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发布时间:2020-07-28
1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呢?这位皇帝在位时可谓是励精图治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呢?

凡是在有所丰功伟绩的皇帝,我们都可以称他为明君,但少有皇帝可以担当起千古一帝的头衔。我觉得唐太宗是可以称得上这个头衔的,毕竟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贞观之治。

唐朝的建立是动荡了几百年的必然趋势。东汉末年三国纷争一直到隋朝,这个人间一直动荡不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根本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李世民为了不让自己的王朝重蹈覆辙,他和大臣们相互研究讨论,到底以前的朝代为什么更迭频繁,始终不能有一个太平盛世。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意见不一。大概分为两个派系,魏征提出以德来教化人。主张武力派的封德彝提出以强悍的武力来压制反抗的民心。当时主张武力派取得了明显上风,因为李世民就是以武力强行干涉朝政,发动了玄武之变,登上了皇位。但武力的压制有明显的弱点所在,这种武力的方式只能暂时的压制反抗,时间过去了,他们又会死灰复燃。李世民在位时的合肥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后来还是采取温柔的方式,以德教人,这个问题才被慢慢的解决消化掉。

唐太宗是一位勤勉努力学习的帝王。他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初他刚一登上皇位,统治经验不足。他会学习以前明君的治国之策,同时还会谦虚的向大臣学习,凡有问题必请教。唐太宗也曾学习天象,治学。他从大臣那里学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治国需要靠修德。

作为开创了盛世的皇帝,拥有自己的傲气,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事情。但唐太宗其实非常的谦虚,他能够听见别人的意见。在贞观之治的时期,除了家喻户晓的魏征以外,还有一个大臣非常的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贞观4年,唐太宗大兴土木,让人修缮洛阳宫。这就有大臣站出来劝说唐太宗,最后任务就是张玄素。他说修缮洛阳宫,是既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眼下还需有很多,比这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陛下去做。同时他还以反面例子来劝告唐太宗。说那前朝隋炀帝就是暴君统治,大力开修不必要的宫殿,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失去了人民等于失去了国家,张玄素劝告唐太宗要懂得节俭。

唐太宗好歹是盛世一帝,竟然把他与隋炀帝这等昏君相比较。唐太宗非常的气恼,但张胜素声音反而没有变小,他严肃的正告唐太宗,水亦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坚持要在这个时候修缮洛阳宫,必然会在民众心里留下反抗的火苗。到时候这个朝代灭了,有你后悔的。

张玄素的勇敢和真诚劝谏,让唐太宗对他刮目相看。同时他也看到了一个大臣的忠心耿耿,他也明白,为了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现下放弃一些荣誉上的事情是必须的。唐太宗的心胸宽广,犹如大海。能够接纳大臣的建议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皇帝需要放下自己的高傲,才能真正听进去大臣的意见。唐太宗的豁达,忍耐都是他的优点所在。

唐太宗觉得,大臣们对自己治国提出意见是非常好的事情。觉得张素这样的例子越多越好,于是他给大臣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谁能够提出一份好的建议,那边重重有赏。将军常和统帅八方的将军,他虽然能够在战场驰骋沙场,但在治国方面确实大糊涂。他对这份建议的起草十分的头疼,还好他有一位...

查看详情>>
2

记载里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这个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记载里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唐朝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即便是千年后的现在,那个辉煌的大唐盛世至今仍被无数人所称颂。而每当提到唐朝,贞观之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伟大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后面的开元盛世,最终造就唐朝的巅峰传奇。

公元626年,在唐朝首都长安发生了一起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玄武门设伏,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控制京师守备,并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太子,随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即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虽然唐太宗通过军事政变这一不合法的手段登上皇位,甚至杀害手足的行为有些残忍,但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唐太宗励精图治,对内整顿吏治,精兵简政,轻徭薄赋,安定民生;对外打击突厥,与吐蕃和亲,刚柔并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融合,扩大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在唐太宗的努力下,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武功兴盛,民族融洽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贞观之治是怎样一个世道,又对后世产生何种影响。

时代背景

公元626年,唐太宗登基称帝,此时距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仅有9年,距离唐朝统一中原汉地也仅有5年,贞观初年的唐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忧,州县骚然”,可以说是一幅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局面。

在唐帝国内部,自隋末开始的连年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流民四起,百业凋零,即便到了贞观六年,“自今伊洛洎( jì)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眼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人口数量依然没有难以恢复。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到了唐朝建立之时,人口锐减到200万户,而唐太宗即位时,人口也仅恢复到290万户,仅有隋朝大业初期的三成。

