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发布时间:2020-07-30
1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伐蜀之战后,钟会的心就已经飘飘然了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说到三国后期的伐蜀之战,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实说起来,这场战争的本质,就是司马昭加快了取代曹氏的步骤,希望凭借一场大功劳来证明司马氏一族上位的合法性。

钟会能不能灭掉蜀国,说实话,司马昭一开始并没有太计较。只要伐蜀大军取得一场胜利,他司马昭再上位,就已经是名正言顺了。究其原因,曹魏虽然强大,但一直是"被动挨打"的局面。诸葛亮、姜维等人先后发动十几次北伐之战,搞得北方士族都人心惶惶。

曹氏之所以不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北方士族的威胁太大,魏帝需要保证曹氏一族统治上的稳定性。但是代表了士族集团利益的司马氏上位后,司马昭便没有这个顾虑了。

也正因如此,作为士族代表之一的钟会,才能担任这支大军的主帅。伐蜀大军主要的头目有三个,一个是镇西将军钟会,是来捞军功的;一个是征西将军邓艾,实实在在的军事担当;另一个是监军卫瓘,同样是世家出身,负责充当司马昭的耳目,并监管军中要务。

但司马昭没想到,伐蜀之战中竟然突生波折,从而发生了很多意外:

首先,邓艾脱离了大军,自己孤军深入反而立下了不世奇功;

其次,钟会与卫瓘都开始攀咬邓艾谋反,司马昭为维护士族面子,只好委屈邓艾进入囚车;

紧接着,钟会这个忠诚的小老弟竟然谋反了,在整个过程中,最让司马昭想不通的便是这件事了。

最后,钟会、邓艾、姜维这三位大将,竟然被一个卫瓘直接端掉了,到了这里,伐蜀大军暂时告一段落,卫瓘带着蜀国降臣高高兴兴地返回了洛阳。

这其中,最让人疑惑的,恐怕就是钟会的谋反了。那么此时的钟会,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方面,钟会自认为功高盖主,心态已经飘飘然了;而另一方面,钟会觉得起兵之后尚有退路,他想要效仿刘备据守蜀地。按照这个说法,钟会似乎是个有野心的人。于是罗贯中抓住了这点,在小说中进行了一些曲笔描写。

如此一来,很多人以为,钟会是受到姜维挑唆,才决定反叛的。无论钟会的目的如何,他企图占据蜀地反攻司马氏,是可以确定的。但在笔者看来,钟会之所以额外再接纳姜维,是另有两个深层次原因的。

其一,姜维出身于甘陇望族,又是蜀国大将军,他在蜀人中享有很高的声望。钟会拉拢姜维,便能如愿拉拢蜀地旧臣,从而更好的统治蜀地。

其二,钟会与姜维,其实抱有相同的理想。姜维受诸葛亮大恩,对蜀国的忠诚不必多说。而反观钟会,其实也是有效忠曹魏的理想的。当然,钟会效忠的对象,不再是司马氏,而是曹氏。

很多人表示反对:在前面钟会的自述中能看到,钟会曾帮助司马师平定过淮南三叛。司马氏在上位的过程中,钟会也的确出了不少计策。但这不并代表,钟会希望司马氏能取代曹氏。

钟会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为当初的荀彧。荀彧世代受汉家恩惠,自然对汉...

查看详情>>
2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呢?钟会能占据四川自己当皇帝吗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呢?

入西川二士争功,姜维一计害三贤。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大概是说蜀后主刘禅放弃抵抗投降邓艾,姜维心生一计,假意投降钟会,唆使钟会造反,然后杀光魏军,拥护蜀后主复位,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胡烈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胡渊钟会要谋反,于是胡渊和卫瓘一起诛杀了姜维和钟会。

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钟会的叛乱,史称钟会之乱,而关于钟会的叛乱原因,至今也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看法。关于钟会的谋反,大致有三种看法,分别是钟会自作孽说,钟会反司马昭说和钟会忠于曹魏说三种观点,不过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钟会的真实想法呢?

