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诸葛亮六出祁山

发布时间:2020-08-10
1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位于哪里?祁山是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部、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礼县祁山乡。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麦积区)。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郃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

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祁山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文官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师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

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后连接三间悬山顶大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祠堂左右有月门可入关羽殿院,院后为起佛殿院。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祁山位于县城东的阊江之畔,海拔237米,为县城诸山的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门于唐永泰2年(766年)建县,县名就是取祁山和阊门首尾二字,合而名之。

关于祁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飘舒若旗...

查看详情>>
2

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在军事领域有什么重要作用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对于诸葛亮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大局观,第二个就是他为了匡复汉室而五次北伐,三国演义中将他的这五次北伐统归为六出祁山,而实际上诸葛亮一共只出了两次祁山,但祁山已经成了他北伐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祁山这个地方呢,祁山在军事领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诸葛亮五次北伐,有三次走了陇西大道,一次走了散关故道,最后一次兵出斜谷。其实从他的用兵重心就可以看得出,诸葛亮的重心在西方,为什么会做出重西轻东的决策呢?

诸葛亮是一个性格比较谨慎的人,他也知道当时蜀国的兵力并不是很强,北伐魏国必须要攻击他薄弱的一面,而当时曹魏在陇西一面的兵力是最薄弱的,而且还可以拉拢当地氐、羌两个少数民族联合抗魏,这样就可以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既能保证最有效的攻击,同时也可以保证后方汉中的安全,地理位置上属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

古时候打仗,要想取胜,必须有两方面得到保证。第一充足的兵力,第二后勤保障供给。古语里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搞运输效率,最高效的就是漕运,这也是诸葛亮选择祁山的重要原因,因为祁山有水利之便!

诸葛亮如此执着地走祁山古道,就是因为这里的水运十分便利。在天水南部有一座齐寿山,它是西汉水的发源地,河流从这里出发流经天水、盐关、祁山等地,然后再向南流至石桥、江口、龙林、雷坝,随后转头,向东进入西和县、成县,抵达略阳,最后与嘉陵江并流。这也是便是诸葛出祁山所走的路线。

而嘉陵江的源头之一流经两当县、徽县,抵达略阳后,与西汉水合流,这又与散关故道相合,而且西汉水的流向和蜀汉进攻陇西的路完全吻合!而且嘉陵江和西汉水都在略阳汇合,再流向广元和甘南过来的白龙江三江合一,形成真正的意义上的嘉陵江,这样可以实现蜀中的物资通过嘉陵江水路,直接运达略阳!

两次北伐所走的路线,其实就是河流的路线,这正好证明了诸葛亮想利用漕运来解决后方补给运输问题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展开的原因。除了水利之便,祁山还有一个曹魏与蜀国多次争夺的军事要塞。

在西汉水和祁山乡之间的平坦田野之中,有一座祁山堡,这个祁山堡体型扁平,很像一艘巨大的军舰,这个地方是一个人工军事堡垒,这里在蜀汉与曹魏战场上,反复易手,双方都想充分利用的军事要塞!

祁山堡最初修建于建安年间,初叫建安城。祁山堡的入口是一扇厚实的砖制城门,两侧是裸露结构紧实的土璧!诸葛亮出祁山时,首先占据了此地,然后才发兵陇西,这个地方也成了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据点!

祁山堡的重要性,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军事要塞,还有它的地理位置!

祁山堡的地理位置相对周边较高,他的西南处,正好是当年蜀国出兵的出口,西汉水从岐山堡的南方流过,所以祁山堡同时也具备监视漕运的能力。堡垒顶部距离西汉水只有两百多米,水中的船只同样也在弓箭手的射程范围以内,即可以保护自己军队的,也可以牵制敌军。

而祁山堡的北侧是南北走向的北岐山,山的南侧离天水只有...

