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梁启超

发布时间:2020-05-28
1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8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苦与最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篇1

今天,妈妈给我介绍了一篇梁启超的文章《最苦和最乐》,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梁启超文章写的真是呱呱叫,我记得去年我背诵过他写的《少年中国说》,那一篇文章写的太精彩了,有些句子优美极了,比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这些四字词真是太美了。

好了,现在就来谈一下我读《最苦和最乐》这篇文章的感想吧。

既然,文章题目是《最苦和最乐》,那么首先要清楚什么事情“最苦”,什么事情“最乐”。

在文章中梁启超说,“最苦”就是“欠了别人的东西没有还”,这里“欠了别人的东西”不是指借了别人的具体某种东西,而是指别人帮助了你,你却没有表示感谢,没有给予报答,或者说人家让你去完成某种任务你却没有完成……等等等等。

而“最乐”呢,当然就是你还了欠的别人的东西,心里的包袱就放下了。这里的“还了别人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指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具体东西还了回去,而是指你完成了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之类的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深有同感。比如说,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帮助,我却没有感谢人家;爸爸妈妈让我做一件事情,我却没有完成;答应朋友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忘记了……想一想,类似的事情在我的生活里真是无处不在。

这篇文章告诉我,要经常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欠了别人的东西不还”的情况,不要让自己背上“最苦”的包袱。只有学会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学会遵守诺言,才能做到“最乐”。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篇2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课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论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责任。论证了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课的作者是梁启超,他的著作有《饮冰室合集》。作者在课文里写道:“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的确是这样。谁也无法预测你的未来会是怎样,是苦还是乐,是喜还是忧?只能如作者梁启超所说:“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一个人在世间活一天、便有一天须做的事,一天须尽的责任。如果有一天须做的事没有做完,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那么到夜深人静时便是你应付的苦痛日子。其实,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并没有苦日子。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但这些绝对算不上“最苦”。人生中最苦的是就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那是,你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会体会到人们常说的“苦”。实际上,这所谓的“苦”是你自己找来的。正如作者所说的:“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

查看详情>>
2

梁启超称管仲为华夏第一流人物,可见管仲改革的作用有多大

管仲
管仲改革

戊戌变法是光绪在位第二十四年,也就是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到九月二十一日所发生政治改革运动,也叫做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那么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呢?

齐桓公大难不死逃回齐国即位后,面临的却是一个齐襄公留下的烂摊子,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连年征战,大国兼并小国。齐国国力急剧衰退,社会动乱不断,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威胁,面临着被强国吞并的危机,形势可谓万分紧急。

齐桓公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国君,他本来想让鲍叔牙为国相,但是鲍叔牙深知自己能力不够,他推荐自己的好友管仲,虽然管仲曾经险些害死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为了复国大计,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命人用计从鲁国接回了管仲,并且让管仲为国相,放手让管仲着手进行改革。

果然管仲不负众望,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齐桓公也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宝座,管仲可谓功不可没。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伟人。他被尊称为管子,他的学说被集结为《管子》一书,成为春秋众多流派之一,他还把他的治国理论运用在治国理政上并且大获全胜,他被成为中国第一名相,同时代的孔子周游历国却始终不得志,因此非常羡慕管仲。管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后世影响深远,管仲被称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人”,他的思想是深刻而务实的,即便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管仲改革的内容

管仲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广泛。首先在政治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联合北方各诸侯国共同对抗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这样就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从而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也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拥戴,让齐国的对外战争有了借口。

其次在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不再把土地围起来,而是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分为不同等级,分别纳税,这样不仅打破原先土地之间隔离,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再有就是把臣民按照户籍统计,便于统计人口,让人民按照士农工商的等级分类,并且世世代代沿袭,这样不仅让人民有了为生的技艺,维护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巩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管仲创造性的把盐业和铸币权收归国有,使得国家可以调节物价,这一举措对后代影响深远,至业的今仍是国家税收方面所使用。管仲最为后代所争议的是他是中国娼妓的祖师爷,他在齐国宫殿外设立官方妓院,并且向妓院征收重税,齐国都成临淄一时莺歌燕语不断。

管仲的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这次改革也开拓了春秋战国改革的先河。

管仲改革的作用

管仲改革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增强齐国国力,帮助齐桓公登上春秋霸主的宝座,这是客观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管仲改革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管仲首次改革的用人制度,就是通过民间推荐加政府考核来选用人才,这是后代察举制和科举制的雏形,齐国因此选用了一大批治国人才,朝廷上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他把全国的人口按士农...