在唐帝国的外部,曾经臣服于隋朝的突厥势力卷土重来,控制了东起契丹、室韦,西至吐谷浑、高昌诸国的整个北方游牧地区,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公元620年,颉利可汗即位,开始袭扰唐朝北方边境。公元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初,颉利可汗帅军20万一举攻到长安城外,唐太宗不得已在城外渭水便桥之上,一方面故布疑兵,一方面与颉利可汗议和,将本就捉襟见肘的大唐府库财物几乎全部奉上,达成渭水之盟,颉利可汗这才退兵。

唐太宗和隋炀帝同为王朝二世君主,隋炀帝在开皇之治的盛世下,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唐太宗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幅烂牌,打出神仙操作。

整顿吏治,精兵简政

唐朝建立之初,天下尚未统一,唐高祖李渊为巩固政权,基本沿用隋制。贞观时期,唐太宗对隋朝首创的三生六部制进行优化,提拔品阶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一同商议国事,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称号,在品阶不变得情况下,实行宰相的职能。这样一来,宰相不在局限于三省长官,而成为了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群体,“参知政事”等议政官员的加入,削弱分化了相权,避...

查看详情>>
3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原来贞观之治跟他没太大的关系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但唐天宝十四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时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以想见。

隋朝时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

查看详情>>
4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其实这都是李世民的自我宣传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李世民在位的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大国。那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当时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隋炀帝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在三次远征高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天下大乱,此时唐朝应运而建,开启新的盛世。唐朝建立后,李渊和李世民都比较开明,他们重视历史教训,常常将隋朝灭亡的教训记在心中,以史为鉴。唐太宗登基称帝后,密切关注着百姓的生活,减少苛捐杂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措施,就是不愿看到百姓民不聊生,在当初李世民和李渊一起南征北战的时候,深深地知道民众的一些疾苦,所以这也促使了贞观之治的产生。虽然隋炀帝刚愎自用,但他开凿大运河,施行科举制都是不错的政策,只不过对隋朝来说,这样繁重的徭役赋税很难承受,才导致天下大乱。因此,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用于对人才的选拔,对有才能的人,也报以敬重的态度,从不问其出身和地位,因此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除了这些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上学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实现民族大团结、扩大唐朝的版图,将唐朝打造成一个世界文明的强国,一直都是唐太宗自己的伟大抱负,而这些也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构成了贞观之治的背景。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贞观之治是骗局,在一本叫做《唐朝绝对很邪乎》的书中有提到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贞观之治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皇帝仁德百官恪尽职守敢于直谏,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来自于一个叫李世民的手中,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也成为了中国皇帝排行榜的首位,但有人说这样的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

首先,没有所谓的贞观之治,就算有那也只是李世民自我宣传,而百姓自己也希望有一个伟大的明君,自己可以安居乐业,这样的想法也符合人的慵懒天性。其次,就算有贞观之治,那应该也和李世民无关。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是由民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只要皇帝施行仁政,不强迫百姓去做繁重的徭役,放手让百姓自己创建家园,都可以创造出一个“之治”。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来,只要皇帝陷入政治斗争,无暇顾及百姓的时候,都会迎来一个“之治”的时代,也就是说,贞观之治的出现,其实和李世民的关系并没有太大。唐太宗之后,唐高宗李志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人口增加了多少,回答到一如既往的十五万户,也就是说贞观年间人口总数也就是三百六十万户,而隋朝年间是八百七十万户,隋唐战争过后人口数量大大减少,粮食按理来说是不够的,但偏偏够了。从另一方面说,隋朝给大唐留下了一百年的粮食,就是说,贞观之治是在用隋朝的粮食养出来的。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因为唐太宗选贤举能,又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唐太宗的年号刚好是“贞观”,因此史称“贞观之治”。但后来却有人发现,这只是一场骗局,至于贞观之治是骗局的主要谋臣就是...

查看详情>>
5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他有什么能力能把唐朝带到新的高度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历史上,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史学家称赞他执政的时期为“贞观之治”。现在让我们穿过尘封已久历史的隧道,谈谈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了解一下李世民凭什么开创贞观之治吧!

