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西汉七国之乱是谁发动的?平叛的最大功臣是谁
公元前154年,西汉中央政府与吴楚等七国爆发七国之乱,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周亚夫成为此次平叛的最大功臣。七国之乱发动者是谁?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七国之乱发动者是谁?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将领是周亚夫。
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到了灞上时,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
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时间一长,周亚夫军中都有些军心不稳了。
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下了仇。 可惜一代名将最后却饿死狱中。
查看详情>>与“西汉七国之乱是谁发动的?平叛的最大功臣是谁”相关的文章
西汉七国之乱为什么很快平定?看看朝廷和诸侯实力对比就知道了
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当时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提议,开始动手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不甘等死的诸侯王掀起了一场叛乱。这场叛乱只维持了三个月,周亚夫就带领着汉军平定了叛乱。战争结局就是七国废其六,西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西汉七国之乱为什么很快平定?诸侯国、汉朝中央的对比怎么样?
诸侯国、汉朝中央的对比
诸侯国
汉朝初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注释1),虽然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势力的反扑,但是也给后世带来一个大麻烦,那就是诸侯国尾大不掉。汉朝初期采取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中央休养生息的同时诸侯国也在休养生息,而且诸侯国恢复的速度要强于汉朝中央。齐国煮盐、吴国铸钱、赵国冶铁、长沙国刺绣,这些非农产物以及特产极大刺激了经济发展,诸侯国非常有钱(注释2)。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诸侯王就需要提高人口来吃人口红利,而在当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招募流民。诸侯国比汉朝中央有钱,所以待遇也要好很多,因此许多流民纷纷来到诸侯国(吴王为了人口增长还曾招纳各地的罪犯)。后世统计西汉前期的人口增长率为12%,而诸侯国的增长率都超过这个数字,甚至有一些诸侯国的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0%(注释3)。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都强于汉朝中央,因此诸侯国尾大不掉是必然的情况,但是真正导致矛盾爆发的还是因为权力。
刘邦分封诸侯王的时候,诸侯王的权力非常大,其权力构架和中央基本相同,除了丞相、太傅这样的官员由中央任命,其他各级官吏都是诸侯王自己任命的。而且军权、财权、治民权都是归诸侯王所拥有,汉朝中央只占有少部分的权利。诸侯王手下的官员要想升官,那就必须为诸侯王效力,毕竟任命权在诸侯王的手里。但是丞相的任命权被收走了,那就意味着再怎么也升不到丞相的位置。要还想升官怎么办?那就只能支持诸侯王夺得正统,然后再进一步。这也就是为什么诸侯王的手下支持诸侯王造反的原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一道理众人还是明白的。经济、人口、地盘、人心、实力,这些东西诸侯王都具备了,所以诸侯王叛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汉朝中央
吕雉专权时分封诸吕为王,就此激起了刘姓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吕雉死后,刘姓王就开始诛杀诸吕,当时的刘襄还起兵谋划帝位。但是群臣迅速铲除了诸吕势力,并且立代王刘恒为帝,刘襄也就不了了之了。汉文帝以刘邦庶子的身份继统,汉初的诸侯王也经历几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之后诸侯王和皇帝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原本刘邦想着靠亲戚维持统治,现在这种方法也不管用了,因为威胁统治的往往就是那些亲戚。当时的诸侯王认为他(汉文帝)是“摘桃派”,是依赖老臣上位的人,所以对他多有不服。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叛乱,开了同姓王反抗汉廷的先河。之后文帝派兵镇压,刘兴居兵败被俘后自杀。
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又开始造反,但是还没行动就被汉廷知道了。文帝罢了他的王位,把他发配到蜀地了,刘长也在路上绝食而死。
虽然这两场叛乱...
查看详情>>与“西汉七国之乱为什么很快平定?看看朝廷和诸侯实力对比就知道了”相关的文章
吴楚七国之乱如果没有乱臣晁错,诸侯国会造反吗?
