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刘备托孤诸葛亮典故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真心的吗?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托孤给谁
刘备托孤诸葛亮典故

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

我相信,当刘备对诸葛亮说出“儿子不行,你可代之”时,诸葛亮心头一惊,不知所措,然后一喜,这一喜不是说“小人得志”或者诸葛亮有“篡逆之心”,而是人之常情。说明上司对你无比的信任啊。但是,诸葛亮只高兴了几秒钟,因为李严被刘备任命为了副丞相。这说明了什么?以诸葛亮的聪明不会不知道。

刘备到底在想什么?

公元223年6月9日,我们或许还有机会问一下,他对这件事究竟是怎么想的。

公元223年6月10日之后,历史只能靠猜。历史上的历史学家们个个都在猜,答案自然也就五花八门。这些五花八门的看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陈寿为代表,认为刘备宽厚弘毅,托孤之举真乃“古今之盛轨也”。元人胡三省,清人赵翼都是这一论点的鼓吹手。另一类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托孤之举“谓之为权,不亦惑哉”。意思是说,刘备托孤压根儿就是彻头彻尾地玩弄权术,而且孙盛十分笃定,“不亦惑哉”。

我赞同孙盛的看法。

鲁迅在谈到陈寿的《三国志》时,有一个观点非常值得重视,他认为《三国志》对刘备是“故意隐其恶”。因此,在对待陈寿观点时,必须小心。

历史上赞同陈寿观点,或者认同刘备临终之时是“弘毅之士”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论点主要是:刘备知道诸葛亮的为人,也知道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为了社稷江山的“大局”,刘备发出了“你可代之”的肺腑之言。这种真诚之言,虽然听上去有点儿“挑衅”的意味,但是无伤大雅,可以忽略不计。

就好像你跟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孩子第一次相见,你问她怎么还不结婚?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挑衅的。不过,其实你的心是真诚的,你是想这女孩子早点告别孤独的生活。所以,跟你的真诚相比,所谓的“不礼貌”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刘备说出的这句话正好体现了“尧舜之公道以天下与人并不沾恋” 。

康熙皇帝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康熙皇帝在《御批通鉴辑览》中写道:“刘备和诸葛亮关系非常好,刘备平时以鱼和水的关系来比喻他跟诸葛亮关系之铁。

也就是说,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的忠诚度是没有问题的。既然这样,刘备为什么要在临终的时候,说出‘你可代之’这样容易引起猜疑的话?我真鄙视三国时代的人这种尔虞我诈!”

我们进一步分析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

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什么结果对刘备是最有利的。很显然,江山永远姓刘。如果能够统一中原,将刘家的旗帜插满天下,那就谢天谢地了。

这最符合刘备的利益。

其次,怎么才能做到。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第一,政治中枢不能乱,安定团结一致对外。要想不争权夺利,就得将权力高度集中,不让外戚、宦官打打杀杀。刘备看得太多,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所以,刘备将托孤之重任交给诸葛亮。第二,在稳定内部,抵御外部的同时,要让江山“不变色、不变质”,就要制约首辅重臣的权力。因此,刘备安排了李严“辅助”诸葛亮。李严明明是诸葛亮讨厌的家伙,刘备难道不知道?这么做,刘备还是不放心,原因在于,自己的儿子太不成气候。说得好...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