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刘伯温朱元璋

发布时间:2020-05-28
1

朱元璋杀刘伯温之前,马皇后曾用这个手段救过刘伯温一命

刘伯温死因
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朱元璋杀刘伯温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明朝大臣刘伯温的故事。刘伯温是浙江人,也是当时和朱元璋一同打下天下建立明朝的功臣之一。刘伯温一生淡泊名利,不争不抢。而朱元璋呢,恰恰相反,朱元璋生性多疑,总是害怕别人枪他的皇位。所以纵使刘伯温再低调,他的才能都让朱元璋觉得可怕。有危险,所以最终刘伯温被朱元璋加入了黑名单。

有一天,朱元璋和太监商量要设计一个局,然后弄死刘伯温。不料,这个事被恰巧路过的马皇后无意之间听到了。马皇后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非常不喜欢朱元璋这样做事情,而且也非常可怜这些功臣们。所以他便想着找个方法告诉刘伯温这件事,然后让刘伯温赶紧逃跑。而这个方法不仅不能太直白,以防让朱元璋知道,又不可太抽象,以防刘伯温看不懂。

左思右想,马皇后决定给刘伯温一件赏赐。这件赏赐是一块玉,是以前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后来朱元璋又将其进行雕刻送给了马皇后,这块玉经过雕刻后的样子是一片莲叶上头有一个蟠桃。马皇后把这个送给刘伯温之后,刘伯温很聪明立马就明白了。莲叶托桃谐音为连夜脱逃。马皇后用这个赏赐来暗示刘伯温让他赶紧逃走,否则性命不保。刘伯温明白之后,就赶紧简单收拾了几件行李逃跑了。后来也算是勉强保住了性命。

但是后来,朱元璋既然想除掉一个人,什么手段都用的出来,后来刘伯温还是死在了朱元璋手上。

小编觉得,朱元璋对那些和他一起拼天下的兄弟们可以那么疯狂的屠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农民出身,所以格外在乎自己的皇位,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他只能将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都弄死。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的太子性格比较温和,朱元璋杀了他们是提前为太子扫除障碍。

查看详情>>
2

朱元璋用这招杀死刘伯温,再也不用担心刘伯温篡权

刘伯温死因
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朱元璋杀刘伯温

明王朝建立前,刘伯温还是块宝,待到朱元璋屁股坐稳后,就转眼间成了田间地头的蒺藜草。

可是,刘伯温功劳太大,本领太高,分量太重,无法一锄头将他铲除。不然,您“老先生”、“吾子房也”恭恭敬敬地刚刚喊过没几天,突然就翻脸不认人那不是太流氓了吗?于是,朱元璋专门为其量身汀做了温水煮青蛙策略。

降低刘伯温的威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封侯者多矣,而这个功不下张良的国师竟然排到了第36名,只封为伯,年薪240石,而与其功劳不相上下,同为核心,同被朱元璋视为左右手的李善长却被封为韩国公,年薪4000石。职务上更是泾渭分明,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的丞相,而刘是负责给百官挑毛病的御史台的副长官。朝堂上一站,30多人都在你前边,完全是一副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架势,就这一招,你的锋头就打下去半截,你还牛吗?

为刘伯温制造敌人开国初年,朱元璋以多年知己的口气异常诚恳地和刘伯温品评几个重臣。

朱元璋问:杨宪如何?

刘伯温答:杨宪有相才,但无相器。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答:他的褊狭和浅薄比杨宪还不堪大用。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答: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这样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刘伯温再次辞谢道: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又受不了繁冗公务的劳累,真的干上了,会有负皇上重托。天下大才有的是,您细心访查定会得到的。不过,目前的这些人,一个都不合适。

这样的对话句句都不露痕迹地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所幸杨宪素来敬仰刘,而汪广洋是个忠厚之人,二人都没有挟嫌报复。由于二人不能充分领会领导意图,因此很快就和相位拜拜,有的死得还很难看。而胡惟庸就不是这样了,他把刘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仇恨让他一辈子也没有放下。

