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7-28
1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你了解过吗?看他是怎么掌控官员的

唐朝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你了解过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而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精简机构,考核官吏,惩治腐败,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从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增强了国家各级机构的效能,开创了"君臣一心、和衷共济"的良好风气,呈现出了吏治清明的大好局面。

唐太宗选贤任能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因为他明白"乱世时重才不重德,太平时必须德才兼备"的道理,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国家强盛,社会安定,就必须选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选拔官吏,而选拔官吏在于保证质量。他反复强调说:"致安之人,惟在得人","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同时,"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可见唐太宗把握住了用人的本质。因此,唐太宗即位后求贤若渴,严格标准,只要"才行俱兼",就及时提拔与重用,因而选拔了一批正直无私、才华横溢的文臣武将,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都是一时之俊,竭其智、尽其能、毕其力,深受太宗的信赖和重用,从而开创了贞观年间的清明盛世。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以解决机构臃肿,责权不清,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贪腐成风等问题和乱象,唐太宗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也成为后人学习的表率。唐太宗在位期间,大刀阔斧地精简官僚机构,雷厉风行地进行改革,裁减了冗官余吏,震慑了官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唐太宗对官员腐败深恶痛绝,因为他亲自参加了隋末农民战争,也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所以唐太宗即位以后,从隋朝因吏治腐败而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中,深刻体会到官吏廉明对于稳定政局、巩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告诉大臣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贞观四年(630),又告诫朝臣们说:"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间发,心中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者。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性命,使子孙每怀愧耻也?"可见,唐太宗始终把政治的清明廉洁放在首位,要求为政者居官清廉,廉洁奉公,造福百姓。

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吏治的措施,充分表现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和无所畏惧的胆魄,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大批廉洁谨慎、有所作为的官吏,巩固了封建统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查看详情>>
2

李世民开起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他对国家统治的认识真的很厉害

唐朝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李世民开起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登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在他统治期间,唐朝的社会经济有利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唐太宗由此也被后世称为一代贤主,他统治的唐朝繁荣现象也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带领国家步入“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这与他本人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是分不开的。

社会生活相对稳定。

唐朝在经历过开国皇帝唐高祖的统治和管理之后,社会逐渐的稳定发展起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风气十分良好,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的状况,由此可以直接的展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繁荣景象。

同时在经过唐高宗时期对于边境地区的收服战争之后,也进一步稳定了唐朝了边境秩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也十分的富足,因此百姓对于唐太宗的统治十分的支持,社会经济也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从而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社会方面的良好基础。

民族之间有了进一步的融合发展。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的之中的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的人民有了更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民族之间的关系十分的融洽。唐太宗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和睦对待,他在朝廷中还任用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并且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松赞干布,根据《新唐书》中的记载:“西北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

由此 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唐太宗的认可程度之高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频繁往来,也进一步带动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的传播,文成公主就带了许多唐朝的先进技术帮助藏族地区发展起来,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地区之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

除了本国之中的少数民族地区之外,国外的许多民族也纷纷来到唐朝,出现了许多的留学生以及僧人,使得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一度成为了世界名城。国外的人们来到唐朝,为唐朝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发展内容,同时也将我国唐朝的各种先进工艺技术传播到国外,使得当时的唐朝在世界上都十分的有名,直到现在,国外依旧有唐人街,由此可见当时唐朝的繁荣景象,充分的带动了当时唐朝的各方面的发展,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环境氛围。

唐太宗所实行的正确政治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百姓是水,而君主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充分的认识到了民众对于国家的统治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因此他认为,要想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采取适合百姓发生的政治措施。因此唐太宗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国家中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通过这两项政策的实行,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唐太宗本人十分崇尚节俭,因此他强调一切从简,禁止国家的官员铺张浪费,李世民在位期间,没有像其他统治者那样建设大型的工程建筑,避免给农民带来过重的负担,后宫的嫔妃们也需要同样的节俭。为了减少朝廷中政府部...

