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井陉之战中,韩信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
背水一战,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也即来自于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击败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选择中立,从而严重威胁汉军侧翼,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此时,黄河北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在此基础上,刘邦想要孤立和消灭项羽,就需要消灭代国、赵国、燕国这三个诸侯国。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击败代国的相国夏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统率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集结大军于井陉口防守。于是,井陉之战,也即韩信一生中最精彩的一场战役,就这样正式爆发了。
一
具体来说,在井陉之战中,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多将广,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对于赵国来说,派出了20万大军,而就韩信来说,则只有3万兵马,这无疑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了。因此,虽然韩信是兵家里的佼佼者,但是,想要正面击败赵国大军的话,显然是难以实现的目标。于是,韩信决定兵行险招,出奇制胜。韩信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
到了半夜时分,韩信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旗帜,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也即按照韩信的计划,不仅要击败赵国大军,还准备不留漏网之鱼。另一方面,韩信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
二
等到韩信完成以上部署之后,井陉之战无疑来到了最为关键的决战阶段了。在井陉之战中,赵军主帅陈余不仅没有察觉到已经潜伏的韩军,还认为韩信率领主力背水列阵,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所以越来越轻视韩信及其兵马了。当然,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背水列阵,确实是兵家大忌,如同三国时期的马谡舍弃水源,上山扎营一样。不过,韩信和马谡,显然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将领,也即韩信之所以背水一战,不仅是为了麻痹对手,更是为了激发麾下将士的潜能。
换而言之,正是因为背后是宽阔的河流,汉军将士这才遇到了退无可退的局面,那么,这将会让汉军将士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在井陉之战中,两军交手,韩信先率领大军佯装战败,促使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不堪一击,所以他们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在这个时候,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大家都拼尽全力,从而抵挡了赵军的猛攻。
三
当然,仅仅是背水一战,抵挡赵军将士的猛攻,还不能实现全歼对方的目标...
查看详情>>与“井陉之战中,韩信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