查看详情>>
3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怎样的?六出祁山对蜀国有什么作用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和蜀国将官制定的,他六出祁山是为了北伐中原,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先派赵云在斜谷佯攻眉县,然后他亲自带兵向祁山方向进攻,攻占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县。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中,第二次是经由散关的。诸葛亮趁着陆逊打败曹休的机会,带兵出散关,包围陈仓,攻城二十余天,但是并没有攻下城池。诸葛亮三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率军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军后,诸葛亮留兵驻守,然后回师汉中。诸葛亮四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在岐山的斜谷、子午谷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知道蜀军没有多少粮食,就凭险据守,不出战。诸葛亮使用退兵的方法引诱司马懿,司马懿非常谨慎,没有中计。但是诸葛亮在回军途中用伏兵杀死了魏国名将张郃。

诸葛亮五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沿子午谷出祁山,然后攻击魏国的上封,司马懿率兵赶来援救。诸葛亮运用木牛运输粮食,使得蜀军在山间作战的时候可以得到粮食供应。但是由于司马懿拒战,诸葛亮没有多少收获。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眉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营。但是诸葛亮由于过度操劳,在八月间去世。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诸葛亮死后,姜维带兵退回汉中。

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是三国统治时期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后代历史学家一直对于诸葛孔明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六出祁山是诸葛孔明失败了,给蜀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有人认为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曹魏政权的嚣张气焰,给蜀国带来了有利因素。

其实如果要具体分析诸葛孔明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还应该看到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的主要军事动机,当时在刘备死后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击曹魏政权,使得蜀国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得到巩固,所以这样来看六出祁山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曹魏,也打击了司马家族的嚣张气焰,使得曹魏不敢再对蜀国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点上来说,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保障了蜀国的安全。

如果从国内情况来看,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因为当时刘备刚死,国内政权不稳,而刘备的儿子刘禅又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新主人,所以诸葛孔明手下有很多将军企图造反生事,这个时候诸葛孔明六出祁山进行对外大规模的军事动作,就有利于转移国内视线,把人们的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的军事斗争,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蜀国的统治基础稳定。

其实从国外情况来看,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也收复了甘肃天水地区,在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之前,蜀国的地盘只有四川荆州益州这两个主要部分,但是诸葛孔明北伐的过程中曾经攻下天水,天水后来也成为了蜀国的合法领土,天水在古代是非常富庶的,这个地方人口众多,粮食产量也很高,所以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把天水纳入自己的范围之后,大大提高了蜀国的国力。

诸葛亮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目中是一位军事天才,也是一位具有超高军事素养的政治家,六出祁山对于诸葛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

查看详情>>
4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六出祁山吗?兴师动众无功而返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六出祁山其实只有两次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权。为了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与魏国交锋。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多次北伐魏军,路经“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他命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属甘肃)见诸葛亮的大军压境,纷纷投降。

一时关中大震,魏国上下惊恐,魏明帝曹睿连忙派名将张颌前往抵抗。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颌在街亭交战。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指挥不当,被张颌打得大败,大好的战局尽失。诸葛亮无奈之下,“挥泪斩马谡”,收兵回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诸葛亮第二次兴兵北伐

同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秦岭北麓),第二次兴兵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今陕西宝鸡),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来救。蜀军粮草用尽撤兵,却被魏国将领王双追击。诸葛亮率军一战,击退敌军,斩杀了王双。此后不久,诸葛亮派将领陈式出兵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将领郭淮救援。诸葛亮闻讯出兵支援陈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

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次兴兵北进,兵出祁山,遭遇魏军统帅司马懿的迎击。魏军知道蜀军粮草不多,于是坚守不战。蜀军用“木牛流马”运粮,无奈还是粮草不济,最终退兵。

退兵途中,诸葛亮设计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颌。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率兵北伐。蜀军十万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魏国司马懿筑营阻拦,诸葛亮也分兵屯田,做长期对峙的打算。双方相持了百余天,到了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与世长辞。

对诸葛亮两次北伐的评价

诸葛亮数次北伐大都无功而返,因此惹来后世很多争议。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不善于用兵,一味地穷兵黩武,由此造成了蜀国国力的严重消耗,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认为诸葛亮不擅长军事,作战过于保守,因此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客观来看,诸葛亮用兵偏重稳妥,习惯步步为营,而不善于出奇兵。史书记载,蜀汉大将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多次向诸葛亮请战,愿仿照汉初韩信的故事,带一支人马作为奇兵。然而诸葛亮为慎重起见。


