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唐朝的一首送别诗,一首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写一首
今天小编要讲的是唐朝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一首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写一首。
唐诗宋词之所以在我国文学界的地位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需要用简短的语言,就能生动地描绘一个意蕴深远的情景、就能表达诗人内心当时复杂的心情与情感、就能道尽在文字本后所蕴含的那无穷无尽的意味。
在之前的很多诗词中,小赫赫最喜欢用“寥寥数语”、“短短七个字”等来展示诗词的这一魅力。比如王维的那首经典的田园诗《田园乐七首·其六》中就只用了几个字即勾勒出了一派盎然恬静的田园生活: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李清照在她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中也用那寥寥的一笔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与不舍: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赘述,很多读者想必比小赫赫更了解诗词的这一特点。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一首诗就是出自于自诩“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之手。他用短短四句话20个字充分展现了诗词在表达方面的特点,使得汉字的底蕴更加深厚。
这一首唐诗是《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与张旭一样,同时唐朝著名诗人,他们都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而刘长卿更是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他的一生坎坷不顺,诗词也以山水诗为主,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在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兴衰的对比,将自己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而这首诗时刘长卿诗文中比较罕见的一首送别诗,从题目中的“重送”就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之所以叫“重送”是因为在这之前刘长卿曾经作过一首题目一样的送别诗,只不过当时的那首诗时五言律诗而已。
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
汉节同归阙,江帆共逐臣。
猿愁歧路晚,梅作异方春。
知己酂侯在,应怜脱粟人。
重送并不是送了两次,而是写一首送别诗无法表达此刻刘长卿对友人裴郎中的不舍,遂有了今天的这首《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这两人是一起被贬至鄂州(今湖北武昌)的,但是此时的裴郎中却再次遭到贬谪。曾经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就要离自己而去,此地空余一个只能思念朋友的人在这里,两人的情深意切也随着那诗中的孤舟而渐行渐远,读后真真地令人痛惜与伤感。
首句
黄昏时分,两岸的猿声已经逐渐悲凉了起来,面对着日沉暮色还有这苍茫无尽的江水,在江边送人的人们已经逐渐散去,而我还在此处不肯离去,远远地望着那飘在江水上的船,它为何不能将我的思念一起带走呢,而是自顾自地流着?
前两句突显汉字与唐诗的特点,简短但足以说明问题——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可谓是不能够在清楚了。
时间:暮(黄昏);地点:江头;事件:客散(送行)
但是,开头这短短的七个字不仅交代了以上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将整首诗的基调描绘了出来——暗淡的、悲凉的(猿啼:猿猴阵阵悲鸣,更让这个淡色的离别场景平添了几分冷色调),这样的意境与基调为后文的感情迸发奠定了基础。可谓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个字是可替换的。...
查看详情>>与“唐朝的一首送别诗,一首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写一首”相关的文章
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
今天小编要说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读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唐朝的诗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其实并不多,一部《全唐诗》也只不过区区四万九千多首,要知道宋朝的陆游一个人就写了三万多首,另外的乾隆皇帝更多足足有四万多首。不过数量并不代表什么,优秀的诗人哪怕只有一首诗流传于世,那同样是名垂青史,让后人能够记住;譬如崔郊只有一首《赠去婢》,但是同样在唐朝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再譬如南宋诗人志南也只有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流传于世,可是他们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
一位优秀的诗人并不在于作品的数量,而是作品的质量,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还有一位唐朝诗人,他一生也只六首诗流传于世,那就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提起这位诗人相信大部分的读者都不会陌生,他的一首《登鹳雀楼》,可谓是脍炙人口,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王之涣虽然只有六首诗,但是每一首都是经典,除了《登鹳雀楼》之外,另一首五言绝句《送别》,那也是难得的佳作,整首诗用词讲究,情感细腻,写得也是极为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无限的忧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不容错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而诗人也正是把骨子里的悲痛之苦,还有送别时的无奈,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忧愁。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古人与朋友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其实也最是令人感动,彼此之间真诚相待,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当另一位要离开时,他们就会依依不舍,于是会写诗赠送给对方,无非是给对方留个念想。再说古代不像我们今天,交通和科技都很发达,我们现在出门已经是用小时来计算,可是古人不一样,他们出门是用年,或者是用月来计算,往往离开了之后,那么就再难相见。
