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发布时间:2020-07-25
1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是哪位唐朝将领功劳最大呢

唐朝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唐朝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当然,虽然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叛军一度攻占了唐朝的都城。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最终还是被唐朝将领平定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是李光弼,而不是郭子仪呢?

首先,李光弼是中唐时期出色的将领、军事家,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李光弼传》)。当然,在名气上,郭子仪的知名度,无疑要远远高于李光弼的。但是,就平定安史之乱来说,李光弼的战功无疑是在郭子仪之上的。究其原因,可谓非常简单,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中,李光弼几乎参与各个大战,而郭子仪则在中途被唐朝皇帝夺去兵权,从而没能全面参与和指挥更多的战役。因此,尽管郭子仪的知名度很高,在安史之乱初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综合来看,李光弼无愧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

具体来说,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也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由此,对于李光弼来说,很早就和郭子仪等人一起参与到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中。面对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叛军,李光弼先是成功收复了兵家必争之地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在此之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又率领唐军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一千余人、战马五千匹。

在嘉山之战后,唐肃宗李亨这位皇帝即位,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在太原之战中,李光弼虽然只有不满万人的兵力,但是,凭借着坚韧地防守,在消耗敌方锐气后,李光弼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歼其7万余人,从而加快了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乾元二年(759年),因为嘉山之战、太原之战等战役中立下的功劳,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彼时,唐肃宗将郭子仪召还京师,也即事实上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

最后,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上元二年(761年),李光弼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公元762年,在安史之乱的后期,李光弼又率领大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如果只看安史之乱前期的话,郭子仪的战功是能够和李光弼平分秋色。但是,因为多次被解除兵权,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后期中的存在感显然不如李光弼。因此,到了公元763年,也即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

查看详情>>
2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其实都是叛军的两位儿子为平定内乱立了大功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其实都是叛军的两位儿子为平定内乱立了大功

一场安史之乱大大撼动了李唐的政权,也使得唐朝由盛转衰,而大唐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乱转危为安的,其实安史之乱的两大叛将是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与大唐没有半毛钱关系。

整个大唐将造成安史之乱的祸首归结于杨贵妃,最后让杨贵妃殒命于马嵬坡,其实一切都是因为唐玄宗的怠政与杨国忠的乱政引起的。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在于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的利益之争,最后安禄山起兵叛乱,就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行动的。

安禄山率领的叛军浩浩荡荡,很快就攻陷洛阳,行至潼关。潼关是关中的大门,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但潼关的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潼关失手,必会危及长安。

当时镇守潼关的唐代大将哥舒翰,对这场恶战部署严密,潼关地势险要,易守不易攻,所以哥舒翰只需死守城门,消耗安禄山的兵力,再一举击溃叛军。

但唐太宗与杨国忠又狠狠的作了一把,早在哥舒翰之前,就有潼关守将认为应该坚守不出,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将两大守将斩杀。到了哥舒翰出站之时,唐玄宗又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命哥舒翰迅速出击,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被活捉,潼关失守。

安禄山一连攻破洛阳与潼关,自封大燕皇帝,下一步就是直取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随行的禁军忍无可忍,诛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逼迫唐玄宗退位,拥李亨为帝,是为唐肃宗。

而这边的安禄山,却接连遭受意外,先是双目失明、全身长满块状毒疮,于是十分暴躁,动辄打骂引起部下不满,最后被谋臣严庄、亲信宦官李猪儿和亲儿子安庆绪联手杀害。

安庆绪继位后,却被史思明所弑,史思明收编安禄山的势力,称帝复叛大唐。史思明比安禄山更残暴,行军之处烧杀抢掠、淫奸妇女,日杀三万人,另外,对手下也严厉的近乎残暴,最终也跟安禄山一样,被义子史朝义与部件联合斩杀。

安史之乱两大叛将安禄山与史思明皆被自己儿子斩杀,最后叛乱内部分裂严重,溃不成军,才被镇压,安史之乱落下序幕。

查看详情>>
3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这位大将最后是怎么平息这场大内乱的?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大唐王朝凭借着民众的力量,历经近八年的时间,最终镇压了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在平定这场旷世已久"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之中,最有名的是唐将李光弼。

