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国里袁绍与袁术相比谁更强点?袁术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袁术生平简介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人,是司徒袁逢的嫡次子,而袁绍是袁逢的庶子。所谓“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孩子,而“庶子”,则是妾或者婢生的孩子。就拿这点来比,袁术的身份比袁绍高贵多了。因为按照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嫡子才有继承权,可以继承父亲的身份和家产,而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只能受尽别人的冷眼和。
袁术年纪小于袁绍,所以在公开场合,他得“以兄事之”。但是,袁术打心眼里就很看不起他那位哥哥,在私下里经常跟别人说袁绍的坏话,比如他说:那群家伙不追随我,反倒去追随我家那位奴才(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这也就罢了,袁术还写信给公孙瓒,污蔑袁绍,说他不是袁家的亲生骨肉。显然,袁术是很看不起袁绍的,甚至认为他不配当袁家人。后来这件事不知怎么地,流传了出去,袁绍面子上很挂不住,开始愤恨袁术。这件事,为他们日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注解:历史学家,对袁绍的身份有争议。有认为他是袁逢的儿子,跟袁术是同父异母兄弟。也有人认为,袁绍跟袁术是堂兄弟关系。但是袁绍要长于袁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我采纳前一种说法。
袁术的祖上,有四个人当过三公(具体参见我写的上篇文章)。袁家的势力是很大的,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天下。靠着家里的关系,袁术被举为孝廉,后来又担任郎中、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职,真可谓是青云直上,羡煞他人。
二、袁术是个什么样的人?
1、胆小如鼠,懦弱无能
大家别看袁术出身在富家豪门,小时候世面估计也见得多,但他是个很懦弱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董卓之乱”,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董卓被召入京城后,挟持了天子和文武大臣,残杀无辜,陷害忠良,遭到了天下人一致的谩骂。而袁术的家族,号称“四世三公”,他本人也屡受汉恩,过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生活。在董卓把持朝政,霍乱朝纲的时候,他应该挺身而出,跟董卓血战到底。可是袁术一听说董卓将汉少帝废掉后,就逃走了(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袁术的做法,真是令人不齿!想那袁绍,还跟董卓有过一次冲突呢!在董卓问他对废帝的看法时,他还表示一脸不屑,坚决不同意。而当董卓咄咄逼人,拔出刀,想杀了他时(尔谓董卓刀不利乎)。袁绍的表现也很让人佩服,他也拔出刀,做出要跟董卓拼命的样子(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2、奢靡无度,横征暴敛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袁术的评价是:
“奢淫肆欲,徵敛无度,百姓苦之。”
“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
《后汉书》的范晔对袁术的评价是:
“不修法度,以钞掠为资,奢恣为厌。”
陈寿和范晔,都是很严谨和正直的历史学家,他们都这样说,大家可想而知袁术有多“坏”了。
3、心胸狭隘,器量狭小
第一,前面说过,袁术只因袁绍不是嫡子,就在背后诋毁他。
第二,袁术为了牵制袁绍,防止他势力壮大,居然联合外人公孙瓒。
第三,袁术逃到九江后,杀死扬州刺史陈温,霸占了扬州这块地盘。
由此可见,袁术的心胸有多么狭小了。
4、愚蠢至极,自作聪...