王之涣,字季凌,今天山西人氏,盛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自成一派,写得也是很有韵味,在这首《送别》一诗中,他正是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骨子里的忧愁,还有送别之时的无奈,开篇的两句,那就写得很是伤感,“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春风之中那远处一排一排的杨柳在风中左右摇曳,沿着那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这两句是着重点是突出时间和地点,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
最后两句又是直抒胸臆,没有任何的过渡,但是却写得很深刻,让这一首送别诗更具有感染力,“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最近宽攀折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可能是要分别的人太多了。古人在送别时也喜欢折下柳枝赠送对方,这也是一种习俗,而诗人正是有感而发,于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写下了这么一首送别之作,每一句都感人肺腑,还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王之涣的作品尽管并不是很多,可是每一首都是经典,写得也很细腻,在这首《送别》中,他正是以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来描写,从而让这首诗显得无比伤感,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这样的作品其实是最能够打动我们。唐诗里面这一类型的题材也很多,不过这首诗写得更为简练,也更具有感染力,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可是字字忧愁,每一句都有一种...
查看详情>>与“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相关的文章
经典的送别诗词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别有那么诗情画意
经典的送别诗词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别有那么诗情画意。
诗词之所以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它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人的一生中有过无数次的送别,在每一次“珍重,再见”之后,总是期待着下一次再见。也许是转头的瞬间,也许是举手摇别的那一刻,刹那间,所有的情感达到高潮,并随着眼泪迸发出来。即便不舍,也只能随他而去,我们始终阻止不了离别的到来,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说一句“再见”!
在唐诗中,送别诗占了很大的比例。不是说唐朝的人常常分别,而是唐朝的诗人在把握分别的情绪时,拿捏得十分到位!流传下来的送别诗,都是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的共性细节,然后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所以每一首经典的送别诗,都是那样的扣人心弦,读起来总有淡淡的忧伤。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唐·白居易《南浦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才是迎来送别的高潮。
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可他依旧频频回过头来相看。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的“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人最后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其实诗人他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这里不仅是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就如诗人对友人的感情般,不可等闲视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这句诗,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分别之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一思想,不仅道出了彼此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而且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即使相隔千里,我们的心意还是相通的,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这句诗看似只写行者,未写送者,却不知友人离去的背影,是诗人久久伫立,目送着友人渐行渐远的结局。可以想象到,此时诗人目光中的依依不舍,该是有多么深邃!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而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诗人希望友人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诗人的情况,就这样告诉他们:他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查看详情>>与“经典的送别诗词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别有那么诗情画意”相关的文章
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前两首课本里有,后一首你绝对想不到
