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0-07-28
1

让我告诉你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他的政绩无可匹敌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让我告诉你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朱棣这个皇帝,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未解的难题,有人说他是大逆不道谋夺皇位,有人说他是明朝难得的一代明君,孰是孰非,现在已经不能轻易的下定论,但有一点,在朱棣称帝后,确实给社会经济以及国家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坚持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朱棣是以诛讨主张削藩、变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起兵的。但是,当朱棣当上皇帝后,在对待藩王问题上,却不怕冒违反祖制之大不韪,同样是采取了削藩政策。

朱棣对于军权过重的藩王和中央皇权的矛盾对抗这一教训,是认识的很深刻的,他即位后,为掩人耳目,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藩,但是过了几个月,又找了罪名,削除了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

接着,齐王被废为庶人,辽王的护卫被削除,就连昔日鼎力相助的宁王,也被从边塞改封在南昌。周王为了减少朱棣的猜忌,也自动献出护卫军队。在几年的废削中,威胁最大的几位塞王护卫几乎全被解除。

削藩促成了“靖难”,“靖难”之后更实行削藩,这就是历史的辩证发展。朱棣削藩的结果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为坚实、牢固。

定都北京,疏浚大运河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定北平为北京。打定了迁都北京的主意后,就着手修浚大运河。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帝命官疏浚会通河,引汾水和泗水入其中,沿线建闸三十八座,其后,又派官在淮安到扬州的这一段修筑堤坝,以防淮水侵漕和运河水分泄。

至此,京杭大运河才算真正畅通。运河的修通,使得南方的粮米和丝帛等物质能通过漕运源源不断地输往北京,保证了首都的物质供应,北方的物产也能通过运河南运,增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帝下令筹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整个北京城。十八年(1420年)竣工。就在这一年,他宣布自明年起,以北京为京师,即首都,改南京为留都。南京除了没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的设置完全和北京一样。

继续推进移民、屯田等经济措施

朱棣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即皇帝位后,就移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富民充实北京,以后又多次移民到北方。对“靖难”战争中受到破坏的地区,政府发给耕牛、农具,使其尽快恢复生产。

同时,朱棣还施行整治贪污、赈济灾荒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期又进一步发展。国库殷实,每年的赋粮除输送京师数百万石外,各地府州县的仓库还存储很多。在农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经营西域以及对外问题

在边防问题上,朱棣除了对蒙古采取通好和积极防御并用的政策,以及加强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管辖工作外,又积极经营西域地区。

永乐元年,他派官员到哈密招谕,允许哈密王输马到中原贸易。不久,又派官出使哈密、撒马尔罕、火州、吐鲁番等地,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友好往来。

永乐四年,明政府在哈密设卫,派官辅助当地首领执政。哈密卫的设立,恢复了明朝对西域的管辖,使明帝国的政令行达天山南北,...

查看详情>>
2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主要是因为他做的这些贡献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明朝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论文治武功,朱棣在中国帝王中,自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哪为何史学家对他的贡献置若罔闻。

众所周知,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古代人们讲究长兄为正统,他想做皇帝的话,排也排不到他,上有三个哥哥,而且朱元璋尤为喜爱长子朱标。朱标在位28年,朱元璋辛辛苦苦的培育了28年,后无疾而终,朱元璋疼爱大儿子,所以儿子死后,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他的皇权。所以朱棣想做皇上的话,更是八竿子也当不上。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削弱其部下淮西将领的军权,研究了个诸王戍边,通俗点就是给自己的儿子封王戍边,所以王爷们也就位高权重,朱允炆即为时,听信刘伯温的亡者进谏,以及其大臣方孝儒的建议进行削藩,激化了矛盾,由于朱允炆的软弱,以及优柔寡断,其江山送到了其叔叔朱棣的手中。这个详细以后再议。

先不说朱棣通过什么手段,夺取了天下,夺得了皇位。但是不能磨灭的是。朱棣在位22年,无一天虚度,这个无一天虚度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大家以为的。而是中外历史学家说的,觉得我说大话的可以去查查资料。

朱棣在位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五次北征蒙古,万朝来贺;

朱棣在位时的明朝,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下边列举其主要贡献:

编修《永乐大典》,世界上第一部最详细的世界地理历史百科全书;