撤销刘伯温的养老金刘伯温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岂能感觉不到朱元璋的心思,然而,儒家的理念和朱元璋的天威,使他只有在战战兢兢的心境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召见刘伯温,充满关心和体贴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刘伯温就这样“光荣”地退休了。无官一身轻的他,偏偏轻不下来,处江湖之远还要忧其君,他看到某个地方社会治安隐患不少,于是热血了一把,上书朝廷,建议在这里设置一个管理机构。这本是个发挥余热的报国之举。应该大张旗鼓地表彰,可是在丞相胡惟庸的鼓动下,竟然有多名官员诬蔑他有野心,想占据有“王气”的地方图谋不轨。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应该成为问题,究竟事实如何,派员下去查一查不就完了吗?可是朱元璋偏不这样做,而是不问青红皂白,下诏撤销他的养老金。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只不过是个借口,或者干脆就是个捕风捉影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由头。刘伯温只得赴京请罪,可是朱元璋却不给他辩白的机会。十分显然,知道你是冤的,但就是不给你洗清,让它永远成为悬在你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巨大的压力和看不到尽头的心灵折磨。60...

查看详情>>
3

朱元璋杀了刘伯温之后,为什么连他儿子也不放过?

刘伯温死因
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朱元璋杀刘伯温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代开国功臣跟随皇帝出生入死,替皇帝打下了江山,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扬名千古,但是对于很多皇帝来说,开国元勋在战时骁勇善战,好似猛虎,在和平时期则是王朝发展的一大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置,必然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因此很多皇帝开国之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安置这群骄兵悍将。

纵观历朝历代,也就光武帝刘秀对功臣的待遇比较好,与功臣共享天下富贵,再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没有大开杀戒,让自己的部下安享富贵,而刘邦和朱元璋则不同,他们本来就是穷孩子出身,对权力看的尤其重要,因此对待韩信、蓝玉、刘伯温等开国功臣,全部斩草除根。

其中尤其以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的手段最为残酷。

朱元璋在打压淮西勋贵和开国功臣这方面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开国时的两大谋臣李善长和刘伯温全部没有善终,李善长由于牵扯到胡惟庸案,70多岁惨遭灭门之祸。而刘伯温朱元璋也借胡惟庸之手除掉,刘伯温晚年失宠,被赶出京城后,胡惟庸听说刘伯温患病,于是便想借此机会彻底除掉刘伯温,便带着太医千里迢迢去青田看望刘伯温,为刘伯温瞧病,胡惟庸买通御医,让御医在药中下毒,刘伯温得知御医是胡惟庸带来的,知道此事不妙,但是又不敢不从,一剂药下去之后便命丧黄泉。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又铲除了胡惟庸,可以说是一个都没落下。

刘伯温万万没想到自己选择的明主竟然最后要了自己的命,而自己的儿子最终也死在了朱元璋儿子朱棣的手中,刘伯温死后,其子刘璟效忠建文帝,靖难之变发生后,朱棣本来想留刘璟一条活路,劝刘璟投降,没想到刘璟和他爹一样,软硬不吃,骨子里透着文人的硬气,结果朱棣一怒之下就杀了刘璟,可怜刘伯温父子皆是大明忠臣,最终却死在了朱元璋父子的手里,真应了那句话: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被挫骨扬灰还要给我做化肥,实在是可悲之极!


