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张辽之死

发布时间:2020-08-06
1

张辽之死让曹操悲痛万分,张辽到底是怎么死的?

三国
张辽之死
张辽怎么死的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起初,担任雁门郡吏。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

此后,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洞察敌情而劝降昌豨。攻袁氏而转战河北。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制动平定军中谋反。进军江淮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  冲击东吴十万大军 ,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又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 ,差点活捉孙权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

猛将张辽令人闻风丧胆

在曹操阵营中,张辽算是一员猛将。合肥之战中,张辽孤立无援,还得面对孙权的十万大军。换成胆小或者能力差的武将,早就弃城逃跑,可是张辽却没有。他不甘于处于被动地位,更不愿意等待死亡。直接率领八百将士反守为攻,冲到敌人的阵营中,奔着孙权的主帅营而去。

面对张辽的突如其来,孙权手足无措,不得不乘乱逃跑。当时的张辽,所向披靡,将孙权部队打的七零八散。后来,他又带着七千人打破了孙权十万大军的包围,还差一点活捉孙权。几次下来,令孙权听到张辽的名字就害怕。

张辽投靠曹操

其实,张辽一开始并没有跟着曹操,而是与董卓吕布等人在一起。此时,他们的英勇与聪明完全没有施展的平台,白白浪费了一身的本事。直到他投靠了曹操,有了大老板的赏识,张辽才有了大放光彩的机会,成为五子良将之一。本来,如此英勇的大将,肯定会前途无量。

但是,公元222年,张辽刚刚回到驻地,就生病了。当时,曹丕听说之后,非常着急,立刻派医术最高明的太医去诊治。为了随时了解张辽的并且,每天都有很多卫士跑来跑去,使得驿站爆满。

张辽病重致死

尽管皇帝如此关心张辽,可是张辽已经年过五十,一生几乎都是在外征战,留下了太多的旧疾。在太医的诊治下,病情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这令曹丕十分着急,亲自派人将张辽接到行宫来修养。自己还亲自去探望,送御衣送御膳,只希望张辽快快好起来。

在精心调养之下,张辽的病情有些好转。他也是尽忠职守之人,病情刚有一点好转,便立刻返回驻地。可是,当时他的病情并没有痊愈,拖着体弱多病的身体,怎么可能坚持很久呢?当张辽率领将士们击退了吴将吕范的进攻之后,病情更严重,最后不治而亡。

张辽之死令曹操心痛不已

张辽病逝的消息传到曹丕那里时,他心痛不已!。给予张辽"刚侯"的谥号,由儿子继承爵位。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张辽深得曹操的信任,出生入死征战沙场。可以说,魏国江山的稳定,有张辽的一部分功劳。所以曹丕很重视张辽,会给予很多的照顾。他之所以心痛,一方面是因为张辽为曹魏的江山有巨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就是张辽死了,谁能保卫曹魏政权的稳定呢?

曹丕追念张辽...

查看详情>>
2

张辽怎么死的?张辽死后孙权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三国
张辽之死
张辽怎么死的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陈寿撰写三国志时,称他为“五子良将”。

张辽一生久经战阵,打了很多胜仗,最辉煌的时刻当然还是在逍遥津,此战打出了张辽的威名,留下了“张辽止啼”的典故和传奇。唐代曾追封64名古代名将,三国时期有只有9人入选,张辽就是其中之一,在名将云集的三国时代张辽之所以脱颖而出,逍遥津之战是主要原因。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辽回到驻地,不幸染病。曹丕听说,大为焦急,忙遣侍中刘晔带一帮太医去给他会诊,传递张辽病情的虎贲卫士,道路上往来飞马不绝。驿站为之爆满。

张辽毕竟五十多岁了,多年征战,创疾无数,这次旧病复发竟久久无法痊愈,曹丕着急上火,赶紧又派人将张辽接到行宫来养病,并乘车驾亲自前来看望,紧握张辽的手,赐以御衣,又令御厨每日送给御膳。

听闻克星死了,孙权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而曹魏的伐吴大业也因此遭受重大影响,曹丕从此不得不在东线采取了守势。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张辽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历任官职:郡吏,骑都尉,鲁相,中郎将,关内侯,裨将军,行中坚将军,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前将军,内朝官,亚于车骑、骠骑大将军。

