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曹植的诗

发布时间:2020-07-30
1

曹植怎么死的?因一首诗挽回性命最后英年早逝

三国
曹植之死
曹植怎么死的

曹植所写的《洛神赋》,被公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取材于这篇名赋。而东晋恃才傲物的谢灵运也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也因为这样曹植以“才高八斗”名扬天下。而唐代所称“汉魏风骨”,当首推就是曹植。

曹植的死因

曹植因富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但因其任性而失宠。后来遭到兄长曹丕的妒忌,曹丕称帝后,曾经想法设法要杀了曹植,最后还是因为曹植写的千古绝唱《七步诗》而挽回了性命。

虽然曹丕没有杀死曹植,但是屡次贬爵和改换封地。最终曹植因为屡次遭贬不得重用而抑郁而死,享年四十一岁。

曹植虽然无法像其父亲曹操一样傲视群雄,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学识流芳百世,成为后人敬仰的大文豪,其名声比做皇帝的哥哥曹丕还要响亮。

曹植之死是因性格导致抑郁而死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本来曹操是有意传位于曹植的,可是因为曹植自己太作,把王位给丢了。曹植很有才华,可是一生却没有能够走向政台就死了,曹植之死可谓十分可惜。曹植怎么死的呢?在三国志里的记载是抑郁而终。

曹植怎么死的?抑郁而终

陈寿在其《三国志》中是这么记载曹植之死的:“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后人在史书中记录曹植死因的时候也就大多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记载曹植的确切死因。在《太平御览》中的《魏略》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陈思王静意著作,食饮损减,得反胃病”,反胃病逝由于饮食之后,食物不消化,肚腹胀闷,将吃的食物吐出来,得这个病的原因大多是饮食不节制,或是大量喝酒,酒毒堆积在肠胃。

曹植与曹丕的帝位恩怨

天资聪颖的曹植“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曹操看后,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只有19岁。

自此,一向重视人才的曹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嫉恨也在情理之中。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的就被立为世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最为不值的是,曹植根本就没有跟曹丕争夺帝位的想法。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时,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称颂功德的华美篇章,大家十分赞赏。曹丕见状怅然若失,吴质对他耳语说:“王当行,流涕可也。”于是曹丕当即泪流满面,感动得曹操也欷歔不已。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

查看详情>>
2

曹植所写的诗作,政治上的失败,促使在文学事业取得的成功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在曹植失势的几年内,他痛苦过,彷徨过,他渴望为国效力,一展治国才华,于是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的《薤露行》便是其中的一篇。

如果曹植生活在太平盛世,仅靠他的诗词才华,也足可以名垂千古。但是,他不是一位平凡之人,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儿子,且生逢在三国时期这个乱哄哄的世界中,他注定不可能也不会就这么平凡的度过一生。

曹植在与父亲曹操接触过程中,曹操确实很欣赏曹植的才华,并寄予厚望,有时候反而经常批评他的哥哥曹丕,所以天真任性的曹植梦想着也许有一天,自己会接手父亲的江山,自己可以一展政治才华。

曹植有着诗人随性的性格,且在饮酒上毫无节制。一次,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喝完酒私自乘坐王室的马车,擅自打开王宫司马门,要知道这可是只有帝王举行典礼的时候才能走的禁道啊。这件事让曹操知道后大怒,这触及到了曹操的底线,曹植也由此失去了父王的信任。

曹操看人非常准,他或许看出了曹植的性格,没有政治能力,无法成为国家的顶梁柱,所以在同年,哥哥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的人生也从此从天堂跌倒了地狱。

由此可见,文学上的才华不代表政治上的成功,他根本没有哥哥曹丕那种政治手腕和头脑,他也体会不到人性的复杂,他就是那个自我、任性、潇洒的文人。一首《七步诗》看出曹植所处的尴尬地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亲情上的兄弟,政治上的敌人,曹丕最终还是没有狠心杀掉曹植。上帝为他关闭了政治之门,又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植的这首《薤露行》。

