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曹植

发布时间:2020-05-28
1

曹植墓在哪?曹植墓中发现了这些不可思议的东西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1951年,东阿鱼山曹植墓进行了发掘。有没有发现满目的金银宝物呢?没有,墓葬很寒伧!主政东阿两年多,曹植有没有留下耀眼的“政绩”呢?没有,时间太短,难有建树。

但是,东阿王曹植在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其一,作为我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曹植在鱼山创作了梵呗。其二,曹植还是五言韵律诗的鼻祖,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其三,曹植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闻名国内的东阿杂技马戏班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可见,曹植对东阿杂技的深远影响。1951年,曹植墓发掘出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杂技道具--蒜头形五花石球。其三,

据文史专家刘玉新介绍,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已在东阿一带盛行。当时,身为东阿王的曹植就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这正是他当时表演马术的真实写照。

1951年,曹植墓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个蒜头形五花石球。据专家分析,这应是曹植练杂技“跳丸”用的道具。曹植墓前特意留出的一块空地,或许就是他当年邀请马戏杂技艺人举办百戏会的地方。曹植在《箜篌引》中还对此作了描述:“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看起来,场面异常热烈,菜肴也堪称丰盛。

东阿杂技源远流长,名家辈出,闻名国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阿有1200余名杂技艺人,遍布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杂技团、贵州省杂技团、甘肃省杂技团、山东省杂技团、山西长治杂技团等均由东阿杂技艺人组建。

清末民初时,东阿杂技马戏班已有十几个。杂技艺人张正振于1919年创办“东盛马戏班”,曾震撼东北三省。1921年,张正振率团进入朝鲜演出,演出达6年之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仅有62户人家的东阿县刘集镇路庄村,专业从事杂技表演的就多达40户。该村先后给国家输送杂技人才50多人,是享誉齐鲁的杂技村。

早年前,东阿杂技马戏团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


查看详情>>
2

曹植墓在哪?曹植为何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陵墓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曹植本就是一名文人,带有一身文人气质。相比精于政治算计的兄长曹丕,曹植缺乏逻辑思维,常常率性而为,充满了理想主义。这就决定了他无法立足于尔虞我诈的官场。

但,曹植又有文人惯常的政治抱负,为当政者所不容,因此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那么,曹植最后为何选择了东阿鱼山作为埋骨之地呢?

曹植任东阿王时的地盘,不是今天的东阿县城——铜城,也不是明清时的东阿县城——今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而是地处阳谷县城东北五十余里的阿城镇西。

鱼山,坐落于当时的东阿东30余里处的黄河岸边,是曹植经常登临吟唱的去处。

根据曹植记述,当时的东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是一片富庶之地。因此,对徙封东阿,曹植颇有“感恩戴德”之意,称为“圣朝愍之”,意为皇帝优待他。从中可见,曹植对东阿的喜爱。

实际上,此时,曹植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也逐渐从“圈牢”之中解脱出来,开始步入人生的上升期。因此,当离开东阿,徙封陈王时,他当对东阿充满了留恋。

正如“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志”所述,有一天,曹植登临封地内的鱼山,长叹一口气,便有了在这里终老的想法。经历了10余年的漂泊潦倒,疲惫不堪的曹植确实太累了,自然有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232年11月曹植病逝后,其子曹志便遂了父亲遗愿。对此,清代《东阿县志》记载称:“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鱼山,有终焉之志。后,徙王陈,薨。其子志,遵治命,返葬于阿,即山为坟。”

据记载,曹植病逝4个月之后,即233年3月才得以安葬,相隔接近4个月。停厝时间为何这么长呢?曹植病逝前为陈王,因此病逝于陈地。而陈地至当时的东阿,路程约有500公里,当时交通条件差,行程较慢也正常。

其实,在漫长的岁月里,围绕曹植墓所在地,一直有争议,曹植真正埋骨之所一时成谜。直到1988年11月,第二届全国建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许昌盛大开幕。当时,国内权威学者、专家济济一堂。许昌是东汉末年的帝王之都,此次会议选址这里,深意不言自明。

