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大写 一到十大写

三国魏延

发布时间:2020-05-28
1

三国魏延为什么会反?他完全就是被杨仪给谗谄的

三国
魏延为什么会反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投降刘备,诸葛亮第一眼见他就给魏延,套下了他日后必反的心。在后面也是处处针对魏延。这也是给造反埋下了伏笔。

魏延为什么造反呢?事前诸葛亮接触的时分就喜好自己布置好,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魏延喜好自己思索,所以每当和诸葛亮意见不一样的时分,就喜好顶嘴诸葛亮,诸葛亮估计以为他挺烦的。至于最后魏延为什么会造反呢?

其实魏延根本没造反,他完全就是被杨仪这个小人给谗谄的,是政治上的夺权。

魏延是个将才。但干事深谋远虑,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例子,这个地方地势险峻,这样冒进的打法完好是拿将士的身价生命做赌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刘与诸葛在隆中对的时分就定下来的国家大计,是要从全盘去思考的。后来造反就为这件事,可见贰心里完好没有“君为臣纲”这几个字的,怀有这样的思惟很风险

魏延维护战士,骁勇善战,也很有军事才华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优点.然则他横行霸道,孤芳自赏,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角色。跟同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通俗人对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立场,不敢搪突他。然则,至少有两集团不买他的帐,这也构成了他跟这两人的矛盾极端恶化,一个是刘备的宗亲刘琰,一个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至于魏延之死,其义务更不在诸葛,这是杨魏争斗的结果其主要义务照样在魏延自己,虽然说他反叛确实冤枉。但他在诸葛死后违其遗命,以私愤率先攻杨仪,而士卒不从。皆因他自大高傲,审时度势不明,这变相给了杨仪一个机遇,使其自取其祸而已。

可以说,魏延在肯定程度上是被诸葛亮一步步逼反的。如今,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欲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昔时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集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暗里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害怕",使自己奇志难酬

魏延为什么造反呢?和诸葛亮确实有肯定的关系。以诸葛亮的智谋和才学,好多次魏延献策多是可行的可诸葛亮就是不采取。这样时间久了魏延心里必定不是滋味,心头造反的念头也是一日一日加深。

查看详情>>
2

三国魏延为什么会反?要谋反为什么不直接投靠曹魏

三国
魏延为什么会反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三国,是一段英雄辈出、猛将如云的历史,经常为人津津乐道,尤其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后,就更为引人入胜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很多说法都靠不住。比如,据它所载,诸葛亮死前料定魏延会谋反,就设计让杨仪、费祎等人在他死后,除掉魏延,以绝后患。

那么,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有的人认为,魏延确实要谋反,而诸葛亮神机妙算,猜出了他的心思;可有人却说魏延之案乃天下奇冤,他非但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坚定不移的反曹魏者。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先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在北伐途中,临死之前下了一道命令,让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密不发丧,令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听的话,大军就直接班师回朝,不要管他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杨仪就让费祎到魏延那去打探消息,看看他怎么想。魏延却说:”丞相虽然死了,可我魏延仍在呀,怎么能因丞相一人就坏了北伐大计呢?更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他杨仪断后?“说完,魏延就跟费祎商量着,要联合起来通知三军,继续北伐。费祎以跟杨仪周旋为由,告退了。后来,费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杨仪,说魏延要谋反,杨仪就领着三军返回蜀汉。魏延得知后,就立马去追,并率先赶到南谷口。杨仪派何平去击杀魏延,两军对峙。王平说:”丞相尸骨未寒,你魏延居然就要图谋不轨,岂有此理(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说完,魏延部队自知理亏,纷纷放下了武器。魏延见势就逃跑了,最后被马岱所斩。

这大概就是故事的梗概。也就是说,魏延谋反是有点根据的,毕竟在古代,将领以服从主帅为天职,魏延不服从丞相的命令,终归有点说不过去。

但就凭此说魏延谋反,也查无实据。

如果魏延要谋反,为什么不直接投降曹魏,反而南归,去追击杨怡等人,这样做岂不是多此一举?