查看详情>>
3

王安石变法的客观评价,看看梁启超对此指出了什么问题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客观评价

1908 年,梁启超的著作人物传记《王荆公》问世。该书讨论了“荆公之政术”“荆公之学术”,详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得失。此书被认为是20世纪评述王安石变法最具影响力且影响最为持久的力作。

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方法论上有突破。

历史上对于王安石的评价,特别是那些否定、批评的结论,从二程到朱熹,从元朝史臣到王夫之等,其理论基石主要是传统儒家思想,并最终落入儒法之辨、义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的窠臼。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具有世界眼光的学者之一,将王安石变法与欧美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进行横向比较,运用近代经济学、政治学原理对变法进行深入考察,是《王荆公》与此前所有相关论著的不同之处。

第二,盛赞王安石的品德与事功。

梁启超对王安石的歌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超出此前历代人士的评价。他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称其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把青苗法、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梁启超还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而流俗之人诋毁王安石、污蔑王安石,和小鸟嘲笑大鹏、蚍蜉摇动大树没有什么两样。梁启超写这本书,并不是为过去的历史翻一场公案,而是要让后人知道和记住这位历史伟人。

在《王荆公》叙论中,梁启超写道:“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悠悠千祀,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大政治家之一,管仲、子产、商君、诸葛亮等,规模都不及荆公之宏远;他推行的新政,虽不能俱谓之成,但绝不能俱谓之败。

他主张依法治国,重视经济手段,兴教育,倡修武,这类思想有放之古今中外而皆准的意义。王安石为盖世英杰,却一直蒙天下之诟,可见国人素来苟且,不恤国事,遂使千年如长夜。要尽早结束这漫漫长夜,就应当弘扬王安石的改革创新精神。

第三,极力为王安石辩诬。

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最多的一个理由是:新法扰民,与民争利,老百姓不满意。梁启超在《王荆公》之“新政之成绩”中反驳道:“使荆公之法而果为病民,则民当呻吟枕藉救死不赡之时,势必将铤而走险,荆公虽有绝大之专制力,安能禁之?

乃宋自真仁以来,虽号称太平,而潢池窃发,犹累岁不绝,其椎埋剽掠于乡邑者,更所在而有。夫其前此固已募强悍之民,纳之于兵矣,而国内之不能保其安宁秩序也,犹且若此

独至熙宁元丰二十年间,...

查看详情>>
4

聊聊晚清时期那些存于小说中的中国梦

中国梦
晚清小说
梁启超

二十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一阵小说热。有文献显示,晚清短短十几年间,翻译、创作的小说总数竟达两千余种,几乎相当于现存的全部古代白话小说的总和。这场由梁启超先生发起的“小说界革命”运动,促使晚清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空前的繁荣兴旺景象,也强烈表现出了变革强国的“中国梦”,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政治与文化的遗产。

19世纪末,大清帝国在一次次对外战争中失败,一次次赔款求和,亡国的危机迫在眉睫。中国主张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为承担起“救国”重任,首先把眼光盯到了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小说上。梁启超把小说归入文学,并且列为“文学之上乘”,在他发动的晚清“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中,小说成为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文学体裁。尤其是梁启超开创的“政治小说”,更是领导了晚清“新小说”的潮流。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时,便亲自动手创作《新中国未来记》,试图为“新小说”提供一块模板。尽管这部小说是连梁启超自己都觉得“似说部非说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论著非论著,不知成何文体”的艺术上失败之作,但它还是引起人们的仿效,称得上是开风气之先之作。

按照梁启超原先的构想,《新中国未来记》用幻梦倒影之法开头,叙述皆用史笔,从义和团事变开始,写中国后来五十年的事情,也就是他的一个“中国梦”。

作者设想:中国南方一省先独立,几年之后各省独立,合成一个联邦大共和国。又大破俄军,倾覆其专制政府,领导黄种人国家与白种人国家抗衡,终于在中国召开万国和平会议,中国宰相为议长,议定黄白两种人权力平等,互相和睦。小说描绘了改革后的动人景象,叙述了2062年“我中国全国人民举行维新五十年大祝典之日”的盛况,展示中国已经称霸世界的美景。