当时,刘玉新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论文,题目为《曹植墓三考》。该论文从曹植墓的真伪、曹植的墓葬、曹植营墓鱼山三方面,参照历史文献、田野考古、地方文史资料以及曹植墓出土文物等大量考证,论据翔实确凿,有实物、有数据,有对比,充分证明了曹植死后就埋葬在鱼山西麓。

从此,曹植墓属地纷争尘埃落地。1996年11月,东阿鱼山曹植墓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位于鱼山西麓的曹植墓坐东面西,仿佛曹植仍在朝朝暮暮地遥望着生前留恋的那片东阿故土。


查看详情>>
3

曹植墓在哪?从墓中内部陪葬品可以发现当时的习俗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曹植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依山而建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 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的文物。为加强对曹植墓园的保护,1998年山东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了修建,建成了现在的陵园

曹植墓依山而建,封土为冢,墓中内部陪葬品简单,反映了当时的薄葬风俗。

曹植的墓冢之中,他的棺木被放置在棺床之上,棺床有云母朱砂以及木炭做底。陪葬的物品放置在两侧,在棺木的左侧是陶做的牲畜家禽,和陶车陶丼等物品。右侧是一些厨具,陶壶,和陶罐。

在这些随葬的物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墓穴还是以简朴为主,这样的情景不仅仅反映了曹植生前生活拮据,更加反映出了曹魏时期的薄葬风俗。

他葬身之所,占地到达了1200亩,两侧有河流萦绕,北面的时候有连绵的群山。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歌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在上世纪的时候,政府专门拨款修葺了他的墓冢。

因为年代的久远,他的墓穴之中,有很多古建筑已经被风雨侵蚀,目前还剩下几座古石碑。石碑背部雕刻的盘龙,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碑文一共有22行,这个碑是曾经堙没在黄河之中,在清代的时候才被捞出。除了这块之外还有两块比较珍贵的石碑,其中一块是明传碑,上面的字迹被侵蚀的十分严重,仅仅可以辨认出六个字。还有一块是明朝时期一名官员所建立,上面还提了一首七律诗,这块墓碑保存至今比较完好。

他的墓室之中是前堂较为方正,后室呈竖长状,是典型的汉代墓葬的形制,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前堂主要是用来放陪葬品,象征着他日后在地下世界的聚会饮食。后室则是放置着棺木,是主人专门休息用的地方。

在他的墓葬之中出土的东西,有一组精致的玉佩,一共有四件最上面的是云形状态,呈现为椭圆的状态,两侧的玉佩是半壁的形状。做工十分精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

在年少的时候就被人所熟知的他,在刚过了不惑之年的时候就病逝了。历史上的文人经常叹息说曹植的死是因为他的兄长曹丕,其实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当时的时代确实需要的是他兄长这样的实干性人才,曹植虽然素有才华,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低能。

作为政治上的低能,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经常向皇帝随意的打报告,这样的行为自然触怒了很多人,最后导致了他的抑郁而终。

查看详情>>
4

曹植墓在哪?因担心曹丕陷害而设了四冢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著名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在诗坛上成就颇高,受到历史上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点八斗。”曹植从小聪明过人,10岁能诗文,19岁写的《铜雀赋》名噪一时,为曹操所宠爱,一度考虑立他为太子。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曹操最终动摇了对他的信任。

曹操死后,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对他忌恨非常,百般迫害。曹丕为了加害曹植,苦苦找不到罪证。一天召曹植上朝,限走七步成诗一首,否则即处以极刑。曹植不加假索,当即吟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泪流满面。虽未杀他,却将他封候封王,远离京都而疏之。他虽远离国都,曹丕仍怀疑他结党营私,对他频繁调动,十一年中调动三次,先后封他为雍丘王、东阿王、陈王。曹植多次上书,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他名为王候,实为囚犯,常常闷闷不乐,最后在陈郁郁而死,年仅41岁。

曹植死后,四棺同出,怕的是曹丕对他的尸体不放过,故有四冢。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后称“陈思王”,其墓称思陵冢。

淮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思陵冢指示牌

曹植一生留下许多清韵华章,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原有集30卷,多已散佚,其名作《洛神赋》留传至今,久负盛名。他在陈期间,留下《伏羲赞》、《神农赞》两诗。《伏羲赞》曰:“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厨祭祀,罟网渔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被后人传唱。