查看详情>>
5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功绩还是败笔?诸葛亮带了多少兵力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典故通常是指诸葛亮的故事,在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出兵向北讨伐魏国,人们将这一军事行动称作是“六出祁山”。这个典故并不是出自于正史的《三国传》,而是出自小说家编写的《三国演义》,由于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大,六出祁山这一典故就被流传下来了。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六出祁山很显然失败了,但是后来的军事理论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成功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后继无人,因为战场上仅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军事指挥才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更多的后继力量。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线总指挥无人,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诸葛亮的统治时期,人才匮乏,没有涌现出优秀的作战将领,也没有人能接替诸葛亮的位置,虽然手底下几个将军都是比较能征善战的,但是魏延杨怡等几个人都没有太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能够统领大局,也不能收买人心,诸葛亮对他们不是很放心。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没有成功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后来人关心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这个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后继无人之外,还因为蜀国和魏国的客观实力差的太远。因为当时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蜀国是三个国家中比较强盛的,但是魏国的总人口达到了500万,而蜀国的总人口还不到魏国总人口的一半,所以诸葛亮能够调动的军费和兵力也是很有限的,不能够跟曹魏政权硬碰硬,诸葛亮六出祁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客观估计到形势,以卵击石。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诸葛亮自身的主观原因,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过程中曾经下达过很多没有传达到位的军事政令,诸葛亮的治理边防措施不力,使得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有粮食的时候便攻打,没有粮食的时候便会招来手下人的普遍反抗,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太得人心,没有得到大部分军事将领的支持,使得六出祁山失败的种子从一开始早已种下。

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的杰作还是败笔

诸葛亮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目中是一位军事天才,也是一位具有超...

查看详情>>
6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有原因的,六出祁山是在为蜀国续命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在整个三国时期,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例,诸葛亮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在赤壁之战中,正是诸葛亮的出现并帮助孙刘联军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自此之后,按照隆中对的方针,刘备西进益州,占领了两川和汉中的部分地区,从而顺利建立了蜀国。

但是在整个三国历史的中后期,诸葛亮却一直的在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具体到行动就是“六出祁山”,当然史书记载中,孔明在讨伐曹魏的过程中,只有两次出兵到祁山的情况。不过,本文并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主要还是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来讲。

对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不少人认为诸葛亮这是在掏空蜀国的国力,而且北伐中原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国,反倒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进程。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下《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马上叛汉附魏;第二次时,什么城池也没打下来就回去了;第三次,双方一阵乱打,各自回家;第四次,刘禅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诸葛亮只能班师回朝,不过还是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总的来看,诸葛亮的北伐中原不仅没有帮助蜀国扩大多少国土和人口。反而因为频繁出兵,征集粮草,战争损耗等原因,导致六出祁山成为了一场“只赔不赚的买卖”。以诸葛亮中国智圣的称号,自然可以看清楚的其中的道理。但是,孔明的坚持也有自己的逼不得已的苦衷。

翻开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国土范围来说,蜀国可以说是最小的。当然,国土小一点也就算了,但是考虑到蜀国主要是如今的四川地区,山地多,平原自然没有魏国和吴国那么多。在古代这个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没有肥沃的平原,不仅造成经济实力的羸弱,也会导致人口和生产力的下降。

根据史料的总结归纳:

蜀、吴、魏的人口分别约为:94万、52万、443万;

蜀、吴、魏的军队分别约为:8万、20万、50万。

也就是说,不管是人口规模还是军队数量,蜀国都是最弱小的。但是,很明显的是,诸葛亮是不允许蜀国一直弱小的,这样他也对不起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之情。于是,他需要用战争来抢夺土地和人口。由于联吴抗魏的总体方针不能破坏,南边和西边不仅土地荒凉,而且也没有什么人口。所以,他只能向着北边的魏国进军。

除了抢夺人口和土地,也有可能是女人和金银外。诸葛亮作为难得的军事天才,是希望通过六出祁山来完成蜀国对魏国的攻势防御。

由于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蜀国之于强大的魏国都应该处于防御的态势。但是,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采用保守的防御的话,由于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人口和经济只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增长。等到魏国吃饱喝足的时候,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

为此,秉承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观点,诸葛亮不仅自己六出祁山让魏国军队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进攻蜀国,而且还在死后让姜维继续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从而实现延长蜀国生存时间的目的。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只是偏安在川蜀一个地...

