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曹操用人的原则

发布时间:2020-07-31
1

曹操用人非常高明,爱才如命曹营人才个个都是高手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刘备得关羽、张飞二将,得以崭露头角,后来得到军师孔明,才具备一争天下的资本;孙权有大都督周瑜,谋士鲁肃,才能虎踞江东,赤壁之战一把大火,把曹操烧了个灰头土脸。后来又发掘出后起之秀吕蒙,使得关羽败走麦城。曹操有哪些用人的原则?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不得不说,刘备、孙权都是用人的高手。但两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过于依赖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刘备没了关羽、张飞,顿时如猛虎失其爪牙,最终落得个命丧白帝城;孙权如果没有周瑜、鲁肃、吕蒙,整个东吴也就只剩下一堆平庸之辈了。

从这个角度看,曹操要比刘备、孙权高明一点,因为他从来不过分依赖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而是广招天下英才,使得曹营中人才济济。

为了招揽人才,曹操数次发布《求贤令》,而《求贤令》中的那句话,正是曹操用人哲学的核心: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在用人方面,刘备喜欢谈道德,孙权喜欢看出身,唯有曹操百无禁忌,只有一个标准:唯才是举。

曹操大战袁绍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前来投靠,曹操居然高兴得忘了穿鞋,直接光脚出门迎接。后来,正是采纳了许攸的建议,曹操才成功偷袭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大才子陈琳,曾在袁绍手下做事。他为袁绍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把曹操骂了个狗血喷头。不仅骂曹操,还把曹操的祖宗八辈给骂了个遍。尤其是骂曹操为太监之后(曹操之父是太监的养子),戳中了曹操心中的痛点。据说,曹操当时正患头痛病,读了陈琳的檄文后,头痛病立即痊愈——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威力。

后来袁绍大败,陈琳被曹操所俘。虽然痛恨陈琳骂其为太监之后,但由于爱惜陈琳之才,曹操还是让陈琳当了官。陈琳感叹曹操胸怀之宽广,从此对曹操忠心耿耿。

大将魏种,深得曹操赏识。兖州被吕布所夺后,很多人都背叛曹操,转投吕布。曹操说,他们背叛我,我不意外,魏种是不会背叛的。

话音未来,就传来了魏种投靠吕布的消息。曹操被啪啪打脸,怒发冲冠。他扬言:除非我抓不到魏种,只要抓到,我一定扒其皮、食其肉。

后来,吕布被曹操打败,魏种成了曹操的俘虏。这时候,曹操终于可以报仇了。可面对魏种,曹操却“怂”,不但没有扒其皮、食其肉,还让他当了大官。对此,曹操的解释是:唯其才也。

什么叫爱才如命?曹操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查看详情>>
2

曹操用人任贤不任亲,英雄不问出处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从总体上说,曹操选用的人才,以世族大姓出身的人士为多。比如,颖川的荀氏、陈氏,河内司马氏,平原华氏,京兆杜氏,河东裴氏,太原王氏等等,这些世族大姓累世为官,也都是地主阶级的上层。一起来看看曹操用人的原则。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但曹操选拔任用的基本都是其中的真才实学者。除此之外,早在创业初期,曹操就开始从下级军官、寒门庶族甚至俘虏降臣中,选拔军事和政治骨干,委以重任。

不问出处

"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于禁原为普通的"徒众",乐进原为"帐下吏",曹操发现他们的才能后,很快分别提拔为军司马和陷阵都尉。张辽、徐晃都是山西人,原来分别为吕布和杨奉的部属,被俘后才归附曹操,也屡建奇功。

张辽和李典驻屯合肥时,率领步兵800人击退孙权的10万之众,被曹丕誉为"自古用兵,未之有也"。徐晃与关羽战于樊城,大获全胜。曹操惊讶地说:"吾用兵三十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认为徐晃的战功超过古代的孙武。

不问地域

平定河北之后,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以为省事掾属"。《三国志 魏书》中,有专传的文臣武将共102人。如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统计他们的籍贯,河南省30人,山东省22人,安徽省14人,河北省13人,山西省10人,陕西省和甘肃省各5人,江苏省2人,湖南省1人。

以山西籍人士为例,包括:河东郡的5人,即徐晃、卫觊、裴潜、贾逵、毋丘俭;太原郡的4人,即温恢、郭淮、王昶、王凌;雁门郡的1人,即张辽。他们大多是早期投到曹营的,在建立和发展曹魏政权的事业中,都有重大的贡献。