关于钟会自作孽说并不完全是小说家罗贯中的引导。罗贯中用自己的春秋笔法尊刘抑曹,而钟会和邓艾是消灭蜀汉政权的罪魁祸首,写的二人罪有应得,当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读者的喜爱,民间也更原因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然而除了小说,似乎晋代的历史学家也原因将我们向这个思路去领。

《三国志》钟会内有异志。

钟会反司马昭之说是厦门大学林榕杰先生的《钟会反司马氏考论》中的观点。钟会原本是司马昭长兄司马师手下的幕僚,司马师去世之后,转投司马昭,为司马昭鞍前马后出了不少力,不过钟会始终没有得到司马昭的认可,官职上没有提升,工作量还增加不少,于是心生怨恨,在灭蜀之后爆发。

吕思勉认为: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的,不是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他要尽忠于魏朝,是极合情理的。所以钟会可说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一样,都是魏朝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而他的谋略,还在这三人之上,亦且兵权在手,设使没有北兵的叛变,竟从长安而下,直指洛阳,这时候司马氏的大势如何,倒是很可担忧的了。钟会的效忠于魏,姜维的效忠于汉,又可称封建道德之下的两个烈士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三个观点都站不住脚。因为自古以来谋反都是重罪重案,钟会早年参与过淮南平叛的经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是什么样的经历钟会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像钟会这样心思缜密的人,对于谋反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不提前筹划。

然而,钟会于景元五年正月十五入成都,正月十八就失败,前前后后仅仅经历了三天,那么这个谋划显然与钟会和张子房的相比的性格完全不符。

很多人会拿钟会诬陷邓艾的事情来说事。钟会确实参与到了污蔑邓艾的事件之中,但是诬陷邓艾的人不止钟会一人,师纂、胡烈都说邓艾谋反。

《三国志》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做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征艾。

也就是说邓艾是惹了众怒,否则司马昭也不可能仅仅凭借钟会一人之言就逮捕了邓艾。

而且钟会如果是素有异心的话,要想在蜀地割据做第二个刘备更应该趁早谋划,但是钟会在接到司马昭的恐吓之后就十分惊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查看详情>>
3

究竟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钟会觉得自己不应该屈居于人下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年少聪慧,才思敏捷

钟会,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家、书法家,他出身名门,来自于颍川士族钟氏,是魏朝太傅钟繇(yáo)的幼子、青州刺史钟毓(yù)的弟弟。在年少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其才思敏捷的一面。

在钟会五岁的时候,蒋济(三国后期曹魏名臣)见了他,评价了一句“非常人也”。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魏文帝听闻钟毓、钟会的聪慧,于是便召见了两人。当时,钟毓见了魏文帝时一直在流汗,于是魏文帝便问钟毓为什么流了那么多汗,钟毓就回答说面见皇帝,战战兢兢,自然就挥汗如雨。之后魏文帝又问钟会为什么他没有出汗,钟会就回答看见皇帝,战战兢兢,不敢落汗。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於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世说新语》

不过在历史上,曹丕驾崩的时候钟会只有一岁,所以上面这个故事应当是小说家杜撰的。

在正始(240年-249年)年间,钟会进入曹魏朝廷,但在曹爽把持朝政的时候,钟会的哥哥钟毓因为和曹爽政见不合发生冲突,被曹爽调离朝廷。

于是后来和曹爽结怨的钟家自然就倒向了曹爽的政敌司马家那边去了。

在高平陵之变(公元249年)后,司马懿灭了曹爽的集团,大权在握,成了曹魏政权的幕后执掌者。

而后钟毓、钟会兄弟就开始为司马家效力了,钟毓主持地方军政事务,钟会在洛阳主持机密任务,两兄弟以重要幕僚的身份,参与了之后司马家一系列的夺权行动当中。

转折:伐蜀之战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的时候,文钦和毌(guàn)丘俭在淮南起兵谋反。随即司马师东征,钟会随军主管机密事宜,后来司马师在许昌病逝后,钟会开始为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出谋划策,后来受封东武亭侯,自此之后钟会有了属于自己的爵位。

在甘露二年(公元3257年)的时候,朝廷任命诸葛诞并让其回京,钟会算定诸葛诞不会听从朝廷命令,报告给了司马昭。后来果然诸葛诞谋反,钟会便跟随司马昭一起东征诸葛诞。