公元759年,史思明带领叛军占领了河南地区的大片土地,又指挥着叛军向洛阳猛扑过去。

李光弼率领驰援的唐军来到洛阳。他观察了一下形势,认为敌人数量太多,声势较大,若是固城死守洛阳,则势必会形成一种被动的局面。

于是,他当机立断,连夜将城中的老百姓和军用物资都撤了出来。随后,他领着五百骑兵当后卫。士兵们点着火炬,有秩序地退到河阳(河南孟县)。

史思明进了洛阳,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他担心李光弼前来袭击,便退到城东北的白马寺以南,部署了一个半圆形的阵势驻扎下来,与李光弼的唐军隔着黄河对阵。

于是,经过多日的相持,史思明使用了各种办法进攻唐军,但是都被李光弼识破,害得他损兵折将,连吃败仗。

史思明不得西进,只好指挥叛军继续攻打三城(当时有南城、中禅城、北城),史思明的叛军与唐军激战数日,毫无进展。

这时,唐朝叛将周摯也带兵前来支援。史思明就拨出一部分兵力,交给周摯去指挥,叫他去继续攻打北城,而自已则进攻南城,准备来个南北夹击。

李光弼从中城到北城督战。他在城楼上观察敌情之后,信心十足地对将领们说:

叛军人数虽多,但是队伍不整齐,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们的地势有利,阵势严密,只要大家拼死战斗,到了中午保证可以打败他们。

于是他命令众将分头出战。经过一场厮杀不见胜负,李光弼在城楼上把将领们召集起来,问:

你们看敌人的兵力,哪个方向最强?

众将回答:"西北角最强。"李光弼命郝廷玉领兵去攻这个方向。

李光弼又问:除了西北角,还有哪个方向最难攻?

众将回答:东南角。李光弼又命令偏将领兵去攻打东南角。

然后,李光弼下令说:今天的战斗十分重要,你们要看我的令旗行动。我如果缓慢摇旗时,任凭你们选择目标进行作战;我如果急速挥旗,旗子三次碰到地面,你们要拼命地冲向敌阵。谁要是贪生怕死,立刻斩首!

接着,他拿出一把短刀,插到靴筒里,慷慨激昂地说:

打仗,就是同敌人拼命。万一失败,你们战死阵前,我就在这儿用这把短刀自刎,同你们一起以死报国!

众将士听了元帅悲壮的话,齐声高呼,愿为国决一死战!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开始了。

不一会儿,郝廷玉骑马往回跑来。李光弼望见,大吃一惊,喊道:"郝廷玉败退,我军危险了!为了严肃军纪,李光弼传令,将郝廷玉斩首。

随从正要执行命令,郝廷玉忙说:

我骑的马中箭受伤了,不是后退呀!

李光弼命令他换了一匹马,又冲杀出去。

这时,李光弼看到总攻的条件已经成熟,把手里的大旗挥动起来。一共挥动了三次,每次都碰到地上,全军将士看到了,个个精神百倍,奋不顾身地猛烈冲杀,喊杀声惊天动地。叛军哪里顶得住,他们争着向后奔逃了。

唐军刀枪并举,战马奔腾,一下子俘虏敌军八千多,有一千多敌军落水淹死,还活捉了叛将周摯及不少...

查看详情>>
4

你知道安史之乱谁平定的?安史之乱的平定竟然跟阿拉伯人有关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公元623年,在浩瀚的亚洲大陆上,麦地那人有了新的信仰--"真主"穆罕默德。在繁华的阿拉伯麦加城,仿佛隔绝着外界的战乱与悲痛。各个教会和贵族日渐兴盛。

此时的穆罕默德还只是一名不能上海岸进行贸易的商人。在被势力强大的当地贵族赶了出去之后,无奈到了麦地那。这一项决定是他一生当中最正确、也是最幸运的一个决定。

来到了这个阿拉伯半岛上的穆罕默德,凭借着自己手上的一些金钱和自身天生所带的威望。渐渐招兵买马,成功调解了岛上各个贵族之间的争端,并在战争中以少胜多。这场意外的胜利,使得穆罕默德成为了当地人们的信仰,并从此拥有了权力和地位,当然,最重要的是手上那只最强悍的军队。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信仰,信仰就需要靠宗教来传播。穆汗默德对阿拉伯的思想统治自然也离不开宗教信仰,于是他建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上的各个部落以此为中心,在穆汗默德的带领下建立了阿拉伯帝国。