查看详情>>
7

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原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纯属无奈之举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诸葛亮在三国中,其智近妖,被称为“智圣”,其智力绝非我们这些平常人所能比,他又特别精于算计,你认为他会做赔本的买卖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六出祁山,纯属无奈之举,真相令人心酸呀!

关羽大意失荆州,直接丧失了蜀国争夺天下的机会。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西取益州、汉中等地,一跃成为高富帅,真正地拥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可谓是刘备的上升期。正当刘备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关羽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率军从荆州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时候刘备真正达到事业巅峰,眼看有希望一统天下。但魏国和吴国联合,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的失去,造成蜀国不仅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更要命的是失去了逐鹿中原的重要战略跳板。

刘备冲冠一怒为关羽报仇,刘备率蜀国精锐,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动了夷陵之战,攻打孙权,实则是为了夺回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但这次老司机刘备,竟然阴沟里翻船了,被初出茅庐的陆逊打败了,蜀国精锐损失殆尽,蜀国元气大伤,要不是魏国虎视眈眈,吴国见也占不到便宜了,主动讲和的话,蜀国就玩完了。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韬光养晦,准备再战。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病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前期,诸葛亮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厉兵秣马,扫清内患,好不容易才缓过来。按理说,你就继续韬光养晦呗,别浪才对,为何后来诸葛亮坚持六出祁山坚持北伐呢?

实际上,是以下两个隐情。一是北伐,一统天下是蜀国的既定目标,除此之外,为了扩展地盘,也必须要北伐。在失去荆州后,蜀国在三国中,面子最小,人口少,经济落后(当时还是落后的偏远山区,远不如曹操的北方经济发达)。一统天下是蜀国的既定目标,为了完成目标,为了蜀国的生存,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必须要对外扩张,但蜀国的西边和南边都是荒芜之地,而东边是盟友孙权,由于联吴抗魏的总体方针不能破坏,只能选择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祁山,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这就是土地、人口、财富,此消彼长,美滋滋呀!

第二原因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诸葛亮清楚地明白魏国和蜀国在整体实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采用保守的防御的话,由于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人口和经济只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增长。等到魏国吃饱喝足的时候,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为此,秉承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观点,诸葛亮不仅自己六出祁山让魏国军队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进攻蜀国,而且还在死后让姜维继续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从而实现延长蜀国生存时间的目的。还有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至少是在创造一统天下的可能和希望,否则就是坐吃等死,谈何一统天下呢?

最后,虽然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并没有北伐成功,取得多大的功绩,甚至是耗费了蜀国的国力,但正是由于不断地北伐,才延缓了蜀国的生命。特别是诸葛亮真是的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以此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值得后人钦佩!


查看详情>>
8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都是因为他过分追求完美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要说三国时期最会运筹帷幄,统兵打仗的人物有哪些,诸葛亮肯定算上一个。在当时,他不仅智谋天下无双,内政抚民也十分在行。更何况其一直奉行忠君为国之道,为人处世皆是君子作风。更有不少史学家直接评价其“乃神人也”。总而言之,诸葛亮无论是在当时的三国,还是后世的历朝历代中,都是位相当厉害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能力都超强的大人物,为何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甚至还死在了军中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用“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来评价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不足。但这也仅是道出了其中一个很浅显的问题。若要深究诸葛亮六次北伐都失败的根本原因,还要从当时的魏国和蜀汉的局势对比,以及诸葛亮六次出征的具体事件说起。

众所周知,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克定中原,可谓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他在外交上稳住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并准确抓住了曹魏新帝登基,政局不稳的绝好时机。其次,他通过数年与民的休养生息,积攒了足够的军粮和兵丁,并全面扫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隐患。第三,他抓住了叛将孟达的反复心理和其在曹魏的关键地位,成功转移了司马懿等人的注意力。在做好这三项万全的准备之后,他才正式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