凭吊情况

明清以来,文人墨客来淮阳游览,都要到此凭吊,并吟诗作赋以示怀念。因此,《淮阳县志》上留下不少诗人的佳作。明代诗人戴昕《思陵墓霭》曰:“望入思陵墓霭长,天涯谁复见曹郎。亭亭古树含春雨,闪闪飞鸦背夕阳。七步才名归寂寞,一回尘梦合凄凉。无端两眼怀人泪,拭向东风漫举觞。”


查看详情>>
5

曹植墓在哪?曹植墓有记载的共三处,其真正的墓冢是个谜

三国
曹植墓
曹植墓在哪

曹植墓位于山东东阿县城西南鱼山西麓,是三国时期魏国(公元220~265年)著名诗人,曹操第三子陈思王曹植的墓冢。

墓园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

曹植墓,有记载的共三处。一处是山东省东阿县鱼山曹植墓。曹植曾被封为东阿王,在东阿时常登鱼山游览,有安寝于此的愿望,死后其子遵嘱将其葬于此。一处是河南淮阳城南三里之“思陵冢”。曹植晚年以陈四县被封为陈王,食邑3500户。当年即死在这里。一处在河南通许七步村曹植墓。曹植两度被封为雍丘王,在雍丘生活时间最长,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诗》诞生地。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他所作的《七步诗》至今仍为世人广为传诵。曹植墓始建于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1981年和1985年曾先后进行过修葺。墓冢依山而建,以砖石磊筑而成。墓室为前堂后室的砖室墓,前堂面积约17平方米,后室面积约4平方米。墓壁均以青砖错缝平砌而成。前堂后室之间辟有门,并以砖封护。

墓前左侧还立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的碑楼1座,碑楼内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碑通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冠与碑身以整石雕出,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隶两种书体。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三国时期墓葬仍然很少。

因经年久远,古建筑均已湮没不彰,只剩几幢古碑。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另外还有2方石刻也较为珍贵。其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墓前现还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

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铭》载: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又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

查看详情>>
6

曹植的妻子是谁?历史上与曹植关系亲密的女子共有三位

三国
曹植的妻子
曹植的妻子是谁

历史上的才子佳人知多少,估计大家会有一大箩筐。今天讲讲《七步诗》的作者曹植,以及与他有关的女子。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说起来不论何时,女子对男子的判断选择,很多时候都跟才华和身份地位(经济实力)有关。那么,根据史料记载,与曹植关系亲密的女子有三个。

第一个便是崔氏,崔琰的侄女。

作为曹操信任的大才崔琰的侄女,在曹家的身份地位肯定不会差。然而,崔氏的结局却是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被赐死,也就是说崔氏穿着花里花俏,曹操受不了。不过我想问题恐怕不会那么简单。

第二个则是谢氏,曾经被封为王妃,史称“陈妃”。这个陈妃却是一个长寿之人,活了很久,不过也是她陪伴曹植度过艰难的后半生。曹植只活到四十一岁就寂寞的去世了,陈妃却是活到了晋代,估计是好人长命吧。

第三个的名声则比较大了,她是甄妃,曹丕的媳妇,传说《洛神赋》就是曹植写给甄妃的。甄妃因为是曹丕的妃子,所以称为甄妃,魏明帝曹睿的生母。

之所以名声大,来自于甄妃的美貌,赢得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芳心,可以说是比较逆天了。当年曹操打败袁绍,曹丕生擒了袁绍之子袁熙的媳妇甄妃,曹植则常常与之眉目长青,最后甄妃还是嫁给了曹丕。

后来,曹丕和曹植争夺太子之位,曹丕为此费劲心思。一个名为郭氏的女子乘此机会大献计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还常说甄妃的不是。因为甄氏和曹植或多或少都有些暧昧,这个挑拨离间显然很成功。

而且,光阴荏苒,甄氏日渐年老色衰,始乱终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甄氏最后的结局很悲惨,《三国志》中记载是“遣使赐死”,红颜薄命也不为过。