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战乱并不少见,而战争并不一样爆发在一个王朝灭亡的时候,像壮年期的唐朝也曾经爆发过战乱,发生在西汉的战乱在汉景帝时期,多个诸侯国联合造反,史称七国之乱。那么七国之乱到底因何而起,是权力的纠纷还是欲望促使?
分析这场战乱的爆发要先提到一个人,也就是晁错,他是这一场战役名义上的罪魁祸首,为什么要说是名义上呢?接下来编者会给各位慢慢分析,回过头来讲讲为什么是他引发了七国之乱。诸侯国势力若是太大,那么势必会对中央造成威胁,晁错也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于是他向汉景帝提议“削藩”。他认为诸侯国的势力过大会威胁到中央政权的最高化与集中化,更容易出现造反的行为。
而在汉文帝时期,其实上也有遏制诸侯权力的举动,但是汉文帝的举动相比于削藩就要聪明得多,他下令将诸侯国都再细分小,封给各个诸侯国内部的皇子,看起来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力。而实际上越往后每一个诸侯国皇子所得的封地会越来越少,这是一种类似于“怀柔”的政策,不容易引起诸侯们的不满。而晁错的措施无异于是直接掠夺他们的权力,自然会引起不满,因此打着“清君侧”名义的造反爆发了。
再者这些诸侯们早就看出,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对自己始终是没有好处的,最大的好处永远是归于天子。那么如何保证自己能够得到最大的好处呢?要么是有足够强大的实力,要么就是自己做君王。然而晁错的这项措施就已经断了他们的第一条路,而第二条路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于是在欲望的促使之下,几个诸侯国联合起来造反了。
而在爆发之后,汉景帝曾经要想与他们议和,他们开出的条件是杀了晁错,汉景帝再三思索后杀了晁错,但是诸侯们还是没有退兵。由此可见诛杀乱臣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借口晁错侵犯了自己的正当利益所以起兵,其实不过是为了掠夺更多的权力甚至是君主之权。
晁错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即便没有他,诸侯国日后也会借着其他理由造反,因为晁错后来不也是死了吗,但是他们还是不依不饶。然而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更是低估了当朝天子的势力,这场战争持续了三个多月,就以诸侯国的失败告终。由此可见,七国之乱的爆发,名义上虽然是打着诛杀晁错的借口,而实际上不过是内心欲望的驱使,是一场为了诸侯利益的战争。
查看详情>>与“吴楚七国之乱如果没有乱臣晁错,诸侯国会造反吗?”相关的文章
拥有五十万大军的七国之乱为何三个月被平定了?真相到底是什么
回首当年的七国之乱,很多人想起来都觉得心惊肉跳,一个偌大的帝国遭遇了所有诸侯王的反抗,刘邦留下来的郡国并行制差点毁了汉朝。虽然这些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但是历史学家却并没有放弃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最近学者又发现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当年的七国之乱,虽然看起来风雨飘摇,但实际上骨子里面却有着很多的致命问题。七国之乱初起之时犹如摧枯拉朽,但是却战斗过程中一触即溃,三个月就被灭了。按理来说,所有诸侯王的反抗不可能如此的简单,那么当年的七国之乱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首先根据一些历史的记载,大部分人认为吴楚联军大约有20多万,但是中央军队只有10万不到。其实这一系列的记载还并不是非常的全面,因为在最开始的历史记录中,吴王刘濞本人就征收了20万军队,楚王也有15万军队,并且交通四国也率领了差不多20万军队。如果真的把这些零散的军队加起来,至少也达到了50万左右。而当时的中央军队虽然有几十万,但大部分都在李广的率领之下与北方的匈奴对峙,真正的中央军队在周亚夫的手中只有7万人左右。7万人打50万,也难忘当年人们评价七国之乱的时候,是渔阳鼙鼓动而来。
但是在历史记载中,周亚夫只用了三个月,居然就把50多万叛军全部消灭,而且当年吴王刘濞初起时的骁勇善战,到战争一开打就变得束手无策。这中间的转变一时之间让人难以适应,那么问题来了,当年的七国之乱,那么多的人为何这么不经打呢?其实这里面陷入到了一个历史的误区,正如王立群老师所说,七国之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就好像是一群蚂蚁暴起堆来,想要对付一只大象。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表示疑问,50多万人就算全部都是一群废物,就算他们的将领都打不过周亚夫,但是这一个个精壮的汉子不是假的,他们真的打起来咬也得咬死周亚夫。但其实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这50万人充满着各种水分,而且这些水分加起来居然还抵挡不住周亚夫的7万精兵。因为根据历史记载,以吴王刘濞为例,他的军队是绝对的主力,有20万人,但是他的军队组成却超乎大家的想象。当时吴王刘濞下命令,下到14岁上到60岁全部都要参与战争,因为他和自己儿子的年龄刚好在这一阶段。所以当年的20万大军实际上是14岁到60岁之间的人组成的军队。
