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对诸葛亮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03
1

关于诸葛亮的负面评价有哪些?诸葛亮军事能力上史书上多有怀疑之声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要说三国中最有智谋、最为忠义的谋臣,肯定是诸葛亮莫属。司马懿虽然智谋过人,但是忠义比不上诸葛亮;郭嘉倒是既有智谋又对曹操忠心,奈何寿命太短;东吴也有周瑜、鲁肃,不过在罗贯中的演义中都不如诸葛亮。不管正史还是野史,诸葛亮都是以正面形象示人,后人也常以“武侯”尊称,但是为何历史上还是有不少关于诸葛亮的负面评价呢?尤其是在军事能力上,史书上多有怀疑之声。

我们先来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陈寿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的《三国志》是对后汉历史的真实记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是以《三国志》为基础进行改编的。陈寿曾这样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连续多年兴师动众进行北伐,最后也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诸葛亮在军事策略上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不是他所擅长的吧!

其实严格来说,这句话算不上负面评价,只是相对客观的评价,后世有“亮黑”断章取义,拿这句话黑诸葛亮,但是这句话前面还有很多正面褒扬诸葛亮的话,概述了他一生的政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建树。此外,陈寿还说了一句:“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把诸葛亮比作管仲、萧何这样的人才,只可惜生在乱世,未能实现抱负,才有了刚才那句转折“然连年动众……”,可能更多的是对于诸葛亮之才能的惋惜吧!

再来看一下曹操的孙子曹叡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魏略》当中记载,曹叡说诸葛亮:“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曹叡是直接在骂诸葛亮了,说诸葛亮是贼党,贪慕虚荣,贪污擅权。曹叡有这样的态度不难理解,连他爷爷曹操都害怕诸葛亮,更何况曹叡!面对诸葛亮的北伐,曹叡是恐惧和害怕的,尤其是诸葛亮还多次打败魏军,“亮也小子,震惊朕师”。由于曹叡和诸葛亮是对手,曹叡又自觉正统,所以对诸葛亮有如此负面评价也不难理解。

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评价诸葛亮。习凿齿的代表作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晋春秋》,在书中他这样评价诸葛亮:“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在这里,习凿齿评价的是诸葛亮用马谡的失误。习凿齿批评诸葛亮不听从先主的训诫,明明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堪大用,当个参谋可以,但是统兵打仗、镇守关隘这种活干不来。但是诸葛亮自作聪明,让马谡去守战略要地街亭,最终街亭失守,导致北伐失败,也算不上什么智者。对于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因为这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一个“硬伤”,所以说这个负面评价也是不得不承认的。

毛主席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在《党的文献》一书中,毛主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做出了中肯的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意思是说蜀汉本身就实力不济,然而却三分兵力——一个守荆州,一个守益州,一个守白帝城,而这三个地方又相距千里,根本没法遥相呼应。玩过三国群英传游戏的人都知道,就算再重要的战...

查看详情>>
2

古人和后世评价诸葛亮的一生,有赞扬也有批评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遥远的三国时代人才辈出,其中有一个人被后人传颂为智者和忠臣的化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对主公忠心耿耿,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他是谁了。

一、盛名远播,自比管仲乐毅

三国有名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相信大家都知道卧龙是谁了吧。刘备可是三顾草庐才请得动他出山相助的。他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史书记载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百年难得的人才,还常常将自己与华夏第一相管仲、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乐毅相比,他就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二、联吴抗曹,三分天下

当时东末局势动荡,208年8月,统一北方的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准备消灭刘备和孙权。后来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就主动请缨去江东面见孙权,准备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

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诸葛亮和东吴都督周瑜一起用计,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损失惨重,率军撤退退回北方,这是有名的赤壁大战。

在赤壁大战取得胜利之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集团势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在诸葛亮的主导下,刘备集团又占荆州,功益州,夺汉中。终于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继而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三、刘备托孤,实践诺言