在面对诸葛诞防守严密、实力也比较雄厚的寿春城,钟会先后多条计策,让诸葛诞的人心背离,还设计消耗了城中守军的粮食以及守军的斗志,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此之后,当时的人们都将钟会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夸赞他的智谋远高于常人,而司马昭对于钟会也更加倚重。

但是,钟会虽然才智过人,但这是体现在军事谋略而非政治谋略,再加上钟会其人容易骄傲自得,心性方面并不像他的名声一样好,曾因嵇康的无视最后构陷嵇康,导致嵇康身死。

钟会就像当年的杨修,这也为他后续的身亡埋下了引子。

后来在景元四年(公寓263年),魏国举兵攻打蜀汉。

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余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以廷尉卫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资治通鉴》

当时司马昭派遣了钟会...

查看详情>>
4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个人觉得钟会谋反可能是一起冤案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是三国末期魏国名臣,被比作张良,帮助司马家粉碎了曹髦想要夺回政权的计划,自然深的司马家赏识,之后在朝堂之上极力支持司马昭灭蜀计划,钟会邓艾灭蜀之后,他却心生异志,企图割蜀地自立,最终在兵变中被杀。

关于钟会反叛小编还是不理解的,表面上看,钟会掌控着整个蜀地,手握二十多万魏蜀军队,又有姜维相助,起异心的无可厚非,除非碰上了只愿做个富家翁的曹爽式的人物,但是有异心不代表就一定要干反叛的事情啊,可以说,当时的钟会几乎是不具备反叛的条件。当时钟会根本没有自己的核心基本盘,对军队控制力太弱,造反前又没有对军队进行清洗,变故太多,而且他也没有培植个人势力,这可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钟会造反太过于突然,之前也没有长期带兵,没有个人亲信,个人权威敌不过朝廷权威必然失败。

钟会手下将领没有几个是真心跟他混的,所以他想反叛就只能用劫持的手段,这就是儿戏啊,部队兵将的妻儿都在魏地,实际利益与钟会不符。所谓众利同心,靠忽悠,这些兵也经历过不少战争了,能忽悠得了吗?所以准确的讲,钟会根本没有掌握20万大军,他军中没有死党,铁哥们和亲信,要造反至少要有一半中上级军官支持你,再威胁或废掉另一半。司马氏都卧薪尝胆三代人,有强大的士族支持他们,钟会有什么呢?虽然也是大族父亲是钟繇,但毕竟背后没有绝对实力支持!

所以个人觉得,钟会谋反很有可能是冤案,钟会带的军队是司马家族的军队,他钟会应该也想到,用别人的军队去造反,很容易打草惊蛇,根本就不可能成功,钟会的智商不会如此低下吧?司马昭秉承父兄司马懿和司马师的遗愿又深得父兄两代人言传身教的精髓,自然相当老谋深算与睿智果断了,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艾和钟会都只是蝉与螳螂而已,司马昭才是笑到最后大获丰收的黄雀。钟会和邓艾很有可能都被司马昭算计了,因为他二人知道的事太多了而且功高震主必须除掉,这是帝王既除掉隐患权臣又收拢人心的方法,逼迫引诱权臣谋反再闪电击杀。

就说一点吧,钟会起事前后居然没对司马家派来的盯梢卫罐这个人采取任何防范和提前意识,真是一出手已知有没有的败局已定,很难想象,这会是钟会有预谋反叛是做的事情。ps:卫瓘也狡黠无比,伐蜀时助司马家族除掉了三国后期顶尖人杰邓艾、钟会,终于如愿以偿,登上高位,入为司空。

钟会为什么要告邓艾谋反?可邓艾死后,钟会还想善终吗?这里面的'结'够深的。钟毓、辛宪英这些鼠辈都认为钟会有反心,更别说司马昭司马炎等人。钟会反谁?可当时天下名义上还是曹家的,除非钟会在下一盘大棋,否则他就是傻子。钟会为什么要除掉邓艾?我认为,这恰恰是司马家族的阴谋,钟会对司马家的忠心不值得怀疑,问题就在这里,邓艾一死,钟会不死,司马家族如何交待?