查看详情>>
3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是什么?难怪李世民统治的时候人才辈出

唐朝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李渊之嫡次子,唐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他从小果敢聪明,善于骑马和射箭术,隋末隋炀帝暴虐无道,随父亲晋阳起兵,并亲自领军破长安,封为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先后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等武装割据势力,封为秦王。公年626元,面对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残害,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死了两兄弟,三年之后,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在位期间,笼络天下人才,虚心纳谏,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进行改革,国泰民安,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李世民知人善任

李世民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在治理国家的同时,深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即位后,不拘一格地网罗天下英才,甚至不计个人恩怨,只要才德兼备,便大胆地加以使用。唐太宗同历史上其他贤明皇帝一样,在考察与任用人才时,重视其德行与才华的兼而有之,在选拔官员时“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无用恶人,不善者竞进。”主张用人必须考察品德与才华方可用之,可见德行高低在唐太宗心里占有多重要位置。

无论一个人才华有多高,身上都具有短处,于是唐太宗提出用人时应该扬长避短,尽量发挥长处,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刚即位时,即发布求贤令,名尚书所属部门举荐人才,但是很久未能向上举荐一人,唐太宗觉此事蹊跷,便询问之,相关部门答辩:“所见未有奇才奇能。”太宗于是重申:“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唐太宗推行人才政策,使得“贞观”年间人才辈出

1.完备学校教育制度,推行一系列新举措

人才培养基本上靠两种途径,一种是家庭教育,一种是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培育人才摇篮的主要地方。鉴于此,唐太宗一心打造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从上而下,设置中央、州、县一体的教育体系。将国子监定位全国最高学府,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六种学校,共收学生名额2210人。

唐太宗推行的教育新举措包括四点,第一是在全国招聘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第二是编撰《五经正义》为统一国学教材;第三是扩大学校招生名额满足庶族子弟入门学习要求;第四是接受外国留学生。

2.继承与完善科举制,以才选用官员

隋朝开创出了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教育与官员局面。而科举制的出现使得做官不看门第看才华,将选拔官员人事员集中到朝廷手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制,使得封建统治政权基础进一步牢固。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给封建地主甚至寒门进阶做官提供了机会,受到了广大读书人的欢迎,这种以才为用的人才选拔制度具有历史进步性,为以后各朝各代选拔官员提供了制度蓝本。

结论

唐太宗由于重视教育与人才选拔任用,所以在“贞观”年间人才辈出,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国家的强盛提供了先决条件,也为教育的普及,打破门阀士族教育垄断提供了政策保障。

查看详情>>
4

唐朝的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李世民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唐朝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朝的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首先政治上,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还有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在经济上,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除此之外,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军事上,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

查看详情>>
5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是哪个?这个措施衍生的制度最后成了笑柄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在隋末废墟上崛起的大唐王朝体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对内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社会安定,短短几年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外积极开拓、四面出击,以最小的代价,将周边游牧民族牢牢压制。

不可否认的是,大唐的巅峰当属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但贞观年间,唐王朝政治之清明、社会之和谐、向心力之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实属少见;李世民君臣紧密协作,大唐政府的内外政策从未出现过大的失误,这在权力垄断的封建时代堪称奇迹。

那么,面对绝对的权力诱惑,李世民是如何做到从谏如流、“亲贤臣远小人”的呢?

简而言之: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是精神动力;制度的创新,则是现实保证。被玩出了新花样的古老谏官制度,为魏征这样的谏官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是哪个?

服务于封建王权的古老谏官制度

从秦汉两朝起,结合秦国变法实践打造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标准政体。这种体系下,国家全部大权悉数集于帝王一身,保证了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既为维护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提供了制度支持,也方便集中力量办大事,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风险也很明显:方向正确的独断专行,诚然可以摆脱各方面的阻碍办成大事;反之,则会对统治阶级自身以及整个王朝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为了减少负面情况的出现,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了一些列的举措,来补正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带来的负面效应。其中,谏官制度成了最主要的选择。“谏官”也被称作“谏臣”,是指专门规谏君主过错的官员/臣子。

不过谏官的出现,并不是秦朝首创,可以往上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设立的大谏、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可以被视为谏官。

然而秦朝是首次以正式官职的形式将谏官制度确立下来,并为后世提供了参考依据;汉随秦制,完整沿用了这一官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赋予了谏官议政职能,正式对其改名为谏议大夫;三国时期,对这一官职也进行了保留。

到了两晋及南朝阶段,谏议大夫这一名称被取消,其职能被侍中、散骑常侍等职务承担。令人意外的是,少数民族色彩浓厚的北朝反而完整继承了汉代的“谏议大夫”官职。

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创新的时代,公元581年杨坚代隋之初,就根据崔仲方的建议改革官制,设置了尚书、门下等五省,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其中,门下省设侍中(为避杨坚父亲杨忠名讳改为“纳言”)、尚书省设散骑常侍,两者的职能一样:谏官。

谏官一职自出现之日起,就不断涌现出许多帝王虚心纳谏的佳话。但所谓“谄谀易合,正直难亲”,并不是每个帝王都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由于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导致人亡政息的案例比比皆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隋炀帝杨广。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谏官的缺位,见证了隋朝的二世而亡。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朕即位以来,每虚心求谏

公元619年,在朝廷考核群臣后举行宴会时,唐高祖李渊对裴寂等人说出了...

