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结果 为何儒家和道家笑到最后
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那时天下大乱,而人们又想生存,又想发展,于是各个国家中思想人物产生了,他们不断用自己的思想说服其他人,此时我国在大动荡年代,一些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的说法就多了起来。有些思想家提出的学说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于是就成为一些有心人士研究的对象。
所谓的“百家”只是一个大约数字,关于“百家”之说出自《庄子》“百家往而不返”之说。到了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百家缩短成六家:“阴阳、儒、墨、道、名、法”。后来汉朝的刘向在编纂史书时,总结了先秦的书籍有一百多种。而《汉书》中把诸子分为189家,其中学说有4324篇。这是第一次详细记载先秦学说的数量。
而《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等史料记载“诸子百家”其实有上千家,最有名的也就几十家,能成为学派的不过10家。
在这些思想家中,很多有名的人物至今被人传颂,比如管子、孙子、墨子、老子等人,那时能称为“子”的是思想家的代表,他们的学说再冠之以“家”,于是“诸子百家”便成为一个成语。
儒道两家学说
儒家是由孔子所创立,在秦朝时,由于秦始皇奉行法家,因此曾“焚书坑儒”。但到了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认为只有儒家才能效治理国家,既没有法家那样残酷无度,而且还能加强君王权威和统治,因此汉武帝发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也是历史君臣尊崇的学说。
儒家学说在各个王朝都很受用,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儒家讲求礼、义、仁、智、信,但真正的孔子的思想也有所缺失。儒家还有“六艺”之说,比如礼,要求人们无论在外还是在家都要讲究“礼”,师长之礼,尊父母之礼,这些对我们现在影响也很重,成为我国的传统。
六艺中的“书”是指用毛笔练习书法,但现在真正练书法的人很少了,当然书法作为我国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至于“数”是指古代算法。
但儒家思想之所受后人推崇,主要还是其大部分内容适用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但也把孔子思想异化成一些让人不理解的风俗,比如重男轻女的残余至今还在一些老人中存在。可以说儒家影响最长远最广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家由老子所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道家虽然进入庙堂,但道家有其独特看待自然与社会的学说,还有无神论的思想。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认为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春秋战国时,道家虽然门徒不多,地位也不同,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从学说进入庙堂,成为民间修行的代表。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只是不做出格的事,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职责内的事。道家讲究是“顺势”之意,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古人有“邻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认为各干各的,谁也不打扰就不会有战争,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但这种思想只是一厢情愿,哪有关起门来过日子的。但实践中真有脱离人情世事故而修行的人。
汉朝初年,皇帝中信奉黄...
查看详情>>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结果 为何儒家和道家笑到最后”相关的文章
诸子百家思想哪种适合治国 后世统治者采用的三种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套路大家都很熟悉: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即诸子百家中,被后世统治者采用的主要是儒、道、法。
儒:我们最熟悉的流派,几乎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国家的人文标签
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几大主张,明确君臣、父子之礼,划定夫妇、长幼之别;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前代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满满的积极正能量。
可以看出,儒家的内核,是以伦理确定上下尊卑关系;外在的体现上,却用仁义等极为义正言辞的理论包装,可以说是一种标准的统治之术,天生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法家,强调建立规则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法家的先驱,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则有李悝(kui)、吴起、公孙鞅、韩非子等。
顾名思义,法家的主张就是用法治国,重农抑商、奖励农战,反对分封、建立郡县制、实行君主专制,他们的主张,是其后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思想基础。
但是,法家所指的“法”,跟我们如今的概念不一样,它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帝王的个人意志,而确立的法规,本质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
同时,法家极力避免个人意志对法令的干扰,反对人情、走后门,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甚至在理论上看似比较公平,但其手段往往很严苛、血腥,伴随着残忍的杀戮,为后世广为诟病。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又称黄老之术,代表人物老、庄。在笔者看来,这个流派比较玄乎,从理论上来看,它主张无为,但又无不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所谓“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落实到治国上,主要是减少对社会的不必要干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道家思想,在特定时期确实有奇效,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就是产生于贯彻了数十年的黄老之术。
但是,放任的自由经济必然会带来资源的过度集中,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往往是道家治国之术的副产品;比如在汉武帝即位后,虽然享受着文景之治带来的繁荣,但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隐患(《资治通鉴·汉纪八》):
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说得很明白了:若不加以扭转,将会盛极而衰。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要重用董仲舒等人,着急摸索出新的治国理论。
墨家的治国思想,则太过于超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他的思想和儒家正好相反,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要博爱,不要战争;要平等,反对阶级压迫;要俭朴,杜绝奢侈浪费;提倡薄葬,反对厚葬、殉葬,甚至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在墨家看来正是对人性的摧残;不要搞虚头巴脑的音乐,多把精力用来干实事。
在我们今天看来,墨家思想简直太合理了有没有?他的这些平等博爱思想,直到文艺复兴时西方人系统地提出,墨...
