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刘备诸葛亮

发布时间:2020-05-28
1

为什么说白帝城托孤中诸葛亮只是一颗棋子?刘备暗中做好准备

三国
刘备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

很多人认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先是哭来了两个死心塌地的兄弟,随后又把诸葛亮哭出了山,最后哭出了在百姓心中的“仁德”之名。

恐怕事情没这么简单,如果刘备真是只会哭的“傻白甜”,那白帝城托孤时,他明明给了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权力,又为何在他死后,还能让孔明被处处掣肘呢?

当时,刘备在白帝城对诸葛亮说的很好:如果刘禅贤明,你就去辅佐;如果不是贤明之君,你就可以取而代之了。

这话听着令人感动,可谁曾想在这之前,刘备已经暗地做了两手准备。诸葛亮只是一颗棋子罢了。

第一手准备

刘备入主西川后,集团内部便分为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一个是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两方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却暗流涌动。

对于这个局面,刘备心知肚明。所以在托孤的时候,让诸葛亮主管内外政事,李严主管军事,美其名曰:希望你们共同努力辅佐好孤的后人。其实呢,这也是为了让双方集团相互牵制,防止一家独大,不至于让蜀汉的江山改了姓!

第二手准备

白帝城托孤,其实刘备见了三个人,除了诸葛亮与李严,还有赵云。最后刘备把赵云单独留下,跟他说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话。

他嘱咐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刘备言下之意是,我走以后,你要看护好刘禅,如果有人胆敢推翻他,你就可以替我将他除掉。刘备弥留之际特意安排赵云保护好自己的儿子,万一有人要颠覆蜀汉政权(当然包括诸葛亮),那么赵云就会第一个挺身而出。说白了,赵云就是防着诸葛亮和李严的一道底牌!

果然,刘备死后,刘禅根据刘备遗嘱,升任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而中护军掌管着皇宫禁军,也主要负责选拔武官和监督朝廷武将,绝对是皇帝心腹大臣,地位非同一般。

所以说,刘备并不像某些文学作品中那样,贤明的近乎“傻白甜”,他其实是一个深谙“帝王权术”的人。他给了诸葛亮绝对的实权,也给了诸葛亮最大的牵制。但是事实证明,刘备将国托付给孔明,将家托付给赵云,都是正确的选择。

你看,诸葛亮虽然对刘备忠心耿耿,可是刘备临死还是不放心他,可见历代帝王对大臣都没有绝对的信任!


查看详情>>
2

白帝城托孤千古流芳,刘备把一生的信任给了诸葛亮

三国
刘备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

众所周知,刘备称帝后不久倾国之兵伐吴,结果陆逊来了个火烧连营七百里,差点把刘备家底子都烧掉了。夷陵之战后,刘备病倒,后病死于白帝城。从退守到永安,到病死这段时间,“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千古流芳。

千百年来,“白帝城托孤”被视为君臣关系的典范,而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几乎把刘备托孤推向神话的境地。但是,随着人们看待问题愈发理性,人们对刘备托孤的动机产生怀疑,集中体现在“君可自取”四个字上。

有人认为,刘备深知在动乱的三国中,以刘禅的智慧是无法保证蜀汉国祚延续的,于是真心让贤,而诸葛亮矢志不渝地北伐,“没有自取”,结果就传为了一段佳话;也有人认为刘备这是在试探诸葛亮,刀斧手早已埋伏在一旁,诸葛亮稍有犹豫,人头落地。

笔者倾向“试探诸葛亮之说”的说法,刘备这番话是说给所有在场的蜀汉大臣们听的。刘备托孤是公开进行的,几乎所有蜀汉重臣都在一旁。刘备奋斗一辈子,好不容易拥有了一块地盘,他甘心让给诸葛亮?

这不是高风亮节,而是君主的通病,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哪怕儿子再不堪。刘备也很清楚,三国中蜀汉最弱下,而诸葛亮又是搞内政的一把好手,蜀汉要继续下去,诸葛亮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样他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刘备这一策略是非常成功,诸葛亮尽心尽力辅助刘禅,直至最后累死在五丈原。从父子情角度来看,当笔者看到刘备白帝城托孤这段故事时,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那时刘备作为父亲为儿子刘禅做了最后的安排。如今能真正弄懂“君可自取”四个字时,或许已经是不惑之年了。

刘备看到了刘禅的作为储君的艰难,于是趁着自己还有最后一口气时,一定要对最有可能威胁皇位的诸葛亮敲打一番。反观诸葛亮的反应,“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仔细分析这句话,诸葛亮对刘备“君可自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直接表忠心,感谢刘备对自己的信任。