《魏延传》也说,魏延那样做,无非是想要追杀杨怡,替代诸葛亮,不便于背叛。(原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不便如此。)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试想假如魏延真的要谋反,杨仪可是立了大功,一定会加官拜爵。可结果呢?杨仪仅仅被拜为中军师,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位,没有一兵一卒。杨仪对此愤懑不平,旁人都若无其事,只有费祎安慰他。杨仪跟费祎絮絮叨叨,说早知如此,就干脆听从魏延的算了,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地步(往者丞相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

史学大师陈寿认为魏延是被冤枉的。

但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却认为,《魏延传》记载不实,此事另有真相,他说诸葛亮是暴毙而亡,临死之前压根没下过那样的命令,他还补充道:”岂有和杨仪、费祎、姜维私相计议,置先锋军于不顾之理?“

而史学大师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却认为,魏延谋反一事是诸葛亮一手炮制出来的,魏延并无反意。

这可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同意《三国志》的观点,就要冤枉杨仪;而如果同意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就要冤枉陈寿;但如果同意张作耀先生的观点,可就要冤枉诸葛亮了!


查看详情>>
3

三国猛将魏延厉害吗?历史上这三个时期他做了怎样的贡献

三国
历史上的魏延有多厉害
魏延厉害吗

魏延可谓是刘备集团的一员猛将,其名声仅次于同一阵营的关、张、赵、马、黄(亦即小说中刘备集团的五虎大将)。除了勇武,魏延还给人以狂傲的印象,也因此后世对魏延的评说不一。虽然魏延是一个颇负争议的人物,但历史上刘备却对魏延青眼有加,曾在自称汉中王后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授予其督汉中之权以镇汉川。据史载,刘备在公布对魏延的任命后“一军尽惊”,可见刘备集团的众人对魏延的认可度并不高。历史资料也表明,魏延在领汉中太守前确乎没有多少表现。而小说《三国演义》在描述魏延任汉中太守时,并未援引历史上的这段记载,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到了任命。不过,相比于历史,小说中魏延在任汉中太守前表现则较为活跃。历史上的魏延有多厉害?

一、荆州时期(208年——211年)

历史上,并未清楚地交待魏延在荆州时期的表现,《三国志 魏延传》在人物的表字后就直接介绍了魏延在随同刘备入蜀时(211年——214年)的简要情况。可以说,魏延在荆州时期的具体情况历史记载不明(从“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记载中推测,魏延甚至有可能是在刘备征蜀时期才加入刘备集团的)。

小说中,对魏延在荆州时期的具体情况有了详细地描述。首先是魏延的初次登场。小说第四十一回,刘备携民渡江来到襄阳,但蔡瑁、张允不放刘备等人入城,此时魏延出场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后经文聘阻拦未得成功。其次是魏延正式归降刘备。小说第五十三回,关羽奉命进攻长沙并与黄忠鏖战,后长沙太守韩玄猜忌黄忠,魏延当众救下黄忠并斩杀韩玄向关羽献城,至此,魏延正式归顺刘备。当然,在魏延归顺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即诸葛亮指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欲杀魏延,后经刘备解劝才作罢。而魏延的“反骨”之说也从此处埋下伏笔。最后是这一时期魏延参与的几次战役。小说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中,诸葛亮设计二气、三气周瑜,魏延曾作为诸葛亮的伏兵两次出现。

可以看出,虽然历史并未交待魏延何时、何地投身于刘备集团帐下,但小说却根据魏延的个性为其虚构塑造了投奔刘备的曲折过程。

二、征蜀时期(211年——214年)

历史上,魏延随同刘备入蜀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即“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这里对魏延在征蜀时的表现用了“数战有功”四个字进行了概括,然而魏延具体参与了哪些战役,历史上却无详细的记载。

而小说中魏延在征蜀时的表现可以说较为出众。首先,魏延是作为主力将领随同入蜀。小说第六十回明确指出的四名入川将领为黄忠、魏延、刘封、关平。其中黄忠、魏延是作为主力将领随同入川的。其次,魏延在取川中有诸多表现,小说的第六十回至第六十五回,都有魏延的身影。

第一,小说第六十一回,在涪水关饮宴上,魏延遵照庞统和法正的计谋,登堂舞剑意欲趁势击杀刘璋,但因张任等阻挡,未果。

第二,小说第六十二回,在庞统计取涪水关,魏延和黄忠一道按照庞统的安排擒捉了涪水关守将高沛、杨怀随军的将士。

第三,第六十二回至第六十三回,...