钟会更多的可能是被形势逼反的,是被各种猜疑逼反的。年纪轻轻就立下了灭蜀的盖世奇功,功高震主,又有大才,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又不甘心就此功成养老,迟早会被除掉,只有造反...

查看详情>>
5

司马懿的学生钟会为什么会谋反?其实钟会也不是一位平凡之人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含着金汤匙出生,自幼聪明过人,被司马懿收入门下,以得意弟子身份亮相朝中,成为司马昭的心腹,正直壮年时期,便可与自己的直属上司私下密谋伐蜀大计。这样的命运,听完之后有没有心头一酸?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位幸运宝贝,名字叫钟会。这样的人生,按说应该是从贵族幼儿园一直走到贵族养老院的。而钟会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在人生闯关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谋反挑战,虽然最终失败一无所有,但是这段历史却被人津津乐道。今天咱们就做下来,慢慢掰扯一下这段故事。

钟会的身世,钟会的结局

三国时期,大多谋士出身贫寒,幸运儿或是才华着实过人的能人才能遇到君主赏识,在朝做官。我们的钟会也是这样吗?不,前面我们提到过,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钟会是魏朝太傅钟繇的幼子,十三岁时,他就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写入了《世说新语》。钟会十三岁时,与兄弟随父入宫拜见文帝曹丕,钟毓因为紧张而汗流浃背,但钟会却是旁若无人。曹丕问钟毓为何流汗,钟毓结结巴巴地回答道:“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好奇的问钟会为何没出汗,钟会则模仿兄长的口气回答道:“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听后哈哈大笑。

曹丕登皇位之后,司马懿开始主持新政,成为天下士子领袖的期间,收了两个学生,一是邓艾,寒门之后,刘备老乡,二就是钟会。

钟会有多厉害?计策堪比张良,与王弼齐名。

钟会自幼就具备这样的高智商,长大之后呢?自然是得到了朝中从君皇到大臣的赏识,平叛诸葛诞起兵反叛期间,钟会于内筹划,屡立大功。时人以钟会比之张良,可见其计谋之深,受司马昭信任之重。到了司马昭决意伐蜀时,魏国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反对,只有钟会表示鼓励和支持。据史料记载,伐蜀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就是由两人秘密制定的。

读到这里,很多小伙伴可能就开始不解了,他为什么要谋反呢?

司马懿的学生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一来是出于钟会本身的野心。钟会才华横溢、机智多谋,喜欢玩弄权术,被时人视为“谋圣”张良一般的奇才,并常常因此而自得,很像当年的杨修。钟毓对弟弟的品性了如指掌,曾私对司马昭讲:“钟会才智过人,但喜欢玩弄权术,我担心他有不臣之心,请大将军加以提防。”司马昭听后,笑着回答道:“若将来钟会果真因此获罪,我承诺只治钟会一家之罪,而不会连累到钟氏一门。”果然没多久,钟毓一语成谶。

二来是出于姜维的怂恿。姜维之人,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钟会谋反的计策都是与姜维进行密谋的,最终二人也是一同死于此事。不过,姜维帮助钟会并非是出于本意,而是自己另有打算。姜维一心想要煽动钟会杀掉邓艾的全部党羽,妄图激起钟会与邓艾双方势力的矛盾,最终借机恢复蜀国势力,这也是一步险棋,钟会至死都不知道姜维的真正目的,但姜维与钟会一样都是火中取栗之人,因此两人也算是轰轰烈烈了一把。若是没有姜维的推波助澜,或许钟会谋反的进度条也不会装上加速器。

就是这样,钟会的一生在轰轰烈烈中开始,又在轰轰烈烈中轰然结束,我们不禁能在他的人生中看到命运的大起大落。再读这...

查看详情>>
6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他造反失败的原因又在哪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钟会,是三国后期曹魏的一员将领兼谋士,在对蜀国的灭国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与另一位名将邓艾分兵攻灭蜀国。然而这样一员大将,后来却兴起了谋反的心思,并且将之付诸行动,只不过最终还是遭遇了失败。那么,这个钟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钟会为什么会谋反?他的造反又为什么会失败呢?