传闻这件事对曹植的打击很大,特意为缅怀甄氏而写了《感甄赋》,赋中的洛水女神据说就是甄氏。此赋太过于漂亮,因此流传广泛。后来,魏明帝曹睿为避母嫌,即位后更名为《洛神赋》。

如果史料是真的,那么甄氏在曹植心中的地位,从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当然,《洛神赋》到底是不是曹植写给甄氏的,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查看详情>>
7

曹植的妻子是谁?曹植的妻子给他生了多少子女

三国
曹植的妻子
曹植的妻子是谁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门之后。其叔父崔琰曾任曹魏尚书,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后来因“辞色不逊”而被下狱,成为历史公认的冤案,后世一般认为这是曹操为曹丕继位清除障碍的做法。

不久崔氏又因穿着华丽,招摇过市,被曹操在铜雀台上发现,视为违犯了家规,被下令赐死。故有人说,崔氏女的死是由于受到崔琰冤案的牵连,或者是曹操出于对曹植的打击。

曹植的后妻谢氏,太和年间被封为“陈妃”,她是曹植后期的生活伴侣。据史书记载,她一直活到晋代,享年80余岁。

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苗,曾被封为高阳乡公,少亡,曹植在文章中写到:“彼凡人之相亲,小离别而怀愁,况中伤之爱子,乃千秋而不见”,“惟逝者之日远,怆伤心而绝肠”。

次子曹志,生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为穆乡公,他少而好学,才行出众。曹植称赞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

曹植死后,曹志继位,徙封为济北王。司马氏篡位后,曹志降为鄄城县公,后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后转博士祭酒。

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卒,谥号定公,葬于济北谷城(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曹志之子曹臣,晋惠帝元康年间为中郎,封关中侯,后移任冀州大中正。

曹植还有两个女儿金瓠和行女,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查看详情>>
8

曹植和甄宓的故事:甄宓仰慕曹植的文采,历史却让两人错过

三国
曹植与甄宓
曹植和甄宓真实历史

甄洛,又名甄宓(fu),是东汉宰相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懂诗文,貌艳丽。

甄宓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但袁熙却是一介武夫,成天跟他那帮兄弟们斗来斗去,根本不关心她。而且袁熙常常在外喝酒玩乐,把甄宓一个人冷落在家。甄宓一个人便感到很孤独,只有读诗作诗以慰藉心灵。甄宓最喜欢曹植的诗,还在冀州时,耳朵里就灌满了曹植的才名。

曹操攻取冀州,袁氏彻底落败,甄宓本可以跟着袁熙一块逃亡辽西,可她却躲了起来,留了下来,但又听到外面战马嘶鸣,不知道等待她的又是何种命运。

结果,曹丕第一个进来了,她就嫁给了曹丕。如果那时进来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操,那又会怎样?

其实她希望第一个进来的是曹植,因为她喜欢曹植的诗。

她第一次领略曹植的风采是在铜雀台,曹操命诸子以铜雀台为题作赋,曹丕等人握笔在手,犹豫再三,久久不能成文。唯有曹植笔走龙蛇,顷刻间一挥而就。看着曹植挥洒自如,风流俊朗,甄宓抑制不住的敬慕。

后来曹丕和曹植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为了争夺世子之位,曹丕费劲心机。虽然这时曹操已经立曹丕为世子,可是曹丕总感觉不安,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曹植,自己能当上世子,全凭自己的心计,他不敢想象哪一天曹操会识破他。结果让曹丕恐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曹操命曹植领兵出征,去解樊城之围。

