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犀首公孙衍为何一生抗秦?除了私仇,还有较量
不熟悉战国时期历史的人对于公孙衍这个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说起张仪、苏秦,大家肯定会说:“哦,这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嘛!”其实公孙衍是和张仪一样的纵横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孙衍是魏国人,在秦国曾经官至大良造,可是随后却离开秦国,一生中致力于反秦大业。
在秦国执掌军政大权的公孙衍为什么会离开秦国,并且一生都反秦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故事?
这就要说到在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这个人了。在人们的认知中和《史记》、《战国策》的记载中,张仪和苏秦是一个时代的人,公孙衍和张仪根本不会有交际。但根据考古中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公孙衍和张仪才是一个时代的人,两人同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政敌,也是死对头。
当年商鞅由于在秦国实行变法,得罪了秦国贵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台后,秦国的贵族诬陷商鞅谋反,商鞅被杀。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继续商鞅的变法政策。能成为执掌军政大权的大良造,可见当时秦惠文王对公孙衍使相当信任和重用的。
公孙衍当上大良造以后,也确实为秦国做出了不少贡献。首先就是积极的谋划攻打魏国。魏国在和齐国经过马邑之战,被齐国全歼了十万大军后,已经是元气大伤,主力尽失。因此在公孙衍的进攻下,缺兵少将的魏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面对秦国强大的攻势,为了不至于被秦国灭国,魏国提出了和秦国议和。为了议和,秦国提出了割让阴晋给秦国的条件。
议和以后,不满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孙衍继续进攻魏国。公孙衍于是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占领了河西地区。本来就不是秦国对手的魏国这一下就被秦国给打趴下了。赶紧再次和秦国议和,将秦国占领的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在魏国看来,这河西地区本来就是秦国的,当年吴起打败秦国的五十万大军,占领了河西地区,如今将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自己也没什么损失。
于是秦国曾经丢失的河西地区又重新划入了秦国的版图,也使秦国打开了进军中原的门户。被秦国打怕的魏国为了不使秦国继续进攻自己,再次遭受损失甚至被灭国,于是派人携带重金前往秦国贿赂身为大良造的公孙衍。这公孙衍也是一个贪财的人,面对魏国送来的重金,不仅是眉开眼笑,乐呵呵的笑纳了。同时答应魏国,一定会说服秦王不再攻打魏国,毕竟魏国也是自己的家乡嘛。
就在公孙衍劝说秦惠文王转移目标,攻打其它地方的时候,公孙衍一生的宿命政敌张仪来到了秦国。张仪了解了秦国的情况后,就对秦惠王说:“公孙衍是个见利忘义,顾私利而忘公义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张仪告诉秦惠文王,对于当前的秦国来说,四面受敌的魏国是最好的消灭对象,公孙衍不劝说秦王趁机灭了魏国,反而劝说秦王去攻打西面的少数民族,这是在给魏国这个曾经的霸主恢复实力的机会啊。如果魏国趁机恢复了实力,那么秦国不仅会错失消灭魏国的机会,反而会被魏国反过来进攻秦国,到那时秦国就难以应付了。
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话后恍然大悟,也因此对公孙衍产生了不信任。秦惠文王起...
查看详情>>与“犀首公孙衍为何一生抗秦?除了私仇,还有较量”相关的文章
纵横家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公孙衍究竟与秦国有何仇恨
公孙衍原为魏国名将,后因刺杀秦惠文王嬴驷不成,被魏军追杀,无奈之下入秦为大良造,河西之战中斩首魏军八万。最后却又离秦归魏,联合山东诸国合纵抗秦,主张合众攻秦,败。离魏投韩,誓死攻秦。
那么,公孙衍究竟与秦国有何仇恨?使其执意反秦,虽九死其犹未悔。犀首在魏国无立身之地时,是在嬴驷的再三邀请下,来到了秦国。魏国进攻秦国河西,魏军主帅龙贾领兵。嬴驷以犀首为主将,嬴疾、嬴华为副将。河西一战,犀首屠军八万,龙贾被俘。赢驷亲迎犀首,册封犀首为秦国大良造,委以重任,以前只有商鞅得此殊荣。
按说,此时的公孙衍在秦国已经算是位极人臣,足可以慰籍平生之志了。然而,就在此时,他却已经萌生了离秦的念头,并为达成这一目的向秦惠文王推荐张仪。既然犀首公孙衍在秦国受秦王这么看重,可为什么在张仪入秦之后很快就离开了呢?