在223年2月,刘备病重,于是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让刘禅以父待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事事亲躬,尽力辅佐刘禅,直到在北伐途中,在五丈原的军营中去世。

四、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诸葛亮从辅助刘备开始,到刘备托孤;从《隆中对》到《出师表》,一生都恪尽职守,勤政为国。诸葛亮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是兢兢业业的一生,是实践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诺言的一生,后人(其他人)更是给了不同的评价:

当代人评价诸葛亮:

“水镜先生”司马徽: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时代只有卧龙、凤雏。

刘备:我有孔明,好像鱼儿有了水(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说有了诸葛亮才有刘备的蜀国)。

孙权:丞相德威远播,我们结盟,造福两国的百姓。

司马懿: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诸葛亮是大才,但考虑多决策少,有兵无权,虽然有十万兵,我也必然能击破他)

刘备的儿子刘禅: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也就是说功勋盖世无人能敌)

后世评价诸葛亮:

西晋时史学家陈寿:治国良才,堪比管仲、萧何。但年年征战不能成功,就要考虑改变策略,他的擅长不是打战。

康熙帝: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臣,只有诸葛亮一个。

乾隆帝: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无私奉献)

曾国藩:宫中府中以及营中各事,无不由诸葛亮裁定。

孙中山:诸葛亮才能出众,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还能六出祁山去北伐,形成三国鼎立。

毛泽东:在隆中就是错误的开始,千里分兵,死后兵力分散,岂有不败。

对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许多人站...

查看详情>>
3

后人为何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诸葛亮的才能被夸大了吗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才能被夸大很多,以至于鲁迅先生评价道:“孔明之智近乎妖。”然而真实的孔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后人为何对诸葛亮的评价那么高?

诸葛亮一生最崇拜的名将是乐毅,当年乐毅率领燕军连下齐国七十二城,,险些灭掉了齐国。不过诸葛亮与乐毅相比却稍逊一筹,因为诸葛亮虽然帮助刘备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但却没有帮助刘备治理好蜀国,以至于诸葛亮去世后,蜀国迅速衰败,被诸葛亮看重的姜维,即使才华再高也无法阻挡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的《隆中对》被称为是千古名谈,按照他的策略,先去荆州立本,然后再取西川,利用西川天险不仅可以养兵百万,更能够利用地理优势北伐曹魏。可自从赤壁之战之后,格局发生了大变化,曹操由攻变守,天下形成曹孙刘三家鼎足之势,可东吴对荆州垂涎三尺,荆州经过战火之后早已满目疮痍,再也没有往日的繁华了,再刘备取了西川之后,荆州对于他们而言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初庞统曾劝过刘备放弃荆州,因为荆州已经成为了一个危险的地方,再守下去迟早会出事的,可刘备对诸葛亮深信不疑,最终发生了关羽被杀,荆州丢失的悲剧。这是诸葛亮人生的第一个大坑,而陪他一起跳坑的则是刘关张三兄弟以及蜀国的精锐,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让蜀国精锐损失殆尽,元气大伤。

在北伐期间,蜀军连年征战,早已经是筋疲力尽,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导致蜀国国库逐渐空虚,而诸葛亮不想办法养精蓄锐,恢复国力,却执意要攻打数倍强于己的魏国。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错用马谡去把守街亭,最终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退军,大军北伐无功而返,这不是在白白浪费国力吗?马谡这个人只适合当参谋,不适合当将军,刘备在临死前都交代过了,可诸葛孔明就是不听。

第四次北伐失利,诸葛亮将原因归咎于押送粮草的李严身上,同为辅政大臣,难道李严就比诸葛亮差很多吗?实际上根本不是,李严作为蜀国大臣,早已看清了连年的北伐给蜀国带来的巨大破坏,当他要求休养生息的时候,却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最终在诸葛亮的排挤之下,李严退出了蜀国的政治舞台。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确实在军事上没有什么过于出色的表现,总体来说中规中矩,但诸葛亮依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赞赏,所以他的能力被后人夸大也是正常的事情。