我们都知道14岁差不多还没有成年的样子,而50岁就已经是老人家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吴王刘濞一样,60岁还能在那里打仗,所以当时吴王刘濞的军队大部分都是未成年和一群老掉牙的士兵。因此所谓的20万大军,实际上就是一群没有战斗力,而且连作战能力都不能被保障的乌合之众。但更为可悲的是,当时吴王刘濞居然还是7国之乱里面的主力部队,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七国之乱军队的水分到底有多大。因此当年易中天老师评价七国之乱的时候,就说吴王刘濞虽然看起来人数多得多,但实际上毫无战斗力,只能在旁边虚张声势,所以他只能一方面对外面造谣自己有50万军队,另一方面赶紧和众多诸侯王抱团取暖。
因此当年那一场大战,表面上是周亚夫的7万...
查看详情>>与“拥有五十万大军的七国之乱为何三个月被平定了?真相到底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造成吴楚七国之乱的原因你知道吗?原来是汉文帝的这个行为埋下了祸根
在汉朝的历史上,最出名的莫过于汉武帝的抗击匈奴,而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才让霍去病,卫青等人为世人所传颂。然而谁又能料到,在汉武帝之前曾经发生过一场让大汉王朝陷入了动乱的战争,那就是“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顾名思义就是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叛乱,尽管这场叛乱只被用了三个月就被平定了,但这场战争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一、“七国之乱”产生原因
七国之乱爆发的口头原因是晁错的削藩政策让那些藩王不满意,再加上汉景帝曾经在当太子的时候曾拿棋盘砸死了当今吴王刘濞的世子,而汉文帝却没有对汉景帝没有任何惩罚,所以这成为了吴王刘濞和汉景帝后来的一些矛盾点。
这些矛盾,随着晁错的削藩政策的实施,愈演愈烈,于是吴王刘濞抓住机会,趁势发动叛乱,而其他六王也相继跟随反叛,于是就爆发了这场影响大汉朝国运的战争。
然而,无论是吴王刘濞的为儿子报仇,还是抗拒晁错的削藩政策,其实都不是“七国之乱”爆发的真正原因。
首先,吴王刘濞再怎么说也是一个诸侯王,权衡利弊还是知道的,为了自己的一个儿子,拿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去和汉朝中央硬碰硬,赢了还行,输了就是满族皆灭,他会不清楚其中的利弊吗?所以这个叛乱理由只是个借口。
而削藩虽然确实可以说是一理由,但也不会是其源头,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为何会削藩?二是为何敢反叛?其实都无外乎诸侯王权力太大,反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削藩只不过是加快了这个时间点而已。
七国叛乱是有多种原因所共同造就的。但在个人认为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其实还是在汉文帝时期“仁政”所埋下了弊端。
二、汉文帝“仁政”产生缘由
那仁政到底是一个什么政策呢?在我们很多时候看来或许就是轻徭薄赋,与民同乐的政策。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汉文帝时期的仁政是一种多恩而少罚的政策,即以德服人,用德去教化人,说到底这其实也是相信性善论的一种体现。
而汉文帝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理念并不是与汉初施行黄老之说有关,这主要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为何和黄老之说无关呢?在我们的观念里,黄老之说的无为而治就是仁政,其实不然。黄老之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我们想的那种无为而治,它是守法而无为,依旧要遵循法律,即法情并重。
而汉文帝的仁政显然是到了情大于法的地步。
为何说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呢?首先,汉文帝有一个好的母亲教导,母亲薄姬的谦逊让他也养成了内敛、善良的性格。
接着,又由于他小小年纪的时候就在自己的藩国“代国”内见识到了农民们的生活悲惨,见识到了他们 因为各种繁杂的服役项目而没有时间进行劳作,这样导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苦。
而百姓的种种悲惨生活也对年少的汉文帝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他立志为农民改善生存条件。
这才有了他后来要施行仁政的想法。
仁政很好,对短时间内恢复经济是极具优势,比如“除田租税之半”与“丁男三年而一事”,这些都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带动了经济的复苏。
但任何政策都是有弊端的,政策是需要灵活变通,与时俱进,若是一直这样仁政下去,弊端自然显...