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北非红海,随从人数,到达距离无不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壮我中华国威;

五次北征蒙古,缓解我中华北方威胁。

南郑百越,将广西,云南列入我中华国土,延续至今。

疏通大运河,南北畅通,经济繁荣。

万邦来贺,万邦有点夸大,但是据历史记载,朱棣在位时,30余国朝贺明朝,接受明朝藩属国封号。

不管是文成武治,朱棣都可以说是千古一帝,哪为何史学家以及百姓对他评价不高。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其一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抹黑明朝,肯定对朱棣的贡献以及其他大量抹黑,其二就是朱棣犯了历史上的大忌,即其位来历不是正统,是通过宵小手段来的,所以古代帝王对其态度不好。

今天我们翻开历史的课本,走过岁月的年华,回到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让我们说一声,朱棣,千古一帝。

查看详情>>
3

其实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我们不用正常人眼光去评价他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明朝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对明成祖朱棣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有些事实是历史不能抹杀的,朱棣有力的完善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并用自己的能力,将明朝的力量和影响力推向了顶峰,而且在他的治理下,他恢复了儒家的治国之术,并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

1424年8月12日,永乐皇帝在他最后一次亲自征讨蒙古返回的途中,在多伦以外的榆木川去世,终年64岁。

他的长子朱高炽随后登基成为洪煕帝。尊奉水乐帝的谥号为文皇帝,庙号太宗。他的陵墓称长陵,建造得极为豪华宏伟,以证明他的丰功伟绩。

1538年10月,嘉靖帝把永乐帝的庙号改为更显赫的称号:成祖。

通过对朱棣一生的细细的分析和品味,嘉靖帝追赠给水乐皇帝的最后的道号成祖,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称誉。

因为成祖这个称号,有力的诠释了朱棣统治时期的文治武功。不管是跟随朱元璋开疆辟土,还是到了后来,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御驾亲征五次对蒙古的征讨,充分地体现了,永乐帝被公认为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可以说朱隶是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

但是,有一个事实,就是朱棣废除了建文帝的年号,并残酷地清杀了建文帝时代的官员,朱棣的这种做法,都遭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激烈反对,而在黎民百姓中普遍存在着种种关于被废皇帝的传说,这也正是老百姓对永乐皇帝不满的表现。

另外,永乐皇帝为了实现建立世界帝国的夙愿,在国内的各种计划和对外的冒险行动都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这引起了官僚集团的强烈不满。

对传统的评价,我们要持客观态度,特别是对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其实做到客观的评价,是很难的,毕竟有些事情,会自然而然的掩盖了一些事实。让后来的评论者,脱离跑道的方向,是越来越远的。

其实对评价更有帮助的是应该扪心自问,永乐时期的一些事件是怎样发展和为什么这样发展的;实现皇帝宏伟事业的费用到底有多大;他统治时期制订的政策对以后明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这样,或许会更加的开拓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见到一个更加翔实的历史人物。

最重要的是,也是朱棣一个失策比较明显的地方,就是朱棣自认为,他作为军事统帅而取得了权力,并用武力夺取了皇位,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应受任何约束,甚至不受他父亲制定的《祖训》的约束。就凭这一点,朱棣是有些盲目和自大。

朱棣不受约束地行使皇权,以实现他的目的。其实这是没有错误,从某种的角度上来讲,对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促动,但从长期看,朱棣由此形成的战略决策证明并不是成功的。

朱棣的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是不会安于现状的,朱棣不但试图由北至南实施统一的统治,以此使边境领土与内地一体化,而且把目光放在本土的边境以外,把他的霸权扩向四面八方。

能持有这种想法,是需要大魄力去支撑的,就是因为朱棣持有这种世界新看法,所以指导着永乐皇帝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

朱棣还有一个有点,一旦他认定一个目标,就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所以当朱棣一旦执行这些政策,就決不后退。尽管永乐帝的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

查看详情>>
4

如果要历史对朱棣的评价的话,其实他不单纯只是乱臣贼子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明朝

对于明成祖朱棣,不知道大家了解有多少?大家是不是都觉得他是一个杀伐重、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朱棣确实是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也对它的残余势力进行打压,但每个历史事情的发生都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各种人为因素,而千古功过是非对错,只能留给后世评说。

