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拼音查成语 成语解释
亡羊补牢的故事回顾_这个故事的感悟有什么
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亡羊补牢的故事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田七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一个农民,他有一群羊,有一天,他要准备放羊的时候,数了数羊圈里的羊,数着数着,发现少了一只,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他发现羊圈有一个地方破了个洞,这个洞旁边还有血迹,恰巧有一个邻居从旁边经过,看见了就告诉田七说:“这肯定是晚上被狼叼走了,赶紧把这个洞补上吧,小心羊还会丢的。”
但是田七没有把邻居的话听进去,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说道:“补什么补,羊丢都丢了,补了也没什么用。”
说完就去放羊去了。等他回来后,他又碰到了另一个邻居,“田七,你家羊圈破了,赶快去修缮一下吧,不然晚上狼还会来的。”
“没关系,不就一个小洞吗,不补也不会有什么的,”他还是不以为然,没听邻居的,回家了。
“唉,不听人劝,会吃亏的。”他邻居叹了口气,摇摇头,就会自己家了。
第二天,田七又要去放羊了,数了一下羊的数量,发现又少了两只羊,这才醒悟过来,开始后悔,当初要是听他们的就好了,想也没想就把洞给补上了。
“早晚会吃亏,唉。”马六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就走了。
到了第三天,到羊圈一看,羊果然没少了,他就更加的后悔了,如果他听王五和马六的话,在第二天就把羊圈补好,就不用多丢两只羊了。
这个故事有一个人生哲理,当我们做错了一件事的时候,发现了,就要及时更正过了,不要以为只是一个偶然,以后不会再遇到这种情况,一直拖着,逃避着。更不要想着,既然已经这样了,我改了有能怎么样呢?挽回也没有用了,于是干脆不改,不行动。如果你有这两种想法,你就错了,你遇到问题是用这样的心态去解决的话,你到最后将会追悔莫及。你将无法挽救自己造成的后果,只能自己硬抗,自己承担着后悔、痛苦等等的负面情绪。
所以,我们需要勇敢承认错误,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事后再来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没有勇敢一点,去跟自己的侥幸心理,悲观的心态作斗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亡羊补牢这个故事的感悟,希望每个人都有跟自己做斗争的勇气,做错了不要怕,改正就好了。
亡羊补牢的故事_从亡羊补牢到防微杜渐,走一步看多步
今天小编要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从亡羊补牢到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东汉和帝即位时只有十四岁,因为他的年小无知,还没有能力胜任国家大事,于是就由窦太后执掌政务,窦太后的哥哥窦宪是当时的大将军,这样,国家的军政大权都是在窦太后的哥哥窦宪那一波人的手上,他们无所不为,还预谋这篡夺皇位。当时有很多大臣心里都很担心,都在为汉室的天下着急。大臣司徒丁鸿就是这类人。丁鸿很有学识,对经书很有研究。
对于窦太后和他哥哥的这种行为他不能忍受,下决心要为汉室的江山除掉这一个危险。
在几年后,天空出现了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在当时被认为不祥的征兆,向皇上上书,告诉皇上,趁着窦氏兄弟的权势还没有发展壮大时,早加制止,防止后患,这样国家才会安宁。和帝本来心里就是这么想的,于是顺着这个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加升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知道自己难逃这场罪责,便纷纷自杀了。
这样就避免了一场可能要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这一篇中,他告诉我们需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如果在危机刚出现苗头的时候不去制止,就这种细小的事情很容易演变成大的危险祸事。
就好像成语故事“亡羊补牢”里的那个丢了羊的牧民一样,在羊圈出现一个洞,丢了一只羊后,别人劝他要把羊圈修缮一下,不然羊还是会丢的,但是他没有听从别人给的意见,认为羊都丢了,而且只是个小小的洞,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直到他的羊再次丢失,被狼吃掉,他才幡然醒悟,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开始补救自己的羊圈,虽然这个时候他已经有所损失,但是还好他即使补救也不会太晚。