查看详情>>与“三国里袁绍与袁术相比谁更强点?袁术是个什么样的人”相关的文章
三国里著名的袁绍是怎么死的?袁绍的身世背景可谓是高贵无比
袁绍怎么死的?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袁家自其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儿子袁京为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为司空、司徒太尉,袁汤的儿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达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190)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
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袁山松书记载,袁绍为袁逢的庶子,因袁逢的哥哥袁成早逝,袁逢就将袁绍过继给袁成。袁逢另有一子袁术,所以血缘上,袁绍、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如由继承关系来看,也可以说是从兄弟。绍自少喜结交当时上层社会的豪爽之士。188年,以虎贲中郎将的身份被举荐为司隶校尉,成为汉灵帝新建立的西园八校尉的领袖。少年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西园八校尉之首的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主持朝政。董卓专权,袁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祁乡侯。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关东军盟主,自号车骑将军。统率十八路诸侯攻打董卓,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
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东汉势力最强的北方诸侯。不久袁绍被册封为大将军、太尉,总督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成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实际统治者。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
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十万精兵进军黎阳。袁绍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七万多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亲随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三国演义中,袁绍出身名门望族,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有四世三公的美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率先举起反董大旗,联合18路诸侯讨伐董卓。
先后吞并冀州、幽州、并州、青州,为中原地区非常有实力的诸侯之一。官渡之战中,袁绍战败,损失惨重。那么,袁绍怎么死的呢?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元气大伤,两年后惭愤病死。
查看详情>>与“三国里著名的袁绍是怎么死的?袁绍的身世背景可谓是高贵无比”相关的文章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输?失败的原因在于袁绍自身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爆发大战。当时,袁绍有精兵十万,良马万匹,而曹操的兵力只有一万左右,结果袁绍却被曹操打败,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
袁绍之所以在官渡之战中败北,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曹操具有高超的用兵谋略和智慧才能,另一方面则是袁绍自己在官渡之战中犯下了太多的失误。
1、不听沮授之言
建安四年,袁绍在刚刚打败公孙瓒之后,便急不可耐地准备发动对曹操的战争。
沮授认为,之前为了讨伐公孙瓒,袁绍连年出兵,致使百姓疲困,积蓄不足,如今虽然打败了公孙瓒,却不是出兵攻打曹操的好时机。
沮授进而对袁绍提出三点建议:一、抓紧农业生产,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二、派使者将消灭公孙瓒的捷报呈献天子,如果捷报不能上达天子,就上表指出曹操断绝地方与朝廷联系的罪责,然后出兵进驻黎阳,逐渐向黄河以南发展。这样出兵攻打曹操,才会名正言顺、师出有名;三、多造船只,整修武器,分派精锐骑兵去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不得安定。
但袁绍认为,沮授的计策过于持重,不是随机应变的谋略,最终还是采纳了郭图、审配的意见,把沮授所统领的军队分为三部分,由沮授、郭图和淳于琼各统一军,准备攻打曹操。
2、错失良机
车骑将军董承声称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与刘备一起密谋刺杀曹操。等到曹操派刘备与朱灵去截击袁术时,刘备便趁机杀了徐州刺史车胄,驻军小沛,脱离曹操的掌控。
昌豨以及其他郡县官员听说刘备在小沛,也纷纷背叛曹操,归附刘备。刘备因此拥有数万部众,于是便派使者与袁绍联系会师。
曹操派刘岱和王忠率军进攻刘备,被刘备打败,曹操因此决定亲自率军讨伐刘备。
就在此时,冀州别驾田丰劝袁绍趁机攻打许都,说:“曹操与刘备交战,不会立即分出胜负,将军率军袭击他的后方,可以一举成功。”
但袁绍却因儿子患病而未能出兵,气得田丰举杖击地,感叹说:“唉!遇到这种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得病而放弃,可惜啊,大事完了!”
3、内部意见不统一
等到曹操打败刘备,回军官渡,袁绍这才开始计议进攻许都。
田丰认为,曹操已击败刘备,许都已不再空虚,时机已失。故而他建议袁绍,一方面按兵不动,对外结交英雄,对内抓紧农耕,加强战备,据守山川险固,准备与曹操打持久战;另一方面挑选精锐之士组成奇兵,频繁骚扰攻击曹操薄弱之处,使得曹军疲于奔命,百姓无法安心生产。
田丰的这个建议,与沮授之前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老成持重的策略,但袁绍还是不加以采纳。田丰极力劝谏,结果冒犯了袁绍,袁绍认为田丰扰乱军心,就把关押起来。
二月,袁绍出兵攻打曹操。出军前,沮授召集宗族,把自己的家产分给族人,说:“得势则权威无所不加,失势则连自己性命也保不住,真是可悲!”他的弟弟沮宗说:“曹操的兵马比不上我军,您为什么害怕呢?”沮授说:“凭曹操的智慧与谋略,又挟持天子作为资本,我们虽战败公孙瓒,但士兵实际上已经疲惫,加上主上骄傲,将领奢侈,全军覆没,就在这一仗了。扬雄曾说过:‘六国纷纷扰扰,只不过是为秦取代周...