刘备半生漂泊,见到英雄豪杰无数,他的识人能力早已练得炉火纯青。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他是很清楚的。所以,刘备把一切放在台面上来说,一方面是仰仗诸葛亮的才能,一方面还是信任丞相的为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备选择把最高权力和信任都给了诸葛亮。

陈寿对刘备也称赞有加,“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查看详情>>
3

白帝城托孤背后藏着阴谋:刘备忌惮诸葛亮的实力

三国
刘备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

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白帝城托孤便是其中之一。刘备听闻关羽被杀的消息后,不顾诸葛亮的良言相劝,执意要攻打东吴。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连夜逃回白帝城,从此一病不起。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的刘备叫来诸葛亮,将儿子刘禅托付于他。

许多人因此而评价刘备是个善用人才、礼贤下士的明帝,可另一些人却认为刘备其实是个十足的心机帝,托孤背后其实有更大的阴谋。

当刘备托孤时,刘禅已经成人了,完全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可为何刘备还要将他托付给诸葛亮呢?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刘备托孤是因为刘禅“有点傻”,可事实上,刘禅根本就不傻,甚至还十分聪明,至于他表现出来的傻,只是他用来自保的一种方式,因为如果他不是傻得,那么便会面临被诸葛亮废掉的下场。

至于刘备在临终前选择诸葛亮,也是因为忌惮诸葛亮的实力,怕他在自己死后会效仿曹操的做法,刘家的天下便会不保。于是他先发制人,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让刘禅拜诸葛亮为“亚父”,逼诸葛亮表态,会辅佐刘禅坐稳皇位。

而认为刘备是明帝的一派则认为刘备在遗诏中写下:“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实际上是增强了诸葛亮的权力,虽然在这之前,他找了李严来制约诸葛亮,可李严的权力远没有诸葛亮的大,因此这种制约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

刘备在托孤过程中告诉诸葛亮:“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这句话看似从道义上允许了诸葛亮去篡位,实际上却是一种试探。诸葛亮也十分聪明,听了刘备的这番话后,便哭着说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当然,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个行为并非说明他不信任诸葛亮,只是在当时的形势下,辅政大臣权力威信日益增大,即使他内心并没有篡位的想法,也难免会有他人在旁边怂恿他篡位。历史上这类事情比比皆是,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保住刘家江山,刘备才做出了白帝城托孤的行为。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发动了几次对曹魏的战争。而这几次战争并没有事先同刘禅商量,而是诸葛亮私自决定的。诸葛亮虽然名义上承认了刘禅的帝位,可他早已经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刘禅之上了,因此说刘备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白帝城托孤可算得上一种先见之明。


查看详情>>
4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相你知道吗?刘备在暗示诸葛亮什么

三国
刘备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

长久以来,刘备白帝城托孤千古流芳,被誉为君臣之间的典范。关于刘备托孤一事,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这句话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可自取”四个字,这是刘备真心话,还是刘备以退为进来试探诸葛亮?还是像无数人猜测的那样,“五百刀斧手埋伏两侧”,只要诸葛亮有任何不臣之心,刘备一个指示瞬间杀掉诸葛亮?

嘴巴说的再好,要看行动。白帝城托孤之前,诸葛亮的头衔是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又领司隶校尉。注意,此时的诸葛亮还没有开府。刘备死后,诸葛很快就开府了,“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又领司隶校尉。”

这是真实的历史,试想如果刘备忌惮诸葛亮,他一定私下跟刘禅有所交代。这里插一句,刘禅确实不是一位雄主,但是他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一登基,一切决定都以诸葛亮马首是瞻,他很聪明,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形势。

难得刘禅群臣之间需要制衡的道理?事实上,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人对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实动机,提出了众多看法。其中东晋史学家孙盛的说法被裴松之引用,孙盛的原话这样的是:

“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你刘备要托孤就应该是“托人不疑,疑人不托”,结果你这样一顿操作,反而让刘禅和诸葛亮君臣无法相处。其实,孙盛是告诉大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是真情实意的,是我们把事情想复杂了。

刘备要求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难道不知道封建时代君臣关系怎么也不可能上升到父子关系?所以,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心实意的,没有任何阴谋。在笔者看来,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君可自取”不过是一个烫手山芋,即便刘备不死,他也未必能接下这个烂摊子。