不问贫富贵贱

对于出身贫寒者,主要确实具有真才实学者,曹操也同样是来者不拒。如:并州刺史梁习曾将州内名士常林、杨俊、王凌、王象、荀纬一一推荐给曹操,这些人经过考校后,先是分别被任命了县令等职,后来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

其中,常林曾逃难到上党,耕种于深山,任职县长后,"治化有成",被越级提拔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王象曾为人仆隶,常因利用放牛时间看书,被主人鞭打。杨俊赏识他的才气,将他赎买出来,并为之娶妻成家。以后,担任曹不的散骑常侍。

总之曹操用人任贤不任亲, 只用有能力的人。


查看详情>>
3

曹操用人和袁绍不同,秉持才华至上的原则同时不追究小错误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官渡之战无论对于曹操还是袁绍都是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自己的北方霸权从此销声匿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对于曹操而言官渡之战是他真正确立自己霸主地位的战役。大多数人认为袁绍的失败是败在了用人上,那么在用人方面曹操和袁绍有什么不同,曹操用人的原则是什么?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我们先说袁绍,我们都知道袁绍出身很好,他的家族是“四世三公”,有很高的威望,袁绍从小就喜欢结交名人,他年轻的时候在家中经常大会宾客,袁家也常常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是京城出了名的公子哥儿,直到后来遭到当局的反对袁绍才有所收敛到大将军何进的麾下效力。袁绍虽然摆出了一幅礼贤下士的样子但他只结交名人为的是骗取名誉从而抬高自己,根本不是真的在找可以帮助自己的人才,因为袁绍是个刚愎自用的人,他不认为普天之下还有比他聪明的人,所以说袁绍的招贤纳士不过是做秀演戏,不过是借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而已。

相比袁绍的“做秀演戏”,曹操的做法刚好相反可以说是“唯才是举”,曹操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人才来帮助自己。曹操的做法可以说是更重实际,曹操的政治资本远不如袁绍,因为曹操的出身很不好说起来算是太监的孙子,相比较袁绍的“四世三公”曹操的起点可以说是很低了,所以曹操当然也是需要争取到当时的豪门望族名流之士的支持,但曹操知道要想成就大业光有名气是不够的,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能力,所以曹操也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可以说曹操算是很务实的人。

曹操不只在任用人才方面讲究实际,在其他方面也都是很务实的。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和他离异之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正妻也就是卞夫人,而卞夫人的出身是非常不好的,在汉代那个重名望的时代曹操立卞氏为正妻可以说是非常难得。曹操立卞氏为夫人并不在意她的出身,而是看重卞氏的勤俭持家人品高尚,所以说曹操这个人是非常务实的。

曹操的“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可以说是妥善处理了人才名与实的关系。而人才也都是人,是人就会有问题,所以人才的德与才很多时候是不能兼备的,那么曹操是如何处理的呢。曹操多次在全国发布寻找人才的命令,喊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也就是说当德和才有冲突的时候优先考虑才能而非德行。我们都知道先做人后做事,曹操这样做是不是不对呢?其实在当时那个非常的历史时期,曹操这一做法是可行的,在乱世是不可能做到“德才兼备”的,所以曹操的做法是非常高明的。

既然是“唯才是举”,那么是不是代表曹操就一点道德不顾了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曹操的做法是如果这个人有才,那么他只要不犯大错误就可以原谅他。曹操选拔人才都是让毛玠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去做,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有人犯了一些错误比如小贪小贿曹操是真的不过多追究的,因为曹操明白在乱世用人就要用非常之法。

曹操用人重实际而不重名望,重能力而不重德行,可以说这一做法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是非常有用的,曹操为此招揽了大批的文臣武将,这也让曹操有了一争天下的资本。而反观袁绍阵营,虽然也是人才济济但是袁绍却演戏...

查看详情>>
4

曹操是怎么用人的?爱才惜才,不计前嫌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群雄并起,他们之间相互勾结,又相互竞争,不断发动战争。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了老家,招兵买马,不断的击败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很快统一的了北方。曹操能够成为当时各路诸侯中最强的一个,和他在政治上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分不开的,更为重要的是他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驾驭各种人才。说三国是一场人才大战一点也不为过,那么曹魏用人之道又有哪些可以给我们借鉴的呢?