查看详情>>
6

你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吗?这些措施让唐朝在历史上大放光彩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你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吗?

当风起云涌的战争之后,大唐王朝急需将重心放在治理国家和改善民生上。唐太宗总结前朝的教训,不敢轻易对外言战,只为给百姓更安稳的生活。柏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唐太宗李世民“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第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他没有让世人失望。成就了丰功伟业,造就了大唐盛世,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背影。”

李世民富国、利民之路

治理天下、富国强军必须以民为本,唐太宗能开创大唐盛世,在于他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贞观初年,李世民力排众议,采纳魏征以“王道”治国的政策,这足以看出李世民以民为本的态度。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曾今在朝上说过:“凡是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唐初,因隋末战争的影响,经济、民生、生产等各方面社会问题都严重受损,可谓是百废待兴。针对此种社会问题,高祖李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因为在位时间较短,当时唐朝初定,周边割据势力都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所以在社会问题上效果并不明显。

而贞观初年,唐朝的社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李世民首要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天下以百姓为本,百姓以衣食为本,对于百姓来说,土地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太宗下令继续推行“均田令”,“均田令”虽然起源于高祖李渊,但是由太宗李世民彻底推向全国。与此同时,太宗下令各地官员在所在地劝课农桑,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视察。这样一来可以督促各地官员对朝廷政策的实施力度,也可以随时理解各地民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对的政策调整。

开放“计划生育”,实施“裁员”

百姓有了土地固然是好,但另外一个问题出现在李世民的面前,那就是生产的主体过少,过年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在以农耕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充足的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强大的体现。可是唐初的人口不足隋朝时的四分之一,根本满足不了生产。为了改变人口不足的问题,李世民可谓是绞尽脑汁,于是开放“计划生育”,首先,他下令“裁员”,将宫内三千多人放归民间。鼓励百姓多生多育,奖励婚嫁的政策在贞观年间得以实施。不仅如此,太宗还将人口增长率放在了官员政绩考核中,经过二十年全国上下共同的努力,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朝人口增加了一倍,从原有的二百多万户增加至四百万户。

“计划生育”成功的实施,离不开太宗的另一个决策,那就是减少百姓的负担,太宗下令裁并州县,为了防止各地豪强形成割据的形式。豪强林立与土地割据的现象源自于隋文帝时期,隋文帝为了改变各地“十养九牧”的现象,下令将东汉末年延续下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制度改成州县两级地方制度。这一制度的改革在当时很有成效,但是随着隋末战乱的爆发,各地豪强纷纷割地自立,郡县制也就形同虚设了。唐高祖为了避免豪强各地自立,恢复了郡县制,这一举措不是唐高祖昏聩,而是为了安抚当时的各地势力,但是高祖设置的郡县数量远远的超过了隋朝。李世民...

查看详情>>
7

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李世民的所作所为担得起仁君二字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安人宁国”,删削繁苛

李世民是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而起家的,认识到老百姓的力量完全可以决定一个国君的命运。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从贞观初年就开始注意处理好与老百姓的关系。李世民引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论教戒太子诸王》)“国以民为本”,民心向背乃是国家存亡的关键。为了做到“安人宁国”,必须删削繁苛,先存百姓,“安诸黎庶”,使其“各有生业”。李世民实行了“省徭赋”,“务积于人”的政策,尽量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负担,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他说:“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政体》)只有“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才能安乐,国家才有安宁的基础。他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徒益其奢侈”,乃是危亡之本。为此,他于贞观之初,采取一系列厉行节约、限制奢侈的措施,如停止诸方进贡珍贵异品,限制营造宫室,破除厚葬的陈规旧俗,规定葬制一律从简,如有违反,依法问罪。在他的影响下,当时有许多重臣,一般也都崇尚俭约的生活和简肃的作风。与此同时,李世民也比较体察民间疾苦,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恤民”措施。所有这些都是服务于他“安人宁国”这一治国的总的指导思想。