查看详情>>与“诸子百家思想哪种适合治国 后世统治者采用的三种思想”相关的文章
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分别如何 什么时候开始融合
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与其思想理念上的斗争。在这一时期各国的局势都很不稳定,而在经过各种社会改革后,这些秉承着不同思想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一时期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抨击其他的学派,所以这就导致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那么诸子百家在这段时期的历史地位变化是怎样的呢?
首先先秦诸子百家可以用两条线索组织起来。第一条线索就是学派,也就是最常见的论述角度,一般包括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第二条线索是地域,主要包括三晋(赵魏韩)、鲁、齐、宋、陈楚。而关于诸子学术的地域问题虽很早就有学者涉及,但目前尚未能形成体系性的一般认知。
孔子之学毫无疑问首先是鲁学。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在孔子之后,邹鲁本地的思孟学派一般被认为是儒家“正宗”的原因。而主要活动在三晋的子夏学派,衍生出了从李悝、吴起到商鞅的三晋法家。名家主要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在三晋的出现,或许也可以归功于子夏学派的影响;而杨朱和申不害,虽然各自都被看作是道家和法家,但两人的名家倾向也很明显,且两人也都活跃在三晋。墨家一般也被看作受孔子影响下的一支,而墨家的地域问题虽颇有争议,但墨学还是倾向于宋学的。而老子之学首先就是陈楚之学。所谓陈楚,就是后来经过被楚国吞并的陈国,它在文化上对古老楚文化进行了改造,并起到的重要作用。庄子是以老子为宗,但他并不同于老子,部分原因有可能是在庄学地域上是属于宋学。
阴阳之学毫无疑问首先是齐学。因此任何学派在齐地都或多或少呈现出阴阳家化的倾向。稷下法家(慎到、尹文、宋研等)的“援道入法”,以及《管子》的成书,就是采用了老子的道家思路和齐地的阴阳家倾向,从而改造三晋法家和名家的过程。而《易传》和《公羊传》,小编也认为是稷下学者对于儒学的发挥,传统的邹鲁儒家更强调诗书和礼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学派的学说从发展、传播与交流下日趋成熟,所以战国晚期诸家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比如上文提到的齐地阴阳学对各家的改造,又或是荀子的出现、韩非子对法家三派的集成、《吕氏春秋》的编纂。春秋末期和战国初始,思想界当属孔子后学在列国传播和老子之学从陈楚传向中原这两个过程。至于孔子与老子他们在时间上孰先孰后我们在此不做争论,但从中原列国的视角来看,明显是孔子之学先入为主,老子之学远来是客。所以孔子之学以鲁为中心,向三晋、宋、齐逐渐扩散开来。而老子之学是以陈为出发点,由近及远经过宋、三晋、齐。
在魏国四战争霸,大约孟子盛年之前的战国。这段时期主要是以商鞅为顶点的三晋法家成型,还有墨子、杨朱对学界的冲击,就是孟子所说的“杨墨之言盈天下”“天下不归杨则归墨”的情形。到了战国中期,即秦齐楚三强格局逐渐形成。这段时期是各家各派深化理论的时期。就比如孟子对儒学的发展、庄子对道家的发展、齐稷下学派的形成,以及名家的繁荣(包括三晋的名家和晚期墨家的“墨辨”)。而墨子本身的政治思想已经被儒家所吸收。其实后来儒家的很多说...
查看详情>>与“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分别如何 什么时候开始融合”相关的文章
为何说庄子在诸子百家里特立独行 庄子与老子孟子有何不同
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中,庄子无疑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了。
他是最独立的,是最冷淡的,是最深刻的,是最幽默的,是最毒舌的。
他将老子的道家思想,引入了人生哲学,将道的思想引入心灵哲学,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但《庄子》三十三篇,有谁能真正读懂了庄子的本意?有谁能真正读懂了庄子这个人?