查看详情>>与“造成吴楚七国之乱的原因你知道吗?原来是汉文帝的这个行为埋下了祸根”相关的文章
参与吴楚七国之乱的成员都有谁?哪个国家是领头羊
想必大家都知道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这场叛乱的起因主要是晁错的削藩策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他们叛乱打着的旗号也是“诛晁错、清君侧”。天真的汉景帝还真以为是如此,为了平息众怒真的杀死了自己的老师晁错,不过这一示好的举动并没有让诸王停下叛乱的脚步。
今天丸子用一幅图带大家看看七国之乱的七王到底是什么关系,又为何要叛乱?我们来看看参与七国之乱的刘姓诸王——
1.领头羊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汉景帝的堂叔。刘濞可是位少年英雄,不仅参见讨平英布叛乱,而且20岁被封为吴王。他将当时民风彪悍的吴地治理的紧紧有条,吴地变得国富民强。
吴王刘濞发动叛乱的原因不仅有新仇削藩的威胁,还是有旧恨——那就是汉景帝当太子时用棋盘打死了吴国太子刘贤,而且汉文帝还不会做人,居然将吴国太子的尸体不留葬长安而是送回了吴国。吴王后来又将刘贤送回长安安葬,从此就称病不朝,后来汉文帝虽然发现假病但是还是姑息养奸不予追究,其实也还是怕他造反。
虽然死了个儿子对于能生孩子的诸侯王来说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吴王心里还是不服的,因此在国内百姓免赋税,收留罪犯,笼络豪强,就是有一天能够找到一点苗头去反叛朝廷报一箭之仇。
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刘濞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以及匈奴、东越、闽越贵族以“诛晁错、清君侧”开始了叛乱。虽然前期七国联军很顺利,刘濞还自称东帝,最终他被周亚夫击败,兵败被杀除国。
2.二把手楚王刘戊
楚王刘戊是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的孙子,与汉景帝同辈。这就是倒霉鬼,开始削藩之时就是那他开的涮。刘戊来朝时,晁错借机说他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汉景帝诛杀他。晁错和汉景帝一唱一和,汉景帝假意天下同宗不忍诛之,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
可想而知,刘戊是哑巴吃黄连,朝见是给皇室面子,自己却无缘无故吃了大亏,后来刘濞造反他自然是乐意参加的。吴楚联军被打败之后,楚王刘戊自杀,不过参与叛乱的七国只有楚国被保存了下来。
3.赵王刘遂
赵王刘遂相比吴王和楚王来说,和汉景帝的关系更亲近一些,他可是刘邦的亲孙子,汉文帝异母弟刘友之子。
他被封为赵王则是在诛诸吕之后的事情,其实也应该感谢汉文帝才是,而且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还将他的弟弟刘辟强封为河间王,不过是割取赵国的河间郡。真正能让赵王反叛的事情还是因为削藩的问题,因为赵国的常山郡是削减之列的。自然也会跟着刘濞一起造反,他还暗通匈奴想借助匈奴兵力,不过吴楚兵败梁地后匈奴则观望不前,后来栾布与郦寄合兵淹灌邯郸,刘遂自杀,邯郸于是投降,国除。
4.齐王刘肥诸子
其实参加七国之乱最多的要数齐王刘肥的诸子,包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卯(昂)、胶东王刘雄渠,其中胁迫参与还有济北王刘志,有功却被杀的齐王刘将闾。
齐国与汉文帝父子的积怨是最深的,而且心里是最不服气的。汉文帝继大统还是很受非议,...