而这个故事里面的邻居就像古代的先贤们一样,他们总是能通过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或者预判出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大祸事的发生,而这个牧民就是愚钝平庸之人,但是还好他并不傻,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后,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不像有些人即使知道也不愿意更改。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注重养生了,对于他们来说,从“亡羊补牢”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更为重要,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注意好好休息,注意天气变化来增减衣物,预防生病;而当疾病已经产生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医治,而不能讳疾忌医,耽误病情,也不能大小病都用身体硬抗,应该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将身体健康的小问题扼杀于萌芽期,这样才是善待自己。
司马相如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因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明白的人在事情发生前就预见了,聪明的人在危险还没出现的时候就避开了;灾难祸事大都隐藏在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而会突然出现在人经常忽略的地方。
人生就像下棋,从来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应该走一步,看多步,并随时应对任何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亡羊补牢的故事_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在小学课本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亡羊补牢。今天小编就要带大家看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没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没有被狼叼走了。
故事新解:
羊群们在羊圈中快乐的生活着,有一天同伴失踪了,他们便叫闹着,哭泣着,当然有的羊只是顾着吃草,有的羊还在不知所以的笑着。
它们的叫闹声引来了他们的主人小一,小一急急忙忙的把羊圈的洞给补好了,一边补洞,一边斥骂着羊群们,叫它们安静点,吵吵闹闹的烦死人了。羊群们不仅没有产生不快的情绪,反而还很兴奋,并且还对它们的主人小一有着很高的敬意。这其中不完全包括小一把羊圈补好了,而是它们看见,邻居家的羊圈和它们一样,也破了个大洞。这个发现,它们的心里别提有多爽了,很解气,谁让邻居家的羊群之前笑话我们呢!
羊群们好像已经忘了,羊圈能够补好,自己在发现后及时告诉主人是有功劳的,很自觉的让出位置供主人修缮羊圈,这也是有功劳的,但它们只是一遍又一遍的高呼小一万岁。它们从不以自己的尊贵而骄傲,但是却要去为有一个这样的主人而骄傲,真是搞不懂。
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人因为亡羊补牢而伟大,也从来没有见过,同村的羊圈都破了个窟窿,因为是小一的羊第一个丢的,小一最先把窟窿补上了他就是伟大的。
不过羊群们坚持这样的想法,整个羊圈在沸腾着,只是只有几只羊,在看着同伴失踪的方向,动也没动一下。
同村的人愚昧、恶毒、挖苦,自然既可恶,也可憎,但旁人的可恶与可憎难道就可以证明小一的明智与伟大吗?难道各个羊圈的主人还有各家的羊们不该反思,为何村里的每个羊圈都破了一个洞?那是从来就有的洞,还是一点点扩大的洞?或者有神仙施了咒语,让各个洞相继破开呢?
各个圈里的羊,对洞的兴趣看起来总是不及对邻居大。谁也说不清原因。
亡羊补牢的故事原文_可怕的是错了不改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小学三年级学过的一首寓言故事。
在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课文中的亡羊补牢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每个寓言故事他背后都会有一个人生道理,这则寓言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是个人都会犯错,不管他有多么的厉害,不管他多么的有钱,不管他多么的位高权重,他都避免不了犯错这回事。如果有一件事情我们做错了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破罐子破摔,想着反正我已经这样了,我改了,我补救了,我挽回了,又有什么用呢?不要一直拖延下去,认为这次只是偶然,下次我不会再遇见了,不会再发生这样的状况了。如果你不补救,你不改正,你不反思,你将不可能看到自己的过错,下次这种情况发生,你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再次摔倒在同一个地方。永远不可能跨出去这道坎。