钟会自幼才华横溢,尤其精通玄学,就是一种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的名字也就来源于此。钟会在魏国身居要职,不论是皇帝还是群臣,都非常赏识钟会,由此可见,钟会的才情已是足以征服这个魏国了。

钟会在当时人心中的地位,就好比秦汉时期的谋圣张良,尤其在平定诸葛诞的叛乱中,钟会更是屡出奇谋,因此得了这样一个美誉。只不过,再有谋略的人,如果用在其他地方,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了,朝廷事务无论大小,钟会都要插手,还献策杀死了当时的名士,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

在灭蜀之战中,钟会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诸葛亮死后,他的北伐大业还没有停止,姜维接替他的志愿,屡屡在魏国边境骚扰。司马昭认为,蜀国狭小,连年征战百姓疲惫,国库估计也损耗殆尽,因此想要派军攻蜀,但是群臣当中只有钟会一个人支持司马昭,于是两人一起谋划灭蜀大计。

在攻灭蜀国的过程中,很精彩的就是钟会联合邓艾,兵分两路,钟会负责在剑阁与姜维耗着,邓艾则帅军偷渡阴平,直接杀到刘禅眼皮底下。刘禅开城投降,蜀汉政权就这样拱手让人,这不仅意味着蜀国的灭亡,也意味着光复汉室成为再也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比较有野心,钟会也不例外,在蜀将姜维的促成之下,钟会内心叛乱的种子很快生根发芽,还把邓艾拉下水,制造出邓艾有谋反倾向的表现,迷惑住了司马昭,下令押送邓艾回京。钟会一直忌惮邓艾,这样一来,他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直接统领大军,起兵反叛。

但这一次的兵变,并没有以成功完结,钟会与姜维都死在了兵变之中,邓艾也被他害死了。钟会虽然是灭蜀的功臣,然而还是由于自己的不安分,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埋进去了。

查看详情>>
7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涿鹿天下,经过多年征战,天下分为魏吴蜀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

公元262年,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朝内群臣皆反对,邓艾更是数次上言 未到伐蜀时机。惟独司隶校尉钟会鼎力支持,并与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

魏军西路邓艾军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军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主攻汉中。姜维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攻下汉中后,被回援的蜀军阻于剑门关外,不得前进。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蜀军主力相持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道,凿山开路,奇袭江油。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而在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钟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姜维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降钟会军。

邓艾在灭蜀后,为刘禅请封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钟会此时野心膨胀,与卫瓘、胡烈等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的迹象。结果邓艾父子被捕,押往洛阳。邓艾被捕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

那么钟会为什么会叛乱,按理说他的权势已经够高了。

在对蜀地进行占领时,钟会开始现出傲慢的迹象,自信足以不再居于人下。此时的心境已经有了大的变化,自己立下不世之功,又擅长谋略。

钟会内心怀有叛离之志,姜维已有所察觉,就想促成他的作乱,于是就劝说钟会:“听说您自淮南之战以来,计策从未有过失误,司马氏能够昌盛,全依赖您的力量。如今又平定了蜀国,威德振世,百姓颂扬您的功劳,主上畏惧您的谋略,您还想因此安然而归吗?何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以保全自己的功名性命呢!”钟会说:“您说的太远了,我不能离开。而且从现在的形势看,还没有到这种地步。”姜维说:“其他的事情凭您的智慧、力量就能做到,用不着我多说了。”从此他们俩感情融洽关系密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此时钟会已有谋反之心,谋诛魏将,于是密报司马昭说邓艾居功自傲,想要谋反,司马昭命钟会把邓艾关进囚车解压回朝,钟会遣卫瓘在前,把司马昭的手谕传达给邓艾的士兵,于是邓艾的士卒皆放下武器,并将邓艾压入囚车。既除邓艾,钟会自认已无敌手,假传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

司马昭因260年甘露事变,贾充公开弑君,一方面司马氏得以进一步控制了曹魏朝政,另一方面此悖...