查看详情>>与“参与吴楚七国之乱的成员都有谁?哪个国家是领头羊”相关的文章
西汉七国之乱的整个事件经过,七国之乱的平定经历了三个阶段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七国之乱的背景:郡国并行
高祖时期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汉朝安抚下只好退兵。
文帝时期
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奕棋事件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的兄长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反叛之时,高祖刘邦亲自率军。沛侯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英布逃掉了,但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
查看详情>>与“西汉七国之乱的整个事件经过,七国之乱的平定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关的文章
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的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的,这和刘邦当初制定的宗室王国制有着莫大关系。刘邦当初的目的为了防止当年秦国郡县制迅速亡国的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国的实力越来越大,严重地威胁了汉朝中央政府的安全。也使得中央政府的税收大量流失。外面还有匈奴的严重威胁。但这些都是表象,实际上却是皇权与诸侯王国关于权力的争夺。换言之,是华夏贵族最后一次与皇权的博弈。但结局是皇帝赢了。
汉初封建制与郡县制并行。但这显然是矛盾的。说白了就是全体贵族反对皇帝。可以说,如果七国之乱诸侯王国获胜。自汉朝以后华夏就有可能就是封建制,而不是中央集权制。历史在这里柺了个弯。“七国之乱”实际上就是汉景帝彻底铲除尾大不掉的诸侯王国、完成中央集权的统治,目的是彻底郡县制。在这一点上汉景帝与诸侯王国是不可调和的。只能诉诸武力。平定“七国之乱”使得汉朝在军事上彻底完成郡县制。大汉王朝获得了新生。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历时三代帝王二十六年才彻底完成。汉景帝在其中是承前启后的。七国之乱闹的挺凶。实际上不过就三个月,在事实上成为封建诸侯王国转为郡县制的分水。七国败亡之速也是极速而亡。可见封建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汉景帝具有及其强烈地危机意识,知道削藩会引发军事冲突。因此做好了充分地军事准备(但如此巨大没有想到)。所以才会三个月平叛。
实际上,七国之乱就是一场贵族和皇帝的最后一次较量,是封建制还是皇权制的较量。谁胜谁负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与“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的”相关的文章
西汉著名的七国之乱有哪些国家参与?七国之乱的结果如何
早先汉高祖刘邦分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里经过多年的经营,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大大地提高,在汉朝文帝、景帝时期就对中央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于是中央开始削弱地方诸侯的实力,但遭到抵抗,七个诸侯国联合起兵造反。这七国分别是刘濞的吴国、刘戊的楚国、刘遂的赵国、刘辟光的济南国、刘贤的淄川国、刘昂的胶西国和刘雄渠的胶东国。
在这七国之中势力最大最强的当属刘濞的吴国。当年高祖刘邦陆续分封了九位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地位仅仅次于中央的皇帝。他们在自己广袤的封地里独揽大权,铸造金币,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而吴国的刘濞就凭借自己封地内丰厚的铜矿,大肆开采,众多亡命之徒都为他效命。天长日久,势力渐渐膨胀,终于在七国之乱中有实力成为众王之首。并且在战争当中,公然自称为东帝,同西边的汉景帝对抗。
实力其次的就是楚国的刘戊,他是汉高祖刘邦四弟的孙子,楚国的第三任王。刘戊为人轻佻,不守礼法。汉景帝二年,太后去世。刘戊在长安守孝期间还时常饮酒作乐,纵欲无度,被人告发。汉景帝就趁机削了刘戊的部分封地,这就令他对朝廷怀恨在心。汉景帝三年,刚好碰到吴王起兵反抗朝廷,刘戊也就率领强悍的楚国军队加入了叛乱当中。
其他的诸侯王虽然实力不如吴、楚两国,但是仍旧不可小觑。当七国的部队会合后,足有五十余万,远超汉廷派出的十万军队,但是他们还是输在了短小的眼光和道义上。
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乱。汉景帝作为被反的对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派大将军周亚夫率领中央的汉军同据守在梁国的刘武的军队,运用正确的战术一举消灭了五十万叛军。