查看详情>>
4

三国魏延厉害吗?为什么说他的实力被严重低估

三国
历史上的魏延有多厉害
魏延厉害吗

《三国演义》中,蜀国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被严重高估,变成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是诸葛亮。鲁迅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打仗并不是诸葛亮的长处。

另一位却被严重低估,最后还落得个身首异处,满门抄斩。他就是大将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投靠刘备之前,默默无闻。遇到刘备后,因为刘备的识人善任和器重,魏延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屡立战功。

其优秀表现如下:

1、随刘备入西川,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2、汉中之战,屡有战功。曾射中曹操人中,迫使曹军撤退,帮助刘备占领汉中。魏延因此被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汉中固若金汤,他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将。

3、刘备登基当皇帝后,拜魏延为镇北将军。

4、魏延后随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魏延曾献计自带数千兵马,由子午道奇袭关中,效仿以前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而未能实施。

后来,邓艾就是从子午道出发,突袭成都,刘禅投降,西蜀灭亡。由此可见,魏延之计确实管用。

5、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军与曹魏的费瑶、郭淮在阳溪会战,大破魏军。获得大胜的魏延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仅次于诸葛亮。

6、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亲自领兵对阵司马懿,让王平对阵张郃,又派魏延、高翔、吴班去偷袭司马懿大营。结果魏延大败魏兵,司马懿回兵,才算保住了营寨。

总结:魏延出身寒微,后自带部曲追随刘备,无论是取益州、汉中,还是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鲜有败绩。诸葛亮死后,他还想着领兵继续与司马懿决战,完成诸葛亮的遗志。结果与杨仪意见相左,最后被杀,夷三族,实在是冤枉。

魏延从一个小兵,通过战功做到了征西大将军之职,假节,呗封南郑侯,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可见魏延统兵打仗能力之强。

所以,魏延绝对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战将。如果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就采用魏延的子午道突袭的计谋,或许历史会有所改变。


查看详情>>
5

史料记载魏延怎么死的?魏延之死隐藏了什么真相

三国
三国魏延
魏延之死
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在军事方面拥有让人惊叹的才华,在其跟随刘备行军打仗的过程中,被刘备重视,从部曲一路升为镇远将军,这样可谓官运恒通的人物,他的死亡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与疑惑。

魏延的身死,其死因是他背叛蜀汉,欲率领军队投降敌军。说魏延造反的主要人物是杨仪,也是魏延的仇敌,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魏延与杨仪便多次产生冲突,魏延甚至经常一怒之下举刀想要杀死杨仪。刘备与诸葛亮非常重视这两个才智过人的人,所以经常调解这两个人的恩怨。

但诸葛亮身死后,魏延因为不满诸葛亮的遗命,即让魏延断后方便蜀军退兵。但魏延认为诸葛亮的死亡对战争的胜败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有他这样的大将在军中,蜀汉有什么好怕的。

但杨仪率领蜀汉军队开始撤退,魏延冲动之下不顾诸葛亮的命令,抢先杨仪的军队回到汉中,并且一路给杨仪使绊。杨仪与魏延的仇怨失去了诸葛亮的压制,终于爆发。两人都向刘禅上书说对方是背叛蜀汉的人,但一来魏延的人缘一直不好,二他撤兵的方式以及给杨仪大军使绊的行为惹了众怒,所以众将领一直认为魏延才是造反的人。

所以魏延率领兵将跑出了汉中,但杨仪的大军也随之而来。魏延其实并不是真的造反了,而是他的坏脾气以及坏人缘导致了他最后兵败身死的后果。

自从魏延受到刘备的赏识,从部曲升为牙门将军,又高升至镇守汉中的镇远大将军,可以看出魏延在兵法方面拥有过人的优势亮点,也因此魏延走进了刘备诸葛亮等人的视线。

关于魏延怎么死的,史料记载是其仇敌杨仪派手下将领马岱追杀魏延,最后落得身死头颅被杨仪羞辱的地步。魏延为什么会死的这么凄惨,其直接原因当然是魏延谋反,叛出蜀汉。所以才有了杨仪领兵攻打魏延军队,而魏延手下的兵将背叛魏延,拒不听令打仗。魏延仓皇逃出汉中,但杨仪不肯放过魏延,并排出下属将领将魏延杀死。

