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徐阶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热门八篇)

徐阶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乡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图画。

2、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

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以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作“诚斋体”,他的作品也叫做《诚斋集》,并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途经新市,住宿在这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那么同学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个地名,就在现在的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2、理解诗意

①读诗的前两句

②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从第一句开始,“篱落疏疏一径深”,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有“篱落”和“径”,你们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篱落,指的是篱笆,一般在农家小院的周边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围成的围栏,叫作篱笆,那么杨万里见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篱笆?诗人说了,是稀疏的篱笆,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对,疏疏一词。课文中也有注释,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径,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路径。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路?“一径深”,说明这是一条很长,很深远的路。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篱笆傍,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接下来我们再读诗歌的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是春天,树上的枝叶刚刚萌芽,所以诗人说是新绿,还不是很茂盛,还没有形成树荫。未成阴,就是还没有形成树荫。所以连起来解释就是:树上萌发的新绿,还没有形成绿荫。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吗?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尽在眼前。现在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诗中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树上萌发的新绿。

③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刚刚我们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静谧清新、质朴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又...

查看详情>>
2

名不符实,中国哪两位历史人物最欠扁?

中国历史人物
司马光
徐阶

说起这类被“严重高估”的名人,尤其值得今人回味的,当属宋代和明代,两位至今仍“声名赫赫”的“著名政治家”。

首先一位,就是北宋政坛上如雷贯耳的大牛,著名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后世也享尽景仰。以人品说,司马光刚正不阿,且“不取非色,不近非财”,标准的职场模范。以“史学”和“文学”的成就说,司马光也是实至名归,一部《资治通鉴》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经典。但是,以“政治家”来说,这位常被后人冠以“一代名相”的“风云人物”,却是严重的不合格。

因为这位“名相”,一辈子都有个致命的毛病,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负责任的偏执”。

司马光的这个“毛病”有多严重?可以先看一桩王安石变法时的“小事”:他一度受命“知永兴军”,拼命反对“新法”的他,到了当地就愤怒开炮,大骂“唯青苗助役为陕西之患。”且把这些“新法”祸国殃民的场景,说得有鼻子有眼,却把宋神宗气得哭笑不得:这“青苗助役”法还只是个构思,根本就还没实行呢?

如此“为骂而骂”的风格,作为文人,顶多是个笑话,作为大权在手的政治家,后果也可以想。

待到一生矢志变法的宋神宗与世长辞,憋屈了多年的司马光风光拜相,在太后的撑腰下大权在手。他这“毛病”也到了巅峰,当年还只是“为骂而骂”,这下却是“为反对而反对”。只要是“新法”支持的政策,别管效果好坏,犯在他手里说砍就砍。“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说砍就砍,曾造就大宋“戎具精劲”的军器监也被废除,甚至,就连大宋将士浴血收复的西北国土,也被他大手一挥,几年后大片割给了西夏……

如此操作,当时不但“变法派”不理解,就连许多曾与他一样,曾极力反对“变法”的旧党,也是连呼想不到。比如曾是坚决“反变法派”的范纯仁苏轼等人,特别是因为“反变法”受尽磨难的苏轼,经过多年民间浮沉,早已看懂了“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效果。宋神宗驾崩伊始,他们也曾苦口婆心,阻止司马光的“为反对而反对”,然后也被司马光骂得狗血淋头。硬骨头的苏轼,还愤怒“回赠”司马光一个“名号”:司马牛!

但别管怎么反对,凭着这一股子“牛劲”,司马光终于办成了他要做的事,“效果”也是实打实。宋神宗驾崩前,大宋国库充裕,钱粮足够支用二十年。司马光“当家”后,把新法来了一顿“废除”,大宋看上去国泰民安了,没几年财政就捉襟见肘,到了几年后高太后去世时,已是“帑禀日益困,农民日益贫,商贾不行,水旱相继”。边境上更被西夏一拨接一拨暴打,一头栽进“积贫积弱”的历史大坑。

如此“政治业绩”,也正如数百年后,明末学者王夫之那声愤怒抨击:“温公不免焉。其病有三:一曰惜名而废实,二曰防弊而启愚,三曰术疏而不逮。”大宋这个“家”,就被这么一位名声好却乱发力的“名相”,稀里糊涂败了。

而说起与司马光类似,也至今常被高估的“明代风云人物”,更得说说一位“野史”里常见的“正义人物”:徐阶。

在诸多以“打严嵩”为主题的明代野史戏曲影视剧里,徐阶堪称是著名的“正义力量”。放在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