曹操曾这样评价他: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逍遥津这个普通的地方也因张辽而显名,其旧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老城区的逍遥津公园内,园内还有张辽墓。张辽去世于江都,死后要么就地葬在江都,要么葬在了家乡或封地,不大可能葬在合肥,这个墓应该是后人为纪念他在逍遥津之战中的出色表现而修的衣冠冢。

查看详情>>
3

张辽怎么死的?如果张辽不病死可以平定江东吗

三国
张辽之死
张辽怎么死的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在魏国的建立和对外战争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中对于他的人物形象描述基本一致,深受曹操的器重,可以说张辽作谓一员将领,是非常成功的。那我们今天就以《三国志》为范本,来分析张辽在历史上有名战绩,以及张辽最后让人唏嘘不已的逝世。

首先我们再来说一说张辽之死。据《三国志》描述: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

张辽最后是病死于江都的。可惜一代虎将,一生征战无数,最后没能战死沙场反而死在了病魔的手中,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其实在张辽去世之前,他还率军击败了东吴武将吕范的进攻。以疾病之躯,仍旧能够击败敌军的进攻,直到去世之前也没忘记自己作为将领的本职工作。

如果张辽没有去世,以他的能力往小了说可以保证江南防线无虞,往大了说甚至平定江东也未可说。

毕竟当年张辽在逍遥津仅仅依靠八百人就击破了十万东吴大军,可见其能力之强大。假如曹操派一支大军交给他统领,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从而灭亡东吴。可是万事没有如果,张辽最后还是病死在了江都,让人在感叹不已的同时,也多了一丝感伤。

其次分析一下张辽征战沙场的战绩了。说起张辽,大家对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逍遥津之战。其实张辽最早的成名之战并非逍遥津之战,而是北伐袁绍时的另一场战斗:白狼山之战。可以说正是此战,奠定了张辽在曹魏势力当中的地位。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谓先锋,虏觽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当时乌桓首领踏顿一向与袁绍相交好,在袁绍兵败病死后,他的儿子袁谭,袁尚继承了他剩余的基业。可惜二人都不是可塑之才,最后被曹操击败。踏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军中原的。

显然,袁尚袁谭二人与曹操的交战只是内战而已。而把作谓外族的匈奴人踏顿引入幽州,大生杀戮,实在是不应该,从而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性质。曹操站在了正义的一方,而白狼山之战当中显然就是张辽的成名之战。

张辽在此战当中仅仅是依靠着自己率领的前锋军队,以此击破了单于踏顿的数万大军。当时曹操的后军尚未到达,张辽敢于如此发动战斗,最后取得胜利。由此可见他的有勇有谋与果敢,也成为了张辽的立威之战。此战帮助曹操平定了北方最后的隐患,构筑了曹魏的基业。

再次我们再来说一说另一个让曹操声名大振的战役,那便是和吴国的逍遥津之战。

在此战之后,张辽之名在东吴地界可止小儿夜啼。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逍遥津之战又是怎么样的呢?张辽是如何面对强大的吴国军队而取胜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志》当中对于此战的描写。据《三国志·张辽传》的描述: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要知道当时孙权率领十万人进军攻打合肥,张辽军队实力远远不如孙权,当时张辽以八百军队一路突击。杀破了十万东吴军队的围困,直接杀到孙权...

查看详情>>
4

战无不胜的张辽怎么死的?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三国
张辽之死
张辽怎么死的

按正史记载,作为浴血沙场能征善战的将军,张辽当为曹魏阵营的第一人。《三国志》将张辽列为曹魏五大将之首。王歆更赞曰:“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

张辽颇有战略眼光。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袁尚时,张辽劝谏说:“许昌,现在是天下的都会。天子(汉献帝)正居许昌,您千里北征,如果刘表派刘备偷袭,挟持了天子而号令四方,形势就危险了!”果然,曹操北征之后,刘备即向刘表建议袭许,而刘表不能用其计。但就当时形势而言,在刘表为失计,在曹操为侥幸,张辽的担心是很有见识的。

张辽在其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攻无不克,守无不固,其为将之勇力和智略皆有可观。