首先,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曹操集团中,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或者是从敌方阵营来的各种人才,曹操都可以很好的运用他们。在武将方面,张辽、许诸、张颌、高览等等一些名将,都是从敌方阵营招降过来的,他们为曹操冲锋陷阵,攻营拔寨,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同时曹操也大胆的任用很多当时的谋士,像贾诩、郭嘉、荀彧、许攸等等听取他们的建议,运用他们的计谋。当时曹操的阵营中的第一谋臣郭嘉,就是从袁绍阵营中来的,当他发现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弃暗投明来到曹操的帐下,曹操对于郭嘉极其信任,很快就为曹操打开一番有利的局面。

其次,曹操爱才,惜才,对人才极为重视。曹操对于关羽喜爱是人尽皆知的,一心一意想把关羽收为已用,赏赐关羽无数的金银细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让关羽十分的感动,可惜关羽对于刘备死心塌地。对于关羽异常的丰厚令将领十分的不满,也对于曹操的爱才之心十分的信服。而在官渡之战进入危急关头的时候,曹操眼见败局,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听到后,竟然鞋子都不穿直接赤足相接,令许攸十分的感动,当即献上破局的妙计,击败了袁绍。曹操爱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经过的多年的发展,曹操帐下集聚了各式各样的人才。

最后,曹操用人不计前嫌。曹操袁绍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作缴诏讨伐曹操,辱骂曹操先人。古代孝为先,在当时这个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袁绍被曹操击败后,陈琳被抓了,大臣们都劝曹操杀了陈琳,曹操爱惜他的才华,赦免了陈琳,并任命陈琳为从事。当曹操击败袁绍时候,士兵搜查到一箱曹操阵营将领和大臣与袁绍的书信,大臣说“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就命人用火烧,从此不再过问此事。可以说曹操用人不计前嫌十分难能可贵的。

曹操的用人失败之处,可以说也是在人,曹操重才轻德,难免招到一些见利忘义,不忠之人,用人不疑也难免出现一些轻率的举动。曹操轻信黄盖的诈降之计和庞统的铁锁连舟之计,导致赤壁之战的战败。曹操用司马懿之才,却没有做好防司马懿这块导致后续出现司马家族窃取了曹氏天下。


查看详情>>
5

曹操用人的原则和智慧:非凡夫俗子所能及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在群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发迹稍迟,因而其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等,但最后的赢家却归属曹操。究其原因,曹操用人智慧堪称超迈群伦,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早在铲除宦官、匡扶汉室的政争中,具有强烈政治野心的袁绍与曹操曾经一起讨论时局。袁绍的打算是,“若事不辑”,“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简简单单一句话,看似没有实际内容,却道出了曹操不世出的政治谋略——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而后来的许许多多事例都证明,曹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网罗人才当做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根本之图,唯才是举,“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也正因为这样,在曹操麾下聚集了汉魏间最庞大最优秀的一支人才队伍,文有华歆、王朗、王粲、阮瑀、陈琳等,谋有荀彧、郭嘉、毛玠、荀攸、贾诩、许攸、程昱等,武有徐晃、张郃、诸夏、诸曹等,而曹操正是靠这样一支队伍才能战胜对手。

1.求才若渴、唯才是举

在三国时期,互相攻伐、争夺政权的进程中,曹操为罗致人才,共发布过三次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网罗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做秀,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真是跃然纸上,让人心动。事实亦复如此。只要有高人来归,曹操就情不自禁,喜形于色。

如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弃绍投操,被操赞为“吾之子房”;又如建安五年,许攸弃绍投操,喜得曹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已!’”

2.集众智,用众力,不搞一言堂

汉魏之际,就用人本领而言,实无人能出曹操之右。在专制社会,最怕那些昏君权臣拒谏,搞一言堂,堵死群臣建言之路。曹操对此显然有所认识,因而在建安十一年曾发出一道《求言令》,旨在敞开言路,鼓...

