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唐朝的一首送别诗,一首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写一首
今天小编要讲的是唐朝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一首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写一首。
唐诗宋词之所以在我国文学界的地位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需要用简短的语言,就能生动地描绘一个意蕴深远的情景、就能表达诗人内心当时复杂的心情与情感、就能道尽在文字本后所蕴含的那无穷无尽的意味。
在之前的很多诗词中,小赫赫最喜欢用“寥寥数语”、“短短七个字”等来展示诗词的这一魅力。比如王维的那首经典的田园诗《田园乐七首·其六》中就只用了几个字即勾勒出了一派盎然恬静的田园生活: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李清照在她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中也用那寥寥的一笔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与不舍: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赘述,很多读者想必比小赫赫更了解诗词的这一特点。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一首诗就是出自于自诩“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之手。他用短短四句话20个字充分展现了诗词在表达方面的特点,使得汉字的底蕴更加深厚。
这一首唐诗是《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与张旭一样,同时唐朝著名诗人,他们都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而刘长卿更是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他的一生坎坷不顺,诗词也以山水诗为主,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在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兴衰的对比,将自己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而这首诗时刘长卿诗文中比较罕见的一首送别诗,从题目中的“重送”就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之所以叫“重送”是因为在这之前刘长卿曾经作过一首题目一样的送别诗,只不过当时的那首诗时五言律诗而已。
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
汉节同归阙,江帆共逐臣。
猿愁歧路晚,梅作异方春。
知己酂侯在,应怜脱粟人。
重送并不是送了两次,而是写一首送别诗无法表达此刻刘长卿对友人裴郎中的不舍,遂有了今天的这首《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这两人是一起被贬至鄂州(今湖北武昌)的,但是此时的裴郎中却再次遭到贬谪。曾经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就要离自己而去,此地空余一个只能思念朋友的人在这里,两人的情深意切也随着那诗中的孤舟而渐行渐远,读后真真地令人痛惜与伤感。
首句
黄昏时分,两岸的猿声已经逐渐悲凉了起来,面对着日沉暮色还有这苍茫无尽的江水,在江边送人的人们已经逐渐散去,而我还在此处不肯离去,远远地望着那飘在江水上的船,它为何不能将我的思念一起带走呢,而是自顾自地流着?
前两句突显汉字与唐诗的特点,简短但足以说明问题——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可谓是不能够在清楚了。
时间:暮(黄昏);地点:江头;事件:客散(送行)
但是,开头这短短的七个字不仅交代了以上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将整首诗的基调描绘了出来——暗淡的、悲凉的(猿啼:猿猴阵阵悲鸣,更让这个淡色的离别场景平添了几分冷色调),这样的意境与基调为后文的感情迸发奠定了基础。可谓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个字是可替换的。...
查看详情>>与“唐朝的一首送别诗,一首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不舍,于是在写一首”相关的文章
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
今天小编要说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读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唐朝的诗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其实并不多,一部《全唐诗》也只不过区区四万九千多首,要知道宋朝的陆游一个人就写了三万多首,另外的乾隆皇帝更多足足有四万多首。不过数量并不代表什么,优秀的诗人哪怕只有一首诗流传于世,那同样是名垂青史,让后人能够记住;譬如崔郊只有一首《赠去婢》,但是同样在唐朝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再譬如南宋诗人志南也只有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流传于世,可是他们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
一位优秀的诗人并不在于作品的数量,而是作品的质量,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还有一位唐朝诗人,他一生也只六首诗流传于世,那就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提起这位诗人相信大部分的读者都不会陌生,他的一首《登鹳雀楼》,可谓是脍炙人口,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王之涣虽然只有六首诗,但是每一首都是经典,除了《登鹳雀楼》之外,另一首五言绝句《送别》,那也是难得的佳作,整首诗用词讲究,情感细腻,写得也是极为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无限的忧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不容错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而诗人也正是把骨子里的悲痛之苦,还有送别时的无奈,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忧愁。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古人与朋友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其实也最是令人感动,彼此之间真诚相待,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当另一位要离开时,他们就会依依不舍,于是会写诗赠送给对方,无非是给对方留个念想。再说古代不像我们今天,交通和科技都很发达,我们现在出门已经是用小时来计算,可是古人不一样,他们出门是用年,或者是用月来计算,往往离开了之后,那么就再难相见。
王之涣,字季凌,今天山西人氏,盛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自成一派,写得也是很有韵味,在这首《送别》一诗中,他正是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骨子里的忧愁,还有送别之时的无奈,开篇的两句,那就写得很是伤感,“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春风之中那远处一排一排的杨柳在风中左右摇曳,沿着那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这两句是着重点是突出时间和地点,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
最后两句又是直抒胸臆,没有任何的过渡,但是却写得很深刻,让这一首送别诗更具有感染力,“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最近宽攀折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可能是要分别的人太多了。古人在送别时也喜欢折下柳枝赠送对方,这也是一种习俗,而诗人正是有感而发,于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写下了这么一首送别之作,每一句都感人肺腑,还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王之涣的作品尽管并不是很多,可是每一首都是经典,写得也很细腻,在这首《送别》中,他正是以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来描写,从而让这首诗显得无比伤感,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这样的作品其实是最能够打动我们。唐诗里面这一类型的题材也很多,不过这首诗写得更为简练,也更具有感染力,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可是字字忧愁,每一句都有一种...