于是,在出征前的夜晚,曹丕便以饯行为名,将曹植请到府中灌得大醉,第二天清晨,出征鼓声追魂似的响起,却久久见不到曹植。曹丕便让甄宓将那塞外进贡的宝物(石枕)送去,给曹植醒醒酒。甄宓便领命而去。结果这时曹丕发现了甄宓的一首诗,名曰《塘上行》,诗中尽写了对曹丕的怨恨,说是曹丕没有为自己带来多少欢乐,反而带来了无尽的苦愁,曹丕看了这首诗,愣了半天,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而且还在洛阳登上了帝王的宝座,曹丕有意封甄宓为后,但甄宓坚持不接受。曹丕受不了这冷意,转而宠幸了郭夫人、李贵人等妃子。甄宓逐渐心灰意冷,对曹丕颇有怨言,然而在后宫佳丽的三五之言下,曹丕大怒,在一个月明之夜,命她自缢而死。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夜晚,曹植在一个叫鄄(juan)城的地方,伏案写表,表中陈述了自己的罪责,颂扬了曹丕的功绩,希望能得到重用。几个月后,曹植回到洛阳,呈表给曹丕。曹丕看后,只是深深叹了一口气,便把那塞外进贡的石枕送给他,让他做个好梦。

黄昏。一匹白马,马上弓身坐着昏昏欲睡的曹植。他太疲倦了,以致石枕落下也不知道。当夜,他夜宿洛水舟中,想到遗落的石枕,心中沉闷压抑,恍惚间,看到一个女人从水中走来,将石枕交还给他。女人说,我本有心……还未说及第二句,曹植连忙起身,不料脚下一滑,原来是一个梦。

曹植看了看怀中的石枕,想念梦中女子,身躯猛的一颤,两行热泪缓缓流下,那女人分明是甄宓啊。一时心情难抑,借微弱灯光,写下了《洛神赋》。

正所谓,我本有心,卿却无意,奈何命运冷酷无情,让人无所适从。


查看详情>>
9

曹植和甄宓有何联系?曹植的情诗真的是送给甄宓的吗

三国
曹植与甄宓
曹植和甄宓真实历史

曹植和甄宓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大家喜欢猜测的话题,在正史中对甄宓的着笔并不多,也没有提到她和曹植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发了大家种种猜测的来源,就是曹植所写的那首《洛神赋》。这首赋十分出色,用词华丽朗朗上口,流传到今天,留下了不少经典的句子。很多人说,这首赋就是曹植写给甄宓的,也是两个人有私情的证据。那么曹植和甄宓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首著名的洛神赋,真的是曹植写给甄宓的吗?

在后代的文人中,又不少人都对这段往事加以想象,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对洛神赋背后的故事作出了注解。唐代文人就曾在注解中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开始想娶甄宓的人是曹植,但是没成想曹操把甄宓许给了曹丕,甄宓成了曹植的嫂子。但是曹植对甄宓一直是念念不忘,在甄宓死后他还非常伤心,曹丕在见到他的时候,把甄宓生前使用的枕头赐给了他。这下更让曹植睹物思人愁绪满肠,他在回封地的途中经过了洛水,梦到甄宓来和他相会。醒来之后他感慨万千,这才有了洛神赋这首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看起来的确比较凄美,但是可信度有多大呢?要知道曹丕是一个有些小心眼的人,在继承大业之后对自己的弟弟多加提防,虽然顾及到母亲的感情没有杀了他,但也是将他囚禁在封地过了大半辈子。这样的人,如果得知自己的弟弟喜欢自己的妻子,还会把妻子生前的物品送给他吗?显然这个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洛神赋这首诗写得这么情真意切,情谊动人,若说曹植想表达的只是单纯对虚构的仙子的倾慕,也的确是有些说不通。

洛神赋有一个原名,那就是感鄄赋。这个鄄字一向被大家认为是鄄城,曹植因为曾被封为鄄城侯,所以才在这个地方写了这么一篇诗赋。这听起来还是挺合理的,但是细细想来却也有讲不通的地方。在汉赋之中,用地名来作为诗赋名字的确实很多,但是从来没有哪个诗人,会在前面加上一个"感"字。最禁不起推敲的地方在于,鄄城和洛水的距离非常遥远,如果曹植写的是对鄄城的情感,但是描述的却是在洛水的见闻,岂不是太奇怪了吗?