查看详情>>
6

曹操用人不择手段不分门槛,连敌营的人才也要挖过来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能够在三国乱世中异军突起,有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人才的态度。曹操用人是很有他的水平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后,连续发布了三次的用人令,招贤令!明确的说了:我用人,不去讲究他有什么德行,德行什么的对于我曹操来说没有半毛钱的作用,我要的就是唯才是举。曹操用人的原则就是“唯才是举”,这个成语的根底就是在曹操的招贤令里面出来的。

当时的察举制,察举指的谁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是否孝顺等等。但是这些有品行,孝顺的人来到我曹操的阵营里边,有可能是吃白食,要了也没啥用啊!所以曹操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点在曹操用郭嘉的事儿上是特别的能体现出来。

我们都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意思就是说郭嘉如果还活着,就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儿了。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个郭嘉要比孔明还要强!举个例子:郭嘉就准确的预测了孙策是一定会死!而且死的很难看!当时孙策想北上的时候,曹操就很担心,但是郭嘉告诉曹操不用担心,这个孙策肯定会死于非命!他得罪的人太多了,而且喜欢到处嘚瑟,不带军队就敢到敌人的阵营里边瞎转悠,结果呢?孙策就被许贡的三剑客给弄死了。

郭嘉能出这么多的好主意,但是他的人品德行却不行。据史料记载,郭嘉这个人几乎就是吃喝嫖赌都沾了!而且还贪财,当时搞得曹营里边都有人来提出意见了,让曹操不要留郭嘉,如果曹操阵营里的人个个都跟郭嘉学,贪污腐败,吃喝嫖赌,这部队还怎么带?人才还怎么管呢?曹操听了也就呵呵一笑,行!该处理就处理。结果一回头该干啥还干啥,任由郭嘉去。因为曹操和郭嘉的脾气秉性挺相对的,他们两个人其实都是好那一口,好女色也好财。所以曹操觉得郭嘉和自己是忘年交!既然人家能出这么多好主意给自己,为啥自己就不能用这个人呢?所以赤壁之战这个曹操被打的稀里哗啦的,逃命的路上他就喊出了:若是郭奉孝还在,何使孤有今天那!所以郭嘉就是曹操用人一个典型的好例子。

曹操用人讲究,他的目的是你得为我所用,并且你得有所用。比如关羽能用,这个关羽不是刺杀了颜良嘛,主意不是斩颜良,是刺颜良而斩其首还。除了对关羽和郭嘉这样的用人方式之外呢,曹操对一些只会吹牛,没有用的人下手也是非常狠的。比如说官渡之战的时候,转折点就是火烧乌巢,这个主意可不是曹操自己想的,是原来袁绍阵营当中的许攸出的,许攸因为家人在袁绍那边出事了,被留守邺城的审配给抓起来了,他担心自己受到牵连,就连夜投奔到曹操这边了,他们俩从小就认识,曹操听说许攸过来了,鞋都没穿就跑出去迎接去了,须有一看这样对待自己,很是得意,有点小人得志的那种,立刻就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让曹操火烧乌巢袁绍的粮仓。结果曹操听进去了,一把大火把袁绍的粮仓烧干净了,还真就赢了。也正是因为这个事情,许攸很是得意,以功臣自居,他觉得如果不是他献给曹操的这个计策,曹操早就被袁本初给灭掉了。所以当时曹操给了他大官,他还不满足,经常到处嘚瑟...

查看详情>>
7

曹操用人非常有原则,曹操任用的大将基本上都对他死心塌地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时代,三足鼎立,曹操的盛名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且他的各种处世之道也是被人们代代相传的,很多人都会说,像他这样有勇有谋的人,不仅熟识各方面知识,更懂得用人之道,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曹操任用的大将,基本上都会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这一点会让不少人感到奇怪,究竟曹操对他们施了什么魔法,既然有这么多人愿意跟随着他!看过三国演义的都可以发现,曹操去选举英雄的时候,多会遵循这两种原则,究竟是哪两种原则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来看一下吧!

首先我们要和大家说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临大事而有静气,就拿曹操最喜欢这样的张辽来说,当初曹操之所以任用张辽,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后来的张辽果然不负他所望,在逍遥津一战之中,曹操更是让张辽出战孙权,难道说张辽就不害怕吗?张辽最出色的一种本领,就是在大事即将来临的时候,他却能够静如松动如虎,这也能说明曹操用人的眼光非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张辽最帅气的一战不是这一战,而是在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那时的张辽,只是带着一批新兵,我们都知道新官上任,如果不能得军心,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可是也正是这时候,敌军突然趁乱反击,在场面一度混乱的同时,张辽心里丝毫没有一丝的波澜,当所有人都东奔西窜的同时,他大声呵斥,如果有乱跑者的人,杀无赦,并且让大家都躲在大营里,正在这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觉得大敌在前,他却带领着众将士躲起来,果然,他还是有非常特别的地方,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他能在危机之中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在一片慌乱之中,带领着自己的士兵巧妙的躲过了这场浩劫,所以后来张辽也是非常的得到曹操的重用!