正如嬴驷在重用犀首之前就曾说过:“犀首统领大军是大才,然而此人太过重情重义,魏军主帅龙贾待其有恩,怕他顾念这些。”所以,一开始嬴驷虽然欣赏犀首的大才,但对犀首能否专心事秦感到怀疑。事实也是如此,河西之战后,公孙衍来到魏国人在咸阳开的酒肆,观满桌魏食,闻满室魏音,徒增悲伤之情。后在魏公子魏嗣与秦国士兵的争执中,更是出手相助公子嗣,杀死秦国士兵。
由此可见,公孙衍此人重视母国亲情,对自己在秦魏战争中屠魏军八万心生愧疚,也因此心灰意冷,开始有了离秦的念头。
但是,他对秦国尤其是对秦惠文王嬴驷还是有感情的,所以在离开之前极力推荐张仪,在张仪向魏国讨要河西之地成功后,才决然离秦而去。在咸阳城与张仪话别之时,公孙衍更是言辞恳切,嬴驷重用张仪,张仪主张“邦交为先,伐战为辅”,而犀首是领军之人,更重“伐战”,嬴驷也是赞成张仪的主张,他表明离去的原因是不愿和张仪同槽争食,心生龌龊。
公孙衍离开秦国之后,一直被魏国太子魏嗣看中,替魏国效力。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后来说动五国伐秦,最后因燕国半途退出,魏国随后退出,剩下三国攻秦,损兵8万,失败告终。后来说动魏齐韩三国伐秦,又因齐国退出,靠韩一国之力,惨败而终,从此隐退。
与“纵横家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公孙衍究竟与秦国有何仇恨”相关的文章
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公孙衍打秦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公孙衍乃是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师从诸子百家之纵横一派。虽然公孙衍是魏国人。但公孙衍最早出仕效力的国家却是秦国。最初公孙衍效力秦国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受到重用。因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秦国所有的目光和压力都在商鞅身上。由于商鞅的变法,秦国的国力开始迅速强大起来。但商鞅也因为变法触及了很大一部分旧权贵的利益。所以在秦惠文王继位之后,商鞅就成了安抚守旧派和其他诸国的工具。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商鞅的改革。与此同时公孙衍作为预备人才也成功上位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当时大良造属于秦国最高官职了,该职位掌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比后来的宰相权利都要高。
公孙衍掌权之后立刻就对周边的国家露出来獠牙。首先遭罪的就是公孙衍的故乡魏国。当时魏国缺兵少将粮草又缺乏。所以面对强大的秦国只能割地赔款认输投降。公孙衍之所以率先攻打魏国并不是因为和魏国有什么仇恨。公孙衍只是单纯的从秦国利益出发点考虑才决定攻打的魏国。因为魏国的河西之地是秦国和中原交流的交通要道。一直以来魏国都以河西要道来钳制秦国的发展。公孙衍就因为明白河西之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所以公孙衍才会率先拿魏国开刀。所以在魏国兵败割让阴晋之地后,魏国对于秦国的钳制力度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在此后不久公孙衍再次攻打魏国河西之地的要塞。并且完全的夺取了河西之地。魏国无奈再次把河西之地割据给了秦国。秦国正式开始和中原加强了交流沟通合作。
魏国连续两次战败后,魏王开始害怕秦国继续攻打魏国了。所以魏王花费重金贿赂了公孙衍。公孙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公孙衍游说秦惠文王劝他别再攻打魏国。而选择去侵略其他国家。原本秦惠文王对于公孙衍十分的信任。对于公孙衍的计划也言听计从。但就在这个时候,公孙衍的同门师兄弟张仪来到了秦国。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文王把张仪聘为了参谋。并且想听听张仪对于公孙衍建议的看法。张仪很清楚的告诉秦惠文王,魏国现在正是最虚弱的时候,不继续攻打魏国反而去攻打其他国家是不明智的。“趁他病要他命”。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魏国缓过气来重新壮大起来。而并不是贸然的再去树立其他敌人。秦惠文王幡然醒悟后立刻贬斥了公孙衍,而开始重用了张仪。本来拥有大好前途的公孙衍就因为接受了魏王的贿赂被贬斥,任意胡为,最后在秦国混不下去了,所以公孙衍回到了魏国为魏王效力。
公孙衍回到魏国后,开始恨起了张仪,也恨上了秦国。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
他并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处处想和张仪再比较一次。张仪宣扬连横,他就主张合纵。回到魏国的公孙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开始想方设法重新壮大魏国。首先公孙衍就联合齐国一同攻打赵国,然后共同瓜分利益壮大魏国。公孙衍初次合纵成功后,公孙衍又想把联盟搞大一些。所以为了对抗秦国,公孙衍又开始积极联合齐国和楚国约定三国共进退。但公孙衍搞得三国联合让张仪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张仪一方面威逼利诱,使得三国联盟出现...
查看详情>>与“公孙衍为什么恨秦国?公孙衍打秦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