在小说中,梁启超的“中国梦”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1902年前后,梁启超的思想有一个较大反复,徘徊于革命与改良之间。他在主张革命时构思了《新中国未来记》,但他在受到康有为痛责后,政治主张又由革命改为立宪,这种思想矛盾在小说中主人公黄克强和李去病的辩论中已经显露出来。于是,他原先的构思只好全部作废,只写到主张维新的主人公回国就搁笔了,从此再也没有将它续完。

在盛极一时的晚清政治小说中,推翻满清专制,向往自由民主,是作家“中国梦”的一大主题。

陈天华的小说《狮子吼》托言梦境,叙事人梦见来到一繁华都会,参加“光复五十周年纪念会”,并在“共和国图书馆”中读到《光复纪事本末》。书中写到了舟山岛上的“民权村”,村中有议事厅、警察局、工厂、医院、学堂等,俨然民主共和国缩影。学堂教习文明,宣讲卢梭“民约论”和“民族主义”,激发学生国民思想。学生们“游外洋远求学问,入内地暗结英豪”,参与革命党人的活动。

政治小说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颐琐的《黄绣球》,女主角发誓要绣出一个新地球,叫“黄绣球”。她梦中得到法国罗兰夫人指点,致力于男女平权,妇女解放,带头并劝说妇女放脚,兴办女学,与劣绅斗争,实行了“自由村”的自治。...

查看详情>>
5

备受康熙与梁启超喜爱的《桃花扇》,其作者比《桃花扇》更为传奇

《桃花扇》
康熙
梁启超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一部传奇剧在历时四十年打磨后,三易其稿终于问世。

这部传奇剧就是《桃花扇》,此剧问世后,民间争相传抄,四处传唱。就连坐在深宫里的康熙皇帝也听说了这部剧,直接让人去找作者要稿本。

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不得已流亡日本时,身边带的唯一一本书就是《桃花扇》。

那么,《桃花扇》的作者是谁呢?是如何写出这样的旷世之作呢?

《桃花扇》的作者名叫孔尚任,是圣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是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文学家。

公元1648年,出生于山东曲阜的孔尚任,可以说是身上带着书香落地的。

毕竟,身为大圣人孔子的后人,首先承袭的便是儒家思想传统与学术,而礼、乐、兵、农等等,都是从小就要开始熏陶的,根本不会出现输在起跑线上的事情。

孔尚任的祖父,曾经“笃志好学,闭门读书,年六十,足迹不入城市”。孔尚任的父亲是举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不仅要读书,还要精通乐律等等。

如果说,别人的童年是可以爬树摘果子,下河摸摸鱼,偶尔拉弓射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对于孔尚任这样的家庭,顶多也就是玩个投壶游戏而已。

书香门第,读书是必须的,没有任何选择。

按理说,从小就耳濡目染努力学习的孔尚任,应该很优秀,长大后考取个功名应该不成问题。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青年时代的孔尚任,在多次应试时,竟然接连落第。

换作别人,早就另谋其它出路了,但是孔尚任不肯,他是很执着的人,说通俗点就是爱钻牛角尖。考不上非要考,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于是,孔尚任的前半生,可以说就是和考取功名杠上了。

因为落榜,对孔尚任的刺激特别大。为求取功名,孔尚任在离家四十里的石门山,也就是古时称为云亭山的地方,买了块地,盖上几间草房,过起了隐居式的读书生活。

孔尚任有没有“头悬梁椎刺股”,我们不知道,但是在此期间,孔尚任却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尤其是对古书籍的研究,为日后写《桃花扇》做足了准备。

孔尚任曾经在《桃花扇.本末》中记述过这段时间是如何学习的:“予未仕时,每拟做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寐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

从这些记载中就能推断出,孔尚任在没做写之前,一直在储备知识。也就是一方面为求取功名,同时也在构思写《桃花扇》这部传奇剧。

写《桃花扇》的准备工作就是搜集资料,但最重要的功名依然是求而不得,这让孔尚任很苦恼。

孔尚任虽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儒家外带修习礼乐等等。但同时身上,也具备着文人的弱点,那就是唯有功名才能扬名。

结果,机会来了。

清康熙二十三年,尚无功名的孔尚任回到家里,修订《孔子世家谱》《阙里志》等等,同时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康熙皇帝要来曲阜谒孔庙行祭礼,游览孔林。

皇帝要来,接待必须是高规格的。孔尚任懂礼乐,训练礼生、乐舞生的重任就落在他身上,同时还要监造礼乐祭器等等,真是忙到头昏。

孔尚任是个比较执着的人,为人处世要求尽善尽美。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执着精神,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他头上,由他代表孔...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