查看详情>>
4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细数他一生都有哪些功绩?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关于诸葛亮,人们时有贬词。人们贬诸葛亮,往往是根据两句话和一件事。这两句话,一句是陈寿的诸葛亮"用兵非其所长",另一句是鲁迅的"状其智往往似妖"。一件事是诸葛亮未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分析下来是不可行的。鲁迅的话是针对小说的写法而言的。不是评论诸葛亮。 在隆中对策,在此策中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及为刘备的划策,都是天才的英明的。

赤壁之战,诸葛亮身体力行,促成孙刘联合,大败曹操,是历史事实。这之后,诸葛亮一直坚持维护孙刘联合,从未动摇过。这是大智慧的表现。 占荆州,取西川,建蜀汉政权,是历史事实。这一切成就,都主要是诸葛亮领导策划取得的。这个成就,可以说,证明诸葛亮的才能超越了其他同时代的谋士,荆州失守,夷陵惨败,刘关张去世,蜀汉精锐尽失,后主刘禅平庸,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诸葛亮从容应对,一手抓政治,一手抓军事,在较短的时间内,医治好了战败的创伤,使蜀汉恢复了元气,暗堵如山,这也是历史事实。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正是在这生死存亡之秋,在北伐之战诸葛亮以有限兵力,屡挫曹兵,收姜维,斩王双,杀张郃,逼司马懿。创造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演义小说是在历史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讲究的是一个卖点和看点。所以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也是尽可能的按照大众喜欢的口味来进行操作。诸葛亮是被官方推崇、民间封神的人物,在人们心中,诸葛亮就是当时的顶级流量,自然是需要大书特书、无限褒奖的。

真实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样的呢? 对诸葛亮的评价大多是褒义的,这是为什么?

演义小说主要以争雄、争霸为主,在军事方面着墨较多。其实军事方面还真不是诸葛亮的强项。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没参与军事方面的讨论,而是担任外交官和后期部长的职位,入川之战,诸葛亮领兵入川有功也有劳,但功劳也和赵云、张飞差不多。诸葛亮虽七连胜,但对手只是低智商的蛮族而已,北伐之战,面对曹真、郝昭、张颌、司马懿哪个不是劲敌,哪次诸葛亮讨着了好。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交锋数次之后,也曾向曹睿指出诸葛亮军事水平的严重问题和缺陷。小编在这里说了这么多,大家也千万不要以为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就差。注意:小编想表达的只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没我们想象中那么神而已,想要在军事领域胜过诸葛亮也非一二般人能做到。诸葛亮的真实能力在于政治方面。 看看刘备死后的蜀国是什么样的?曾经四方将军(关、张、马、黄)智谋之士(法正、马良、刘巴等全部亡故,一线青年将领悉数阵亡。

荆州军区全军覆没,能打仗的竟然损失殆尽,黄权带着江北军降了、孟达携东三军叛了,南中蛮族叛变、国内士族豪强起义。各政治派系间矛盾重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而,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诸葛亮硬是凭借着出色的个人能力,力挽狂澜。重新扶起了这即将坍塌的弱小国家,试问,几人能做到...

查看详情>>
5

后世对诸葛亮给予高度评价,离不开诸葛亮身上这三个优点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的军事才干,获得后世的高度赞扬。唐肃宗时期,诸葛亮被列入“武庙十哲”之一,《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后世名人对诸葛亮军事才干做出过高度评价的,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实际上,诸葛亮时的军事能力还真不怎样,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实是不高的。他北伐五次,基本上是劳而无功。劳而无功的结果就是劳民伤财,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就算他被人津津乐道的蜀国战略规划“隆中对”,由于关羽失荆州,以及数次北伐劳而无功,也被证明是有问题的。连伟人也对“隆中对”提出质疑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剧照)

既然诸葛亮军事成就乏善可陈,军事才干比较一般,为什么他却获得后世那么多的高度评价呢?

