩惠,晋君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于秦,结果归国后就筑城拒秦。如今晋国欲扩疆裂土,灭郑后其实力猛增,秦晋接壤,难不保会侵扰秦国。这从心理上打击到了秦穆公的痛处,动摇和瓦解联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封国之间从根本上不存在真正的友邦,只有利益。烛之武以过人的辩才分析当时的形势,陈说利害,说服了秦穆公。真正令秦军撤退的实质原因是,郑国愿与秦国结盟且接受秦军驻扎在郑国境内,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部分主权和外交独立能力。

庞杂错节的势力中寻求自保,...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