庄子在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中,是一个奇妙的存在。没有人与他一样,庄子是那个纷乱的世界,最孤独的思想者。
相较于文质彬彬努力的孔子;深刻沉静的老子;一生大丈夫浩然之气的孟子;一生为了兼爱的事业东奔西走的墨子,庄子是复杂的个体。在庄子的身上,有道家老子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有儒家孔子对人生的关怀,但庄子的哲学,与他们的落脚点完全不同。
孔子更多关怀的是人间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庄子则将思考聚焦在人本身,人如何在文明的异化中,保持完整的自我;如何在慌乱的时代中,保持完整的心灵,不仅养身更能神全,从而摆脱物质世界的纠缠,实现“物物而不物于物”,摆脱欲望的束缚,做一个真人、至人、神人和圣人,实现无所待的“逍遥游”,可以说,孔子关注的是社会,而庄子关注的人的生命本身。
庄子也不同于孟子。孟子是带有强烈的救世思想的人,他身上有浓厚的宗教般的强烈的淑世情怀。孟子是最热情的思想家,他对人性充满了自信和乐观,他认为人性是善的,有天然的善的种子,只是外物和欲望的遮蔽让人变坏,而孟子的任务就是唤醒人类心中的善端,建设一个仁政的王道的世界。为了这个理想,孟子有着强烈的进取和担当精神。孟子说“我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他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了自己的理想,孟子是热情的追逐者,纵然会失败,但九死而无悔。
庄子就大为不同了。他不同于孟子的野心勃勃,不同于孟子的热情高涨,不同于孟子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庄子从来都是冷眼看世界,以更加深刻的视角去看待人性和人类社会。庄子没有直接说人性的善恶,但庄子借孔子的话,描写了自己眼中的人性: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意思是说,人心比高山大川更险恶,了解人心比起了解上天更困难。上天还有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的规律,可人呢,在厚重的外貌下有着深藏的各种复杂的真情实感。有人表面上忠厚本分,内心却是欲念泛滥。有人表面上是长者气象,内心却截然相反。有人看起来和顺性急,内心却能通达事理。有人表面强硬有力而实际懈怠。有人表面宽厚柔和,实际则是狠戾凶暴。所以有些人表面上趋向仁义仿佛口渴之人趋向水一样,可他们抛弃仁义也往往如同避开炽热的烈火。
这才是真正了解了人性,在庄子看来,一句话人心惟危。因此,庄子对人生是悲观的,对人性是悲观的,对文明带来的对人心灵的异化是悲观的。因此,孟子热情似火,而庄子冷漠似冰。
庄子也不同于老子,虽然他的学说来自于老子的道家学说。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查看详情>>与“为何说庄子在诸子百家里特立独行 庄子与老子孟子有何不同”相关的文章
先秦诸子百家谁最优秀 为什么孔子思想贯穿于历代王朝
从汉至清2000余年间儒家都是中国主流思想,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无一能顶替儒家的地位。难道儒家真的如此优秀吗,诸子的思想都不如孔子优秀吗?
为何历代皇帝离不开儒家
儒家在先秦时期只是在诸子百家之一,但到了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家,说服汉武帝“独尊儒术”,在之后的的2000余年中之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推崇儒家,是因为儒家帮他们找到了统治天下的合理性。
历朝历代为了证明自己取代前朝的合理性,都采用了儒家的五德终始说,例如汉取代秦是火克水,是历史的必然。与五德终始说配套的就是“天人感应”。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推崇天人交感,君权神授。
简单说就是给皇帝找了一个爹,这个爹的名字叫:天。对天下说自己当皇帝是天注定的,所以所有人都不应该反对他。所以历朝开国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儒家。
如果说董仲舒给皇权穿上防弹衣,那么朱熹就是给天下人戴上奴隶的枷锁。董仲舒改造的儒家虽然提倡君权神授,但并未限制天下人的思想。而经朱熹发扬光大的理学过分强调道德礼仪,用三纲五常约束所有人。
在理学的约束下,形成了臣子必须完全听从于君主、儿子必须完全听从于父亲、妻子必须完全听从于丈夫的奇怪理论。让所有人都成为被管理者的同时管理别人。让整个天下的人认为自己的遭遇是合理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的稳定性。
所以历代皇帝之所以不约而同的选择儒家,是因为儒家可以帮助皇帝更好的统治天下,让天下人从心里自觉地维护皇帝的统治,和自己阶层管理者的地位。
诸子百家,难道都不如孔子?