查看详情>>
4

刘伯温为大明王朝立下不朽功勋,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

刘伯温死因
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朱元璋杀刘伯温

刘伯温,元末处州青田县南乡人,所以有人称他为刘青田。刘伯温心思缜密,足智多谋,博古通今,尤其精通象纬之学,当时天下人把他比作诸葛亮,为浙西四贤之首,朱元璋听说刘伯温很有才能,于是朱元璋带上厚礼,亲自请刘伯温出山相助。刘伯温在战场上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朱元璋时常把他比作自己的张良,是朱元璋平定张士诚,打败陈友谅,驱逐残元,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谋士。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论功行赏,功劳极大的刘伯温却只得了一个次一等的伯爵封号,并且他的俸禄还是所有伯爵之中最低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伯温最终命丧黄泉,也和他忠心辅佐的大明皇帝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仔细想想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刘伯温料事如神,堪比神仙的本事,让他在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中立下不世功勋的同时,也把刘伯温一步步的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非常重的人,这一点从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论功封爵,大封淮西老乡就可以看的出来,刘伯温是个外乡人,所以在情分上和朱元璋已经有疏远。此外刘伯温对事情的判断往往比朱元璋还要准确,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朱元璋能想到的事情,刘伯温也都想到了,有时候朱元璋想不到的事情,刘伯温还是想到了,朱元璋农民出身,谈不上胸襟宽广,性格上嫉贤妒能,并且朱元璋性格很自负,看不得别人比他强,所以他不会看刘伯温顺眼的。况且刘伯温的那些计策对治国安民毫无用处,都是些权谋之策,却能在政治斗争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令朱元璋心生恐惧,令朱元璋心存猜忌,所以朱元璋要防患于未然,除之而后快。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伯刘伯温,就谁更适合担任丞相的职位,咨询刘伯温的意见,朱元璋的言语之中暗藏试探刘伯温的玄机。刘伯温其实早就洞悉了朱元璋的想法,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朱元璋假惺惺的说出只有刘伯温能够担此大任的时候,刘伯温说道:“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不知道刘伯温这句换触碰到了朱元璋哪根敏感的神经,自此以后朱元璋与刘伯温彻底的决裂。或许是朱元璋对刘伯温心存偏见,或许是后人的误读,总之这句话被看成了是刘伯温的催命符,为其后来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笔。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历史上同样是众说纷纭。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对刘伯温猜忌日深,刘伯温也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借病辞官归乡。但是朱元璋并不放心刘伯温,派人日夜监视刘伯温的一举一动。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在老家生病,朱元璋得知消息以后,派丞相胡惟庸带御医一同前往探视,并且还给刘伯温带去了补药。刘伯温吃过朱元璋送来的补药以后,病情始终不见好转,而且也越来越严重。不久之后刘伯温就驾鹤西去。其实刘伯温与胡惟庸在朝堂上早就是死对头,刘伯温与胡惟庸政见不同,两虎相争,朱元璋对待此事,尽显帝王的权谋,不动声色。虽然胡惟庸和刘伯温是死对头,但是胡惟庸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去谋害刘伯温,所以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猜想...

查看详情>>
5

朱元璋曾想让这三个人做他的宰相,都被刘伯温一一否定

朱元璋废丞相
朱元璋的宰相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武将多是依靠淮西子弟,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而文臣当中只有李善长和刘伯温最为有名,两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献计献策,功劳之大无人超越。然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赏赐开国功勋之时,李善长被封了一等公爵,而刘伯温只被封了三等伯爵,地位悬殊之大,令人侧目。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李善长的功劳确实大,而且他是淮西人,加入朱元璋阵营又是最早的文臣,在整个朱元璋的军队中威望很高;而刘伯温则不同,他本来是元朝的进士出身,而且他曾经组织乡军围剿过起义军,因此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军队中并不受到待见,始终无法与朱元璋站在一条战线上。

中书省设立之后,首任丞相就是李善长,中书省当时权力很大,上承天子,下辖六部,而刘伯温只被授予了一个御史中丞的官职,说白了就是一个言官。朱元璋如此安排也是有深刻用意的,他明白刘伯温此人不贪财不恋权,作为一个言官负责监督李善长以及淮西勋贵最为恰当,这也导致了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矛盾。

在李善长担任丞相的期间,朱元璋越来越感觉到李善长的权利太大,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极大限制,而且李善长又与淮西武将走的太近,这让朱元璋都感到了一种压力和危机,于是朱元璋就有了罢免李善长的想法,可是一旦赶走了李善长,那么由谁来出任丞相最为合适呢?