第二、“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在这方面比历代帝王有着较突出和罕见的才华和创举。他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政要•崇儒学》)他确实能够“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旧唐书•太宗纪》)早在统一战争时,他就重视人才的搜罗,每击败一个武装集团之后,房玄龄就“先收人物,致以幕府。及其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旧唐书•房玄龄传》)武德四年(公元621),尚为秦王的李世民,“以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等,“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番,更日直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十月)。贞观时期的文武大臣,既有早年追随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有他的政敌李建成的旧部魏征、王 、韦挺等;既有原属各个武装集团的人物岑文本、戴胄、张玄素等,也有农民出身的将领李 、秦叔宝、程知节等;既有出身贵族的李靖等,也有出身寒微的尉迟敬德、张亮、马周、刘洎等;此外,还有出身少数民族的契 何力、阿史那社尔等。李世民对他们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不论前后,任人唯贤,只要确有才能,忠诚于唐,都能委以重任。为了选拔人才,他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如通过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以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进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

查看详情>>
8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从他的治国方略看出他的治国之术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时期

唐太宗时期可谓唐朝的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正是描述唐太宗的政绩。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家天下的第二位皇帝,为了登上帝位,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成功当了皇帝。

李世民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在他任内,重用魏征等贤臣,对内实行仁治,让百姓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听取各方大臣意见,知人善用,也注重吏治,要求官员廉洁,自己也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俭节约,而且还会亲自选派一些地方官员。所以说,唐太宗时期是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时期。在此期间,李世民还平定了东突厥、薜延陀等部落,成功的扩大唐朝疆土。因为百姓得以安居,所以唐朝在李世民的努力下,人口大面积增长,而且民风很好,贞观四年一共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只有29人,基本上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一时期的百姓因为丰衣足食,对国家没有怨气,所以不会涉险犯罪,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唐太宗时期,对于商人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时期,自古士农工商,商人排最末,太宗却给商业发展提供便利,设立安西四镇,维护商人利益,保护商人安全,也使得唐朝在海外声名远播。

这样看来,唐太宗时期真正算得上鼎盛时期,可以说是百姓之福,百姓好了,太宗自然也得好处,他奠定了大唐盛世,为李唐子孙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说他的名字暗藏着济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汉族人,除了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外,还是非常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有很多功绩,其中被很多人称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他推行了众人皆知的贞观之治,在他继承皇位之后,对大臣们非常尊重,努力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非常积极地向爱卿们吸取经验教训,贞观年间,他主张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但是又不是强迫他们服从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积极听取各个小国的治国方法,尽量让他们都满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时候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设立了让人才们自由学习的弘文馆,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他受文人们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贵贱,用人的时候以贤德为唯一的标准,这就为非官宦子弟的廉洁之士提供了为国家效力的机会。这些寒门弟子也为政界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这对整顿政绩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对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炀帝为戒,成为皇帝之后积极鼓励各位大臣给自己提意见,而且把谏言的权利放宽,这样可以有力的减少他决策的失误。有时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让李世民有些下不来台的状况发生了,他也不会因此怪罪他们而是与他们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就是因为他这样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为国家带来了国泰民安的时期。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 失去一面镜子的是谁

李世民在位非常的重用一名大臣,这个人就是魏征。而他和魏征两个人在历史故事中一直是明君与贤臣的代表,一个敢不畏生死直言进谏,一个不拘九五之尊虚心接受,不得不说,大唐的盛世与这二人的相辅相成不无关系。

李世民信任魏征,甚至于在...

查看详情>>
9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都体现在哪?出现这个盛世也是有原因的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贞观之治,是李世民把大唐王朝推向了一个小高峰,同时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出现这个繁荣盛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都体现在哪?

第一:李世民当政后所进行的制度设计

唐太宗当政后,总结历代得失,从而制定了比较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在政事上君权的范围有了明确的划定,这不得不承认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李世民时期的宰相制度,是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叫做“敕”,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

三省之中的中书省按照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然后呈送门下省审议,谏官即负责审察诏书,如果诏书中决策内容违背礼记纲常或是存在不妥之处,谏官此时有权将其加封并退回原处,要求加以修正并重新起草,直至通过门下省的审议之后,方可交尚书省予以执行。

如果是皇帝直接发出诏命,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在当时便被视为违法,各个下级机关可以不予承认。由此封驳制度是伴随三省制形成而产生。

后来果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当年李世民所制定的制度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司户柳雄假冒隋朝所授官资,唐太宗已经下了“敕令”要杀掉他,主管刑法的戴胄坚持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审判,最后唐太宗的“敕令”作废。