错了,我们就要想办法补救,改正自己,这样你会看到自己努力的过程有多美,有多帅。在找方法,找办法挽救的同时,你会收获到自己之前没有学过的技能,它可能是一个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是面对问题的一种心态,可能是自己领域的一项专业知识,总之逃避行为和侥幸心理帮不了你,亡羊补牢才能让你收获良多。
我们可以想象下,课本故事中的人如果在第二只羊丢失的情况下他还没修缮羊圈,那么将会有第三只羊的丢失,如果他就放着那个洞不补的话,他的羊将会全部丢失,不过还好,他及时补救了,他的羊没有再被狼叼走了,他补救制止了自己的损失。
很多人做错了,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因为面子,装作一幅我错了又怎样的样子,其实这样的人比起哪些做错了大方承认错误,做出行动改正的人要讨人厌多了,人们是会更加倾向后者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件丢人的事,如果错了也不去改正,就不只是丢人那么简单的了,你不及时改正,你将会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到黑,越错越离谱,到最后都无法去弥补,造成的损失也补救不回来,到那时,你只会想着世界上为什么没有后悔药,只能在无尽的后悔中度过。
我们在看一个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看它的事件发生过程和故事的情节走向,更重要的是看其中的内涵和道理,它们往往会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反思自身,自己没有的可以注意,有的可以改正。及时亡羊补牢。
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不改。羊丢了,羊圈破了,记住要及时修缮。
亡羊补牢的故事_亡羊补牢出自于哪里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小学就学过的一个成语,那么它出自于哪里呢?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亡羊补牢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上位后,错用奸臣,导致国家的政治杂乱不堪,国家的综合实力慢慢的快要被他败完了。这时有位大臣,叫庄辛,每每想要提醒楚襄王再这样下去,迟早要完,但楚襄王只看到了眼前的舒适,只想着吃喝玩乐,把别人的话当成耳边风。有一天,庄辛忍无可忍,对楚襄王说道:“君王一味的只顾眼前的享受,不懂节制,不处理国家政事,国家早晚有一天会灭亡。”
楚襄王听后认为庄辛是在诅咒楚国,蛊惑人心,勃然大怒。对庄辛骂道:“先生是老糊涂了吗?还是说先生觉得楚国将遇到不详的事情?是在诅咒我们楚国吗?”
庄辛丝毫不慌的回答:“我是看到了这件事的必然后果,并不敢说楚国会遭遇到不详,如果说君王一定要重用宠幸这几个人,毫不节制,楚国在将来一定会灭亡的。请君王准许我到赵国避难,住一段时间,我在那看楚国未来的事态变化。”
这样,庄辛就从楚国到了赵国,居住了五个月,楚国君王楚襄王也遭到了不纳忠言的后果,秦国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被迫逃到了城阳城,在今天的河南信阳这一块。在这种时候楚襄王才想起当初庄辛所说的那一番话,于是叫人把庄辛请回来帮忙。庄辛答应了,到了城阳城后,楚襄王对他说:“是我当初没有听先生的话,现在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如今可怎么办啊,先生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回答道:“我知道有一个故事,有一家农户养了一圈羊,有一天他发现羊圈里少了一只,他并仔细查看,发现是自己的羊圈破了一个洞,在晚上狼把那只羊给叼走了。旁边的朋友邻居都叫他把羊圈补一下,修缮一下。可他却觉得羊丢都丢了,为什么还要去补,于是羊圈的那个洞还在。第二天,他又发现羊圈里的羊和昨天的数量相比,少了一只。原因还是一样,夜晚狼从哪个洞里把羊给叼走了。于是他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当初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劝告,而造成了现在的损失,于是他把羊圈补了起来,从此之后,狼进不来羊圈,羊圈里的羊也没有再少了。”
楚襄王听后明白了庄辛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向庄辛讨教补救的办法。
庄辛说:“我听说过以前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着百里的土地,却让天下繁荣昌盛,但是夏桀王和殷纣王,他们坐拥着天下,到最后也没逃过国家灭亡的下场。目前楚国的领土虽然很小,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的话,我们可以拥有数千里的土地,何止这区区的一百里?”
然后楚襄王听从庄辛的话,一步步按照他的分析战略去实行,不久楚国读过了这次的危机,收复了淮北的领土。
亡羊补牢是出自《战国策·楚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便是这样来的,如果事情出现了失误或者是错误,及时找到解决补救的办法,这件事情还是可以挽救的。所以一切事情不到最后不要放弃,一切都可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