朱元璋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将刘伯温叫来,朱元璋问刘伯温杨宪如何?刘伯温回答”杨宪具备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回答”他的气量还不如杨宪“,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回答”丞相犹如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把马车弄翻了“,很显然在刘伯温的眼中,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都不合适担任丞相。

朱元璋心中的三位合适人选都被刘伯温否定了,心中有些不悦,于是他又对刘伯温“我的丞相确实只有你最适合了”刘伯温立马磕头请罪,声称自己身体不行,性格也不行,根本不合适最丞相,朱元璋只好作罢,但内心对刘伯温明哲保身的做法颇为不满。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元璋先后让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都担任过丞相,而三人的下场都是一样的全部被处死了,尤其是胡惟庸的被处死之后,朱元璋就下令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个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1600多年的制度,最终被朱元璋彻底废除,中国结束了丞相制,皇帝独揽大权。

也许朱元璋之所以任用了刘伯温反对的三人为丞相,就是想到达到罢免处死丞相,从而最终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

查看详情>>
6

刘伯温至死都没有成为朱元璋的宰相,为什么刘伯温为什么封爵那么低?

刘伯温为什么封爵那么低
朱元璋的宰相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刘伯温是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而且,如同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一样,刘基则是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比如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不过,在刘备建立蜀汉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丞相。与此相对应的是,刘伯温至死都没有成为明朝的宰相。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伯温为什么没当上宰相呢?

首先,在明朝初期,是有丞相一职的,不过是在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才废除了丞相一职。当然,对于明清时期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也被史学家称之为“宰相”。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为什么不让功劳很大的刘伯温当宰相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有比刘伯温更适合当丞相的人,也即李善长。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善长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公元1370年,李善长被晋升为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相对于半路跟随朱元璋的刘伯温,在朱元璋还未起家时,李善长已慧眼识英雄,从众多豪杰中选择了朱元璋作为辅佐的对象。两人可谓一起白手起家,打拼出一份基业。换而言之,从资历上看,李善长要高于刘基。并且,在明朝建立前,李善长负责的就是类似丞相的工作,比如帮助朱元璋处理好各项琐事杂事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刘伯温扮演的军师角色,则更多是要从大局出发,关键时刻为主公出谋划策。换而言之,和李善长高超的协调能力、统筹能力比起来,刘伯温更适合出谋划策,也即不适合担任宰相一职。对此,在《明史•刘基传》中,刘伯温也自我分析了自己不适合担任丞相的原因。按照《明史•刘基传》的记载: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爲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最后,在和朱元璋的对话中,刘伯温说出了自己不适合当丞相的原因:一是疾惡太甚,二是不耐繁劇。对于刘伯温来说,性格上嫉恶如仇,容易情绪化,而且不喜欢处理繁重的事务。在这一点上,刘伯温显然不如李善长适合担任丞相。对于丞相之人,显然需要像诸葛亮这样性格的人,也即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就朝廷的事务,不管事无巨细,都需要关心。总的来说,虽然不是宰相之才,但是这不妨碍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比如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查看详情>>
7

朱元璋原来早晚都要杀刘伯温

刘伯温的死因
朱元璋

1.刘基,号伯温,心思缜密,足智多谋,是朱元璋夺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谋士。战场上,刘伯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许多重要的决策中,他极其准确的判断力,起到了制胜的关键作用。然而,明朝开国后,刘伯温只得了个次一等的伯爵封号,并且俸禄还是众伯爵之中最低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伯温最终命丧黄泉,竟与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仔细品评个中因由,不难发现,刘伯温那身料事如神的本事,使他在战场上叱刹风云,但在助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将他推向了生命的终结。

2.朱元璋是个很重乡土观念的人,而刘伯温却是个外乡人,这在情分上已经有失亲密。何况刘伯温料事如神,对事情的判断往往比朱元璋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而朱元璋想不到的,刘伯温还是想到了。

朱元璋本就嫉贤妒能,又岂有如此宽广胸襟,容得下比他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加之刘伯温的那些计策并非安民之计,而是权谋之策,用在阴谋政变的风起云涌中必有一番作为。这更令朱元璋心存猜忌,不仅要防患于未然,更要除之而后快。