张辽军旅生涯最辉煌的巅峰是对孙权的合肥之战。208年,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派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余人驻合肥,并派护军薛悌送函给张辽,函署“贼至乃发”。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吴主孙权亲自率兵十万围困合肥。此间,驻守合肥的曹军仅七千余人。两军对阵,众寡悬殊。偏偏在这危急关头,曹操又亲自率兵西征在外,一时无法派遣军队来援救合肥。遇此严峻形势,对于驻守合肥的曹军来说,实在是凶多吉少。守将乐进、李典相觑无奈,猛将张辽见此拍案而起曰:“曹公今远征在外,若坐等曹公派援军来救,即便援军来到,那时吾等也早被吴军击败。现在唯一的上策,是在吴军尚立足未稳之时,主动出击,挫其锐气,方能安定众心,鼓舞士气,得以守住城池。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李典与张辽素有隔阂,然在此危急关头,闻张辽之言,便慷慨陈词曰:“此国家大事,既然将军主意已定,奋不顾身,吾等能以小私而舍弃大义乎?”于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八百人,于破晓时突杀吴阵,直战至日中乃休战,使吴军遭受重创。此战中,“(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孙权猝不及防,10万大军被逼迫退守到一片高地。后来见张辽兵少,“乃聚围辽数重”。张辽军左冲右突,勇不可当,一度与数十人杀出重围,后见自己的大部人马还在围中,又折返回阵,救出自己的部下。孙权的军队“皆披靡,无敢当者”。一场大战从清晨杀到中午,“吴人夺气”,孙权只好撤退。

后孙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当孙权与诸将行至逍遥津北时,恰为张辽侦知。辽即率步骑突然而至,甘宁与吕蒙等吴将与辽力战,凌统则率亲兵护权出围。当孙权退至逍遥津桥时,见桥南已拆、丈余无板。在此危急关头,孙权近监谷利急中生智,于孙权坐骑后猛着一鞭,使孙权借助奔马之势飞桥而过,幸免于难。此战史称张辽威震逍遥津,是三国时期魏吴相争中创下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此役后曹操大赞张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征孙权。军到合肥,曹操巡视昔日张辽作战的地方,赞叹良久。后来继位的曹丕曾评价说:“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并赞其“此亦古之召虎也。”《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召虎是与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齐名的东周大将。)

此后,张辽以征东将军之职屯兵居巢(...

查看详情>>
5

你知道丁奉是怎么杀死张辽的吗?关于张辽之死有这么简单吗

丁奉斩杀张辽
丁奉是怎么杀死张辽的
三国

你知道丁奉是怎么杀死张辽的吗?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发生在曹丕率三十万大军进犯东吴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丕、孙韶、丁奉和张辽。原文如下:

(曹)丕问左右曰:“此何故也?”近臣奏曰:“想闻陛下天兵来到,故望风逃窜耳。”丕暗笑。及至天晓,大雾迷漫,对面不见。须臾风起,雾散云收,望见江南一带皆是连城:城楼上枪刀耀日,遍城尽插旌旗号带。顷刻数次人来报:“南徐沿江一带,直至石头城,一连数百里,城郭舟车,连绵不绝,一夜成就。”曹丕大惊。原来徐盛束缚芦苇为人,尽穿青衣,执旌旗,立于假城疑楼之上。魏兵见城上许多人马,如何不胆寒?丕叹曰:“魏虽有武士千群,无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图也!”……

忽然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刺斜里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孙韶也……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魏文帝曹丕得知孙刘两家恢复联盟关系,勃然大怒,不顾大臣辛毗的反对,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进犯江东。孙权闻讯后,急招文武商议。大将徐盛献出疑兵之计,用芦苇伪装成士兵、城郭、舟车模样,布置在南徐沿江一带,直至石头城,一连数百里。此计若然奏效,令曹丕不敢贸然前进。曹丕又突然得知赵云率部直取长安的消息,心中恐慌。就在此时,东吴大军杀出,曹军惨败,名将张辽也被丁奉射伤,返回许昌后不久箭疮迸裂而亡。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鼓角齐鸣”, 意为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这次曹丕伐吴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时间是在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三国志•徐盛传》载:“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这一计策收获了奇效。曹丕隔江遥望,立即中计,以为东吴已经做好了周密的防御准备。此时,正值长江水势大涨。曹丕无奈,只好撤军回国。

那么,张辽是否如小说所言是在这场战斗中被丁奉射杀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据《三国志•张辽传》载:“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文中的“是岁”是什么时间呢?是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这个时间比小说中曹丕与孙权之战的时间还要早两年。这也就意味着曹丕被徐盛疑兵之计所迷惑而撤军时,张辽早已在两年前就去世了,他也就不可能参战,更不可能死在丁奉的箭下。

至于小说作者为什么要让张辽死于丁奉的箭下,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首先,这是作品主题的需要。在真实的历...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