一、诸葛亮有极高的“武德”

“武德”这次词,今天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说一个将领有“武德”,是说他打仗是为了正义而战,是说他战场上不滥杀无辜,侵扰百姓等等。但是在古代皇权社会里,对“武德”的理解不是这样的。

古代皇权社会认为,一个将领有“武德”,就是他虽然手握重兵,但是绝不拥兵自重。绝不因为手中有兵,威胁皇帝的安全。

古代的皇帝总是希望大将能够打胜仗,但又总是害怕大将手里的权力太大而不受控制,并因此造反。所以,对带兵的大将,总有很多限制。比如派遣监军,比如轮换将领,比如预授阵图等等。然而,就算这样做,也杜绝不了大将拥兵造反这样的结果。

而诸葛亮当时在蜀国可以说拥有绝对的兵权,刘禅也没有任何限制诸葛亮兵权的措施。诸葛亮但凡有那么一丝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当了蜀国的皇帝。但是,诸葛亮虽然兴兵五次北伐中原,却从来没有任何要拥兵自重的行为。这就是诸葛亮的“武德”。

唐肃宗的时候,之所以要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之中,就是因为诸葛亮极为忠诚这一点。唐肃宗也是有感而发。当初唐玄宗那么信任安禄山,可安禄山却造反了。如此一比较,可见安禄山的“武德”是极为低下的。

(马谡剧照)

二、诸葛亮为政治收敛军事才华

诸葛亮的军事才干实际上是很高的,对战争也是有很高的阅读能力的。但是,为了政治上的安定团结,他常常努力收敛自己的军事才华。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中,当马谡失街亭后,本来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再战的机会。但是,由于当初大家都对诸葛亮任用马谡为先锋,造成街亭失守这件事很不满。如果诸葛亮再打下去,将士们的怨气可能更加大。而且,像魏延这样的大将,因为没有被选为先锋,心中不满,肯定还会故意捣乱。这样一来,蜀国军队里的团结就很成问题。诸葛亮认为,保持内部的团结比打胜仗更重要。因此,他选择了退兵。

再比如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因为他不能及时把粮草送到,于是谎称没有粮草了。诸葛亮当时明知道他在说谎,可是依然按他说的,选择退兵。因为李严曾和他是刘备选定的两个辅政大臣,如果他处罚李严,肯定会有人说他争权夺利。为了团结,诸葛亮宁愿选择牺牲军事。

因...

查看详情>>
6

看看古人评价诸葛亮,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出名了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风靡,使得国人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远超其他时期。说起三国时期的名人,不说数不胜数,那也是随口就能说出几个,但是要说谁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名人,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是关羽,毕竟关羽是被尊为“武圣”的男人。

但是关羽比起三国时期的另外一人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人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了。诸葛亮的成名要比关羽早太多了,虽然关羽被神化了,但在正统祭祀中,诸葛亮比起关羽来,只高不低。因为诸葛亮是历史上极少数能同时入文庙和武庙的存在,在文庙中,诸葛亮位列西庑74先儒之一;在武庙中,诸葛亮更是位列武庙十哲前三。

那诸葛亮究竟何德何能与孙武、张良、管仲、乐毅等人齐名呢?就在三国时期而言,诸葛亮虽然用兵极为了得,但也不是排第一的存在,至少当时的周瑜要比诸葛亮略强;而论计谋,在诸葛亮之上的还有法正、郭嘉等人;论治国理政,在曹魏还有荀彧,在东吴也有张昭。但结果最出名的却只有诸葛亮,这是为何呢?这就要看看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了: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说到底,为何诸葛亮能成为三国第一名人呢,这和他辅佐刘备崛起有莫大的关系。要知道以诸葛亮的才能,完全有太多的好去处,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或者是刘表等人,都是求贤若渴的;但诸葛亮偏偏选择了刘备,为何呢?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虽然暂时落魄,但刘备却有一颗雄心,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决心,这才是诸葛亮真正在意的。