《薤露行》

两汉:曹植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薤露行》此篇属相和歌辞。曹植自认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怀着输力明君的热烈愿望。但由于政治上的因素,竟使他的意愿没有实现的机会。可是受着立名于世思想的支配,就一反青年时代对于文学创作的轻视态度,转向藉著述求得垂名的宿愿。《魏略》曾有“陈思王精意著作,食饮损减得反胃疾”的记载,而且可以从明帝诏令中,得到证实。

这首诗歌整体表达了天地万物都没有终结的时候,人们一代一代都是在不停的更新迭代着。这也是诗歌的第一句所要表达的内容,无论是一年四季的更替还是寒暑的交替出现都是这个社会和自然的选择。诗歌开头立意高远,天地万物的发展都在短短的10个字中间体现的淋漓尽致。高举高打的开场方式让整首诗歌的气质都油然而生了,奠定了诗歌的高远之处。

作为天地间的人们到底应该如何呢?在曹子建的认知中,也可以说是价值观中就应该有所作为,在政治上尽量为贤明的君主效力,只有怀揣着这样的辅助才能才可以做得到不同于凡俗。

本诗是一篇自抒胸臆的五言诗,为曹植后期作品。诗中表现了诗人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地做出贡献,即使不能建功立业,至少也要立一家之言的慷慨壮志。诗风刚健清新,情感直爽诚笃。

开篇二句...

查看详情>>
3

曹植一首经典诗作《门有万里客行》,诗中记叙了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曹植一首经典诗作《门有万里客行》,诗中记叙了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相信很多人知道曹植之名,都是从小学课本上那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者是谢灵运对他的评价“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也就是才高八斗开始。而对于曹植的其他诗作,可能就很少有人读过了。

清代诗人王士祯曾说汉魏以来二千年所出现的诗人中,能够堪称仙才的人,只有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诸如此类,对曹植诗歌造诣之高的评价不胜枚举。那么,本文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植的另一首经典诗作《门有万里客行》。它是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歌行体,主要记叙了古代战乱所导致的人们四处漂泊之苦。

《门有万里客行》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诗的开篇两句“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意思是说,在门前我遇到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于是我问他:“你是什么地方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很浅显明白,主要是为了点题和引出这个四处漂泊“万里客”的形象。按传统诗歌思维来说,曹植在这里既然问了对方是什么地方的人,对方应该有所表明身份,但是明显没有,不得不说别具一格。

紧接着两句“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意思是说,我提起衣服去寻访,果然见到了内心所亲近的友人。由此可见,曹植之所以没有直接表露“万里客”的身份,是为了遵从内心的感受,从我的角度来点出对方的身份。这样的表现手法可以使人感受到双方在心灵上的一个相处融洽,远比简单的说明是好友要巧妙深远的多。

从“挽裳对我泣”开始,一直到结尾的“去去适西秦”,都是这位万里客对曹植的陈述。大概意思是说:我的这位好友见到我后很激动,于是挽着衣衫对我哭诉了起来。一声叹息之后,他开始对我讲述起这段时间以来对经历。原来他本是来自北方,但因为战乱又从北方迁徙到了南方,但是他还在不断迁徙,这次要去西方的秦国了。

从万里客对曹植的陈述来看,险恶的环境,让他以及许许多多同他一样的人,不得不四处漂泊,寻找可以安居的地方。一句“行行将复行”,可以说是将“万里客”行踪匆匆、四处漂泊的苦楚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据《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记载,曹植的封地时常改换,且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故曹植是能够体会到万里客这种漂泊之苦的。

综观曹植的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通篇就像大白话,但是它却有着真挚深远的情感。即便是到了现在,诗中的这种四处漂泊之苦,以及不安定的情愫,也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可以说是这首诗道出了你我常有的苦,也触动了你我的心灵。


查看详情>>
4

曹植的一首伤感之作,这首诗只是单纯的一首闺怨诗吗?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下面是曹植的一首伤感之作,这首诗只是单纯的一首闺怨诗吗?