查看详情>>
8

历史上的钟会为什么会谋反?这场啼笑皆非的造反就这样开始了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的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姜维在蜀汉灭亡后,内心其实是十分不满意的。他认为,自己本可以挽救蜀汉于危亡之中,而他内心里还有武侯的遗志。振兴汉家,所以他内心定下了一个计划,准备博一把。瞄准了一个人——钟会。

钟会这个人有能力,有野心,他本来出身就高,是太傅钟繇的儿子,又有带兵打仗的能力,怎么可能会甘心居于司马家的臣子?此时,他坐镇蜀中,除了自己带出去的十五万魏军之外,还有归降的蜀军,可谓是兵多将广。在外久了,心里不免有些小想法,而他的想法恰巧被姜维看上了。

于是姜维打算说服钟会造反,然后趁着司马家和钟会内斗,重立蜀汉皇室。于是上前对着钟会鼓动,一来二去,似乎真的说服钟会了。其实钟会作为一个老油条,何尝不知道姜维心里在想啥,于是他也有自己的打算:让姜维替自己去打司马家,然后自己坐渔翁之利。两个人心怀鬼胎,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造反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司马昭也不是个傻子,自从钟会出名以来,他就一直小心谨慎的提防他。钟会不臣之心一显露,他就立刻率兵进据长安,震慑钟会。钟会自知形势不妙,加紧了自己反叛的步伐。然而钟会想要底下士兵一起起事的时候,底下士兵却不从:自己本来就是吃司马昭的俸禄,为何要跟你和一个蜀国人一起造反?

特别是底下有个将领叫胡烈,更是司马昭的死党,他听说钟会想要造反,立刻编造谣言:钟会想要除掉所有牙门亲兵。亲兵大怒,在胡烈的率领下攻打钟会衙门,最终钟会和姜维一起被杀死,就连再次想成为蜀汉皇帝的刘禅太子都死于乱军之中。

其实,这里面最倒霉的还是邓艾。邓艾本来并没有反心,然而,钟会为了除掉他就上报朝廷说他想要造反。司马昭立刻命令抓捕邓艾,等到邓艾被押解走了,钟会才敢举事。然而还没有一天,整个行动就失败了。本来说被诬告的邓艾应该放出来,但是司马昭一不做二不休,顺手把邓艾也给杀掉了。

伐下蜀地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臣就这样被杀掉了。说是有反心,不如说是功高盖主。司马昭本来就有僭越之心,所以对任何人都是满腹猜疑。所以,邓艾、钟会之死也不难理解。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对伐吴功臣王濬好得多。

查看详情>>
9

其实要说钟会为什么会谋反,背后其实都是姜维在怂恿他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钟会谋反的动机,按说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了,谋划过程,发动时机都是他自己决定的,以伐蜀的历程来看,钟会被姜维撺掇的可能性很大。

曹魏帝国伐蜀一战,起因也是司马昭为了想因功上位,提高自己的声望,好称公、登上相国之位。事实也是如此,钟会大军进入汉中之后,捷报传来,司马昭也等不及大军凯旋,就在洛阳兴冲冲的“接受”了魏帝曹奂授予的晋公、相国。

然后呢?钟会就借口粮食补给困难,夺了汉中也算是“完成既定战略目标”,大功告成,准备宣布撤军,可以说,在这时候,钟会是绝对没有动造反心思的。

要不是那个不识时务的邓艾非要提出自己带兵走阴平小道,后面的种种事根本就不会出现。邓艾自阴平入蜀地后居然像中了大奖一般,顺利过关斩将,一路杀到成都城下,蜀帝刘禅宣布投降,姜维也只得投降钟会,钟会的大军这才得以进入成都。

可以说,钟会谋反的种子从这时候才开始种下了。

陈寿写《三国志》是写了钟会谋反之时是让姜维领兵的事,此乱也导致了钟会和姜维相继被杀。而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则写姜维是想利用钟会作乱,来杀害魏国将领,从而再除掉钟会,替刘禅复国。

《汉晋春秋》:(锺)会阴怀异图,(姜)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着,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

在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也写了这件事,甚至说姜维还私下给刘禅写信说:“请陛下再忍耐几日,我一定能够复国的。”