诸葛亮自幼饱读圣贤书,不愿去辅佐一个反贼;但此时的刘备实力实在是太过于弱小了,相对于各大割据势力而言,不亚于没有,因为刘备连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兵不过数千,将不到十员,仅此而已。而诸葛亮要做的是辅佐刘备去打江山,先后消灭刘表、刘璋、曹操、孙权以及西北军阀,这难度可想而知有多高,说是逆天行事也毫不为过。

但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大勇;后来诸葛亮还真的借势助刘备以迅雷之势迅速夺取了大半个荆州,接着又夺取了西川和汉中,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如果不是后来关羽贸然发动襄樊之战,导致丢了荆州的话,诸葛亮还能继续辅佐刘备北上,夺取雍凉,就真的成了当初汉高祖刘邦夺天下的形式了,这是大智。

作为一个敢与天争,而且还差点争赢了的存在,当然值得钦佩;加上诸葛亮大智大勇大忠,这样的忠臣能臣,如果后世帝王们还不赶紧把他供出来,列为臣子的表率,就太过不去了。奈何,人力有时穷,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刘备留下的底子实在太薄了,诸葛亮有心在有生之年匡扶汉室,奈何实力实在不允许。

查看详情>>
7

如何评价诸葛亮?诸葛亮真的如艺术作品中一样没有缺点吗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设坛祈祷,要风得风,果然大货把曹操的战船烧成灰烬,从而借助上天神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他还能预知天相,判断日后有雾,淡定接受周瑜的刁难,勾引曹操上套,顺利诱借十万支箭。

艺术作品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智慧超群,犹如通晓天意的神灵。如何正确看待诸葛亮?怎么客观评价他?

我们知道,小说戏剧里的诸葛亮的确犹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状诸葛之智近乎妖”的嫌疑。“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经典故事虽然被人们口口相传,但却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东西。

诚然诸葛亮的才能不一般,品行在高处,称得上一代贤臣。但是,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没有《三国演义》里描写得那么神奇,他也有自己的短板。

那么,诸葛亮的缺点是什么呢?

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人没有绝对的优点,也没有绝对的缺点,它们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侧面,或者说优缺点有转化的可能。

处事谨慎毫无疑问是诸葛亮的优点,但是他太谨慎,又为人们所诟病。

一方面,谨慎意味着细思、稳妥、冷静,往往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潜质;而另一方面,谨慎又暗含着猜疑、犹豫、胆小,往往会贻误战机,错失良机。

诸葛亮为人谨慎,处理家国大事,犹如老妇人绣花一般仔细认真,因为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蜀汉奠定了根基。但是,由于心思绵密,在魏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思前虑后,认为这个建议风险太大。小心谨慎的惯性,让他否定了魏延的策略。

《魏略》中记录了当时魏延对诸葛亮的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魏延的计划具有很大的冒险性。但是,这个奇谋一旦成功,长安归于蜀汉,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就会取得阶段性成果。魏延的奇谋很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味道,既有赌一把的豪气,更有舍我其谁的毅力。面对魏延,一向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实施起来难度很大,风险太高,他弃而不用。冒险偷袭成功的战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谁也不敢说自己打的全是胜仗。蜀汉灭亡时,邓艾率领士卒们“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虽然历尽艰辛,但终于偷渡成功,兵临成都城下。在邓艾偷渡阴平关前,没有人想到这是一条悬崖丛生、峭壁挡道的不归路,正是邓艾的大胆,冒险,魏国将蜀汉灭亡。

因为诸葛亮不予采用,魏延的胎死腹中。如果魏延的子午谷计划能够成功,三国后期的战局或许完全成为另外一种情态。蜀汉后来不得不面对强大的魏国。

诸葛亮式的自信有刚愎自用的痕迹。早在隐居期间,诸葛亮就“每自比於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的关键人物;乐毅是连破齐国七十二城的钢铁侠士。

不自信,无人生;太自信、毁一生。还没有出道的诸葛亮常常把自己看做管仲乐毅,是他自信?是他狂妄?诸葛亮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臣,他事必躬亲。任何事情都要亲自过手,是别人没能力,还是不大放心别人...