退一万步说,就算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篡位了,很可能就成为了“亡国之君”,何况诸葛亮把名节道德看的比性命还重要,他不可能会篡位的。更进一步来说,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刘备是公认人气最旺的一个,哪怕身处最低谷依旧有很多人愿意追随他。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刘备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要知道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是尊魏为正统,陈寿是晋臣,他没有必要称赞刘备。但是,陈寿还是给予刘备很高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一千多年的今天,关于白帝城托孤的阴谋层出不穷,我们似乎都忽视刘备的一点,他终究是一位父亲,孩子的安危永远是他第一考虑。


查看详情>>
5

刘备杀义子刘封后悔吗?刘备为什么要听信诸葛亮的话

三国
刘备义子
刘备义子刘封
刘备杀刘封

三国演义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对于熟读三国演义的人来说,蜀国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国家。这个国家有才智超群的文臣,也有武艺超群的武将,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了,但是真正的历史上,蜀国并没有小说里那么理想。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刘备的养子。刘封(?—220年),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致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刘备深表痛惜。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最终真的把刘封赐死了。但是刘封死后,刘备特别伤心,在他的宫殿里,为这件事情哭了很久。

但是不知道刘备的眼泪里,是后悔居多,还是单纯的舍不得。这个刘封早年的时候有很大的名声,在刘备进攻樊城的时候,就有他的身影出现。当时对他的描写是器宇轩昂,英武非凡。

刘备在打败曹仁之后,设宴庆祝。在宴会上,因为刘封的一个动作,刘备心生喜爱,于是就收刘封为义子。刘封在宴会上,看到了一块不小心掉到地上的肉,于是就拿起来吃了。也就是这么一个细节,他才被刘备看中了。后来刘备给他改名并收为义子,再之后,刘封就跟随刘备一起去了汉中。

在去汉中的途中,曹操率领军队来攻打刘备,刘封主动请战。到达汉中后,刘备又派手下两个将领去守房陵。之后曹操又开始进攻上庸,刘备害怕的厉害,于是就让刘封去迎战曹操的军队。经过这一次的战争之后,刘备就封刘封为副将军。

在关于去世之前,刘封的地位一直上升的非常快,但是关羽死后,他的地位急剧下降。因为关羽带兵向他求援,他却拒绝出兵相助,这让刘备对刘封产生了怨念。

后来就是孟达跟刘封之前产生了矛盾,这也是孟达最终投靠魏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这一头像,直接就把刘封放在了一个特别尴尬的位置。孟达投降了魏军之后受到了很大的礼遇,于是他就想要进一步提升一下。于是他想把刘封拉过来一起投降,但是刘封却拒绝了他的提议,之后刘封就被孟达偷袭失败。

等他回到成都,首先迎来的是刘备的责怪,但是刘备当时却没想要杀了他。这个时候诸葛亮出现了。诸葛亮觉得,刘封这个人只有刘备能够掌控,对于他来说,刘封这个人,是很不稳定的因素。于是他就告诉刘备,赶紧趁这个机会杀了他。而刘备就真的听了诸葛亮的话,杀了刘封。

刘封在死之前说了这么一句话: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其实刘备杀刘封,心里应该是很难受的,就算是一条跟随自己多年的狗,杀死时也会于心不忍,更何况刘封是他的义子。自己下定决心杀他,可能是因为一时生气,但是经过诸葛亮这么一说,刘备就觉得自己不能够轻易放过他,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

查看详情>>
6

刘备错过的四个人才,最后一位能力超过诸葛亮

三国
刘备曾错过的四大猛将
刘备错过的人才

我们很多人都对三国那段历史很感兴趣,那时候天下三足鼎立,魏蜀吴三个国家斗争了将近百年,刘备本来是一个没落的皇族,在这乱世中揭竿而起,和义弟关羽张飞兄弟三人欲谋一番大事业。但是他们兄弟的命运坎坷,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最后遇到了诸葛亮,占领了荆州以后才开始称王,刘备论文比不过诸葛亮,论武比不过关云长,但是他是一个好伯乐。关羽张飞赵云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他也错过了很多人才,刘备错过的人才有哪些呢?