去先秦时期流行比较广的诸子百家有法、道、墨、儒、阴阳、名、杂、农、小说、纵横、兵、医,12家,历朝历代之所以选择儒家,并不是孔子比其他诸子更优秀,而是儒家学说更适合封建的大一统时代。
名、农、小说、兵、医、阴阳6家分别注重刑名、农事、民俗、战争、医学、阴阳变化等6个方面,虽然这五个学科对国家来说不可或缺,但却没有关于国家治理方面的理论,所以这五个流派虽然在历代都有传人,但却取代不了儒家的地位。
法家对秦朝崛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讲究依法治国,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在封建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特权阶级,无论是皇亲贵戚、还是科举的受益者都不会提宣扬法家,不会给自己带上枷锁。
汉朝早期依靠道家理念休养生息,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驱逐匈奴的丰功伟绩。但是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在一个朝代早期可以让国家迅速恢复生机,但当国家度过虚弱期后会导致社会失去进取性。
墨家与儒家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显学,用兼爱非攻的理念与儒家分庭抗礼,但墨家讲究人人平等的理念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再加上墨家类似社团的严密组织,任何一个稳定的政权都不会允许墨家这个另类且不稳定的组织的存在。
纵横家的弟子虽然能搅动天下风云,但传人较少,创始人鬼谷子只有苏、张、孙、庞四个弟子根本形成不了稳定的流派,而且纵横家的主场是乱世,没有哪个太平盛世喜欢纵横家来搅动风云。
最后的杂家号称以“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但实际...
查看详情>>与“先秦诸子百家谁最优秀 为什么孔子思想贯穿于历代王朝”相关的文章
乱世中不经意间催生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为何集中在一个时代
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多年间里,在我国大地上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被后世分为儒、道、墨、法、兵、农、名、阴阳、纵横等流派,所以称之为先秦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
在先秦诸子中,尤其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最为出名,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韩非、李斯、老子、庄子、墨子、苏秦、张仪等。他们的名字不仅在全球华人圈中家喻户晓,事实上,他们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那么,这么多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集中出现在那个时代呢?
周天子跌落神坛
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以后,为了巩固统治,按照“公、侯、伯、子、男”的宗法制,将全国的土地分封周王室的子弟和有功之臣,据史料记载,仅周武王和周成王期间,周天子陆续分封的诸侯国达七十多个。
西周初期,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分封之地多数还是未开化的野蛮之地,所以,这些诸侯王们并不一定就愿意离开京城去封地就职。比如,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康叔,受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后来又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就以自己年幼,无力管辖封地为由,不愿意前往。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公姬旦,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则。
临行前,周公姬旦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告诫康叔到了封地以后,只要按照他制定的制度,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就一定能把国家管理好。康叔到达封地后,根据周公姬旦的教导,兢兢业业,勤于政事,积极采纳贤良谏言,国内很快就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再比如,周公姬旦最初就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由于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不几年就病逝了,周公姬旦为了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执政,就派自己的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临行前,周公姬旦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见《史记·鲁周公世家》)希望自己的儿子到了封地以后能够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在封地有所作为。
从这里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被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基本上没有独立管理国家的能力,全靠周王室制室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来管理封地。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特别是周幽王身死,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以郑国、齐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不断强大,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国没有任何威慑力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宗法制度的崩塌
西周初期,周王室不仅出台了各方面的典章制度,也在殷商继承制的基础上,完善了宗法制度,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天子在选择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嫡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是为太子。其余的嫡子及庶子被称为公子,分封到各地为...
查看详情>>与“乱世中不经意间催生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为何集中在一个时代”相关的文章
先秦诸子百家之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你知道吗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由此道家黄老派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顺势而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而老庄派认为现实中充满了束缚和限制,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即它们都是“有所恃”的。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而杨朱派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时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观∶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人生观∶黄老道家主张因循万物,身国同治,老庄派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
查看详情>>与“先秦诸子百家之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你知道吗”相关的文章
先秦诸子百家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百家”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尤其是儒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查看详情>>与“先秦诸子百家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百家”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相关的文章
诸子百家有哪些思想 关于百家的划分是怎样的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百家大辞典“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与“诸子百家有哪些思想 关于百家的划分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诸子百家”真的有一百家吗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何时
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与““诸子百家”真的有一百家吗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何时”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