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前两首课本里有,后一首你绝对想不到。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经典,一直以来,不仅向我们讲述着先人们的生活,更向我们述说着先人们的心绪。而就在这数无可数的诗词乐章之中,有一种诗词,一直以来寄托着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也炙烤着读者的内心。这就是——送别诗。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很多的送别诗。
脍炙人口的有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这四句简单直白的诗,不仅展现出了汪伦的热情,李白的真挚,汪李二人之间友谊的深厚,更为我们刻画了一幅生动活泼的送别图:将走之际,老朋友突然出现在身后。虽无所雕饰,却感人至深。
除李白的《赠汪伦》之外,高适的《别董大》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赠汪伦》不同,《别董大》的关注点不只是送的人和别的人的友谊之深。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直说自己和董大的友情如何,有多么多么深厚,而是说,从此一别,你要奔赴更好的前程,不要对未来太过忧虑,你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通过写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来间接倾述两人之间友谊之深。正是因为是至交好友,知音知己,所以才能吐露出如此真挚的祝福。
《赠汪伦》和《别董大》分别从送者和别者两个角度来讲述了两段有关送别的故事,倾述了两种送别之情。
《赠汪伦》一诗中,李白是被送者,汪伦是送者。诗是以被送之人的角度来写的,诗人李白看到前来送别自己的好友汪伦,感佩送别之人的深情始有此作。
而《别董大》一诗则是以送别者的角度来写的,诗人高适是送者,友人董大则是被送者。诗人看到即将远行的友人,心头既有恋恋不舍之情,又有对友人的祝福与抚慰。
而在“诗中之诗”的“诗三百”中,亦有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燕燕
国风邶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首《燕燕》颇有缘故。多数解诗人认为这是庄姜送别卫桓公之生母戴妫之作。
诗以燕子起兴,通过燕子的“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上下其音”,既写出了被送者的渐行渐远,更突出了送别者眷眷难分的惜别之情。就像燕子盘旋在空中,送者与被送者依依伤别的场面好像就这样刻画于我们眼前。
末章送别者写被送者的性格温柔,为人和顺,善良谨慎,通过回忆友人的这些优良品质,使不舍之情被烘托的更加炽热。
难怪王士禛会认为,此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由此也可见,此诗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与“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前两首课本里有,后一首你绝对想不到”相关的文章
唐朝的那些送别诗,这两首你都学过
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具艺术美,格律美,韵律美的文学体裁,早在我们从上学开始,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接触了很多的唐诗,那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唐朝的那些送别诗,这两首你都学过,一起来看一下吧。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出自大家都很熟悉,才华横溢,冠绝古今的唐代被人称之为诗仙的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李白虽然在诗坛上负有盛名,但在朝堂之上却不受重用,最后受人排挤以致丢了官职。郁闷的李白眼看着曾经到手的理想就这样在自己面前灰飞烟灭,只好收拾一下心情继续自己从事一生的“驴友”生涯,再次开始穷游全国各地。
这首诗作于李白乘船离去,汪伦为他送行之时。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当时的汪伦仰慕李白已久,但又苦于没有什么认识的机会。而李白一生酷爱饮酒,喜好游历,于是汪伦给李白寄去一封信,信上称他那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李白看后欣然前往,但去了之后并没见到汪伦所说的这些。心生奇怪。汪伦告诉李白“十里桃花”是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是万氏开的一家酒楼,为了能见自己偶像一面,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
李白听后却并没有生气,反而豪爽大度的哈哈大笑,后来又留在汪伦处与汪伦饮酒游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李白离开的当天,汪伦借口没有上船去送李白,李白心中疑虑,也不免有些伤感。就在船即将离岸的时候,忽然传来了当地嘹亮的民歌声,一排排的村民聚集在岸边,踏着拍子,唱着民歌为李白送行。李白为汪伦的苦心所感动,于是写下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出自在少年时期就极负盛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便能作文章,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在当地被称为“神童”。十六岁便进入沛王府做官,人生得意。
王勃在沛王府担任修撰时,他的朋友杜少府即将离开长安到蜀州赴任。王勃在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王勃通过运用作诗的“工对”中的“地名对”,点名了送别之地以及友人将要到达的地方。也通过第一句描写长安的城池楼阁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所拱卫,表现出了长安城的气势雄伟。“五津”即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五津泛指“蜀川”。诗人用“风烟”,“望”等字眼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接起来。
诗人想要通过“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二句来告诉友人:你即将离去,但我和你一样悲伤,我们都是一群寄居外地,遥望故乡的异乡人”。来让友人的心情能够有所好转。第一句已隐隐有离别的悲伤情绪,但诗人通过第二句将这离别之情更加重了一层,读来无比温婉凄恻。
虽然离别不去难过很难,但诗人还是想要老友不要因此而伤心颓唐,所以一反前两句的忧伤凄恻的语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豪迈的千古名句来告诉友人:...
查看详情>>与“唐朝的那些送别诗,这两首你都学过”相关的文章
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沈子归江东》赏析,诗人用什么比喻相思之情?