朱棣其实作为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是有机会坐稳江山,他年少参军,一身军功,朱元璋也曾考虑过让他接自己的位子,但古代文臣力量确实太大了,朱棣不是嫡子,立嫡立长才是国之根本,朱元璋就取消了立朱棣为储君的念头。

朱棣虽然不快,但他还是尊重了朱元璋的决定,他也甘心辅佐他的皇兄朱标,因为他重视与朱标的兄弟情,或许老天都为朱棣鸣不平,朱标一病不起,最后撒手人寰,但朱元璋这个老顽固,直接越过儿子,把江山交托在了皇长孙朱允炆手里,如果是朱标接位,他愿以朱标马首是瞻,可朱允炆一黄口小儿,如何能服众?

他老爹为孙子能坐稳江山,不惜斩杀开国功臣,作为武将出身的朱棣,更是心寒,一世君臣,却落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这其中也有朱棣的岳父徐达,都说徐达是病死的,但各种曲折恐怕只有他们,这些当事人才知晓。

朱允炆初登基时,朱棣在燕京守卫边境,当他的燕王,最后朱允炆长剑一挥,开始削藩,他这个燕王不能为人鱼肉,他不能忍,他手下出生入死的兄弟更加不能忍,他夜间集结军队,一声长吼,二十万大军杀入京师,马蹄声声、响彻夜空、尘土飞扬!哪怕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我朱棣也要将这江山坐上一坐,挡我者,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如果要历史对朱棣的评价的话

最终朱棣对战朱允炆,两军阵前,朱棣军队势如破竹,京师沦陷,朱允炆逃走,朱棣终究取得了大明朝的政权,他终究是反了,终究是坐上了这皇位,这其中掺杂着多种因素,所以如果历史公正的评价朱棣这个人,这个君王,他不单纯是乱臣贼子,他有着君王的气度和身为君王的魄力。

查看详情>>
5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是怎样的?论功绩无人可以与他相比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明朝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是怎样的?

说起朱棣,在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随后在建文元年发动靖难之役,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攻入南京,成功夺取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

在永乐年间,当时的国家经济与社会状况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的形势更加稳固,国力也达到了鼎盛,百姓安居乐业。在这一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有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纂《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等。皇帝朱棣十分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因此在后世受到的评价远远高于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

那么,为什么后世会评价朱棣远迈汉唐,甚至还有人说论功绩无人可与永乐大帝比肩呢?

这就要从朱棣的功绩说起了。他一共当了20多年的皇帝,在这期间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正常而言,但凡能完成其中一件事的都足已可称之为明君,而朱棣在执政期间把它们全部完成了。

除了政绩累累,朱棣一生精通武略,北平鞑靼南定安南;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促成了许多国家来朝;疏通河道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增强了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为人津津乐道,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明朝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五征漠北

打击游牧民族在各朝各代都有。早在洪武年间,燕王朱棣曾经驻守北部边疆(今北京一带),多次与蒙古势力交战,深知北部边疆稳定对明王朝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在其执政的二十二年间发动了五次对漠北的征讨,北征强有力的打击了蒙元贵族残余势力对中原的骚扰,维护了边境的安宁,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朱棣这位马背上的帝王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明王朝的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之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棣登基早期,一直和明王朝敌对的,是鞑靼。鞑靼对明朝的态度,都是一贯强硬,永乐七年三月,朱棣派使者出使,做出友好表示,释放大批先前俘虏的鞑靼军官,不料鞑靼阿鲁台直接将明朝使者郭骥杀害。这下惹恼了朱棣:开战!三月杀明使,七月便出兵北伐,八月全军覆没后,决定御驾亲征破胡虏。

解决外患,是五次北征最重要原因。为了北部边疆稳定,征漠北应是朱棣必须为之。

七下西洋

纵观历史,七下西洋也就只有明朝这独一份了,下西洋的政治意义很大,因为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的缘故,很多西洋国家依然认为当时还是元朝当政,通过这多次下西洋,明朝展示了强大的国力“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国力,引得万国来朝。

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迁都北京

当时的蒙古虽然退回了草原,却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曾经的元大都。朱棣也为了更好地对付蒙古,所以才将都城迁到北京。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同蒙古人死磕,天子守国门为的就是这个。在北京附近屯集重兵,既可以防止北方蒙古势力的偷袭,也可以亲自牢牢掌...

