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战国战国

发布时间:2020-07-28
1

战国策读后感

战国策读后感

请瞧瞧小编特意整理出来的和“战国策读后感”相关的详尽资料。多读书,人就变得更加洞察事物,生活中的烦恼自然减少。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我们内心会有一种莫名的触动,到处会涌现出许多灵感。为何不将自己的思考当作读后感的素材,加以记录呢?欢迎您收藏我们的网站,共同见证每个未来的瞬间!

战国策读后感(篇1)

班级:15信息2学号:2015143227姓名:梁天

曾经看见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这部书:没有看这部书的人,不可以谈智谋,说生活。即使是一个半字,他们都被自己的故事所感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如此深刻和遥远,以至于他们今天感到惭愧。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年,刘向编撰了33篇,书名也由刘向起草。

主要记录战国时期战略家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战国策》的写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善于讽喻。他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解释一种真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

查看详情>>
2

最新战国策读后感

战国策读后感

今天,编辑为大家带来一篇有关“战国策读后感”的文章。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感悟。面对书中的人物,我们需要撰写一篇读后感来进行具体分析。那么如何寻找作品的读后感范文呢?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很有帮助,请收藏起来以备查阅!

战国策读后感【篇1】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是依次分国家编排的,其中记录当时一些的重大事件。

但这之中,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魏策四南辕北辙》,故事讲的是: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后,便马上赶了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人驾车去楚国,却向反方向走,我问他为什么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好啊,可以日行千里我说:你的马虽然好但不能向反方向走啊他说:我的盘缠很多啊我说:盘缠再多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那人又说:我的车夫十分善于赶车我说:虽然这几样很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反而会让你离楚国越来越远如今,大王您的每一个行动都想扩大国界,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但是,如果依仗魏国的强大,兵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从而使得土地扩展,大王这样做的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就是越来越远了,国家土地虽然扩大了,但又有多少百姓会死于战乱之中呢?久而久之,大王又怎么会深得民心呢?那么,您就会离您的的霸业越来越远了。就和那位想去楚国而却向北走的人一样了。

季梁,他凭着他的口才和智慧,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争。同时他也让许多黎明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想:国家也正是缺少像季梁这样有政治智慧,敢于直言,并且有思想的人。同时,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就是《魏策四南辕北辙》给我的启发,这本书中每一篇都透出古人的智慧。

战国策读后感【篇2】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照了着镜子,对妻子说:

“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间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间他:

“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夭,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缤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

查看详情>>
3

战国吴起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核心要义只有一句话

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内容
战国

吴起是战国早期的卫国人,也是先秦时期极具才华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裕家庭,他一生最大的抱负就是功成名就、留名青史。为此,他曾散尽家财,但没得到一官半职,因此受到乡里人的嘲笑与讥讽,为此他怒而杀掉了嘲笑他的三十余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国。"

吴起在鲁国曾为求将而不惜杀害自己齐国籍的妻子,但在击败齐军后,却因此受到鲁国的猜忌而被迫进入魏国。在魏国,他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郡守,期间训练了一支名动天下的魏武卒,成功抵御了秦国的东出。魏文侯去世后,吴起逐渐被冷落,公元前390年,因受魏武侯大臣王错的排挤,吴起由魏国进入楚国。

当时,韩、魏、赵三国已经相继崛起,尤其是魏国在李悝变法后相当强大,俨然成为了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对楚国形成了咄咄逼人进攻之势。在内政上,楚国的屈、景、昭三大家族势力强大,他们依仗权势,侵害国家军政利益,严重制约了楚国的发展。

楚悼王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君,很想让楚国再度强大起来,但又不知从何下手。为此,他积极寻访人才,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正好在这个时候,吴起从魏国来到了楚国。

吴起的到来,对楚悼王来说,真是喜从天降,楚悼王用很高的规格接待了吴起,决定启用吴起进行变法。为此,吴起被楚悼王任命为南阳郡守,除了抵御韩魏的进攻外,更主要地目的是使他尽快熟悉出楚国的国情,为变法做准备。

任南阳郡守一年后,吴起被升为楚国令尹,成为楚国的首席执政官,开始进行变法。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足足比秦国的商鞅变法早了25年。