李世民执政时期,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在古代帝王中,李世民是出身最为高贵,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的一个皇帝。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执政时期使得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唐王朝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对于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皇帝的个人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我觉得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英明的帝王们所共有的一些特点外,还有许多优势是他自己独有的。首先是李世民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清醒的危机意识。公元626年6月4日,在古都长安发生了一场宫门喋血的事件,史称“玄武门事变”。事件的结果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丧生,皇帝李渊退位,秦王李世民三天后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便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与许多皇帝不同的是,李世民在夺取了皇帝的宝座之后,没有赶尽杀绝地过多清除异己,而是不计前嫌,广纳贤才。

比如说魏徵,他原本在东宫太子李建成的府上担任太子洗马的职务,也就是侍奉太子并且为太子掌管经史图籍的官员。在李渊在位的时候,魏徵就曾经多次建议太子李建成采取果断措施尽早除掉秦王李世民,以免留下后患。他为了巩固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可以说是费劲了心血,因此,魏徵也是李世民曾经最为痛恨的人。玄武门事变之后,李建成的部下惊慌失措纷纷四散逃命,只有魏徵没有这样做。当唐太宗李世民召见魏徵,并正颜厉色地责问他:“你过去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呢?”时,魏徵却没有丝毫的惊慌,而是坦然地答复李世民说:“假如当初太子要是早听我的话,就一定不会落到这样的悲惨结局。”魏徵坦然承认事实,不委曲求全的态度,让李世民很感意外。不过,从魏徵的身上,他也确实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寻常的人。李世民毕竟不是嗜杀的暴君,何况他平时对魏徵的才干和人品就有所了解。于是,李世民不但没有追究魏徵的责任,相反却是礼贤下士,马上就任命他担任詹事主簿,就是在太子府掌管文书、印检、纸笔之事的官职。之后,魏徵又官居宰相的高位,李世民还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多年以后,李世民在和别人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感慨地说:“过去魏徵的确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于所辅助的人,有很值得称赞的品格。”而事实也证明,魏徵等人都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为唐王朝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不但如此,李世民的诚实执政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他对下属敞开胸怀,不搞表面一套暗地一套的小动作,甚至主动限制了自己的权力。再举个例子,有一次前方战事吃紧,李世民决定要将年龄尽管没有达到18岁,但是身体很是强健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但是,由于魏徵对这一做法很反对,拒绝在诏书上签字,这件事竟然没有办成。可能大家很奇怪,皇帝的诏书怎么会让大臣签字呢?...

查看详情>>
6

我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贞观之治是怎么来的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我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历史上,能够登上皇位的大多都是有能力之人。尤其是开国皇帝,他们往往都是有着诸多功绩的。自古以来,我国的朝代更替便很是频繁,而每一个朝代都是由一位杰出的帝王开启的。譬如秦始皇,他一统六国,让东土成为了一个大家庭。他还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让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

再如汉高祖刘邦,他把动乱的秦朝给统一了;又如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了东汉盛世,让胡人不敢南侵;还如隋文帝杨坚,他不仅统一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以来的动乱。还开辟了科举之路的先河。可见这些开国皇帝的功勋确实卓著。

不过也有一位帝王,他虽然不是朝代的开辟者,但却似乎是他开创的国家一般。同时他也打破了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官爵世袭制,并且后来还开创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这位皇帝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而唐太宗则是开创了“贞观之治”。而提到“贞观之治”,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也懵懂得它是一个盛世。可是这个盛世的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其实很多人一知半解。那么,唐朝历史上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被李世民给开创出来的呢?这得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开始说起。

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李渊立为太子

李世民是唐高祖的次子,在唐朝未平定之前,李世民便建立了许多功名。因此在天下平定之后,他便收获了不少的好名声。而这一点让当时成为太子的李建成很是不满,因此他联合了弟弟齐王李元吉以及其他一些大臣,开始对李世民发难。

而李世民因为不满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等人对其门下之人的陷害,最终他忍无可忍,将愤怒彻底爆发了出来。随后他便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在这场变乱之中,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

而后唐高祖也被李世民的狠心做法给逼得无可奈何,最终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但从这场宫变过后,李渊再无力与李世民抗衡了。

二、李渊内禅,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其实李渊本就是个宽容大度和优柔寡断之人,对于犯了大错的李世民,他也是持以宽容态度。可是李世民很是果断,他生怕李渊会对其进行保护。

便渐渐地将其架空,而成了光杆司令的李渊不得不将自己的皇位禅让出来。从而让李世民当上皇帝,他自己则当了太上皇,过起了清静无为的生活。

李世民登上了皇位之后,便开启了他的统治时代。在他登基之后的第二年,他将年号改为“贞观”,而这便是后期“贞观盛世”的名称由来。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是位不错的帝王,他对国家有自己的一套治理方法。

三、李世民汲取教训,开创贞观盛世

其实李世民登基之时,唐朝的社会情况并不算好。因为隋朝末年百姓们刚刚经历一场战争,所以到了唐朝之时,国家的人口比起隋朝时减了不少。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时,整个国家仅有290万户人口。

显然,对于古代农业大国来说,人口才是生产力。因此李世民汲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对国家的治理有了自己的想法。遂决定励精图治,便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查看详情>>
7