七哀诗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他是建安时最负盛名的诗人,素有“七步八斗之才”的美称,他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分为两个时期。他“生乎乱,长乎军”,幼年跟随其父在征战中度过,树立了“戮力上国,流慧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壮志,最后却抑郁而终,时年41岁。

他就是“建安才子”曹植。

《七哀》是流行于汉末以来的一首乐府诗题,在曹植之前王粲、阮瑀都曾有以此为题的诗。“七哀”的涵义,《文选》六臣注吕向注最早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闻目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后来还有人以人之七情作解释“今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但不管“七哀”作何解释,它表达的是哀情,则毫无疑问。

曾经的贵公子在人生的后半段屡遭排挤,兄长侄子都不信任他,动辄迁徙贬爵,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出了这首《七哀》,来表达自己心中那无法言语的哀情。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你看那月光,好像一个苦苦求索而不得的人,正在那里徜徉徘徊。这两句诗,在明丽宏阔的境界里,却透露出些许悲凉愁苦的气息。

楼上不知是何许人也,那一声悠长的悲叹声在夜空中回旋,然而悲犹为尽,尚有余哀沉积于胸。“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原来是位丈夫久居在外的“宕子妻”。

丈夫离家出走十年有余,她的青春年华却在孤独寂寞中慢慢逝去。丈夫好比“清路尘”她好似“浊水泥”,然而这一“清”一“浊”一“浮”一“沉”,处势全然相悖,何时才能两相会合?她渴望化成一缕西南风,远去投向丈夫的怀抱。但如果丈夫不能敞开胸怀接纳,那她又将依附谁呢?

通读全篇,感觉这是一首单纯的闺怨诗,表达思妇的悲伤寂寞和孤独惆怅。其实不然,这是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自我的不幸和忧伤。

在现实里和诗人的关系起初亲密,后来地位相差悬殊,彼此无法会合的,正是魏文帝曹丕。他们二人本是同胞兄弟,后变成君臣关系。诗中的“宕子”正是君王曹丕,“贱妾”正是诗人自己。

“尘”和“泥”本为一物,但因其地位不同,处境便可大相径庭。“尘”在“清路”之上,便可上浮,飞黄腾达;“泥”于“浊水”之中,定要下沉,愈沉愈深,又怎能两相会合?而“浮”和“沉”又往往是政治上得势和失势的代称,因此“尘”和“泥”也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刘履在《诗选补注》中也曾指出:“《七哀》诗比也。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

看到这,不免有些心酸,曾经高唱着:“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的以“壮士”自称的贵公子,如今却写着“君若清路尘,妾如浊水泥”这样的诗句来。各中的悲伤又有谁能体会呢?

曹植作为建安才子,有着令后人望其项背的才华,奈...

查看详情>>
5

曹植一首很是伤感的古诗,打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小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曹植一首很是伤感的古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打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

曹植的文采和才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成语”才高八斗“说的就是他,天下一共十斗,然而曹植一个人就独占了八斗,可见他的才华是受到了世人的肯定,作为那个时代名气最大的一位才子,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诗歌,那都是堪称一绝,特别是一首《洛神赋》,更是令他名满天下,成为了当时最伟大的文学家。

虽然曹植在政治上比较幼稚,可是在文学的世界里,他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无数的诗人都为之倾倒,即使是盛唐时期的桀骜不驯的李白,那都对于曹植也是崇拜不已,不仅化用他的诗意,同时还写诗赞美他,可见曹植当时的才华,当真是无人能够超越。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令他的作品洋洋洒洒,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作品,可是读来却又是别具一格,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譬如《杂诗七首》,那就是一组很凄美,同时也很孤独的作品,通篇描写得极为伤感,字里行间也是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

《杂诗七首·其一》是最为伤感的一首,也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情感细腻,描写得也是极为悲伤,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毕竟一个人独自生活在外地,自然而然就会思念故乡,可是他又无法回去,这对于曹植来说,那无疑是最令他伤感的一个地方,所以这首诗写得极无比的忧愁,读来也是令人很是悲痛。