查看详情>>与“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相关的文章
经典的送别诗词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别有那么诗情画意
经典的送别诗词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别有那么诗情画意。
诗词之所以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它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人的一生中有过无数次的送别,在每一次“珍重,再见”之后,总是期待着下一次再见。也许是转头的瞬间,也许是举手摇别的那一刻,刹那间,所有的情感达到高潮,并随着眼泪迸发出来。即便不舍,也只能随他而去,我们始终阻止不了离别的到来,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说一句“再见”!
在唐诗中,送别诗占了很大的比例。不是说唐朝的人常常分别,而是唐朝的诗人在把握分别的情绪时,拿捏得十分到位!流传下来的送别诗,都是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的共性细节,然后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所以每一首经典的送别诗,都是那样的扣人心弦,读起来总有淡淡的忧伤。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唐·白居易《南浦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才是迎来送别的高潮。
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可他依旧频频回过头来相看。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的“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人最后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其实诗人他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这里不仅是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就如诗人对友人的感情般,不可等闲视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这句诗,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分别之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一思想,不仅道出了彼此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而且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即使相隔千里,我们的心意还是相通的,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这句诗看似只写行者,未写送者,却不知友人离去的背影,是诗人久久伫立,目送着友人渐行渐远的结局。可以想象到,此时诗人目光中的依依不舍,该是有多么深邃!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而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诗人希望友人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诗人的情况,就这样告诉他们:他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查看详情>>与“经典的送别诗词句有哪些?古人的分别有那么诗情画意”相关的文章
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前两首课本里有,后一首你绝对想不到
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前两首课本里有,后一首你绝对想不到。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经典,一直以来,不仅向我们讲述着先人们的生活,更向我们述说着先人们的心绪。而就在这数无可数的诗词乐章之中,有一种诗词,一直以来寄托着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也炙烤着读者的内心。这就是——送别诗。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很多的送别诗。
脍炙人口的有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这四句简单直白的诗,不仅展现出了汪伦的热情,李白的真挚,汪李二人之间友谊的深厚,更为我们刻画了一幅生动活泼的送别图:将走之际,老朋友突然出现在身后。虽无所雕饰,却感人至深。
除李白的《赠汪伦》之外,高适的《别董大》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赠汪伦》不同,《别董大》的关注点不只是送的人和别的人的友谊之深。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直说自己和董大的友情如何,有多么多么深厚,而是说,从此一别,你要奔赴更好的前程,不要对未来太过忧虑,你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通过写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来间接倾述两人之间友谊之深。正是因为是至交好友,知音知己,所以才能吐露出如此真挚的祝福。
《赠汪伦》和《别董大》分别从送者和别者两个角度来讲述了两段有关送别的故事,倾述了两种送别之情。
《赠汪伦》一诗中,李白是被送者,汪伦是送者。诗是以被送之人的角度来写的,诗人李白看到前来送别自己的好友汪伦,感佩送别之人的深情始有此作。
而《别董大》一诗则是以送别者的角度来写的,诗人高适是送者,友人董大则是被送者。诗人看到即将远行的友人,心头既有恋恋不舍之情,又有对友人的祝福与抚慰。
而在“诗中之诗”的“诗三百”中,亦有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燕燕
国风邶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首《燕燕》颇有缘故。多数解诗人认为这是庄姜送别卫桓公之生母戴妫之作。
诗以燕子起兴,通过燕子的“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上下其音”,既写出了被送者的渐行渐远,更突出了送别者眷眷难分的惜别之情。就像燕子盘旋在空中,送者与被送者依依伤别的场面好像就这样刻画于我们眼前。
末章送别者写被送者的性格温柔,为人和顺,善良谨慎,通过回忆友人的这些优良品质,使不舍之情被烘托的更加炽热。
难怪王士禛会认为,此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由此也可见,此诗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与“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前两首课本里有,后一首你绝对想不到”相关的文章
唐朝的那些送别诗,这两首你都学过
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具艺术美,格律美,韵律美的文学体裁,早在我们从上学开始,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接触了很多的唐诗,那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唐朝的那些送别诗,这两首你都学过,一起来看一下吧。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出自大家都很熟悉,才华横溢,冠绝古今的唐代被人称之为诗仙的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李白虽然在诗坛上负有盛名,但在朝堂之上却不受重用,最后受人排挤以致丢了官职。郁闷的李白眼看着曾经到手的理想就这样在自己面前灰飞烟灭,只好收拾一下心情继续自己从事一生的“驴友”生涯,再次开始穷游全国各地。