3.刘伯温最致命的失误,验证了“祸从口出”的箴言。朱元璋曾就谁更适合出任丞相一职的问题找刘伯温谈话,言语之中暗藏试探玄机。

刘伯温并非等闲之辈,但最终难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长地说出只有刘伯温能担此大任的时候,刘伯温说道:“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此话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使得朱元璋自此之后彻底与刘伯温决裂,始终是个难解之谜。

或许是朱元璋的偏见,或许是后人的误读,总之它被看成了刘伯温的催命符,为其后来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笔。

4.至于刘伯温的死因,同样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视,还给他送了补药。刘伯温吃过补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益严重,不久之后病逝。

刘伯温与胡惟庸,当时早已是死对头,朱元璋眼看着两虎相争而不动声色,尽显帝王权谋。

虽然“下毒谋害刘伯温”也是后来胡惟庸的罪状之一,但以胡惟庸当时的权势和处境,实难如此嚣张跋扈,这不得不让人猜想,他是受了朱元璋的默许,甚至这就是朱元璋的本意——借他人之手,除心头大患。

以上种种,也许不过是笼罩在阴霾之下的臆测。事实如何,恐怕再难考量,就留待有心之人的无限遐思吧。


查看详情>>
8

传奇谋士刘伯温与朱元璋,《烧饼歌》的来历

刘伯温《烧饼歌》
刘伯温与朱元璋
朱元璋

作为中国民间仅次于诸葛亮的智囊人物,刘伯温其人的传奇色彩极浓,这种民间传奇的认同甚至湮没了他的历史形象。

1368年某一天的早上,明太祖朱元璋在内殿吃烧饼,刚咬下一口时,宫内太监火速紧急来报,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这时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元朝顺帝十九年,刘伯温助我一臂之力以来,一直到收复汉室江山为止,共九载寒暑,大小战役无数,尤其五年前与陈友谅60万大军会战于鄱阳一役,军师用兵如神,以寡击众,好比诸葛孔明再世。果真刘伯温有如此神算,朕倒要好好测试一番。”

于是明太祖将盘中的烧饼用碗盖着,再召请刘伯温晋见。等刘伯温坐定,朱元璋就问说:“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于是就掐指论算,回答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明太祖为之赞叹曰:“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学异人之国师,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

这便是《烧饼歌》的由来。《烧饼歌》是刘伯温创作的,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烧饼歌》每句答话都像一首谜语,和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一样,写得十分隐晦,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些隐语的意思。许多研究者称《烧饼歌》非常灵验,但这些所谓灵验无非是用“既已发生之事实”去套合歌谣里的谶语。基本上,《烧饼歌》仍无法斩钉截铁地推断出未来将发生什么事件,必须等待事情发生后才来“事后诸葛亮”。且并无任何史料能够证明此为刘基所做,此歌于民国以前也未曾流行,故可知其为今人假名伪作。美国汉学家陈学霖考证,可能是清末之人伪托刘伯温所做。但至今民间仍认为其概括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以至现在的各种大事。

《烧饼歌》和《推背图》等,都是中国谶纬文化的代表之作。与邵雍《梅花诗》、袁天罡《推背图》,诸葛亮《马前课》,姜太公《乾坤万年歌》,步虚大师预言并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由于历代均严禁此类谶书,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故其本来面目已渺不可考。


查看详情>>
9

刘伯温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帮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刘伯温到底有多厉害?

刘伯温
刘伯温与诸葛亮齐名
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屈身求贤才得诸葛亮,火烧赤壁、六出祁山,帮助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虽然未成大业,但是其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形象却是深入人心,受到后世的钦佩。而另一位,刘伯温,朱元璋的军师,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因此民间有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别人都说他有魏征、孔明之才。元统元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但是由于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天,他在家闲居三年。后来他也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官员,其体恤民情,为人正直,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也正因为其刚正不阿,当地的富豪对他恨之入骨。之后一段时间,他返乡归田,过起了隐居的日子。直到被朱元璋请到应天,委以重任,再次开始了他的仕途。