查看详情>>与“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输?失败的原因在于袁绍自身”相关的文章
袁绍外强中干,割据北方四州居然纯靠运气?
在汉末群雄混战初期,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曾经显赫一时,甚至一度被各路英雄公推为讨伐董卓的盟主。但官渡之战中,他率领10万精锐,竟然被曹操万余大军一战而灭,彻底暴露出外强中干的“草包”本质。那么,如此一个“绣花枕头”,为何能够在黄河以北连续打败各路对手,拿下青幽并冀四州呢?
天下纷乱初起之时,黄河以北除了袁绍集团外,还有另外3支拥有强大武装的割据势力:
其一是冀州牧韩馥,“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他是当时的杰出之士,也是天下闻名的所谓“豪杰”。不过他是“袁氏故吏”,曾经常年在袁绍的叔叔袁隗身边做官,与“汝南袁氏”这个显赫世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感念袁氏旧恩”,竟然不听部下劝阻,将兵精粮足的冀州之地拱手送给了袁绍。
其二是幽州牧刘虞,系东汉王朝宗室出身,其祖父刘嘉曾担任过之一的光禄勋。除了显赫的出身外,其本人“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后来还曾被任命为太傅,是当时世族中的著名人物。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期间,袁绍等人甚至打算推举他登基称帝,以代替董卓所立的小皇帝(即汉献帝)。
其三是幽州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他虽然是县吏出身,但从担任涿县令开始,就统率3千名幽州突骑出征,后来又以骑都尉身份率军反击乌桓贵族对幽、冀等州的掠夺;以降虏都尉身份统率步骑万人屯驻右北平郡(治所在现在辽宁凌源西南),后来又以中郎将,兼领辽东属国长史,封都亭侯;最后则是任奋武将军、前将军,封蓟侯和易侯,掌握着幽州最强的一股军事力量。
刘虞系被公孙瓒击败俘虏
刘虞和公孙瓒同在幽州,一山不容二虎。虽然刘虞官居州牧,又德高望重,但在频频遭遇乌桓、鲜卑等游牧部族南下侵扰的幽州,还是要依靠公孙瓒这样的军事将领,导致公孙瓒统帅的军队愈来愈多,陆续控制了右北平、辽西等多个郡县。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感受到威胁的刘虞集合10万人进攻公孙瓒,但他一方面要求部队“不要多伤人”,又下令爱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许破坏焚烧城池,结果部下束手束脚,在蓟县城下久攻不克,士气低落,而公孙瓒趁机防火突袭,大获全胜。刘虞向北逃至居庸县,最后被破城俘虏。
公孙瓒又遭到刘虞旧部集体反对
因此,北方四强中的两强——韩馥和刘虞实际上并未与袁绍交手。韩馥属于主动缴械投降,刘虞则是被公孙瓒击败的。其后,公孙瓒虽然基本控制了幽州,但力量并未因此壮大,反而被进一步削弱,因为刘虞虽然如宋襄公一般迂腐,毕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公孙瓒将其俘杀后,渔阳等郡的大姓豪族纷纷起兵反抗,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刘虞旧部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与公孙瓒部将邹丹战于潞河之北,斩杀邹丹等4千余人。后来,一向与刘虞亲善的乌桓人也加入战团,配合袁绍大军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破公孙瓒于鲍丘,杀2万余人。
由此可见,袁绍能够最先一统黄河以北,并不是其才能卓著,完全是因为“四世三公”的声望和对手太愚蠢所致。等官渡之战是对阵曹操这样的高手,一败涂地也就不稀奇...