查看详情>>
8

对诸葛亮的全面评价,司马懿给出了这样两句话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东汉未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以魏国最强,蜀国最弱小。很多人都是通过看电视来了解三国,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是写的好,很多人物都被他神话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蜀国的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有这一位奇才,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虽说这么厉害,哪他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其实,诸葛亮也不是神人。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诸葛亮?

先说一下蜀国的国力,人口不足几十万,大都还是老人,连年打仗,人口匮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诸葛亮还五次北伐,举蜀汉之力,这不是找死吗?像这样能统一三国,看看历史上有哪位是这样统一的。要兵强马壮,国富民强才行。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般都从诸葛亮一方分析,却忽视了从对手曹魏一方找原因。可以把诸葛亮北伐失败归因为无法攻克两座西北小城。除了第二次北伐敌人战略放弃阴平、武都两个偏郡以外,再也没有攻占曹魏一座城池,占领一寸土地,当时的魏国可以说国力很强。

诸葛亮首出祁山,陇右地区惊恐不安,虽然诸葛亮已经把后方摆平。天水和南安两郡太守各自弃城而逃,却在陇西郡遇到了阻拦。陇西郡太守名叫游楚。游楚对大家说:“我作为太守,职责是为国家守卫城池和土地,我应该为这个郡而死。如果你们想获取富贵,“你们大家可以取下我的人头,拿着去献给蜀人!”

在游楚的带领下,顽强抵抗蜀汉军队的进攻。蜀汉军队无法破城,只能撤退。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就是平取陇右,可是陇西郡成了诸葛亮无法逾越的孤城。

在三国正史上司马懿对诸葛亮最著名的评价有两个句话,第一句,“真乃天下奇才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诸葛亮还是很厉害的,至少司马懿还是很怕他。第二句,“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说到诸葛亮虽然聪明,但不知道变通,实际上第二句话才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全面评价,无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如何厉害,都是神话了的,所以要正确对待历史。


查看详情>>
9

历史上对诸葛亮有非常高的评价,看看诸葛亮的对手是怎么评价他的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后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说,现如今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几乎是每人都读过的一本著作。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是捧刘贬曹的,小说中的蜀汉被罗贯中认为是汉室的正统继承人。

现如今看来,汉室在当时已经岌岌可危了,没有曹操保护,汉室恐怕早就灭亡了。小说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人就是诸葛亮了,在小说里面,诸葛亮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

诸葛亮在小说中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在正史中的诸葛亮如何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诸葛亮非常敬佩,小说中的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是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仍然是尽心尽力的辅佐蜀后主刘禅。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怎样的?

诸葛亮被誉为千古一相,千百年来诸葛亮被看成是后世读书人的楷模。不可否认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样的诸葛亮确实是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的诸葛亮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正史三国志中,为诸葛亮列传,诸葛亮在正史中同样厉害,但是绝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诸葛亮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圭,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小时候的诸葛亮失去了父亲,跟随叔父诸葛玄长大。长大后的诸葛亮没有选择出山,而是选择了隐居。

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体现在三个地方,分别是权术、外交、理政。这三点是后人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小说还是三国志中,都对此进行了记载。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处于弱点,不过他的权术、外交、理政,可都是非常厉害的。