吴起变法的措施虽多,但很有章法,核心要义也很明确,按照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的说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通俗来说,就是要通过剥夺楚国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国家军政开支的“不足”。

吴起认为,楚国的疆域很广,本该成为大国强国,但现在却“积贫积弱”,完全与大国地位不相称,主要的原因就是“大臣太重,封君太多”,而且这些封出来的贵族都是世袭的,父亲去世了儿子来继承,势力越来越大,到了肆意妄为甚至“上逼其主而下虐其民”的程度,给国家整个带来沉重的负担,是楚国不能强大起来的重要障碍。

因此他主张对待“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其爵“,同时他大量削减官吏的数量和俸禄,精简”无能“、”无用“的官员,减少国家在行政机构方面的支出,用节省下来的钱来供养”选练之士“。

这个政策,革除了楚国贵族的世袭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增强了楚国的军事力量。

另外,楚悼王时期,楚国地广人稀,而且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以国都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边境及荒凉地区的人口非常少,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很多的土地因此荒芜。

吴起认为这是资源的极度浪费,于是根据楚国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把一些贵族及其封地的人民,从人口集中的地方迁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去生活耕种,在打击了旧贵族的同时,促进了边远荒...

查看详情>>
4

战国吴起变法内容是什么 吴起最后的下场居然这么惨

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内容
战国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继位。约在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六年,楚悼王十二年)左右,吴起受到大臣王错排挤,被迫奔楚。由于吴起在魏国政绩卓著,军功赫赫,所以一到楚国,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先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

吴起在楚国期间,注意调查研究,对楚国国情了解至深,故其变法措施,切中时弊,干净利落。主要内容如下:

(一)“明法审令”,实行法治。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采取“倚车辕”(《韩非子·内储》。)的办法,即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为使思想认识和舆论一致,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贯彻了“明法审令”的精神,在楚国臣民中增强了“废其故而易其常”(《说苑·指武》。必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变法的进行。

(二)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淮南子·泰族训》说:“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说苑·指武》说:“(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在此同时,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韩非子·和氏》),即解决“封君太众”的问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吴起列传》。)

(三)“卑减大臣之威重”,整顿吏治。吴起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同上),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

在此同时,吴起还着手整顿吏治。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战国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同上),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显然,这些措施,不仅使吏治得到了整顿,而且对权贵大臣也是一种束缚,有利于削弱权豪的威势。

(四)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据《吕氏春秋·贵卒》载,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楚悼王果断地支持吴起,“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一方面在政治、经济上继续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贵族把人口集中在地少人多地区的局面,有助于对荒蛮的边境地区的开发,促进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吴起变法,“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吴起列传》),以“争利于天下”(《说苑·指武》。...

查看详情>>
5

战国四大纵横家你知道吗 除了张仪苏秦这两位也很厉害

战国
纵横家
纵横家代表人物
纵横家的思想主张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

在战国七雄争霸的过程中,各国不仅需要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吴起、乐毅这样的武将来攻城略地,也需要张仪、苏秦这样的纵横家来实现有利地的外部环境。比如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和山东六国之间就围绕着合纵和连横而激烈较量,这也是一个纵横家登场的大舞台。

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非常活跃,其思想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那么,如同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战国四大纵横家又是哪四个人呢?

一、张仪

首先,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虽然是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但是张仪的一生主要是为秦国效力。在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换而言之,针对山东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联盟,被张仪这位纵横家给瓦解了,这无疑为秦国的对外扩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不过,秦武王在位期间,因为不喜欢张仪,所以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二、苏秦

其次,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面对强大的秦国,苏秦希望有说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在这一过程中,苏秦获得了燕国君主的赏识,并且成功说动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君主,从而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虽然苏秦组建的合纵联盟遏制了秦国的扩张趋势,但是,因为山东六国之间的利益瓜葛,促使合纵连横没有长期存在下去。在这之后,苏秦,被齐国任为客卿,而且死在了齐国的内乱之中。