读王维的诗,就如嗅茶的芬芳,很容易被它清新自然的余韵所陶醉。这和王维多年与山水相伴的隐逸生活不无关系。他写的送别诗,婉转含蓄,意境高远,将宏大的场景巧妙而贴切的与挚真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
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代: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这首《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归江东》的写作时间是从王维的经历中分析出的,应该是他740年前后在长江上游送好友沈子福所作,而沈子福何人,无以考证。
题目中的“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过九江之后向东北方向流去,所以长江中下游被称作江东地区。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这两句中的渡头,就是渡口。行客,指来往的旅客。罟师,指的是船夫,划船的人。临圻,指友人将要去的地方,圻,指曲岸。
杨柳一词,点明了诗人送友的季节,杨柳依依,柳絮飘飞,渡口行人稀少,船夫摇着船桨一直划向了临沂的方向。诗人站在岸边,一直眺望着船行的方向,直至船行河流拐弯处不见踪迹。诗人还原了送别的现场,只字没有提及内心的惜别之情,但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的黯然神伤。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相思,在这里指对友人的思念。江,指大江,今天指长江。
这两句是全诗最独特的地方。意指,友人行走的水路两岸,山花烂漫,春光明媚,对好友的思念有若两岸无边的春色,一直陪伴着他回到江东。诗人把自己对朋友的难舍之情,非常巧妙的比作袅袅不绝的春色,可谓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送别诗中的思念,总会带有一丝惆怅与伤感,谁人能不动真情,而以王维的这种方式来比喻这种相思之情,却是并不多见,长至无际的江岸,两侧是浓浓的春色,这便是诗人对友人的真挚之情,自然贴切,又别有新意。
与“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沈子归江东》赏析,诗人用什么比喻相思之情?”相关的文章
温庭筠著名的一首诗《送人东游》赏析,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
古诗词中经常将地名融入其中,既显示出明确的地域特征,也表达出诗人的深情,比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还有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都抒发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唐诗中还经常用三字的地名,如杜甫的“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全句皆用实字,上句言故里,下句言客居,虽实写而各有寓意。作者将地名连接起来,未用虚字,但依然感觉浑然一体。下面介绍温庭筠的一首五律,精彩纷呈,不亚于诗佛王维的意境。
送人东游
唐代: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字飞卿,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少有天赋,文思敏捷。但是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于是屡试不第,终身潦倒。温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温庭筠50岁时被贬为湖北的一个小县尉,有一次他送别友人,心情复杂,于是便临别赠言。
开篇就显出慷慨激昂,“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落叶枯黄、荒戍凄凉,友人虽然即将远行,却意气昂扬,情绪毫不低沉。
这样的情绪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前途一片光明,此去即将建功立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对方不愿让送别的场面太凄凉,于是故作精神振奋。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令读者感到好奇,于是就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诗人却并没有点破玄机,接下来开始描写周围的环境,“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汉阳渡是非常繁忙的渡口,而郢门山则与其相距千里之遥,诗人不可能分身,所以颔联是互文,统指荆山楚水。
诗人描绘了一幅辽阔雄奇的画面,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以此为友人壮行色,可谓描画生动。
朋友就要远行,无论是前途辉煌,还是道路漫长,都不会一帆风顺。颈联中诗人悬想对方在路途中的情况,“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一叶偏舟即将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亲友们大概正望眼欲穿,期盼着他早点归来。“几人、孤棹”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化用了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诗句,极其富有意境。
诗人最后希望与朋友早日相逢,把酒言欢,“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至此我们终于知道,这位朋友并不是前程似锦,所以之前的“浩然离故关”,也是难能可贵,则诗人依依惜别也更充满真情。
纵览温庭筠的这首诗,情景交融,貌似悲凉而不低沉。颔联尤其描写精彩,“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雄健而高浑。作者用地名而兼写风景,后面三字皆实字。
汉阳为江汉合流之处,急浪排空,天风浩荡,故以高风状之,见出江天壮阔。对句形容江上行客,清晓扬帆,而江上看山,以晓色为佳,旭日照之,青紫百态,自汉江眺望郢门山色,以初日状之,尽显妖娆。