查看详情>>
6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他的一生褒贬不一,功大于过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明朝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燕王朱棣与皇位本无缘,可惜的是由太子朱标的早亡,建文帝的年幼,让他逐渐开始筹划以“清君侧”为由,夺取天下的计划。

朱棣的这种做法,用儒家的观点来看,自然是不得人心,而朱棣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也制造了很多惨案。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文治武功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所景仰的皇帝,朱棣积极向外拓展明朝版图,北到努尔干都司,南到今天的南沙群岛,据说一度达到马六甲海峡,而在文化上编撰《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总共有8000多种,对于这样一位君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却饱受争议。

燕王朱棣的成长过程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最优秀的,至于朱棣的亲生母亲也是众说纷纭,虽然朱棣在登基之初诏告天下,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是马皇后,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史料当中,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他的亲生母亲就是马皇后,毕竟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靖难之役过后南京城破,所有的皇家档案记录不是在大火中销毁就是被人为篡改记录。

朱棣在幼年时期和其他的皇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当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之后,对于皇子的培养也是格外看重,除了读书写字之外还必须要进行军事锻炼。

根据后来宋濂回忆,在所有的皇子当中,朱棣对读书是没有任何兴趣,相反弓、马、刀、剑兴趣浓厚。根据《皇明祖训》记录,皇子在成年之后,除了太子留在京城之外,其余的皇子全部都要前往藩地就藩没有皇帝的准许,是不可以随便回到京城。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还是因为传统的"家天下思想"所影响,在他看来整个大明朝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且,在他从草根出身到他成为一代君王的过程中,也深谙人性的弱点,因此在成为皇帝之后并不可能相信那些手握大权的骄兵悍将,所以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厚望。

北平是以前的元大都,作为抗击北元势力的前线,就需要极具军事作战能力的皇子成为这里的藩王,朱元璋会选择朱棣来镇守北平,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朱棣的军事能力还是非常看好的。

靖难之役夺皇位

而在朱元璋晚年拥兵自重的皇子并不只有朱棣一人,还有秦王和晋王,这两位皇子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望都不在朱棣之下,其实早在洪武二十五年,众皇子之间为了权力也是明争暗斗,只不过朱棣笑到了最后。

在当时朱元璋一度考虑想要立秦王为太子,奈何到最后也和太子朱标一样早早去世,至于说晋王,也在洪武三十一年病逝,而朱棣本人也成为了第一代皇子当中的老大,无论是名望还是实力都成为朱氏家族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很多人以为正是由于建文帝忌惮朱棣的实力,才决定削藩,之后朱棣为了自保发动了“靖难之役”,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很准确,因为早在朱元璋去世的前几年,这些藩王就蠢蠢欲动,开始秘密扩充私人卫队,但是他们仍然在等待一个机会,可惜的是晋王秦王过早离世,而朱棣却等到了最后,因此当朱允文想要动手的时候,朱棣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建文四年六月,朱棣亲率大军攻克了南京城,在儒士眼中,朱棣这种做法是欺君罔上,因此并没有得到建文旧臣的承认,以至于...

查看详情>>
7

我们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其实他有功亦有过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明朝

然梅毅在《大明朝的另类》 中评之:“虽然明朝之亡追根溯源是亡之于万历,但一切深祸至忧其皆肇自这位“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的文皇朱棣。”

可见,明成祖朱棣无疑是明朝众多帝王中最具非议的一位。他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时期——“永乐盛世”,又为众多后世学者所诟病,我们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一、受人诟病的身世,血腥暴力的帝王

众所周知,朱棣的继位合法性始终是为后世人所诟病的,而这也成为了他自己本身最大的一个心病。

古代王朝中,皇位更替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为正统。事实上,父死子继由于历史久远,而更具有合法性,兄终弟及形同虚设了,一般只有在皇帝没有适龄的皇子可承继皇位时,方有可能传给兄弟。朱棣是为朱元璋的第四子,亦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亲叔叔,是与皇位无缘的。

然而,彼时为燕王的朱棣却于公元1402年的六月十七日,以“清君侧”为名,在北京起事,夺下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尽管朱棣有所谓的继位正统说法,但是他夺侄子的皇位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故而在当时的天下人看来,认为朱棣非正统的是大有人在的。