三、苏代

再者,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有很多武将世家,比如秦国的王翦、王贲,燕国的乐毅、乐间等。而就苏秦这位纵横家来说,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弟弟苏代。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苏代是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闵王。对于苏代来说,虽然后来跟随的是齐闵王,但是,从立场来看,苏代应该是燕国一方的。苏代通过鼓动齐闵王消灭宋国,促使齐国得罪了魏国、秦国、赵国、楚国等大国。在齐国陷入到孤立后,才有了乐毅率领五国大军伐齐,差点灭亡齐国的事件。

四、公孙衍

最后,公孙衍为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也即对于战国四大纵横家,都出自中原地区。在战国中期,公孙衍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也即五国一起互相承认对方称王。除了策划“五国相王”这一重...

查看详情>>
6

战国纵横家有什么思想主张 纵横家鼻祖是谁

战国
纵横家
纵横家是干什么的
纵横家的思想主张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 张仪者, 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 胡三省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鬼谷先生 , 六国 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

这里指游说开合有度、纵横自如。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会成功的事情。

理论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非常活跃,其思想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

纵横家鼻祖是鬼谷子,又名王禅,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孙膑、庞涓、郦(lì)食(yī)其(jī)、蒯通等,事皆详于《战国策》。

苏秦,字季子,战国东周人,他本来是一位政客,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专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周游列国,搞过合纵,也搞过连横。

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毛遂,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游赵国,身为赵公子...

查看详情>>
7

战国纵横家是干什么的 纵横家各个叱咤风云

战国
纵横家
纵横家是干什么的
纵横家的思想主张

纵横家,乃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纵横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为人所提起,并能名列最著名的十大家学派之中,可见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大。

“纵横”一词最早是出现在《韩非子·五蠹篇》中,韩非在提出“纵横”这一说法之后,又对“纵横”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界定。

韩非从法家的角度批评纵横之党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富国强兵,同时还揭示了“纵横”的实质,即合纵就是众弱合攻一强,连横就是以一强为核心结成联盟攻打弱国,实现“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双赢战略意图。

在韩非的论述中,纵横有其特定的含义。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泛化,人们也将那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去对抗百万雄师的智谋之士称为纵横家。

纵横家的形成和发展

纵横家的出现与兴盛一方面可能与夏商周三代的行人之官有一定的关联,另一方面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式有关。春秋战国是礼坏乐崩的时代,也是诸子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

周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春秋战国长期以来的吞并战争之后,诸侯国几乎被消灭殆尽,七雄争雄取代了春秋时小国林立的政治格局。随着新兴势力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为了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纷纷推行变法运动。

另外,七国长期的兼并战争,又使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加剧,争战愈益激烈。“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外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各国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国力的同时,各国对彼此之间的外交关系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纵横家在提出适应当时形势的合纵连横政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也是纵横家的黄金时代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最杰出的纵横家,他们每个人的际遇堪称传奇,难以复制,如淳于髡、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郭隗、蔡泽、鲁仲连、毛遂、虞卿、信陵君等。这些纵横家出身各异,命运也各有不同,但是毫无疑问,他们的出现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纵横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时期楚国和南方几个主要的国家纷纷称王,战国初期,魏国最先强大起来称王,之后齐、秦、韩、赵、燕也依次称王。当时各个国家立国尚未稳定,大多数忙于国家内部政治来巩固内政,并没有精力对外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这一时期主要以多个弱国联合起来攻打一个强国的合纵运动为主。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衍等。

第二阶段:各个国家经历称王后,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后国家趋于稳定。大国之间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在这个国家之间形式变化频繁的时期,纵横家起到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战国中期,则形成了东方大国齐国与西方大国秦国并立对峙的局面,时称东西二帝。

齐、秦二国强力崛起后,对当时诸多小国形成了强大的生存压力,它们时时都有被东西二霸吞并而有亡国之虞。在此情势下,南北诸多弱国小国为了求取生存权,遂从国家利益出发联合起来,形成与东西二霸对峙的局面,目的是为了自保。因为这些弱国小国都是夹在东齐、西秦二霸之间,分布于中国的南北,故称“合纵”。

“合纵”作为一种军事与...