元朝几近覆灭,朱元璋求贤如渴,急需人才整顿朝野,刘伯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出山。当时的陈友谅已经攻陷太平,气势汹汹,与朱元璋针芒相对,甚至有人劝朱元璋投降,也有人认为要避其锋芒,退守南京。朱元璋犹豫不决,此时的刘伯温开始发挥作用了,他向朱元璋建议,凡是有投降之心的都应该诛杀,以免扰乱军心,另外,陈友谅来势浩大,目空一切,正可以利用他骄傲自大这一点一举重创。就这样,根据刘伯温的谋划,顺利将陈友谅的军队打败。再后来,张士诚的起义军队,也是由刘伯温出谋划策。

刘伯温不仅在军事上是朱元璋的智囊,对于治国,他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不止军事政治,刘伯温在文学上与宋濂齐名,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蔡元培曾评价说:“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查看详情>>
10

刘伯温为什么突然改变对朱元璋的固有印象,从而效忠于他?

刘伯温朱元璋
诚意伯刘伯温
谋臣刘伯温

自打公元前221年嬴政一统六国自称为始皇帝之后,一直到1912年溥仪正式退位为止,这整整2132年的封建历史之中一共出了422位站在权力顶端的皇帝。不过,这422位皇帝里面能够称得上传奇二字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毕竟,其中绝大多数皇帝都是世袭继承的皇位,而这样的人生经历比起那些历代的开国君主来说确实是要平淡许多。

譬如,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聊的历史话题,便是与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那可谓是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的一个传奇案例了。因此,许多野史传说和民间话本中一直都流传着无数有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

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朱元璋和身边文臣武将之间的美谈佳话,而下面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故事,便是朱元璋与刘伯温第一次见面时擦出火花的一个传说典故。

众所周知,刘伯温这位出生在浙江青田(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文成)的大明朝开国元勋,其原名实际上叫做刘基(伯温是他的字)。毫不夸张地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荡平天下建立一代王朝,刘伯温在其中确实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至正十九年(也就是1359年)的时候,刘伯温就受到了朱元璋的礼聘前来投奔。当时他所上书的陈述时务十八策,便得到了朱元璋极大的赞许。此后刘伯温又陆续参与了平定张士诚和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数次军事行动。

随后,等到吴元年(也就是1367年)时,刘伯温已经官居太史令,并推行出了著名的《戊申大统历》。而朱元璋即位之后,他不仅奏请设立了军卫法,同时还力主肃正纪纲。直到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的时候,刘伯温正式被封为诚意伯,第二年赐归还乡。

不过,事实上刘伯温在正式出山之前,早已对当时在各地割据称雄的义军首领进行过初步的观察(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可刘伯温一开始对朱元璋的印象并不怎么样,因为他认为朱元璋的杀伐之气太重,所以并不具备治理天下的能力。谁知当刘伯温受到朱元璋的礼聘前去相见的时候,却因为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朱元璋在他心中的固有印象。

据说,刘伯温去拜见朱元璋的时候,正是天气炎热的夏季。当时刘伯温一走进南京城,就发现朱元璋手下所有的士兵全都军容齐整,即便身上早已大汗淋漓却没有一个人敢私自卸甲。随后,他见到了朱元璋本人,更是发现这个红巾军的义军首领气度不凡。虽说,朱元璋的相貌确实是有些丑陋。但是,其整个人散发出来的气质却颇有几分威严。

恰巧朱元璋的随从此时正好端来了一个西瓜待客,朱元璋拿过西瓜便切开与刘伯温分食。刘伯温见状便吃了一块,可朱元璋却是毫不顾忌形象,片刻之间便解决了大半个西瓜。而刘伯温看完朱元璋那大快朵颐的吃相之后,心中却是对朱元璋心悦诚服。

因为朱元璋身为一方义军的首领,吃西瓜时居然能把瓜皮啃得干干净净(丝毫不见半点儿红瓤)。相较于张士诚等其他义军首领部下的奢侈之风,朱元璋身居高位还能做到如此节俭确实是颇为难得。可见朱元璋深知物力维艰的道理,同时亦能够体恤民间百姓的疾苦。所以,如果他若能夺得天下,那必将为天下百姓...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