而曹操的第二个用人的原则,就是做事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亲疏,而典型的代表就是杨沛,杨沛的出身非常的低贱,曹操当时任用他的时候,他只是一个阶下囚人,后来也正是因为曹操的任用,让他躲过了牢狱之灾,而且这个人也是曹操的最为信任的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管是谁,不管是在什么阶位的,只要是敢不遵守法规的,就算是和曹操有十分大的亲戚关系,杨沛也是造杀无误的,这点曹操十分看重,所以后来也是给了他许多的鼓励!

就是一个人在被误解的同时,也能够坦然面对,比如说曹操的手下高柔,高柔和袁绍是有亲戚关系的,后来袁绍和曹操对敌,曹操便怀疑高柔也参与其中,经过不断的调查,才发现他是清白的,后来为了测试高柔的衷心,就让高柔担任了一个位置比较高的官员,只要放了一丁点过错,一旦抓住了把柄曹操就会名正言顺的治他的过错,可是正当曹操经过一番测试,却丝毫没有发现他的过错,于是就十分赏识他的这种受冤枉也淡然处之的心境,于是就开始重用他。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

查看详情>>
8

曹操用人的原则:对待文臣和武将,态度截然不同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刘备在徐州被打败后,独守下邳城的关羽最终战败被曹操俘获;而另一个人沮授,沮授是三国时期辅佐袁绍的一流谋士,名声不亚于后来的荀彧、诸葛亮,后来在袁绍撤退时被曹操抓获。这是我们今天故事的背景,两个同样厉害的人都被曹操捕获了,结局又是怎样的呢?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吧,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关羽被曹操捕获,最终曹操却把关羽给放了,而且在释放关羽之前,曹操还赏赐了关于羽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关羽被关押期间,曹操也是经常请关羽吃东西,三天一小请,五天一大请,对关羽的待遇非常的优厚,虽然说关羽最终还是离开了曹操,而且还把曹操给他的东西全部都退还出去,曹操知道关羽最终还是走了以后也是依依的不舍,甚至想亲自前去送别关羽。

这样一点态度让大家也是非常的惊讶。其实曹操是非常看重关羽的,他也知道关羽的能力有多么的强大,但是最终关羽不想效忠于曹操,曹操也是没有办法,按当时大家的认为来看,以曹操的态度绝对会把关羽杀死,绝对不会放虎归山的,但是曹操却最终是放了关羽。而另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沮授。按理说沮授的能力也非常的强大,在他被曹操捕获以后,沮授也是不愿意辅佐曹操而想继续辅佐袁绍,那么当时曹操为什么对待沮授的态度与他对待举关羽的态度完全相反呢?最终曹操把沮授伤杀害了,却把关羽释放了,这两个同样能力非常强的人物,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太态度呢?

这就源于当时曹操用人的原则了,他们俩一个是武将,一个是文将,关羽的武功力量能力比较强大,军事技能也比较好,而沮授是一个天才级别的谋士,在谋划想点子方面是非常强大的。这就造成了曹操对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具体是怎样的呢?不着急,让我带大家好好了解一下,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区别,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

曹操对待武将与对待文将间的态度和用人原则又是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好好的分析一下

对待武将,曹操这个人可以说是非常直性子的。曹操判别武将好坏的标准是看他们忠心不忠心,尤其是那些愚忠的武将,他最喜爱,从这几天的相处中,他了解到关羽是一个愚忠的人,不管刘备怎么样,关羽都是死心塌地的跟随着刘备,这一点也是曹操最欣赏关羽的一点,虽然他知道关羽不愿意归顺他,愿意归顺刘备。这种愚忠的将领曹操根本就不担心,也对自己造不成对大的损失,而且关羽的愚忠也也让曹操意识到,不管怎样关羽都不会为自己所用,而且就算放虎归山也对自己没有什么太大的坏处。

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中性,直性子的人物,而曹操对于关羽这样忠心的武将也是不舍得伤害的,而且即使他知道关羽归顺刘备,没有诸葛亮以及其他人的帮助,即使刘备拥有在多个关羽也是没有任何用的,所以说他是放关羽也无所谓。

而且这样一来还能落得一个非常好的名声,那就是曹操对待关于羽这样有能力的武将非常的宽厚。体现出曹操爱才的特点,这是曹操对待武将的态度以及原则。

而对于像沮授这样的谋士这样的文将,他的态度就严格很多了,曹操对待这些谋士的态度是你必须忠心耿...