七国之乱最后以吴王刘濞被东越王斩首,上献给汉朝,其他六国的诸侯王在造反失败的压力下陆陆续续自杀身亡为结果。
在这场地方对中央发动的战争中,中央取得了巨大胜利,从而得以顺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取消了各诸侯的广大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极大加强了中央的集权。
与“西汉著名的七国之乱有哪些国家参与?七国之乱的结果如何”相关的文章
西汉为什么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手段平定
事实上七国之乱在某种意义上是改变了汉朝的历史走向了,甚至可谓说是改变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整部史书的。怎么关于七国之乱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冷门历史呢?小编今天就为大家讲讲关于七国之乱的一些故事吧。
人们很难想象其国之乱会发生在汉朝刚立国没多久的初期,在人们的思维中像这种动乱一般只会出现在一个王朝的末年。因为在一个王朝逐渐的走向生命末年的时候,中央政权便没有了初期那种号令天下的权威了,这个时候那些豪族们便开始想着通过造反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利。而且在一个王朝走向末日的时候总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农民起义在共同起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只不过是一些豪族的枪而已。在西汉初期就发生了这样纷乱的战争情况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可思议的事情肯定有着不可思议的答案,我们肯定要用不可思议的方式去推理从迷雾中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那么在西汉刚开始没多少年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差点灭亡了国家的动乱呢?那些亲王们为什么会那么自信的造中央政权的反呢?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去支撑着他们去反抗中央权威?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那些亲王之所以会成为亲王的大背景吧,汉高祖在创立汉朝的时候是模仿的周朝的体制分封了些异姓王的。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异姓王在刘邦开创汉朝的时候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为了让他们在拥有权利之前不造刘邦的反便对他们进行了分爵士的安抚。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的原因就是没有遵从周朝的体制,所以汉高祖为了安抚民间六国人民纷纷扬扬的民意所以对六国的遗老遗少进行了分封。刘邦在分封异姓王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分封了些同性亲族,同时给了他们非常非常大的权利,因为只有庞大的权利才能让帮助汉高祖通过亲族去制衡那些异姓王。这便是七国之乱产生的最根本的大背景了。
如果汉朝就这样沿着汉高祖为它制定的轨迹走下去的话,七国之乱也许就不会在汉朝的初期就发生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不想尊重这样一个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了。那些同姓亲王在汉朝立国几十年里的发展逐渐强大起来,而且又没有了他们敌人的存在,所以那些势力庞大的同姓王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法理基础便被瓦解掉了。他们的势力庞大让中央政权感到十分的不安和担忧,于是中央政权给了那些同姓的亲王们两个选择供他们参考,那就是要么交出本来不属于他们的权利,要么就等着被中央政权用长枪利剑付诸武力。
这样一眼就能看到底的选择那些势力已经起来的同姓亲王们当然是不干了,那么既然有着如此庞大的实力为什么不造反呢?反正能铸造钱币而且也铸造了刀剑、拥有着人脉、拥有着地区百姓的赋税,这实在是太良好的造反条件了。他们也不会想到他们自己的实力竟然在中央政权面前不堪一击,七国之乱就这样被太尉周勃给用着没有多少兵马就给平定了。汉武帝即便是在王朝平定了七国之乱之后也是不满意的,于是便采取了他的智囊之一主父偃的计谋通过层层的分封解除亲王们的实力,汉朝之所以能够持续四百多年...
查看详情>>与“西汉为什么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手段平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