虽然戴胄没有得到物质奖励,但当着群臣的面,李世民对戴胄大加褒扬,说:“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其实在此种情况下,这种精神奖励,还要胜似物资奖励。

这个事件看起来很普通,但在历史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它凸显了皇权与法权的冲突,并且以皇权的妥协告终,最后使得法律的尊严得到了维护。

唐太宗通过这件事情,看到皇权和法权的矛盾之处。后来听从魏征、王珪这些大臣的建议,责令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重新修订了国家权力架构,使一切国事政令行使起来更加顺畅。

第二:李世民善于纳谏

有一次唐太宗皇孙降生,在东宫大摆酒席,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在喜庆的欢宴上, 唐太宗念念不忘褒奖为李氏江山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他总结道:“贞观年以前,跟随朕夺取并治理天下,以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年以来,纠正朕的过失,主要是魏徵的功劳。”对这两位建立殊勋的大臣,御赐他们佩刀,以示皇恩浩荡。

酒到高潮时,李世民有些飘飘然,他问魏徵说:“朕治理国政与往年相比如何?”

魏徵据实回答:“威德加于四方,则远超过贞观初年;人心悦服则不如从前。”

这话说的,褒中带贬啊,唐太宗有些不理解的问道:“朕自当‘天可汗’以来,远方民族畏惧皇威羡慕圣德,所以前来归服。说威德加于四方,公正客观。但是怎么又说不如以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魏征回答:“陛下以前以天下未能大治为忧虑,所以注意修德行义,每天都有新的作为,如今既得到治理又较安定,所以说不如以前勤勉了。”

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查看详情>>
10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他发布这些有利于民族的政策你知多少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隋炀帝在位没有继承其父亲隋文帝的治国道路与思想,采取残酷毫无仁道的统治,同时又好大喜功,连年对外用兵,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唐代李世民,唐太祖李渊之嫡二子,目睹大隋王朝历二世而亡,又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因此,在推翻隋朝,建立大唐后,开始以"仁义"广揽贤能,即位后更是以"仁义"治天下,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家,史称"贞观之治",由于他的"仁与义",也受到各族人民的尊崇。

仁义的思想加上天下形势的发展促成了唐太宗"德政"产生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后杀死太子李建成即登位,开创了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其知人善任,四夷咸服。由于出身贵族,聪敏好学,青年时期就通晓儒家学说,传统儒学贵在以"仁义"治天下,强调天下大一统思想,唐太宗就是在如此文化熏陶下成长为一代贤君。而且佛教在太宗时期盛行,经常与唐著名僧法师玄奘一起谈佛论道,与民休息,实行"德政",在励精图治下,江山日益稳固,人民安居乐业。

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在他的有力统治之下,国家风调雨顺,国家储粮丰硕。人民渴望已久和平局面实现了,奈何隋炀帝杨广残暴不得人心,又好大喜功,"务巡游、事四夷",完全抛弃了父亲治国之主张。对于无道昏君,人人想诛杀之,终于酿成了隋末农民大起义。

唐高祖李渊身为隋朝太原太守趁天下大乱之际,四处招揽贤士,攻破长安,易帜将国号改为"唐",又平定四方割据势力,于是大唐江山定矣!作为唐朝建立大功臣,李世民目睹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知道了民众的力量,于是很想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在登上皇位后,于是不拘一格任用贤才,在国家大一统的形势下,施行开明的政策,以免重蹈前车之鉴。

中国史由隋朝入大唐时,中国的外部环境也悄然发生改变,先是印度佛教兴盛,印度国王想利用佛教染指西藏吐蕃,吐蕃地处西南边陲,与印度相距不远,为了控制这一块地区,策动当地独立,并发生交兵事件;再次是东北方有朝鲜、日本,朝鲜自隋炀帝东征失败就有点忘乎所以,和当时百济一起不断侵犯新罗,此时日本也想越越试试,与高句丽一起抗拒大唐;最后是大唐依然受突厥族的侵害,在唐太宗时期,开始对西域各国进行战争,大败突厥汗国后开始加强对西域的军事管理,以重新恢复其对西域的控制,在完全恢复统治之前,唐太宗出现过几次征伐战争。

唐太宗"以史为鉴",以"仁义"感化四夷,各族成为一家

自秦始皇修筑长城起,华夏与少数民族在心理上产生不信任与隔阂,为了打破彼此心理间距离,促进两族经济和文化交流,唐太宗于是冲破"贵华夏,贱四夷"的民族观念,一者因为唐太宗相信在"贞观之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