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第一个就是牵招,大家应该对他很陌生,确实在《三国演义》中他并未出现,历史上的他很厉害,曾经打败了鲜卑,乌桓,为曹魏守护着后门,其实他和刘备关系也很好,曾一起并肩作战过,但是牵招却投靠了袁绍,刘备投靠了公孙瓒,袁绍和公孙瓒是敌对关系,所以导致他二人也成了对手。后来牵招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中的一员虎将,为他镇守边疆。而刘备错过了这么一个大将。

第二位是田豫,田豫和刘备是同乡,开始是跟着刘备的,刘备很欣赏这个人,但是后来田豫因回乡照顾父母离开了刘备,后来他投靠了公孙瓒,最后公孙瓒兵败后归降了曹操。曹操很看好他,后来也为曹操去守卫边疆去了,守卫边疆的时候多次击败外族人的入侵。

第三位是陈登,他本是徐州刺史陶谦的手下,陶谦死后让刘备来管理徐州,当时陈登觉得刘备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于是开始辅佐刘备 ,但是因为吕布的暗算,徐州被吕布攻破,陈登被逼之下只能帮助吕布,他后来帮助曹操破吕布,后来跟随了曹操,曾两次击退了东吴的北征。

最后一个人号称比诸葛亮都优秀,他叫陈群,当年虽然刘备手下的谋士多,但是却没有出生于世家的谋士,而陈群恰好出生官宦世家,虽然陈群的个人能力可能比不上诸葛亮,但是他的政权之术是比诸葛亮厉害的,当时他向刘备建议要提防吕布,但刘备没有听从,最后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刘备来到了曹操这里,开始效忠曹操。


查看详情>>
7

假如诸葛亮北伐成功了,刘备创建的蜀汉可能就会一统天下了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如果成功

三国末期,诸葛亮当时的北伐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多数人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信心最为充足的一次,成功概率也最高。如果诸葛亮那时第一次北伐就顺利凯旋,马谡也成功将街亭守住,对于蜀汉的意义是怎么样的呢?

来看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就是要收复陇右地区,再从此地开辟出一条进军关中要通。这样,当时的蜀汉就可以在西北地区拥有另一个战略根据地。蜀汉一旦将陇右地区拿下,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后,便可以兵分两路攻打长安,进行第二次北伐。

那时的陇右对于蜀汉来说,收复它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环。但可惜,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后来的多次北伐依然是想要占据陇右这个立足之地,直到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率大军直攻关中腹地,与曹魏军队决战。

但一步错步步错,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让他痛心不已。

陇西甘州在那时是产粮要区,加上祁连山下还有广阔的草原,盛产亮马。当时的蜀汉是以步兵为主,如果蜀汉将它纳入手中,就可以很快拥有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弥补蜀汉军队机动性差的短板。另外,这里还是黄河和渭河的上游地区,水运交通便利,运输蜀军的粮草问题也迎刃而解。诸葛亮虽进行了多次北伐,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占领中原的把握,他也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多为蜀汉开辟一块可以与荆州那样的重要的根据地,真是鞠躬尽瘁第一人啊!

然而那时的曹魏军队也明白,凉州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不能轻易放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他们最好的机会,可惜没有成功。最后曹魏为了防御诸葛亮的进攻,将主要兵力调到了雍州,诸葛亮北伐获胜的成功性变得越来越渺茫。如果诸葛亮的愿景实现,蜀汉就还有战胜曹魏的机会,一统天下。

查看详情>>
8

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如果没有刘备父子或许他不会有这样的结局吧

诸葛亮五丈原之死
诸葛亮怎么死的
诸葛亮最后的结局

诸葛亮究竟是怎么死的?相信很多熟读三国志和史记的人都有所了解,事实是诸葛亮的死因在史书中记载不明确,引起后人对诸葛亮病因的猜疑,结合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以及诸葛亮在临终前的各种生理症状以及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我们可以来算一算!

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有明白记载。依据《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诸葛亮生活习惯,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他很有能够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三国演义》屡次描写到诸葛亮吐血的场景,这很能够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症状。在专业的《病理学》教材中,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时,往往会发作黑便和呕血现象。这主要是因溃疡底大血管被腐蚀决裂而引起的。