在首次北伐中,由于诸葛亮准备充分,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孟达叛变,使司马懿不能左右兼顾。故而蜀汉一出汉中便势如破竹,迅速攻陷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将西凉半数之地全拿到了手中。后来司马懿平定孟达,赶到长安,诸葛亮又巧妙利用他与曹真的不合,使其不能尽全力,再加上他成功收服了名将姜维,便成功使曹魏陷入了不敢动也不能动的局面。但无奈的是,在后续的对战中,马谡因为自负,丢了街亭,终致北伐失败,诸葛亮虽挥泪斩了马谡,也不得不退兵回到了汉中。

再在后来的几次北伐当中,诸葛亮又都因为敌将的拒收不出,粮草不济等原因,陆续无功而返。直到最后一次出祁山,诸葛亮本与孙权约定与东西两方共同出兵,无奈孙权不善打仗,没过多久便大败而回。诸葛亮虽在上方谷成功困住了司马懿,差点就结束了司马氏的性命,无奈天不遂人愿,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心知再也无法引出司马懿,便又草草撤了兵。只是这次撤兵,他并未回返成都,而是继续在渭水西岸屯田,做起了长久战的准备。

司马懿知道自己用兵敌不过诸葛亮,更险些在上方谷丧命,所以无论蜀军怎么挑衅,他就是坚守不出。后来,他又从蜀军使者口中了解到了诸葛亮的作息、饮食状况,推测诸葛亮命不长久,就更加坚定坚守的战略。最终,诸葛亮因为事必躬亲,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军中,彻底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后来魏军中曾有人问司马懿如何看待诸葛亮。司马懿却也十分客观,并显露出了他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敬仰之情,直接称其为“天下奇才也”。但当有人问他诸葛亮既有如此大才,为何却又六出祁山而不胜,是不是能力不及他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却并没有因此而高兴,更连连表示自己在能力上却是比不上诸葛亮。不过他还是一语道破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全失败的根...

查看详情>>
9

诸葛亮六出祁山怎么回事?祁山对蜀汉有什么意义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三国时期最壮烈的战争,那当属北伐战争无疑。当时的蜀汉仅有益州一地,尽管综合实力都弱于曹魏东吴,但蜀汉上下有理想有担当,诸葛亮多次兴兵北伐,发誓一定要还于旧都。而诸葛亮所主导的这些北伐战争,在后世也被称为六出祁山。很多朋友都以为诸葛亮北伐都从一个叫做祁山的地方出兵,但实际却不是这样。

诸葛亮的确进行六次北伐不假,但其实仅仅只有两次出兵攻打祁山。第一次是初次北伐战争,诸葛亮趁着魏明帝刚刚继位权力不稳的时候迅速从汉中出兵祁山,然后派遣马谡占领街亭要塞,派遣大将赵云攻略祁山西边的陇西地区。蜀军因为兵贵神速以至于曹魏还没来得及反应,陇西地区三座郡城就被赵云拿下,魏明帝大惊连忙派遣司马懿到长安统兵抵御诸葛亮。

另外一次出兵祁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时候,当时他领着蜀汉将士们从祁山出发并止步于渭水河边。这一次司马懿同样命令魏军驻扎在渭水河对岸,两军就这样对峙了一百多天。期间尽管诸葛亮多次邀战,但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然后又多方派遣使者到蜀军营地试探,诸葛亮也派遣使者到魏军营地试探。最后司马懿从使者的口中得知的信息判断诸葛亮命不久矣,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后市史学家都习惯把祁山当作诸葛亮北伐的出兵点,出兵北伐既是出兵祁山。这主要是一因为祁山对于蜀汉来说至关重要。首先祁山位于汉中西北部地区,海拔很高在西边就是羌族人的以及曹魏陇西地区。尽管当时曹魏控制了陇西,但却没有控制羌族人的地盘,而且羌族人非常想占据曹魏陇西地区,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资,给自己的族人拓展生存空间。诸葛亮占据这个地方就可以对曹魏进行威慑,也可以利用羌族人的力量完成作战计划。

第二个就是占据祁山可以对关中平原形成居高临下的战略上风,要知道冷兵器时代十分看重地势要求,祁山属于崇山峻岭,而曹魏多为骑兵部队在这个地区难以发挥实力。而蜀军多为步兵和弓弩兵,占据了制高点就轻而易举射杀曹魏的军力,最大限度歼灭魏军的有生力量。而魏军假若选择强攻的话必定会付出相对于平原地区超过3倍的伤亡数量,怎么看都是蜀军占据上风。