唐朝的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他是靠什么开启的贞观之治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唐朝的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李世民和隋炀帝高度相似,都得位不正,都好大喜功,都猜忌功臣,都杀兄戮弟,都有个善解人意的贤内助,但是为何隋炀帝亡了国,李世民却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历代盛世的标杆呢。只因李世民有治国攻略五条,甩隋炀帝十条街。

第一条,从谏如流。李世民说,治国无他,纳谏任贤就行。人都要照镜子,忠臣就是国君的一面镜子。人与人想法各异,如果都出自公心,就应该言无不尽。如果听见逆耳之言就记恨在心,或者为了颜面好看有话不说,那么就会作出对老百姓不利的决策。众毛攒裘,集思广益,李世民的成功不是来自一两个宰相的批评,而是众多人物的谏言。相反隋炀帝嫉贤妒能,谁比他聪明收拾谁,听不进不同意见,导致贤人塞途,小人得志,最后身死国灭。

第二条,量才使用。谁能干啥就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干不了的一律屏退。比如让魏征进谏,没事干就让魏征提意见,不提不行。你是干啥吃的不给我提意见,养活你吃闲饭啊。搞的魏征只好说,老大你已经是完人了,我提不出任何意见。隋炀帝恰恰相反,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得到重用的所长非职。

第三条,居安思危。李世民说,治理国家和一个人养病一样,平常就得注意饮食起居多锻炼身体,别平常不注意胡吃海塞熬夜偷懒到生病了才去治,那样就废老鼻子劲了。隋炀帝就好大喜功,明明国家危如累卵了,还要征伐高句丽,不懂得休养生息,活活把一个盛世整垮。

第四条,法令严明但不搞严刑酷法。李世民说,只要国家治理好了,老百姓犯罪率就会降低,只要他们吃饱穿暖,就不会以身犯法,所以不用严刑酷法。但是对待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就要从重从严处置。所以李世民当了皇帝,大赦天下的时候很少,长孙皇后病重,有人提议大赦天下给她祈祷,李世民爱妻心切,准备实行,但是被长孙皇后劝阻了。隋炀帝却用刑严苛,逼的良民没有活路,纷纷从贼。

第五条,善于自我检讨。李世民经常自我检讨,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自己能弃短取长,不讨厌正直之人,爱外国人如本国人,礼贤下士等等,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隋炀帝却不仅不反省,反而觉得自己是完人,刚愎自用,与李世民形成强烈反差。

查看详情>>
8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它的开创者大家肯定都听说过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开创的?所谓的贞观之治,其实就是指唐朝出现的太平盛世,因为唐太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还采取一系列的农耕措施,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因此,贞观之治就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所开创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仁君,他的一些主要政绩也是被后世所传诵。因为李世民登基之前,亲眼目睹隋朝的灭亡,所以李世民常常以此来警醒自己的一些做法。他意识到“谁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李世民对待百姓就采取了一些宽待政策,比如休养生息,比如减轻赋税甚至减免赋税等,以此获得了百姓的大力拥戴。唐太宗对于贤能的任用也是令人敬佩的,他不考虑有才能人的身份地位等一些外在条件,他更看重这个人的内在品质,对待魏征,李世民对其是十分敬重的,魏征对李世民前后直谏两百多件,唐太宗从来不会怪罪,只是对魏征的建议进行采纳,等到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伤心的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一面可以知道得失的镜子。

当然,除了以上的一些政策措施,唐太宗还特别关注农业生产,施行均田制,使得百姓有粮食吃,安居乐业。完善科举制度后,唐朝出现了人才济济的景象。对外,唐太宗还平定突厥、征讨高丽等地,使得大唐的名声远播四方。终于,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盛世出现,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提到唐太宗,很多人就会想到贞观之治,说起贞观之治,就会联想到唐太宗,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已经成为相互联系的关键词,其实这从侧面就显示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都有着极大地影响。那么唐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包括哪些方面,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贞观之治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外交方面,经济上李世民伯薄赋尚俭,遣散宫中很多宫女,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还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使得农业不断发展。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救灾恤贫,扶持商业,从前一直都有“重农抑商”的特点,唐太宗不歧视商业,还提供很多便利,因此,大唐的经济发展也是史无前例的繁荣。

政治上,李世民选贤举能,从谏如流,为了寻求人才,李世民还完善科举制度,只要有治国安邦之才,不计较他的出身和地位,这也使得大唐出现人才济济,文化发展加快的局面。军事上李世民平定突厥、远征高丽、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等,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外交方面,李世民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这也使得大唐的文化得到史无前例的大融合,文化发展迅速。

正因为唐太宗英明仁德,为中国开创了一个长达一百三十年的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的表现

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呢?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出现了贞观之治,使得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政治清明,正因为如此,唐朝也成为世界上文明强盛的国家。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有六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以及中外交往频繁。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将隋朝的灭亡教训...