但魏延的死亡根本原因并不是他的背叛蜀汉,毕竟仍有其他史料称魏延是被杨仪陷害,他并没有背叛。但最终魏延凄惨的死去,而杨仪作为胜利者活了下来,这样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魏延的性格缺陷。

魏延的性格高傲,并且脾气也非常坏,这是经过后世考证后确认的。因为魏延拥有非常高的战争天赋,拥有一些坏脾气非常的理所当然。但他错就错在脾气坏,性格高傲的同时不屑于交好同事。凡是魏延在,旁人便不愿靠近他,这也是为什么魏延说杨仪背叛蜀汉时,所有人都站在杨仪身后指认魏延才是叛军的原因。

其次,魏延非常冲动,杨仪与魏延关系不好大家有目共睹,但魏延的急脾气,几次促使他举起刀想要杀死杨仪。同僚都可以轻易的举起刀,给众人留下坏印象是理所当然的。也许杨仪之所以最后不肯放过魏延,这个屡次险些被砍的事情也是重要原因吧。现在,魏延怎么死的大家都知道了吧!

魏延和张飞谁比较厉害

在三国中有很多的将领人物和英雄豪杰,所以后人总是喜欢拿其中的人物作比较看看哪个人物更加的厉害,其中魏延和张飞这两人是经常拿来作比较的,那么魏延和张飞谁厉害呢?

张飞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物,魏延的名气和张飞相比是逊色了一...

查看详情>>
6

魏延之死:我甘冒奇险想逆天改命,而你追求安稳一生唯谨慎

三国
三国魏延
魏延之死
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生前作战勇猛,战功赫赫,深得刘备赏识,诸葛亮死后,在权力争夺战中失败,被马岱于汉中追杀,夷三族。

魏延的军事才能

魏延追随刘备入蜀作战,统军平定广汉郡;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汉中;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领军队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练兵有方,勇猛过人;北伐时向诸葛亮进献奇计,就是后来争议很大的子午谷奇谋,一旦成功,蜀汉有可能逆天改命。

魏延的性

胆略过人,极端自信,接掌汉中太守后对刘备说:“如果曹操以全国兵力亲自来进攻汉中,就让我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是派别的武将带领十万之众来进犯,请让我为大王消灭他们。”;孤芳自赏,自比韩信,敢于冒险,在诸葛亮多次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之后,常说诸葛亮胆子太小,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全部军事才华,而且多次提子午谷奇袭这件事就是对蜀汉掌控者诸葛亮的挑衅;恃才傲物,估计内心只服刘备一人,不善交际,文臣武将都对魏延敬而远之;只有同事,没有朋友。

刘备的赏识

魏延开始没有关系没有后台,只能靠自己争先恐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以刘备的识人之明,自然不会遗漏掉魏延,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震惊。刘备称帝后,又晋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可以说刘备对魏延的知遇之恩,魏延会永远记在心里,要说魏延会反叛,不合情理。

魏延得罪杨仪

二人互不买账,势如水火,诸葛亮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对他们不能友好相处感到难过,但又不忍心偏废任何一方,和稀泥后患无穷呀。诸葛亮生前认为杨仪性情急躁气量狭小,所以诸葛亮更属意蒋琬作为自己的继任者,而且从后面杨仪的所作所为也得到了验证,杨仪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个人得失,什么国家大局都不重要,一旦有机会的时候诛杀蜀国良将魏延也是意料之中。而当时魏延、杨仪内心都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最佳替代者,所以诸葛亮死后一场权力争夺战在所难免。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推崇之情,刻画出一个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的人物形象。诸葛亮生前一直认为魏延有反骨,自己死后,担心无人能节制魏延,留下锦囊妙计,在魏延不服从命令,试图反叛之际,诱使魏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大喊“谁敢杀我”,身边马岱乘其不备,斩掉魏延头颅。关于这种魏延反叛,诸葛亮授意处死魏延的说法,缺乏史料记载证实,只是作者的艺术加工,纯属虚构,结果却是让魏延的反叛形象深入人心。