第三个就是祁山附近还有河流,河道离蜀汉地区很近,离曹魏地区很远,方便蜀军运输粮草。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军队战力再强,假如没有足够的补给用以保障部队,他们的战斗力也不能发挥出来。特别是当粮道被截断之后,那意味着这支军队可能全军覆没。而蜀汉国土多为山地,对蜀军进行补给成本非常高。要是走漕运的话,一艘船的粮食就可以抵得上100个人力运送的粮食。不仅方便补给而且还能为蜀汉留下宝贵的人力进行别的事情。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做的每一个计划,每一项决策都有其深意。而且正因为诸葛亮的安排以及指挥,几万蜀军才能把10万魏军死死压制,把实力强于蜀汉5倍的曹魏打得节节败退。但随着诸葛亮的离世,祁山地区被曹魏彻底掌控,当姜维再次发动北伐时祁山就对蜀汉没有太大的意义了。经过后市考证,三国时期的祁山就位于目前的甘肃省礼县东部,这里原本叫做祁...

查看详情>>
10

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都发生了什么?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分别如下:

一出祁山,开始是一连串的胜利喜讯,士气高涨。为了出祁山打曹魏,诸葛亮在蜀中养兵练兵,也为这次出兵备下了军需粮草,还慷慨成词的写了千古名篇《前出师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就因为一个人是失误使得整个局势大变,那就是马谡,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自认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犯下一大错就造成了对他赏识有加的诸葛丞相的一次祁山计划,在街亭这个战略要地的守卫上出先了决策的失误,就如纸上谈兵一样,在实际战斗中的战略失误就导致了全盘劫数,马谡的失误也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在刘备弥留之际就曾提醒诸葛亮马谡不能重用,但是在一场大的战役上,一个关键性的战略要地的问题上,诸葛亮犯错误了,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局势不会因为斩了一个马谡而重新垂爱蜀军的,司马懿抓住了局势,把优势牢牢把握在了他手中。局势的变动使得诸葛亮只能用那“空城计”的险兆来为撤退做准备。局势一下由主动变为被动,人的心理上也会出现烦躁,那更容易造成失误,在对陈仓城防备情况诸葛亮又不甚明了,下令攻城,结果折二将、伤一将。诸葛亮被迫撤军,一出告败。

一出祁山失败,诸葛亮并没有放弃他的志愿,他准备多年又二出祁山,上《后出师表》表明自己“死而后已”的精神,然后他的对手不是别人,是著智谋和他不相伯仲的司马懿,在二次祁山,蜀军后备粮草跟不上的情况下,司马懿高挂免战牌,不用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高人也!他在对槽睿的奏表中就说:“臣算蜀兵行粮止有一月,利在急战。我军只宜久守……不须一月,蜀兵自走。”可怜诸葛亮在准备了那么多的时间后想一举歼灭曹魏军队的,谁知道连个面都没有见到就败了下来。在死伤惨重,粮草补给不及的情况下,诸葛亮只好退兵,二出祁山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但是诸葛亮不会那么样死心的,他的信念中有太传统的汉室思想,也有强烈的报恩思想,在得知陈仓收将赫昭病重之时趁机攻占了陈仓,进而取建威,驻兵祁山。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天不助诸葛亮,在蜀军接连的胜仗之后,诸葛亮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就如我国射击名将王义夫那样在关键时刻老是头晕头痛而和金牌擦肩而过,诸葛亮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有加之张苞战死的噩耗,使得他无心再战,蜀军不战自退。

天意如此,诸葛亮该放弃了吧?不,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他不能就这样的半途而废,他重整军队,浩浩荡荡四出祁山,一路攻城,所到之处皆打胜仗,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司马懿用的反间计,在蜀地大量散播谣言以至无能的刘禅下令让诸葛亮收兵回蜀,战场上一分钟就能风起云涌,诸葛亮回师丧失了胜利的良机。四出祁山失败。诸葛亮内心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