其实这个鄄字和甄是互通的,有理由认为这个字指的就是甄姬。如果大家认为这只是猜想的话,那么曹丕和甄宓所生的儿子曹睿的举动就完全证实了这件事。曹睿在上位之后,下令把感鄄赋改名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洛神赋。好好的一篇诗赋,有着自己好好的名字,曹睿为什么非要把这个名字给改掉呢?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曹睿并不想让母亲的名字出现在这篇诗赋中,为了避开母亲的名讳他才这么做。由此看来,这篇洛神赋实际上和洛神没有多大关系。

回到故事最开始的时期,曹操为什么在明知曹植喜欢甄宓的情况下,还非要把甄宓赐给曹丕呢?因为曹操真的很喜欢曹植,希望他能够扬起斗志,和自己的哥哥曹丕好好比拼一番。说白了甄宓不过是一颗棋子,用来挑起曹家兄弟、父子之间的矛盾。但是没有想到,在整个故事里曹植却用心了,纵使是在甄宓去世之后,他也依然对他念念不忘。这样看起来,曹植也真的不是能够继承曹操大业的最好人选,他的性情过于感性,更多的是文人...

查看详情>>
10

历史上曹植与甄宓有没有关系?曹植为什么写诗送给甄宓

三国
曹植与甄宓
曹植和甄宓真实历史

似乎提到甄宓,必然会把她和曹植联系在一起。那么真实的历史上,甄宓和曹植之间到底有没有隐秘的情愫呢?

最早传出甄宓与曹植有绯闻的是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中《洛神赋》的注解中讲了一个故事:最开始爱慕和想娶甄宓的是曹植,结果被曹丕抢了先,曹植却念念不忘。甄宓死后,曹植觐见哥哥,曹丕拿出甄宓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场。

晚上,曹叡宴请叔叔曹植,并把这个枕头送给了他。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城,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宓来与他幽会,有感而发,写成了千古名篇《洛神赋》。

这个故事很动人,还把《洛神赋》的写作背景给交代清楚了,可惜编得有些不靠谱。甄宓比曹植大差不多十岁,甄宓嫁给曹丕的时候21岁,曹丕17岁,而曹植只有十一二岁,从年龄上讲,曹植不大可能在曹丕之前就想娶甄宓。

再看看曹植有没有可能对甄宓心存爱意。曹丕继位后,对几个弟兄深怀嫉妒,先是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有一次命三弟曹植在七步内,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若是做诗不成就痛下杀手。

曹植出口成章:“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虽然冷酷薄情,却也有文人容易动情的一面,听了这首诗深受触动,便把曹植贬为安乡侯。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

对于曹丕的打压迫害,曹植毫无招架之力。公元223年五月(黄初四年),曹植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前往京城朝拜。曹彰乃是卞夫人所出,其人勇猛,武艺超群,深受曹操的喜爱,早年就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曾率军征讨乌桓,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

曹丕对这个弟弟深为忌惮,害怕其势力越来越壮大,于是借朝拜之机将其毒杀,对外则宣称因急病暴毙。据说卞太后很伤心,哭着对曹丕说:“你已经害死了我的子文(曹彰),绝不能再害了子建(曹植),否则我跟你没完。”曹丕害怕短时间内连杀两个弟弟,引起别人的怀疑,就放曹植和曹彪回到封地。

三人同去京城,回来的却只有两人,心中的悲苦和不安可想而知。回各自封地的时候,曹植写了一篇《赠白马王彪并序》。全诗充溢着一股悲愤、愁闷、困苦的情绪,以及对朝不保夕生活的深深恐惧和焦虑。第六章末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反映出曹彰的暴死在曹植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可以说,曹植对于称帝后的曹丕而言就是等待未卜命运的羔羊,曹丕拼命的想找借口杀掉曹植,曹植有苦难言,步步后退。在这种情势下,如果曹植和甄宓之间有一丝的牵葛,曹植就不会有活路。

退一万步说,曹丕明知道曹植暗恋甄宓,还写了文章歌颂这样的爱情,他大度的不计较,可是他是有多脑残,在赐死妻子之后,还把枕头拿出来故意刺激曹植,来给自己一顶绿帽子戴?他的儿子曹叡又有多智障,竟把母亲的枕头送给叔叔?

曹氏一门都是枭雄和文豪,这历史上都有确凿的记载,但你说曹丕和曹叡两个皇帝都是人事不懂的白痴我是不信的,更何况曹丕的小气、猜忌、反复无常...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