诗人王维在《送方城韦明府》中也曾有“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以高鸟写长淮之阔远,以平芜写郢城之苍茫。温庭筠似乎受到了他的启发,但绝不是照搬,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
温庭筠的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
查看详情>>与“温庭筠著名的一首诗《送人东游》赏析,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相关的文章
陈子昂著名的送别诗《送魏大从军》,这首诗不见儿女情长,没有悲切
人生之路漫长,知己之间却又聚少离多。送别的时候总是愁绪满怀,离别之后更是感到寂寞难耐。你轻轻地挥手,一骑绝尘;我慢慢地回味,两行热泪。你像天空中的雄鹰,越飞越远;我似你抛出的缆绳,友情一直牢记心中。唐代一位诗人写了一首送别诗,心中就充满了这样的感受。
送魏大从军
唐代: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提到初唐的诗人,怎么也绕不开的才子就是陈子昂。他少年时就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不仅精通武艺,而且24岁就中了进士。在同辈的眼里,他是佼佼者;在对手的心中,却是必须除去的肉中刺。被贬之后,陈子昂孤独苦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的才情感动读者,他的感慨却穿透历史,千年之后,依然扑面而至。
此诗作于武则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陈子昂的诗歌苍健有力、寓意深远,可是他的才华却遭人嫉恨,若不是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人会了解这位杰出的才子。他也曾希望脱颖而出,大展宏图。虽然”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但诗人终究还是只留下一声长叹。
这首送别诗不见儿女情长,也没有凄苦悲切,诗人言辞激越,鼓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前两句读罢令人震撼,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无比激动的心情。诗人以汉代唐,“匈奴”指入侵的敌人,“魏绛”是春秋时晋国的名将,这里指作者的朋友魏大,很显然诗人是鼓励朋友能像他那样留名青史。
接下来两句表达出作者的一些怅惘之情,“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彼此就要分别于繁华的长安,心里总不免有些感慨。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执手相约沙场建功。“三河道”在这里指代送别地点长安,“六郡雄”指汉武帝时的名将赵充国,这两句对仗工整,气势恢宏,令人动容。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想象魏大将要从军地点的场景。雁山横亘、狐塞高耸,组成了一个保卫长安皇都与内地的天然屏障。作者在这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并反复推敲地使用了“横”与“接”两个字,意味着魏大此行任务的重大和光荣,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殷切期望。
结尾处陈子昂更是希望友人能不负期望,早奏凯歌还。“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此处依然用典。东汉车骑将军窦宪曾经立下卓越的战功,他率军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并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诗人痛惜自己不能亲自在沙场建功,便对魏大寄予了无限期待之情。
陈子昂送朋友从军,这首诗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读完久久不能平静。陈子昂作为初唐的一位豪杰,曾经“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希望能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国家效力,但又不遇明主,壮志难酬,终于感叹“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不能为国戍轮台,长使英雄泪占襟,也让千年之后的读者唏嘘不已。
与“陈子昂著名的送别诗《送魏大从军》,这首诗不见儿女情长,没有悲切”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的一首著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诗中掺杂了诗人什么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创作于742年,当时的王昌龄正顺道与辛渐一起赶往江宁赴任,诗中提到的辛渐是他的朋友,在赴任的路途中王昌龄会陪他的朋友路过润州,然后他们会在润州这个地方分开,以后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满满的离别之情涌上心头,随后诗人便写下了这首充满思念友情的千古名诗。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第二天清晨两人在江边离别时的情景,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伤心之情。人伤心难过的时候,外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其感到伤心难过,面对外面洒落在大地上的小雨,也不禁让诗人有感而发。清晨,当诗人送别朋友之时,感觉自己就像楚山一样的孤独寂寞。
当你回到洛阳的时候,故乡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时,请你转告他们:我的心永远像一颗珍藏在玉壶当中的冰,依然保持着晶莹纯洁。"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就是全文的核心,"冰心"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清正廉洁,也暗示了诗人想对朋友表达一种即使你不在我身边,但是我对你的心永远都不会变的情感。诗人冰心的名字也取自于此。