《杂诗七首·其一》

两汉: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曹植的文采无论怎么去赞美都不过分,即使是到了唐朝,无数的诗人,也依旧还是从他的作品中寻找到了灵感,汲取了养料,最终才写下了自己的成名作。连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那也是对他极为欣赏。而他的这首《杂诗七首.其一》,正是一首令人伤感的作品,整首诗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的过渡,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处境,还内心的悲痛之感。

那么这首诗的前四句,则是通过对于环境的描写,以此来渲染内心的孤独,还有对于故乡的思念,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令这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同时那种情感的表达也更为深刻,而这几句诗其实也是比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我现在一个人站在这高台上,还有着无数的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但是我怀念的人远在万里之外,大江大湖是很深,让人充满了孤独之感。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故作者《种葛篇...

查看详情>>
6

曹植很著名的一首诗,看似句句写佳人,其实写的全是自己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首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知道大家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和笔者有一样的想法,那就是既然“北方有佳人”,那有没有一首诗是写南方也有佳人的呢?最近笔者发现还真有这么一首描写“南国有佳人”的诗篇,而且还是出自“才高八斗”的曹植之手,名为《杂诗》。这是一首藏得很深的经典诗,共40个字无一生僻字却看不懂他在写什么,只因看似句句写佳人,其实写的全是自己。

下面介绍曹植很著名的一首杂诗,比喻贴切,辞采华美,值得一读再读。

杂诗

魏晋: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曹植是三国公认的第一才子,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在南方的江南水乡地带,有一位漂亮出色的女子,其容貌如桃花般娇艳,同李花那样清新脱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的美人明眸皓齿,容颜清丽脱俗,这也非常符合南国佳人的形象。

作为文人,曹植叱咤当时的文坛,也正因为其在仕途上的失利,才造就了他后期的文学建树,其创作的诗歌形式“杂诗”,也是在后期完成的。这首诗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也是曹植诗歌中的著名篇章。作者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曹操一门三杰,相对来说,父亲更喜欢曹植的才华。但曹植却没有曹丕那么有心机,最后曹操对子建终于失去了信心,也让他从此没有机会与子桓一争高下。读者都知道七步成诗的故事,当曹植泣不成声地地低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早已容不下眼中钉的曹丕忽然就心软了,但始终对他戒备森严,这种猜忌和压抑,让子建不得不多次屡徙封地,生活始终无法安定,心情更是悲怨不堪。

悲伤之余,诗人依然坚持创作,同时也借诗歌抒发心中的惆怅。

这首诗起首就是“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让人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一个南国佳人,颜若桃李,静静地站立,具有别样的美感,也让人不由想起李延年笔下的那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接下来两句从佳人的踪迹入手,从静态描写转到动态描写,而佳人的“朝游”“夕宿”从字面意思看是佳人一日间的位置变幻。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描写何尝不是暗喻诗人自己颠沛流离,既描写了自己的无奈的屡次迁徙,也有诗人遍寻各处想要达成自己希望和理想的意思。

五六两句更是文采斐然,“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这当然也是表达子建心中的幽怨,虽然有济世之才,却遭到猜忌和无情打击。

曹植曾在《白马篇》中写道,“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者在诗中彰显了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可如今他东躲西藏,性命堪忧,朝不保夕,更是早生华发。

最后诗人仰天长叹,“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佳人的青春难以久驻、容颜也会衰老,而自己也终将年老体弱,完全没有父亲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

纵观曹植的这首诗,比喻贴切、语...

查看详情>>
7

曹植受刺激后的一首诗,曹彰死因是什么?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今天说一说曹植受刺激后的一首诗《赠白马王彪》,曹彰死因是什么?