据《魏略》记载,诸葛亮临终之际,将军队重任托付给了魏延,魏延的死对头杨仪害怕一旦魏延掌权,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因而散步谣言,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叛国,杨仪拉拢王平、姜维、马岱、费祎进攻魏延,阻止魏延统领全军,魏延本无意反叛,没有选择作战,而是退走汉中,被杨仪等人追杀斩首。这种说法,更多是曹魏史书创作者的道听途说,诸葛亮临终绝对不会把兵权...

查看详情>>
7

名将魏延最终死无葬身之地,魏延之死是诸葛亮害的吗?

三国
三国魏延
魏延之死
魏延怎么死的

在《三国》里,诸葛亮是个神话般的人物。然而,他是人而不是神,他有自己的私心,不说别的,单从魏延的冤枉就可以看出他的私心有多重来。

魏延自投蜀后战功卓着,也深得刘备喜爱,每每委以重任。对魏延这样一个能征惯战的大将,诸葛亮几次却要置他于死地,由于刘备的爱才,诸葛亮才未能得逞。然而,等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是遗计杀死了魏延。究其原因,诸葛亮对魏延的厌恶有这样几个原因。魏延怎么死的?

一是始于魏延降蜀之初有一种傲气。取下长沙时,魏延杀主韩玄献城,这对于蜀军本是大功一件,而诸葛亮却评价他“食其禄却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尔后必反”。为此,欲斩魏延,幸刘备制止,才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单凭着自己的直觉,就要斩一个立了新功的大将,这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脚吧。

二是诸葛亮曾经许下了有“反骨”的魏延“久后必反”的愿,像他这样的神人,其口愿是不能落空的。如果当时诸葛亮斩魏延是为了杀其骄气的话,那么,尔后痛下决心杀魏,一来因为魏延桀骜不驯的性格,二来就是诸葛亮曾经发过的口愿。

三是抗上。魏延有勇有谋,刘备做了汉中王,而五虎上将中却没魏延的份,论功劳论能力论资历,魏延应在黄忠、马超之上,没有“评”上“五虎将”,魏延并没有因此而发牢骚不干事,而仍是兢兢业业拼杀于战场,这便显示了其大将的风度。诸葛亮要杀他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他敢于对抗领导。

当时,诸葛亮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诸葛亮说魏延傲慢,目中无人。而魏延的傲慢正是他智谋的体现。随着刘备许多亲信去世,蜀中已无人,诸葛亮自恃功高盖世,对相反的意见相当厌恶。对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诸葛亮来说,魏延自然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剌了。

刘备故去,诸葛亮更是大权独揽,有恃无恐,他已经听不进反面意见,在抗魏的战略上独断专行而引出的失败可见一斑。对于有独到见解敢于直言的魏延,更是厌恶至极,其杀心更甚。最为典型的就是魏延诈败引司马懿进葫芦谷,诸葛亮火烧木栅寨,除了想烧死司马氏,再就是魏延了。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大雨救了司马氏并魏延的性命,魏延责问诸葛亮,被诸葛亮拿马岱当了替罪羊搪塞过去。魏延遭受如此冤枉都没有“反”,仍是作到了一个部属的本份,以此,可见其是忠诚的。

诸葛亮死后,他把兵权交给了跟魏延有矛盾的部将杨仪,利用杨仪与魏延的矛盾,去逼有“反骨”的魏延,最终除掉了魏延,使其“口愿”得逞,仍是神机妙算之人。魏延一生英雄,终于没有逃过诸葛亮的“陷阱”,而做了刀下之鬼。

魏延原本忠勇,敢于直见,不怕得罪领导,在上级面前又不善变通,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可见,诸葛亮的容人之量还是很差的,魏延有很多地方和他相悖。


查看详情>>
8

三国魏延之死牵涉到七个人,到底谁该负主要责任?