正因为如此,朱棣知道王公大臣、天下百姓的议论,于是他更加想方设法、用尽手段来稳固他得来不易的权力。自然而然地,朱棣无法容忍别人对他非正统的说法。在他即位时,他强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想要让天下人明白儒家士子已然认可了他。可身为大儒,自然更加注重血统的合法,于是誓死不从。

朱棣对方孝孺的态度自然是十分的暴怒,于是他便杀鸡儆猴,下令诛了方孝孺的十族。即便是以暴君闻名的秦始皇,动辄三族就已然是骇人听闻的了。纵观整个古代王朝,灭九族者并不多,而灭十族又意味着什么呢?即是有亲缘关系的,甚至于是乡里邻居皆株连。如此行为,着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

此次的株连十族,杀死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共873人,而其他被治罪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此残暴行径,即便是历来有冷血暴力之称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难及。此外,对于所有不愿意服从自己统治的旧臣,朱棣同样是全部采取灭族,死刑甚至凌迟处死,活活剥皮的残忍手段。

这是永乐初年的残暴之举,而此后,朱棣又下令活剐三千宫女。然而,殃及众人,手段残暴的起因不过是一个妃子的死亡,生性多疑的朱棣便将其当做是有心人对自己的谋杀,大动干戈。

可见朱棣的残忍暴虐绝非常人可想象的,究其原因便是他心中所篡皇位不正的那点心虚罢了,这便是后世人对于明成祖朱棣的如此诟病的原因所在。然而,又有人将其称为明君,因其所做之政绩确实过人。

二、勤政半生,创永乐盛世

明朝的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时期,亦是被称为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是由明成祖朱棣所开创的盛世时期。

一个如此残暴多疑的君主为何能够开创盛世时期?其实也不难得出结论,便是因为朱棣确实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朱棣是跟随父亲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于武力谋略来说,是不弱的,至少是胜过了朱允炆的。而论治理天下,彼时的朱棣为了能够堵天下悠悠众口,以及超过父亲,于是...

查看详情>>
8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一直都很好,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跟历史上很多皇帝比起来,朱棣算是比较吃亏的一个。因为他的皇位来源,总是躲不开”篡位“这两个字眼。他本来只是一个藩王,却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夺掉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无论在那之后,朱棣如何通过修改史书,证明朱元璋其实是更看重,对朱允炆经常不屑一顾。历史对朱棣的评价一直都很好

但这个篡位的标签,一直跟在他后面,难以摆脱。而在中国古代讲究忠臣孝子的环境中,篡位这个标签,是非常容易遭到鄙夷的。不过,后世对于朱棣的评价,却一直都很高。不管是明史对朱棣盖棺定论的评价,还是后来清朝皇帝的评价,朱棣都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评语。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这种好评跟朱棣本人有非常大的关系。明朝是继承自元朝战后的局面建立的。刚刚建国的时候,整个国家都十分的凋敝,到处都衰败不堪。后来在朱元璋勤勤恳恳的努力下,情况才稍微有了好转。但仅仅依靠朱元璋坐了31年的时间,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能让整个国家重新成为盛世,只能说是恢复了活力,重新开始复苏起来。而朱棣接手国家的时候,做了不少的事情。

对内,朱棣设置了内阁,对整个中央机构,做了不少的调整。这些调整,都对整个国家后来的繁荣,定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除了这些,朱元璋还疏通了运河,目的就是为了迁都北京。这件事的影响,直到今天还在。更重要的一件事在于,朱棣还编纂了一本大书《永乐大典》。在古代,编书是一件非常消耗国力的事情。这是用来彰显盛世的方式。同样,也是延续中华文脉的方式。

对外,朱棣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武力征服,一种是和平往来。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在年少时期,就跟父亲征战沙场,平定天下。常常在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身边学习。在成为藩王的时候,他率领的军队,就是抵挡北部蒙古部落的重要力量。到了后来成为皇帝的时候,朱棣依然不改喜爱战斗的习惯,5次亲自带兵征讨蒙古。还有一次派大军平定了安南(注:今越南),并在那里设置机构。这是在隋唐以后,中国又一次把越南的土地,收为疆域的一部分。