《华阳国志》:(姜)维教(锺)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锺)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刘禅)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孙盛在《晋阳秋》中写自己入蜀后,在当地人口中打听这件事,当时的蜀人都说这件事是真的。

(孙)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

如此看来,鼓动钟会谋反的心思,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

如我在前面所说,钟会在伐蜀一开始,是没有异心的,他想做的,无非是帮司马昭成就霸业,完成称相的政治目标。

——之前魏帝曹奂多次授予司马昭相国,司马昭都推辞不肯接受,实际上是司马昭明白自己的声望还有所欠缺,毕竟杀害前任皇帝曹髦的恶名,让他难以面对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

所以,司马昭期望在伐蜀这件事上获得重大突破,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声,纠转当时的舆论风向。

钟会就是帮助司马昭达成目的的心腹之人。

钟会在淮南三叛之寿春之战时,他就作为司马昭的首席谋士,出谋划策,甚至还...

查看详情>>
10

史书上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带你了解这段历史真相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史书上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钟会是曹魏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司马师对其评价很高,夸他“此真王佐材也”。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先后率军征讨淮南母丘俭和诸葛诞叛乱时,钟会每次都随征左右。《三国志》对钟会不吝赞美之词:“时人谓之子房(张良)” ,“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

可见,彼时的人们都认为钟会足智多谋,其军事才能与“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相当,在战略战术策划、战役部署组织上,钟会都能胜任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样一位登高望远、运筹帷幄之人,在灭蜀后策划谋反一事上却显得十分弱智,不仅漏洞百出,而且动机可疑,水准尽失,让人难以理解。

有观点认为,钟会之所以在立下灭蜀大功后铤而走险、举兵反魏,是因为他一向野心勃勃,且私欲膨胀。《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平定蜀汉后 “(钟会)威振西土 ,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之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钟会起反心后,先是上表诬告邓艾谋反,命监军卫瓘将邓艾父子逮捕收监,然后同蜀汉降将姜维串通一气,结成联盟,准备将不愿配合的魏将统统杀掉,事成后以5万蜀国降兵做先锋,魏军殿后,直捣长安、洛阳,全取天下。

史书上虽然对此有详细记载,且言之凿凿,但这就是历史真相吗?

凭钟会的智商,能策划如此幼稚的谋反行动吗? 首先,邓艾也是灭蜀功臣,且贵为封疆大吏,不是钟会想陷害就能陷害的。其次,假如钟会真的想造反争天下,就应该以自己麾下的魏军做主力,而不是与蜀国降将姜维联手击魏,因为自己的老部下更牢靠些,指挥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如果钟会真的要对魏国发起反戈一击,咋说也应该派熟悉中原山川地理的魏军做先锋,而不是派人生地不熟且士气低落的5万投降蜀军作前驱。

如此草率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胎死腹中、草草收场了。欲反叛的军队还没集结完毕,钟会的部下就哗变了,钟会、姜维皆被乱军所杀。

根据钟会的一贯为人以及他的深谋远虑,这一连串有悖常理的突发事件,我们大可以揣测这段钟会谋反的“黑历史” 是被人有意歪曲了。事实上,身为灭蜀首功之臣的钟会毫无造反的意图与动机。

很明显,钟会谋反的罪名是司马昭故意栽赃陷害,是被强加的。司马昭为何要污蔑钟会举兵谋反呢?

话说当年钟会、邓艾率十万大军出征灭蜀时,一位名叫邵悌的大臣求见司马昭,他提醒司马昭 ,钟会拥兵十万之众,是否会对朝廷构成致命威胁?这时的司马昭对钟会等人还未起猜忌之心,他答道:“待钟会攻灭了蜀国, 蜀人已经被打的心胆俱裂,也就不敢 、不愿再作乱了,而远征西南的魏军将士,早已久战疲惫,人心思归,也不会去随同叛乱,所以伐蜀大军不会有问题” 。

出乎意料的是,钟会、邓艾都是军事奇才,伐蜀战争进展的也十分顺利。邓艾率偏师偷渡阴平,很快来到成都平原,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姜维被迫率5万蜀军投降了钟会,邓艾则“检御将士,无所掳掠,绥纳降附,使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