三国
三国魏延
魏延之死
魏延怎么死的

熟读汉末三国史,不少人为魏延鸣冤,毕竟他从跟随刘备以来,立下了不少战功,又曾为蜀汉守汉中十余年,从未有失,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之一。结果尚思为国效忠的他,生生被扣上了叛乱的帽子,不但惨遭诛杀,还被夷灭了三族,实在是可悲可叹。

只是他的死,并非一人之过,足足有七人该为他的死负责。不过因为这七个人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所要分摊的责任也不同等,那么到底该由谁来负主要责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第七名:马岱

马岱是马超的从弟,是北伐战争的参与者之一。当魏延被扣上叛乱的帽子,走投无路之时,他追赶上去,将魏延斩杀,并带回了魏延的首级。《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在这个过程中,他只是听命行事,扮演了一个执行者的角色,所以其责任应该是最直接的。

第六名:王平

王平又名何平,原属曹魏,在汉中争夺战中曾为曹操作向导,后来曹军撤退的时候转投刘备。第一次北伐之时,他曾反对马谡在山上扎营,并在马谡兵败之后,保证了自己的军队没有损失,从此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他在魏延被杀一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魏延当时作为征西将军,手中握有较大兵权,与杨仪发生争执之后,率部离开。后来两方对阵,王平于阵前斥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使魏延的士兵纷纷散去,把魏延从一名主将,变成了光杆司令,因此他算得上魏延被杀的帮凶。

第五名:费祎

费祎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在北伐军中担任司马。诸葛亮在临终之前留下遗命,让他们准备撤退,并明言如果魏延听令,就让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令,就不用管他。因此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派费祎前去试探魏延,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撤退。这个时候费祎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放任魏延自去,而是敷衍魏延,说杨仪不懂军事,他要回去劝服杨仪。结果跑掉之后他就开始与杨仪商量撤军之事了。被摆了一道的魏延实在不甘心,于是率兵离开,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由此可见,费祎在魏延被杀一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他的责任比王平要大。

第四名:杨仪

杨仪当时的职位是丞相长史,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军中只有他和魏延职位最高,权力最大。然而他一向于魏延不和,在魏延声望最高的时候,“当时皆避下之”,他却对魏延不假辞色,两个人水火不能相容,这个时候魏延自然不愿为他断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魏延就是失败的一方。魏延率军离开一事,他要承担较大的责任。毕竟从他在魏延死后,还践踏魏延的头颅一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

第三名:诸葛亮

诸葛亮一直不愿倚重魏延,但是蜀汉后期,实在是无可用之人。但是他虽重用魏延,却也一直对其处处掣肘,每当魏延出奇谋的时候,他都“制而不许”。因为他知道凭蜀国之力,根本无法一口吞下曹魏,若用魏延之计,很可能使蜀汉亡国。为了避免自己去世之后,魏延一意孤行的伐魏,他选择了放弃魏延,在商议撤退之时,也没有通知魏延。不管他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该被列为魏延...

查看详情>>
9

名将魏延最后怎么死的?魏延之死令人叹息

三国
三国魏延
魏延之死
魏延怎么死的

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评价党和国家的一位领导人。毛泽东说的“诸葛”就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军师诸葛亮。诸葛亮一生的谨慎行事在魏延贡献奇谋良计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因过于谨慎而失掉的很可能完成北伐大业的唯一良机。