“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话用在曹操身上正合适。曹操一生文才武略罕有其匹,是当之无愧的三国雄主,但他却有个贪花恋色的毛病,一生妻妾如云,这就带来一个后果:这些妻妾们给曹操生了一大堆儿子,前前后后一共20多个。曹操实力雄厚,儿子再多也养得起,但这些儿子们却给他带来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这么多儿子,由谁来当继承人?曹操当时官至魏王,地位之高仅次于汉献帝,而且实际上他已经成为无冕之皇,只是还没有公开称帝而已。因此魏王世子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几乎等同于太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问题。

曹操的儿子虽多,真正有实力问鼎世子之位的,也不过是较为年长的几个。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不幸遇害,曹丕、曹彰、曹植三人不仅年龄较大,而且文才武略各有擅长,都堪称青年才俊,一时间让曹操犯了选择困难症,左右思量难以为决定。

曹彰、曹丕、曹植兄弟三人,彼此之间也心照不宣,明争暗斗。曹彰屡次带兵出征,在平定乌桓之战中立下大功,军功卓著,威望极高。曹植则饱读书史,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是“建安风骨”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深得曹操欣赏。而曹丕虽然各方面都不那么突出,但却善于识人用人,朝中大臣纷纷奔走门下,连司马懿这样老奸巨猾之辈,都甘心为曹丕效力。三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最终曹操审时度势,认定曹丕可当大事,把曹丕立为魏王世子,成为曹魏江山继承人。曹操死后,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取而代之,黄袍加身,开创大魏,成为魏国的第一任皇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当上了皇帝,那些曾与他竞争皇位的兄弟们,处境变得非常微妙而复杂。曹丕表面上对兄弟们封王封侯,内心对他们不无忌惮防范之心,生怕他们有朝一日会联手反对自己。在此背景下,一件意外之事发生了。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下了一道圣旨,召集远在外地的各位皇族亲王进京陛见,曹植、曹彰都奉命回到京城朝见曹丕。当年六月十七,曹彰进宫朝见曹丕,曹丕举行酒宴招待曹彰。当天晚间,曹彰离奇暴死,年方三十五岁。

哪种曹彰之死成为魏国历史上一桩悬案。《世说新语》记载,曹丕在宫中举行酒宴,席间端来一盆枣子。曹丕命人在一些枣子中做了手脚下了毒。曹彰不知就里,食用这些枣子后,当晚毒发身死。至此曹彰死因有了两种说法,一种说他是被曹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是急病而死。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曹彰是不是被曹丕害死的?

其实曹植的一首诗《赠白马王彪》中,已经在不经意间露出端倪。曹植当时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一起进京陛见。曹彰死后曹植动身出京,在归途中感时怀事,写成了这首诗。

曹植在诗中写道: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全诗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重的悲伤、绝望、恐惧等复杂心态,充分说明曹彰之死对他造成的极大刺激。从诗中隐约可以看出端倪,曹彰绝不是正常死亡。

曹植一方面...

查看详情>>
8

曹植写给哥哥的诗《浮萍篇》,可惜哥哥曹丕选择一个字都不信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今天要说的《浮萍篇》是曹植写给哥哥曹丕的诗,在这首诗中,弟弟曹植抒发了对哥哥的依恋与困惑,可惜哥哥曹丕选择一个字都不信。

《浮萍篇》全诗如下:

浮萍篇曹植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在《浮萍篇》中,诗人曹植将自己比喻成一个弱女子,弱女子的命运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风朝哪吹浮萍就朝哪里流,半点做不了主。成家之后来到夫家,勤勤恳恳,日子倒也和睦,谁料到丈夫喜新厌旧,疏远了她。她只能一边哀愁一边希望丈夫回心转意,想到日落月出,人生苦短,而春去秋来,不由得泪如雨下。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个女孩子泪如雨下的时候,还想着开箱拿布料裁缝衣服,也真是非常无奈心酸了。

《浮萍篇》中曹植对哥哥曹丕的感情:

曹植其实是借这首诗向哥哥曹丕表明心迹。自从曹丕接替曹操的位置之后,曹植一直备受防范和打压,兄弟和睦的一幕不复存在,甚至,曹丕还一度对曹植动了杀心,在逼曹植写下《七步诗》后将他流放。这首《浮萍篇》就是写在这个时期。

