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雍正是靠弑兄杀弟才登上帝位的?看看康熙儿子们的下场就明白了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有三个儿子:胤、允祚(5岁死)、允祯。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祯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祯,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祯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八弟允、九弟允、十弟允、十二弟允、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祯、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禔,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死去。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五弟允祺,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六弟允祚,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七弟允佑,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夸他:“心好,举止和蔼可亲。”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命允佑领镶黄旗大营。18岁,被封为贝勒;29岁,晋淳郡王。八年,卒。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允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幽禁多年,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出家!...
查看详情>>与“雍正是靠弑兄杀弟才登上帝位的?看看康熙儿子们的下场就明白了”相关的文章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篡位成功后,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李渊?
唐太宗即位期间,我们不得不夸赞他确实为人和善、亲民爱民,以仁义著称,当运河修建时,他走访到此处,也对辛苦劳作的工人们表示尊重,也曾感叹他们生活的艰辛,朝堂上,他认真听取每一位大臣的意见,对于心直口快的魏征更是看重,不论魏征说什么话他都不轻易发火,他会认真思考他话中的含义,对待别人如此宽容的李世民,那么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呢?可能大家听完之后,就会对他有所改观。李世民成为皇上的这个过程来的相当不容易,而且在权力面前他视亲情不顾,丢掉了一个人最重要的避风港,丝毫不在意兄弟、父子情长,为了当上皇上,不惜残忍杀害自己的亲生兄弟,而且面对他自己的父亲,那也是相当冷血了。
李世民对父亲采取的行动也是让人不齿,当时,李渊正在享受与臣子们泛舟游玩的惬意时,突然看到李世民派出的尉迟敬德带着士兵闯入了这片静谧之地,李世民突然逼宫,面对被打扰了兴致的李渊,他怒气冲冲质问李世民,李世民却将全部罪责推给太子和齐王,说他们要发动战乱,想要发兵攻打,我担心陛下受惊,所以特地过来保护您啊。李世民打着保护父亲的名义,派人看守,禁锢了父亲的自由,面对此情景,李渊被逼无奈,写下诏书,让李世民当了皇上,自己被迫退位,成了太上皇,本以为这一切都结束了,然而安逸的生活他也没有享受到,他过得并不轻松。
李世民发动政变发动的十分突然,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朝中大臣大多数还都是李渊的亲信,李渊的被迫退位本来就让这些亲近大臣不满,李世民的这条路走得并不舒畅,每日都在担心这些大臣会进行反抗,因为身上留着李渊的血,他不能不违背道义做残忍的事情,因此他只能对李渊严加看管。在朝堂上,他首先否定了李渊所做的功继,认为李渊封王的做法对全国百姓不公平,并将其否定,以此来树立自己亲民的形象,同时,严格打压李渊信任看重的臣子,让他们说的一无是处,让大臣都间接以为是李渊用人不淑。
反观李渊,在他被禁锢自由的这段时间,他没有任何发言权,没有任何行动的自由,他就像囚犯一样,这样的生活经历了九年之久,连他的葬礼、陵墓也受到了李世民的严格苛待。这一点,让魏征很是不满,有一次李世民为自己的皇后修建陵墓带大臣参观其过程,魏征很是不屑,不睁眼相看,李世民问他为何不看,他直言告诉李世民认为李世民不顾孝道,父亲的陵墓也没有修得如此尽心,魏征确实道出了真相,一个英明的皇帝,不仅应该重视权利,而且还要重视亲情,权力、人性都是一个圣明的皇帝所不可缺少的。李世民发动政变逼迫李渊退位后,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的?
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篡位成功后,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李渊?”相关的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篡位杀兄弑弟,为什么人们对他的评价却依然这么高?
都知道,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还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等政策,使社会出现了一片安定;并且,他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年号为“贞观” ,所以,后世称这段时间为“贞观之治”。它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在《易·系辞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而唐太宗,的确以自己的尊人克己、从谏如流、唯才是举,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得以安宁,最终,呈现出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后人对其评价甚高,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主”。
而历史上,这么多的皇帝,为何他能够如此“特殊”?
所以,就有人指出:他这个位置是抢来的,因此,才得以用政绩来“淡化”以前做过的“错”。说在贞观二十年,修《晋书》时,听到一些人对其“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的谈论。唐太宗很是感慨,人们总是对“坏事”记忆犹新,对“好事”倒是听过就忘。
所以,要改变众人对他的看法,只有一条道,那就是:更好地治理国家。
最终,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积极平定四夷,在民族关系上对待少数民族“爱之如一”,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至唐高宗龙朔元年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其实,没有哪个皇帝希望国家不好,只是个人的见识、治理手段和统治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走向。而后期的唐太宗,也是一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可以说,唐太宗当初这么做,其实,是有着不得已的紧迫感,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人口凋敝,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只有200余万户了。这对一个国家而言,尤其是农业社会的国家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再者,连年征战,经济极度破坏。每一个朝代在建立初期,都有着类似的情况,基本都会以减免赋税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唐太宗目睹了隋朝后期的民不聊生,清楚知道老百姓虽为底层,但是,一旦民心散涣国家就会灭亡。看看后来几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其实,对自个的要求都很高。面对辛苦挣来的天下,他们都是倍加珍惜。只是后人都以为这是正常的,却在挥霍手中权力的同时将国家也给祸害了。
当然,唐太宗也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纳谏”就成了他的“标签”。他为贤是用,不问人才出处。魏徵还曾鼓动李建成谋杀他,他一样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样的胸襟,在后来的帝王中,几乎是看不到的。既然他能包容人,当然,大家就会更加卖力的为其做事,而不只是为了一己之私。
只有君臣共商国家大事,才能广开言路,避免相互间猜忌,这是让社会面貌大为改观的基础。而这一前提,就是要求这位皇帝懂得自...
查看详情>>与“唐太宗李世民篡位杀兄弑弟,为什么人们对他的评价却依然这么高?”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