至于和平部分,就是朱棣派遣郑和,带着航船,带着人马,到南洋的各国,甚至远航非洲,宣扬大明朝的国威。也是在这个时候,朱棣放松了从元朝时期,便开始实行了海禁政策。各国的使臣、商队,络绎不绝的来到中国。有不少其他国家的国王、使臣到达中国后,都表示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埋葬在中国,可见永乐时期的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而且,朱棣本人对整个社会,基本都保持一种比较宽松的政策。在福建泉州的一处宋代清真寺中,刻有一道朱棣的谕旨。上面的内容,大多是鼓励的话,而不是采取粗暴的禁止。这种较为宽松的政策,都让永乐时期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繁荣。

而正是这些,才有了后来“永乐盛世”的评价。

查看详情>>
9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是怎样的?没想到朱棣也是个文武双全之人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明朝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是怎样的?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明长陵。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明史·成祖本纪》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评价

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查看详情>>
10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其实朱棣为了皇位只能去做这些事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明朝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朱棣当皇帝时,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修撰《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修建长城等。但是,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他对自己身份的不自信。因为,有太多人说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这无疑是对朱棣的否认,给他施加了一种心理压力。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胜任皇位,朱棣只能去做这些事。

当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还将儿子们都封为了王爷,给了他们足够的土地和兵马。因为,朱元璋认为:自己这样做儿子们就会满足,不会去惦记朱允炆的皇位。但是,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皇位真的是太诱人了,朱允炆虽然坐了上去,可是,他整天担惊受怕、坐立不安。

为此,朱允炆询问臣子们的意见,得到的回复却是“削藩”。当时,齐秦、黄子澄等人建议:“这些王爷的存在始终都是朝廷的隐患,是时候处理一下,以安陛下之心。”于是,朱允炆一年之内削了五位藩王。之后,北京的朱棣坐不住了。正所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个鱼死网破。

之后,朱棣起兵造反了,他顺利的击败了朝廷大军,攻入了首都南京。可是,朱允炆却消失了,人们都不知道他的下落。由此可见,朱棣这种篡位的行径是不得人心的。

相传,朱棣攻下南京城时,出来相迎的官员只有一百多位,且大部分都是官职较小的官员。这说明,很多高官都不认可朱棣的这一行径,他们宁愿辞职也不愿意在朱棣手下当差。可想而知,朱棣当时是多么的寒心。此时,杨子荣向朱棣建议:“需先前往朱元璋陵墓祭拜,以求先帝的谅解。”祭拜后,杨子荣向朱棣推荐了大儒方孝孺,并声称:“只有方孝孺可以协助朱棣收获士子之心。”

朱棣知道其中的利害,于是,召来方孝孺进行详谈。可是,方孝孺并不配合,还出言不逊,此举更是激怒了朱棣。于是,朱棣下严令,要求惩治方孝孺,并诛其十族,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严惩!之后,朱棣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显得更加合理,他声称:“自己乃马皇后所出,比朱允炆更有资格继承大业。”可见,朱棣故意隐瞒自己的生母,让民间有了很多传说。

当时,朱棣篡改了前明历史,特别是太祖实录这一块。可是,他却忘了完善母亲的档案,导致其拼命想掩盖的事实却被后人揭露了出来。明朝末期,一些好事之人打开了太祖庙堂,找到了朱棣故意隐瞒的事实。原来,朱棣的生母是蒙古妃子碽妃。

朱棣为了向生母表达忏悔,他曾为其建造了大报恩寺,还不断要求扩大规模。所以,直到朱棣驾崩,这座宏大的寺庙还没有完成。此外,周边的百姓并没有将这座寺庙称为大雄宝殿,而是称为“碽妃殿”。

在朱棣坐上大位后,他时常感到不安。为此,他对那些不服气的文臣武将动刀子,将他们一个个押赴刑场,斩首示众。与此同时,他还不忘笼络人心,命人修撰《永乐大典》,希望能够编撰一本古今中外最全的史籍,让士绅们知道他的善意。

《永乐大典》总共一万一千多册,朱棣只用了一年半就完成了全部的编撰工作。相比于乾隆皇帝花十三年修撰《四库全书》,朱棣的这项工程似乎非常高效。但是,《永乐大典》完成后即被...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