这首诗作于李白乘船离去,汪伦为他送行之时。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当时的汪伦仰慕李白已久,但又苦于没有什么认识的机会。而李白一生酷爱饮酒,喜好游历,于是汪伦给李白寄去一封信,信上称他那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李白看后欣然前往,但去了之后并没见到汪伦所说的这些。心生奇怪。汪伦告诉李白“十里桃花”是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是万氏开的一家酒楼,为了能见自己偶像一面,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
李白听后却并没有生气,反而豪爽大度的哈哈大笑,后来又留在汪伦处与汪伦饮酒游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李白离开的当天,汪伦借口没有上船去送李白,李白心中疑虑,也不免有些伤感。就在船即将离岸的时候,忽然传来了当地嘹亮的民歌声,一排排的村民聚集在岸边,踏着拍子,唱着民歌为李白送行。李白为汪伦的苦心所感动,于是写下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出自在少年时期就极负盛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便能作文章,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在当地被称为“神童”。十六岁便进入沛王府做官,人生得意。
王勃在沛王府担任修撰时,他的朋友杜少府即将离开长安到蜀州赴任。王勃在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王勃通过运用作诗的“工对”中的“地名对”,点名了送别之地以及友人将要到达的地方。也通过第一句描写长安的城池楼阁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所拱卫,表现出了长安城的气势雄伟。“五津”即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五津泛指“蜀川”。诗人用“风烟”,“望”等字眼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接起来。
诗人想要通过“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二句来告诉友人:你即将离去,但我和你一样悲伤,我们都是一群寄居外地,遥望故乡的异乡人”。来让友人的心情能够有所好转。第一句已隐隐有离别的悲伤情绪,但诗人通过第二句将这离别之情更加重了一层,读来无比温婉凄恻。
虽然离别不去难过很难,但诗人还是想要老友不要因此而伤心颓唐,所以一反前两句的忧伤凄恻的语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豪迈的千古名句来告诉友人:...
查看详情>>与“唐朝的那些送别诗,这两首你都学过”相关的文章
王勃的经典送别诗有哪些?《别薛华》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何不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后人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是个少年奇才,六岁便能写文章,十岁已饱览六经。16岁时,他向刘祥道毛遂自荐,请求上表推荐自己。刘祥道欣然地将王勃表荐于朝廷,最终王勃获任命为朝散郎。
也许是天嫉英才,王勃在探望父亲后,经海路返程,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终年27岁。
王勃虽然年轻,但是艺术成就却好高,一篇《滕王阁序》便足以令他名垂青史,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让他站在了送别诗的巅峰,1300多年来从未被超越,真正是诗人俱佳的天才。若不是英年早逝,相信会有更多好的作品留给我们。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今天跟大家分享他的另一首送别诗《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路漫长,世途艰难,多想陪你走下去。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想着你独自一人问路的情景,我心中也不禁无限悲凉。首联用两个叠字,增强了离别时悲伤惆怅的情绪。
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千里道既是说薛华此去路途遥远,也是暗指人生命运的悲凉。在人生低谷时又与至交好友分别,是对人生的双重打击,这种荒凉以及凄厉,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
彼此的心事相同,彼此身世如雨打萍,彼此的生活都是那么的凄苦辛酸。还有一个跟你一样身世凄惨的人,你也就别太难过了。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
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同时也暗喻命运如同梦境一般飘渺难测,彼此都如在梦中由不得自己。
同是写送别,这首诗的色彩、风格、情感基调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是意气风发时的豪迈之作。而在《别薛华》中,那种冲天的豪气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痛彻肺腑的哀伤。一位曾经少年得志的英才在政治上如此坎坷,其人生际遇令人痛惜。
与“王勃的经典送别诗有哪些?《别薛华》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何不同”相关的文章
王勃的送别诗有哪些?三首诗三重境界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尊崇儒家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在那个生世如萍的时代,王勃历经多次别离,他的送别诗造诣很高。王勃的送别诗具体来讲,可分三类。
一,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乃送别诗的巅峰之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象极壮阔,对仗极工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持,气势宏伟,点明送别的地点。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代指蜀地,点明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地,视线被迷蒙的风烟所阻,流露出一丝伤离之愁,用以呼应下文离别之意、天涯之远。
接下来把目光收回,看着眼前的友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谓客中送客,其情其景真是无限凄恻。形成了起伏、跌宕的诗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知心的朋友不管分离多远,就算天各一方,也如同近邻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明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千古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那种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这即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使得这首诗一扫以往送别诗的缠绵之态,境界立显非凡之态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整首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
二,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令人心醉。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于友人离去后的寂寞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整首诗都没直写离别,只是以写景来间接表达。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三,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