魏延有勇有谋,是蜀汉中期不可多得的将才、帅才。遗憾的是他最后却是屈死的,更令人叹息。

《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那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魏延被杀可说是三国时期的一大冤案。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蜀汉的擎天柱,可惜遭冤杀。魏延有勇有谋,但他生性矜高,随着战功的积累、地位的提升,特别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诸将都不在了,他目空一切,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概。诸葛亮北伐首出祁山,他献计于前,不为诸葛亮所接受,当时就很不以为然,愤懑不平,“以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认为自己无用武之地,这种情绪是非常可怕令人担忧的,一旦遇到适度的“气候”极易出乱子。后来的历史果然如此。这个“气候”就是诸葛亮的去世。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仍以魏延督前部军马,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前线,随即魏延就被杀。诸葛亮在世时已看出一文一武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这“文”是丞相长史杨仪,武就是魏延。由于魏延在蜀汉五位名将殁后,其性格中高傲一面愈加为甚。绝大多数同僚了解他也容让他,唯有长史杨仪不买他账,两人不时发生冲突,有一次魏延竟然持刀威胁杨仪,的确过火。杨仪又气又怕以致“泣涕横集”,二人之间形同水火。杨仪有萧何之才,长于行政管理,善于筹集粮饷。刘备与他谈论治国之道,非常欣赏。诸葛亮北伐,杨仪在后方调度军队井井有条,筹集粮饷从不耽误,很让诸葛亮省心。杨仪有才干,做事敏捷,却是一个气量狭小、情商不高的人,不善于与人相处。从后来的情形看,其个人品质也是有问题的。他受刘备信任,提拔做了尚书,没多久就与尚书令刘巴发生冲突,无法共事,受到降职处分,贬到远地做弘农代理太守。诸葛亮北伐,起用他为相府长史,予以信任,用其所长,负责北伐后勤事宜,他也的确不负诸葛亮对他的信任重用,尽心尽力。对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那时连远据长江下游的孙权都知道,所以诸葛亮很是头痛,常恨二人之间不协调。幸亏费祎时时从中调停,即使如此,杨、魏二人也是发展到了你死我活的矛盾极端。诸葛亮临死之前,最担心这两个人会起冲突而影响撤军安全,所以在病危时,特地做了安排。他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召至帐内商定自己死后退军计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死后,杨仪等秘不发丧,并让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现在还在。府中的亲属、官员可以带丧回去安葬,我自会率领各军进攻寇贼。怎能因一人死而废弃国家的大事呢?魏延还对费祎说道:“我魏延是什么样人,应当被杨仪指挥,作为断后将领吗?”魏延既不满诸葛亮一死北伐就中断,更不满让其断后,听...

查看详情>>
10

如何看待魏延之死?魏延之死生前的敌人是谁

三国
三国魏延
魏延之死
魏延怎么死的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大浪淘沙,淘尽天下英雄,但是尘埃落定之时,英雄苦泪,都付笑谈。就算是三国时期最璀璨的明星诸葛亮,饶是机关算尽,才智过人,到死仍然有忌惮之人。这个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肯定是魏延啊,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就在诸葛亮北伐失败,在五丈原将死之时,用七星灯向天借寿。但是魏延一时不小心将灯碰灭,致使续命失败。诸葛亮在将死之时暗下杀棋,让杨议和马岱算计杀死魏延,当看到这儿时,观众唏嘘不已的同时又疑问,为何诸葛亮到死也要拉上魏延,莫非他就容不下这么一员大将吗?

事情真的如电视剧所演那样,魏延早有反骨,诸葛孔明为全局安稳无可奈何而除之?其实,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

历史上魏延的确很有才华,但是他恃才傲物,就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所以蜀国绝大部分官员对他避而远之,唯有杨仪常常与他硬碰硬,所以这两人的之间一直都是水火不容。

这个杨仪是个文人,胸怀并不大,杀魏延之心也早已有之。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因劳成疾,自知命不长久。所以他立下遗言,要求魏延断后,但遗言中 没有说到要杀魏延,仅仅说假如魏延不愿听命,就随他的便吧。但是杨仪便借向其他将领传达诸葛亮遗言的时机,顺口说到了杀魏延,诸葛亮已死,自然谁也没有怀疑这遗命真假。

果然,大军撤退后魏延无法忍受别人对他发号施令,扬言要和敌军决一死战,杨仪便趁此向朝廷上书除掉了魏延,史载诸葛亮早已料到忧虑个性执拗的杨仪事后会对魏延进行政治清算,所以飞鸽传书给成都的后主,退军以后夺去杨仪军权,但是仍没有救回魏延一命。

据《三国志》记载,杀了魏延以后,杨仪害怕报复,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魏延三族,不过他最后的的下场却是在狱中自杀身亡。

可惜的是,魏延身为蜀国为数不多的大将,死后尸骨无存,而诸葛亮,也背上了死后设计杀魏延这一千年黑锅,那么各位亲爱的读者,你又是如何看待魏延之死的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