生而为人不自由,在曹植的眼中,曹操是父亲,曹丕是兄长,他对曹丕的感情是依恋,“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曹植觉得,父亲曹操去世之后,他就与哥哥曹植相依为命了,曾经他们也兄友弟恭,但是为什么曹丕做了皇帝之后变了呢?天真的曹植觉得是有人进谗言,希望曹丕能珍惜过往,继续兄友弟恭。人生很短暂,这辈子做兄弟,来日并不方长,不知道哥哥曹丕何时才能醒悟,为此,曹植满腹愁苦,无人诉说。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曹植可能也想到了权位之争,他表明他对那个位置毫无兴趣,无论如何,自己都会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

曹丕对曹植的感情:

曹植的诗传到曹丕那里,可是这一切在“颇能矫情自饰”的曹丕眼中,可能是权宜之计,虚伪的可笑,他不能冒这个险。因为曹丕的内心,其实是很自卑的,更何况,他的弟弟是曹植,是光芒万丈耀瞎他眼的曹植。

看看曹植的履历:曹植“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曹操认为他“最可定大事”,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认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在汉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曹植可是能排前三的啊!

曹丕作为一个政客,他也想青史留名,因为他觉得文章(指诗、赋、散文、 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以他才费尽心机写了《典论·论文》,如愿以偿青史留名入了“三曹”之列。

终于落空的兄弟情:

曹丕的身体里,有两个曹丕,一个是政客,一个是文人。作为政客的曹丕,“颇能矫情自饰”,并成功继位,然后防范打压曹植,但是其所作所为却被作为文人的曹丕感到可耻;作为文人的曹丕羡...

查看详情>>
9

曹植的一首赠友人诗,诗中塑造了什么形象?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下面是一首青年时期的曹植在宴会上乘兴所作的一首赠友人诗,充分表现了他对贤才的赞美与期待。诗中塑造了什么形象?

在建安作家中,历来最受人们推崇的就是曹植。从现存的当时作品来看,也是他的最多,共有诗八十多首以及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辞赋约四十多篇。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逝世后,谥号为“思”,又称陈思王。

曹植著有《洛神赋》、《白马篇》等名篇,他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约468年-约518年)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曹植出生于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又深受父亲曹操建功立业、开创宏伟蓝图的影响,从少年时期就抱有雄心大志。在时代风气的熏陶下,他开始蔑视世俗礼教。此后,他作品的基本精神就饱含着拯世济物的理想。

曹植前期的作品大多都是吐露自己志趣与抱负,常常以抒写主观情感为主,很少有反映人民生活悲苦的诗。

后期的创作随着他生活的剧变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更清醒的认识了现实,作品的深度与广度都比以前大大进了一步。

尽管曹植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但建功立业的雄心并没有衰减,反而更加渴望献身于统一事业中。

《赠丁翼》 曹植

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

吾与二叁子,曲宴此城隅。

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讴。

肴来不虚归,觞至反无馀。

我岂狎异人,朋友与我俱。

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君子义休偫,小人德无储。

积善有馀庆,荣枯立可须。

滔荡固大节,世俗多所拘。

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丁翼(?-219年),又作丁廙[yì],字敬礼,东汉末年文学家丁仪之弟,建安时任黄门侍郎,与曹植关系甚密。曹丕即位以后,丁翼与其兄丁仪先后被杀。

曹氏兄弟青年时期生活在相对安定的邺城,他们同许多文人学士“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朝夕游宴,诗酒唱和。

这首《赠丁翼》是曹植在宴会中的赠诗,勉励好友丁翼要积善储德,固守大节,不要做俗儒小人。

诗中的前八句写宴饮,依次写了地点、宴饮者、奏乐、畅饮等情景,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中间四句称赞友人,也就是赞丁翼,把他喻之为“良材”,“明珠”。

最后八句以君子、小人作对比。“小人德无储”,“枯”可立待;而君子义美有德,积善有福,不拘世俗,不做只知说经的世儒。两者泾渭分明。

曹植所谓的“通大道”,恐怕就是他在与文学家杨修的信中所说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出自《与杨德祖书》)之意。努力发展国家实力,争取做上国,同时对人民也很好,施与恩惠给下面的人民。

此诗朴质沉实,词情恳切。“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这二句既是对曹魏人材聚集的赞颂,又是对丁翼的勉励。

曹操“唯才是举”,广招天下贤才,形成了百川归海之势。因而曹植说大国有很多良材,就像大海盛产明珠一样。而丁翼也是“良材”、“明珠”。

自古贤明的君主才会对人才极度的渴望,广纳贤士,为自己出谋划策,朝廷之上廉明公正,朝廷之下安居乐业。...