查看详情>>与“袁绍外强中干,割据北方四州居然纯靠运气?”相关的文章
袁绍有机会挽回官渡败局吗?这六次机会被袁绍“完美”地避开了
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以多打少,兵力明显占据优势,袁军士气也很高,将士也不可谓不用命,但结果却惨败而回,几乎全军覆没。
可所有取胜的机会都被袁绍“完美”地避开了。
袁绍的失败,不得不归究于其本人在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因为在整个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取胜的机会原本很多,即便有一两次失败,都不至于影响战争结局,被袁绍浪费的机会,少说有6次之多。
一、不听劝阻急于发动决战
建安五年(200年),基本统一了黄河以北四州的袁绍志得意满,决定主动发起对曹操的全面决战,对此其内部有一定分歧,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本土派们表示反对,双方矛盾一度公开化。
应该再巩固一下,发展经济,进一步积蓄力量,把握更充足之后再战也不迟,
田丰、沮授并不是一味反对袁绍用兵,而是认为时机不成熟,北方四州虽定,但时间尚短,但袁绍不想多等,他急于统一天下。
以曹操的明略,加以挟天子以为后盾,我们又刚刚打败公孙瓒,士兵疲弊,主将骄纵,成败已经很明显了。”
田丰反对的意志很坚决,袁绍一气之下将田丰下狱,对沮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沮授在袁绍手下以奋威将军的名义任监军,权力很大,在郭图等人的建议下袁绍将沮授监军之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和老将淳于琼担任。《献帝传》说,袁绍出发前,沮授把本族的人招到一块,把家财分了分,对他们说:“势如果在则威无不加,势如果不在则不能保一身,悲哀呀!”他有一个族弟说:“曹操怎么能是袁公的对手,您何必担忧?”沮授说:“
二、派颜良进攻白马
建安五年(200年)2月,袁绍亲率大军由邺县南下,兵指黎阳,曹军无意在黎阳与袁绍作战,因为在这里自己的部队难以接续,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有被敌军全歼的危险,所以曹军未作抵抗,迅速撤到黄河以南。
沮授劝袁绍:“颜良这个人生性偏狭,虽然骁勇,但不能独立担当大任。”但是,袁绍不听。
袁绍占领黎阳后,派部将颜良为先遣部队渡河攻击南岸的军事要地白马,这项决定遭到了沮授的反对,颜良的情况不详,却很有威名,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和名望远远超过关羽、张飞等人。
颜良被在此战中被关羽临阵斩杀。
袁绍曾经对沮授很倚重,几乎言听计从,但这次却不接受沮授的建议,大概与沮授之前反对出兵并四处散布“失败论”有关,然而事实证明沮授是正确的。4月,颜良率部渡过黄河,直指白马,曹操亲自北上解白马之围,双方发生激战,袁军大败,
三、急于寻找曹操复仇
袁绍果然指挥主力渡河,对此沮授又表示了不同看法。
曹操虽然解了白马之围,但自知袁绍的大军随后便到,于是决定从白马撤军。《献帝传》记载,沮授建议不管白马,而拿下已经喘手可得的延津,凭借这里的渡口优势,将主力源源不断运过黄河,之后巩固延津,使其作为一个战略支撑点,进可以直取许县,退可以从容撤回黄河以北。
沮授闻知,站在黄河边上叹息说:“黄河啊黄河,我知道这一去就回不来了!”
沮授的话袁绍特别不爱听,在袁绍看来此行压根没有战败撤回这样的选项。同时,首战即在白马挫败让袁...
查看详情>>与“袁绍有机会挽回官渡败局吗?这六次机会被袁绍“完美”地避开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