王昌龄是一位伟大的唐朝诗人,虽然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有目共睹,但是在朝廷上的他却不尽人意。王昌龄的性情豪放、不拘小节,也因此被朝廷中的一些小人诬告陷害,被贬到岭南,从岭南回来后又被分配到江宁,幸好一路上都有辛渐的陪伴。
这首诗也是他被贬后,在江边送别友人时所写的,诗中也因此掺杂了诗人多方面的情感,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悲伤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诗人在遭受打击后的愤怒,以及被贬江宁的孤独。全诗也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虽然被贬,但是自己依然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
早年的王昌龄家境贫寒,一家人主要靠农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但是他从小便勤奋好学,30岁就进士及第,于是便带着满腔的热血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相继改任了很多职位。王昌龄的诗现存达181首,主要的题材就是本文所写的离别诗,他创作的诗质量都很高,千百年来从不缺乏读者,也是现如今各大诗歌研究者争相报道的对象。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是唐诗中比较常见的诗歌题材。这首送别诗构思新颖、条理清晰,作者依托外面连绵的小雨,衬托出对朋友的离情之情,反而重点的体现了自己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优良品德。诗人眼中的友情也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暗示着我们也要用心地对待自己的朋友,用心呵护,才会天长地久。
辛渐即将离去,此时王昌龄的心中总有那么一丝丝的牵挂,不知身处异地的朋友是否也想念着自己,在这悲伤的日子里,祝愿我们的友情愈久愈浓,留守江宁诗诗人一定会像玉壶中的冰那样纯洁、无暇。
与“王昌龄的一首著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诗中掺杂了诗人什么情感?”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的著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初心
中国人历来厌倦战争、爱好和平,但面对强敌入侵的时候,中国人也从来不胆怯,不怕死。在初唐、盛唐尚武精神和崇尚军功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王昌龄从青年时代就充满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王昌龄是一名优秀的边塞诗人,他生于唐朝,因擅长写七绝诗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他出身贫寒,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角色转化,他当过农民,种过地,也到过嵩山学过道,他怀揣着梦想出征边塞,也高中进士当过校书郎,他出生在繁盛的大唐,他有着爱国的梦想和远大的抱负,他渴望建功立业,自愿前去边塞保卫边疆。他在大漠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日子虽然艰辛,却锻炼了他的意志。大漠与风沙,战争与死亡,造就了历史上这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诗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第二类是赠友人系列,这都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戍守边塞是他最斗志昂扬的时光, 与朋友的友谊也是他一生最看重的情谊。特别是王昌龄的送别诗,不仅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也会借助送别表明自己的志向,展现自己始终不变的初心,最有名的当属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题中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就是王昌龄送别朋友时所写的一首赠别诗。
诗的开篇先写气氛,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天地,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展现了高远壮阔的境界。朋友即将远行,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就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指自然无为的心。诗人想要表达思念,不仅仅是对友人的,而是对故乡亲人的集体思念。从清澈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让他带去自己的思念,以表达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份赤诚之心,是他在遭遇数次贬谪和流放之后依旧不忘的初心。这就是王昌龄,也许生活并没有给他想要的生活,甚至让他承受了太多的挫折和苦难,但却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初心。
可惜的是王昌龄,在他五十八岁这年,辞官返乡途中遭遇了不幸,他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几个月后,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以贻误战机罪,将闾丘晓处斩,行刑前,闾丘晓曾以家中仍有母亲需要赡养为由恳求张镐手下留情,张镐问他:“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可怜的王昌龄死的时候,他的母亲还在苦苦等他回家。王昌龄的死,让他的朋友们心痛,虽然他在岁月的洗礼下,早已不是那个斗志昂扬的塞外少年, 但是他却一生都是那个胸襟开阔“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初心不忘,这就是王昌龄最好的人生总结。
与“王昌龄的著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初心”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