在后世很多人都会认为刘备是伪君子,是小人,甚至连曹操这枭雄都不如,是他请来了诸葛,诸葛亮临危受命,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其作息时间没有形成规律性。他年老的时候疏狂成性,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冤家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食无定量,睡不定时,缺乏有规律的身体锤炼。“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便是他的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我们可以说,刘备父子是间接害死诸葛亮的凶手,但却死的心甘情愿。自跟诸葛跟随刘备出山之后,诸葛亮更是日渐的缺乏每天必须的的肢体活动。或者可以说每次打仗诸葛他都“手摇羽扇,独坐轮车”,身体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种状态,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影响胃部食物的消化。此外诸葛亮还是一个废寝忘食的任务狂,这更是减轻了肠胃功用的担负。到最后一次伐魏时,诸葛亮的饭量严重下降。而这一信息正好被他的死对头司马懿得知了,司马懿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三国演义》也有多处关于诸葛亮昏倒的描写。这有多种疾病的能够性,比如高血压、脑溢血、贫血、低血糖等。这些与任务压力大,临时受肉体安慰,情志不调,以及营养不平衡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诸葛亮是一个内心十分敏感的人,他无法做到举重若轻,任务的每一个失误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肉体担负。而且他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北伐多次失败,无法实现他对世人的承诺,这让他心急如焚,忧心忡忡。而身边大将的接连死亡,则更是让他伤心不已。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看到赵云的儿子前来报丧,诸葛亮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而且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度损益栋梁,吾去一臂也!”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临危受命,在多次北伐后,诸葛亮用计策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一日诸葛亮忽听有人报张苞身亡,于是诸葛便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绝于地,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不得不保持防御,退回汉中。现在刘备病死,也没见诸葛亮这样伤心,为什么损失一员大将就让他悲痛欲绝呢?这是因为战争打到最后,蜀国已经缺兵少将,张苞病亡意味着孔明的防御力又逊一筹,取胜的难度更大了。

不难看出,诸葛先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人,凡事喜欢亲历亲为,临时操劳对身体发生了损伤,加上北伐以来成效不佳,虽经屡次努力,但或因为天时、或因为天时,或因为外部的原因,前几次...

查看详情>>
9

原来刘备“三顾茅庐”并不存在,全是诸葛亮毛遂自荐加入刘备的

刘备“三顾茅庐”
历史上真有“三顾茅庐”吗

作为三国的经典篇章,刘备三顾茅庐在中国,甚至是在整个华人世界应该都是家户喻晓的,当年刘备在荆州寄居刘表帐下,驻军新野。由于军务不是很多,他努力结交朋友,广收人才,以备关键时刻使用。当时徐庶来投刘备,刘备对他非常重视。

有一天刘备跟徐庶说,听司马徽讲荆州这一带有个号称卧龙的隐士很厉害,他就是你吧?徐庶听后对刘备说:“卧龙”呀,他叫孔明,此人比我厉害多了,将军想见他吗?

刘备立即回答:想想,你明天把他带来我们一起喝几杯,聊聊天。听到刘备这么说,徐庶却回答他说:这个诸葛孔明只能你自己去拜访,别人是叫不动他的。于是就有一段精彩的三顾茅庐。

不过大伙都知道《三国演义》是虚构的,好多情节都被加工过,那么三顾茅庐这个情节是不是真实的呢?我们看看《三国志》中是怎么写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凡三往,乃见。讲的不就是去了三次才见到吗?所以说这个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情节是出自于《三国志》的,所以并不是虚构的。但是大伙都知道,当年的正史并不仅仅只有《三国志》一本,其它的正史中有没有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呢?

在史料中,对于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还真的就有不同的说法。它就在鱼豢写的《魏略》上。《魏略》是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现在不少学者在研究三国历史时都会引用《魏略》中的说法。而就在这本《魏略》中记载的诸葛亮出山的过程竟然与《三国志》是完全相反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讲的都是刘备亲自登门去请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山。但是《魏略》却说是诸葛亮向刘备自荐的。其原文: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意思就是当年诸葛亮是自己去找刘备的,而因为他当年才二十几岁,是个年轻人,刘备根本不重视他。一场联宜结果,等大家都走了,刘备竟然都没有跟诸葛亮说过一句话。但是诸葛亮不死心,大家都散了,诸葛亮却自己留下来不走。而刘备还是没有理他,自顾自己在编他的手工艺品,然后还是诸葛亮自动找刘备说话,最后才被刘备收留并重用的。

查看详情>>
10

刘备“三顾茅庐”是假的?《魏略》记载是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

刘备“三顾茅庐”
历史上真有“三顾茅庐”吗

首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巩固过程。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注意到这个年青人——这一情节,稍加改编,也添加进《三国演义》中去。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总之,不管刘备因为什么原因去亲自登门找的诸葛亮,既然正史上采用了这种说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隆中对》素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孙吴也想要荆州很久了,两条狗都盯着同一块骨头,怎么会不撕咬?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姑且不谈),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 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不会吸引当时连屁股也坐不稳的刘备。

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还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

先放下《隆中对》不提,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可是他出山没所久,曹军南下,就把刘备打得惨兮兮地向东逃跑。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