查看详情>>
10

曹植的一首百步诗,曹丕提出苛刻条件逼迫曹植作诗

曹植古诗大全
曹植的诗

今天小编介绍曹植的一首百步诗,曹丕提出苛刻条件逼迫曹植作诗。

众所周知,三国枭雄曹操是位风流的君主,他共生了25个儿子。最开始,他心中最理想的继承人是长子曹昂。而曹昂早死后,曹操又想让天才神童曹冲接位,只是曹冲很早就病死了,因此,才华出众的曹植和幸存儿子中最年长的曹丕成了曹操“候补”继承人。

曹冲病死后,曹植就成了曹丕上位的最大阻力。曹植因为才华横溢,尤其是擅作诗歌,令曹操很是欣赏。为了搬倒三弟曹植,曹丕煞费苦心。

而这时的曹植却过于恃才放旷和放荡不羁,因醉酒私自乘坐王室车擅闯王宫大门司马门,违犯僭越之罪,长此一往,曹操对他的信任和宠爱开始一点一滴的消失了。再加上曹植为人风流,他和曹丕的老婆甄宓也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以曹植的影响显然也是深远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这场太子争夺战中,最终还是老谋深算的曹丕笑到了最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三年后,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魏王。

曹丕继位后,便打算拿弟弟曹植开刀。一是为泻心中多年之恨,二是为彻底消除权力斗争中的潜在威胁。

《太平广记》有这样的记载:一天,曹丕带着一众臣子(包括曹植)外出视察民情,正逢民间开展斗牛比赛,随好奇上前观看,正好看到两头牛在墙下相斗,而斗败的那头牛又不幸坠井而亡。

触景生情之下,曹丕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念头,曹植不就是那头斗败的牛吗,但他为何还活得好好的?愤恨之下,曹丕便打算让政权斗争失败的曹植,步坠井而亡的败牛后尘去死。因此,对曹植说:“大家都说你才华横溢,你就以刚才的“斗牛”现场赋诗一首吧,限你在马行百步内完成,但诗中不得出现“牛”、“井”、“生”、“斗”和“死”的字眼。否则,以将治你欺世之罪。”

曹丕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显然就是为了致曹植于死地。结果,曹植只是略作沉思,便当即挥毫写下名传千古的《死牛诗》:

《死牛诗》

两肉齐通行,头上带横骨;

行至凶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这是首五言诗,八句,正好是四十个字,没有出现“牛”、“井”、“生”、“斗”和“死”的字眼,并以“肉”比“牛”、“土窟”比“井”、“唐突”比“斗”、“卧”比“死”,使诗的整体意境更加的妙趣横生。同时,还是在马还没有走完一百步之内完成的。而这首《死牛诗》可以说是一首千古绝句。

曹植吟院后,众人无不称奇。而曹丕却仍然不放过曹植,故意刁难他,命令他以“兄弟”为题再赋诗一首,但是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曹植这回更是应声而作: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就是著名的《七步诗》,曹植在诗中表达了与曹丕的兄弟之情,有暗求曹丕放他一马的意思。曹丕听后被感动了,不由潸然泪下。

此后,在曹丕和曹植两人生母卞夫人的“调和“下,曹丕放走了曹植,将他贬为安乡侯,植拜辞回到自己的封地。

然而,曹植在封地,还是遭到了曹丕的软禁,不许回到京城。曹植屡次上书曹丕,陈述想报效国家之心,然而曹丕却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