查看详情>>
9

曹操用人原则是什么?唯才是举的他竟然看不起清流名士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曹操是个黑白两道通吃的顶尖高手,他本身文治武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即可以爱才如命,又可以滥杀无辜,都是从顺不顺从自己的意志决定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已暴露出要取代汉朝的野心。在许多清流名士看待曹操就是: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孔融丶弥衡丶杨修等都是忠于汉皇而鄙视曹操的,甚至早期为其出谋划策的大谋士荀彧等,也是忠于汉室。这些人最后都被曹操逼死。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年轻时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从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来看,曹操是不屑道德修养的,表现出极端自私的心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往往人心沦丧,民饥易子而食的事时有发生。治乱世用重典,选材以才为先,需迅速平定乱象。治治世用德政,以德为先,可以缓缓道德感化。所以时代的客观环境也要求这样的选材标准。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曹操为何反感名士?因为名士是他夺权的阻碍其实所谓的清流名士,或许都很有名,但大多未必是清流。而这些名士既然能成名,要么本身就是出自豪门世族,要么就是豪门世族的附庸。他们本身从立场上来说,就与寒门出身的曹操不对付,除了少数人会因为曹操权势而归附之外,大多数都是在反对曹操。而所谓的清流名士,跟豪族实际上是一群人,他们反对曹操夺权,曹操自然也就对他们很反感。

现在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这也是最完美的状态,然而事实是真正达到德才兼备的人很少。“有德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空谈误国,靠道德君子是无法让一个国家强大的。那种真正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在道德标准上都并非得一百分的。


查看详情>>
10

曹操用人的原则非常简单,只要有才华其它忽略不计

三国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的原则

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第一枭雄,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平定中原的大业,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其一是 屯田养兵,其二是 广纳贤才并驭之有道。 如果说刘备的用人原则是“性情相契”,孙权的用人原则是“义气相投”,那么曹操的用人原则便是“唯才是举”。

司马光曾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用人之时要同时考虑“才”与“德”这个两个因素,并且将“德”放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考察一个人时,要先看他的德性如何,判断其是否忠诚、是否与自己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念,其次才考虑他的具体才干,这种用人原则是汉朝“举孝廉”制度的依据。但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讲究“唯才是举”,即使对方不一定对自己忠诚,但只要他有利用价值,那么就照用不误;所用之人的道德操行是最无关紧要的,即使这个人是像陈平那样的偸金盗嫂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予计较。这有点像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养士,就算门客是鸡鸣狗盗之辈,如果能够帮助自己脱险,又何必苛责于人呢?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计较品德

曹操与袁绍的区别。袁绍想占据地理优势,凭借人员数量来压服一切反对者;曹操则重用天下贤才,重视人员的质量,依靠他们来打天下。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忧心忡忡地问曹操说:“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以为何如?”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听完,不以为然,他反驳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认为地理优势并不是关键性因素,取天下的关键在于人才,接着曹操说出了自己的志向——“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之后的历史表明,袁绍与曹操是各行其志。盟军解散后,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取了冀州,完成“南据河”的任务;接着又讨伐公孙瓒,把疆域扩大到了燕代地区;又安抚乌丸,交好辽西单于,天下十三州,独占了四个。另一边,曹操广纳贤才、迎驾许都,连刘备、关羽这种明知会离去的人都肯任用。在这种背景下,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相遇了。

此时袁绍兼有四州之地,有众十余万,诸将皆以为不可敌,但曹操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袁绍虽然装备齐全,但只是一个千里送快递的莽夫——此“ 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结果官渡之战的决定性因素果然出现在用人之上——袁绍因为许攸贪财,所以很轻视他,恰巧官渡之战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他害怕被袁绍治罪,所以跑来投奔曹操。曹操对于许攸这种叛徒并不介意,反而采用了他计策,得以破灭袁绍。

实践证明,曹操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取天下的关键并不在于地理上的优势、或者军队上的多寡,而是人才是否足够,用人是否得当,用完之后又如何“以道御之”? 许攸帮助曹操取得胜利后,也就失去了价值,而曹操“御”他的办法就是借故将其杀掉。

曹操战胜袁绍,原因在于懂得用人

曹操的用人原则是“唯才是举”,然后再“以道御之”。先把有才干的人全部招揽过来,各尽所能,积极完成组织的目标,之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