诸葛亮治理蜀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东吴重新结盟。当时魏蜀吴三国争霸,这样的情况下蜀汉和东吴就处于弱势,诸葛亮主张了与东吴联合,这样一来蜀汉就可以抗衡曹魏,因此蜀汉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做法是对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普通人,不会什么奇门遁甲,也不能未卜先知。这样的诸葛亮能够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绝对是异于常人的。没有小说中的出神入化,诸葛亮能够帮助刘备建立蜀汉,这样的人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很多人物都对诸葛亮有非常高的评价。比如说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还有”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

司马懿的这段话是非常中肯的。诸葛亮谋略过人,但是缺少决断力,这样的人在军事肯定是不行的。因此诸葛亮在之后的北伐过程中,被司马懿挡在了曹魏的长城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有这样的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样的评价可是非常客观的,陈寿认为诸葛亮是治世之良才,是同管仲、乐毅不相上下的人,其次诸葛亮连年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军事上的临机应变、用兵策略,不是诸葛亮的长处所在。

查看详情>>
10

历代皇帝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备受推崇,赞美之词不绝如缕

三国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评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诗人杜甫的几句诗,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后人对一代贤相诸葛亮的敬仰与追思之情。在历代大臣中,能像诸葛亮这样,在死后千百年间,一直广受后人推崇的人物,委实是屈指可数。民间百姓提起诸葛亮,无不津津乐道把他视为智慧的化身,和近乎无所不能的“神人”。

即使是高居九重之尊的皇帝,绝大部分人都对诸葛亮也是赞不绝口,对于其才能和德行,都给予充分肯定,把诸葛亮视为人臣典范,希望臣下都以诸葛亮为榜样,做个尽忠职守、德才兼备的完人。皇帝们推崇诸葛亮,别有一番深意。老百姓喜欢诸葛亮,更多的是被他的聪明才智所吸引,而帝王们则是看中了诸葛亮无比的忠诚度,故此才会对他大加褒扬。

很多皇帝都曾对诸葛亮留下过赞美之词。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第一任领导汉昭烈帝刘备,赞扬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认为他比曹魏皇帝厉害十倍。蜀汉第二代皇帝刘禅说过:“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吴国皇帝孙权说过,诸葛亮“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

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也说:“使我得此人以辅,岂有今日之劳!”。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大化”,“非至公能如是乎!”清太祖努尔哈赤说,诸葛亮“斯于臣职为无负耳”。康熙皇帝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一向挑剔苛刻的乾隆,对诸葛亮评价最高,称他是“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

八个皇帝都对诸葛亮满口称赞,可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还有一个皇帝却对诸葛亮无比仇视,并且出言不逊,到了痛骂的程度。此人就是魏国皇帝曹叡,曹操之孙,曹丕之子。在曹魏的几任皇帝中,曹叡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他在任十二年之间,魏国正值多事之秋,但这个年轻人却沉着冷静,挫败了诸葛亮和孙权的几次大举进攻,野心勃勃的司马懿在他手下,也规规矩矩不敢翘尾巴。

他在位期间,正好赶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高峰期,两人是名副其实的死对头。诸葛亮给曹叡没少找麻烦,因此曹叡对诸葛亮没有好感,也属情理之中。曹叡曾经评价过诸葛亮一番,借机发泄对诸葛亮的仇恨情绪,对诸葛亮痛加贬损,有的话几乎成了骂街。不过细细分析一番,曹叡说的话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说的还挺在理。

《魏略》的《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一文中,记载了魏明帝曹叡对诸葛亮的一番评价。他首先说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言辞恶毒纯属骂街。但接下来他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他的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说诸葛亮专权擅政,“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巴蜀将吏士民,诸为亮所劫迫”,言外之意说他大权独揽架空刘禅,成了蜀汉无冕之王。第二点则是指责诸葛亮穷兵黩武,为成全个人功名,而兴师动众挑起战争,“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结果搞得老百姓生灵涂炭。

曹叡这两个观点,还真是说到了点子上。《三国志》记载,在刘禅在位期间,“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