查看详情>>
8

战国末期的毛遂为何自荐 他的自荐招来了杀身之祸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毛遂自荐的典故,来自于战国末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战国末期,秦国越发强大,开始逐渐蚕食其他几个国家。当时秦国大军进攻赵国,一口气打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大有要直接灭掉赵国的意思。

面对这种局面,当时赵国有个很重要的大臣,名叫平原君。平原君受赵国国王的委托,去游说南边的楚国,希望楚国可以出兵,和赵国一起对抗秦国。平原君在出使之前,打算带二十个能帮得上忙的门客同往。在平原君选出了十九个门客之后,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希望和平原君同往。平原君起初并不看好毛遂,但毛遂以锥子做比喻,让平原君最终同意带他一同前往。

再后来,平原君到了楚国之后,却并没有得到楚国的认可。关键时刻,就在平原君和其他门客都无计可施的时候,毛遂站了出来,向楚国的国王陈清利害,最终说服了楚王,使得楚国得以派兵援助赵国,赵国也因此暂时避免了被灭的危机。

这个典故,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

但是,大家知道毛遂回到赵国后,是什么结局吗?实际上,毛遂的结局,其实并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自荐,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说服楚国出兵之后,赵国的危机解除了,毛遂也跟着平原君返回了赵国。回到赵国之后,立下大功的毛遂,自然得到了赵王的赏识,被委以重用。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北方的燕国又派大军前来进攻赵国。面对燕国的进攻,赵王很快找来了平原君商议对策。而平原君这次则是主动推荐了毛遂,提议由毛遂领兵去抵抗燕国。在平原君和赵王心中,去年毛遂力挽狂澜的事情,还犹在眼前,所以他们对于毛遂,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任。

但是,赵王和平原君显然都忘了,毛遂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却并非一个优秀的将军!

对于赵王的任命,毛遂倒是也知道自己的斤两,直接推辞不受。奈何这个时候,赵王和平原君都过于信任他的能力,执意坚持任命。见到赵王和平原君如此之后,大臣们也都纷纷劝说。最后,毛遂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接受了这个任命。

然而,作为一个优秀外交官的毛遂,这次被当做将军推上前线后,表现却远没有一年前在楚国朝堂上那么亮眼。甚至可以说,毛遂对于军事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所以最终,面对强大的燕国军队,毛遂一败涂地,军队也被燕国全歼。

对于自己的失败,毛遂深感羞愧,觉得对不起赵王和平原君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他战败之后,直接选择了拔剑自刎。

毛遂的悲剧,无疑是赵王用人不明所导致的。如果赵王能够善于用人,肯定也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让一个从无领兵经验的人,去率领大军抵抗敌国。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第二个被秦国灭掉,仅比实力最弱的韩国稍强一些,也就不难理解了。


查看详情>>
9

历史上战国七雄为何脱颖而出 战国七雄的前身都是谁

战国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战国七雄是指战国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七国。但是当时出了这七国还有一些大小国家几十个,为什么他们能称战国七雄,我们看看战国七雄的实力。

秦:秦国因为勤王有功,护送平王到洛阳而被封为诸侯,当时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图强,秦国称霸西戎,跻身春秋霸主。但是之后秦国因为长期处于国政混乱而陷入低迷。直到战国时期的时候秦孝公变法图强,吞并巴蜀,周显王册封秦君为方伯,正式承认其霸主地位。

齐:齐国是当年周朝封给姜尚的封地,齐国在齐恒公的时候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成为了中原第一个霸主,但是齐国到齐康公的时候田氏伐齐从此齐国就被称为田齐。当时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与魏惠王徐州相王,又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楚:楚国因事周成王被封子爵,早在春秋的时候就称王是为楚武王。到楚庄王的时候曾问鼎中原,并且打败晋国而称霸。战国时期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威王的时候吞并吴国,自此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燕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召公与燕,自此成为北方的老牌诸侯国。燕国建国以来很少和中原交往,在燕昭王的时候,燕昭王礼贤下士任用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韩国由三家分晋而得来,韩国强盛是因为韩昭候的时候任用申不害变法,当时韩国国立大增,数十年无外侵者。而且韩国的铁矿众多,韩国的弩令各国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雄之中最小的一个。