查看详情>>
9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是盛世里的冠军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很多帝王都开创了属于自己这个朝代的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弘治中兴、康乾盛世都是我们所知道的封建王朝盛世,不过,在这些盛世中,贞观之治却有了不同的一面,今天我们的话题就将围绕贞观之治展开。

贞观之治,指唐朝初年,由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一个时代,公元7世纪初期,唐高祖统一国家,从而为贞观之治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封建历史中,有人认为,在所有的盛世之中,贞观之治可谓是盛世中的冠军。之所以这么说,是缘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治体制原因。在初唐时期,政治上实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权制度,今天很多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就跟这个制度比较相像。在政治运行方面,唐朝初年采用宰相合议制度,达到了皇权与相权的基本平衡。这样一来,既避免了皇权过大,一人独断专行带来的政治失误;又规避了相权过重,一家独大、皇权旁落的场面。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初唐的官场风气清廉,为盛世的到来打下了政治基础。

二、从经济角度看,唐朝吸取隋亡教训,尤其是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从而实行藏富于民的国家政策。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整个社会富足,安康,人口增长、社会犯罪率降低,可谓达到了一种天下大同的景象。

三、在人才选拔方面,唐初时期注重多元化,在这种多元化的人才选拔制度下,很多出身并不高贵的人才能够为朝廷效力。人才的储备也是盛世到来的一大原因。

四、初唐的军事实力强大,在唐朝初年,不仅统一了中原地区,同时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南压吐蕃,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成就。当时四方蛮夷均以“天可汗”称呼太宗。国际地位也十分的高。

五、良好、融洽的君臣关系。在初唐时期,君臣议事都是坐而论道的,开放的环境和广阔的交流渠道,为整个国家的治理贡献了众人的智慧,也为盛世的到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查看详情>>
10

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他在位时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唐朝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篡隋自立,在幅员辽阔的隋帝国版图上建立起了唐帝国。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帝国境内的反对势力和其他割据政权尽数消灭,完成了实质上的统一。

不久,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不甘心只做一名亲王的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并将李渊软禁在深宫之中,李渊无奈之下只得禅位。公元626年下旬,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将年号改为贞观,贞观之治也由此开始。

虽然李世民权力的来源为后世所不耻,但他确确实实为唐帝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治理下,唐帝国很快便从隋末唐初的衰败环境中走了出来,人口数量也开始逐步回升。行政效率逐渐提高、官场风气也变得清明起来。

同时为了保护边疆百姓安全,李世民还多次发动对外的征服战争,将唐帝国周边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降服,使帝国获得了一段相当长的和平时期。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唯才是举、选拔人才

唐太宗在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对政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虽然新朝已经建立,但很多制度依然沿用隋朝,并不与唐朝的实际情况完全契合,所以对当时的旧制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唐太宗首先从人才选拔入手,意在更新帝国的行政系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再加上刚刚结束玄武门之变,朝中仍然存在不少太子党和齐王党的大臣,还有一部分坚实的帝党(唐高祖一派)。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也为更方便施行政令,必须要将这些臣工从行政系统中清除出去。《贞观政要·论择官》中记载了唐太宗选拔官员的宗旨和底线:

"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事实上,唐太宗早在做秦王时就以这样的标准筛选自己的幕僚,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这些人都间接促成了贞观之治。

同时,唐太宗的辽阔的心胸也为其招揽了不少人才。魏征原本站队太子李建成一派,曾经多次谏言要将李世民排挤出长安。为了使太子顺利登基,还让李建成多多请战,多立战功。李建成毛遂自荐讨伐刘黑闼便是魏征在幕后为其出的主意。

玄武门之变过后,唐太宗将魏征诏至面前,询问其为何一直与自己作对。魏征秉性直言,丝毫不惧唐太宗之威严。于是唐太宗摒弃前嫌,不但赦免魏征之罪,反而将其重用,让魏征成为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犯错的警钟。

而且唐太宗一旦选定人才,就不会对其再生任何疑心,放心将要事托付。这一点与后世的崇祯帝有着天壤之别。以尉迟恭为例,尉迟恭本为降将,投降时李世民尚为秦王。在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太子大位时,李建成曾以重金收买尉迟恭但却遭到了坚决的拒绝。

后来尉迟恭将此事汇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却不以为然,并直言对尉迟恭的信任。声称即...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