赵:赵国来源于三家分晋,赵国建国之后因为当时三晋一家,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直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变法图强,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国力大增,之后吞灭中山国,打败三胡与秦国互相争霸,并且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魏国起源于三家分晋,当时魏文候时期,任用吴起、乐羊为将魏国独步中原。而魏武侯即位的时候同样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但是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凭借魏武卒独占中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当时越国被楚国灭、巴蜀被秦国灭、中山国被赵国灭、宋国被齐国灭。一些小国都相继在秦国统一的时候被灭,但是其中卫国没有被灭,但是也就成了秦国的傀儡。直到二世的时候就把他废了。


查看详情>>
10

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谁 有两个国家不分上下

战国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怕是相对较弱的韩赵魏也曾有过魏霸西河的荣光,胡服骑射的辉煌和吞并郑国的所向披靡。

剩下齐国凭借着经济发达成为一霸,楚国依靠地缘广阔问鼎中原,最后秦国训练的虎狼之师一统六国。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战国七雄排行榜,看看和你心目中的有没有出入。

战国七雄第七“熊”,韩国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三家分晋,秦晋之好破灭。东扛燕器,南拒南楚,西阻大秦的晋国,一分为三。韩赵魏中,赵国胡服骑射和魏国魏霸西河还算是继承晋国衣钵。

但韩国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本来三家分晋中韩哀侯势力就是最弱。到了战国时代,我倒是觉得韩国实力甚至不如中山国这种被历史书一笔带过的二流国家。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但也是无力回天,因为地处齐魏秦楚包围的尴尬局面,发展处处受到制约,所以排在最末。相比之下,燕国都在乐毅的领导下几乎灭掉齐国。

要说韩国为什么会排在战国七雄,恐怕韩国曾经吞并郑国给它加了分吧。

战国七雄第六位,燕国

燕国,一个不温不火的边境国家。与楚国不同,燕赵两国还要面临北方匈奴民族的骚扰。所以,燕国在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能力顾及中原争斗。加上燕王哙这种直接让位丞相子之的不负责任君王,燕国,其实在大众的视野里,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但,燕国出了一位名人。他叫做乐毅。曾经带领燕国打的齐国丢了70多座城池,险些灭国。要知道,齐国有钱,秦国有兵;一个富拽,一个穷横。其他国家都不大愿意惹他们。乐毅在国仇家恨之下平定本国乱局,扶持燕国太子正位,又给燕王报仇雪恨攻占了罪魁祸首齐国的大片领土。

燕国就是属于那种,平时小打小闹欺负我其实无所谓。但把我惹急了,你就完蛋了那种。

战国七雄第五个国家,魏国

魏国,其实是属于用力过猛的典型。曾经有吴起带领下所向披靡的魏武卒,又有李俚变法的内部变革。曾经打的秦国一度不敢东进。魏霸西河,威震一方。和尴尬的韩国一样,处于强敌环饲的艰难局面。但魏文侯偏偏能一打三,一打四。打的四周强国都不敢造次。真的是蛮厉害的,强过邻国韩国好几条街。

在齐秦两国的不约而同之下。西有秦国的不断蚕食,东有齐国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一对冤家孙膑也终于打败庞涓复了仇。魏国的发展势头和美好愿景终于再多国干涉下破灭。

在力不从心的后期,还被网友亲切的称为战国人才输出地。后期的李斯等等大才都去了秦国。而他们的祖国,本来是魏国。魏国,其实是一个挺可惜的小霸王之国。

战国七雄第四名,楚国

虽地处偏远,但没有燕赵那样的北方少数民族隐患。并且有着一方沃土。楚国的地大物博弥补了他很多不足。他的战略纵深一次次的挽救了楚国灭亡的命运。

但从间于齐楚盛气凌人的霸气大国,到后来一直被秦国爆锤,连首都都丢了的楚国。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世记住的只有被张仪拿六百“里”换和平的傻楚王和再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哀。我们眼里留下的,只有了曾经辉煌过得楚国。

战国七雄...

查看详情>>

搜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