这个穆斯林国家迅速地强盛了起来。在经济,政治迅速的发展的情况下,实力大增,领土扩张到了惊人的面积,是古代世界历史上领土面积最长的国家之一。

你知道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此时的中国其实也并不是处于衰退时期。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世之景,正在这个时间呈现,在李隆基的英明统治下,"开元盛世"正处于极度繁荣的时期。

处于同一时期的盛唐和阿拉伯帝国自然少不了强强对决时候。李隆基怎么也想不到,世上竟有比自己的军队更强的存在。但他顾不上忌惮阿拉伯人。盛世之中,内乱又起,安史之乱把李隆基搞的头疼不已。无奈于此,他只能请求阿拉伯派兵援助。终于在强悍的阿拉伯军队帮助下,安史之乱得以平定。

可是盛久必衰,这是万年不变的道理,达到巅峰的阿拉伯,最终还是被来自中国的成吉思汗吞没。

查看详情>>
5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为什么他是平定内乱的最大功劳者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说到安史之乱其实还真的是一次非常伤的古代事件了,这次战役其实就代表了繁荣盛大的唐朝就正式的走向了衰亡了,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的话,当时的安史之乱也算是平定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是谁呢?话说是李光弼,那么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结束的后一年便去世,可以说他不世出的军事才能就是为平定“安史之乱”准备的。李郭二人论军中资历,李光弼虽生在武将世家、世袭公爵,但直到“安史之乱”前四十多岁时还只是中级军官。而年长10岁、武举出身的郭子仪在差不多同样年纪时已是镇守西北的主将。在大战之前郭显然胜过李。

在平叛大战中,李光弼历经常山之战、太原之战、相州之战、河阳之战,几乎未有败绩。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李光弼所取得的并非仅是一城一战的胜利,他的每一场胜仗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756年常山之战前的形势是:东都洛阳失陷、潼关失守,世之名将封常清、高仙芝被处死,哥舒翰落入敌手,长安危在旦夕。李光弼在这年2月发起常山之战,率领步骑万余人和3000名太原弩手收复河北常山郡,摁住了处在叛军南北咽喉上的战略要地,鼓舞了军心士气。这一战在当时的意义,不亚于抗日初期的平型关大捷。

757年太原之战则是平乱的关键转折点,李光弼在半壁国土沦丧、朝廷仅剩江淮地区赋税支持的情况下,在太原以一万人对十万人,打出了极为漂亮的防守反击战,为收复两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战之后,唐肃宗将李光弼由蓟郡公进封为魏国公。

759年相州之战、河阳之战中,李光弼的作战行动牵制了史思明的主力,并在相州之战后接替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尤其河阳之战的大胜挫败了叛军的反扑,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在平叛战争陷入低谷时再一次提振军心士气。

李光弼是契丹酋长之子,他的战功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认可,唐肃宗赐他铁券、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唐代宗封他为临淮郡王,这些都是在他生前就得到的荣耀,是人臣的极限了。

他的第一功臣身份并未得益于他契丹人的身份,在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中说,李光弼与郭子仪两人起初齐名,被世人合称为“李郭”,但是论战功则是李光弼为“中兴第一”,并赞誉李光弼有古良将之风。欧阳修身在宋辽对峙的时代,他能对敌国的族人下这样的判语,除了无可否认的事实以外,不会有其它的依据了。

查看详情>>
6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拯救这场灾难的大英雄最后怎么死的

唐朝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王朝,数百年的荣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然而就在唐王朝走向巅峰的时候,一场灾难突然发现,瞬间将唐王朝从巅峰带入了黑暗的深渊。这场灾难就是“安史之乱”。不过安史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了,唐朝的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那就是郭子仪。

不过郭子仪虽然拯救了大唐,但是只是名气比较大,其实拯救大唐的还有一位名将,他的名字叫做李光弼,但是他的命运跟郭子仪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李光弼虽说姓李,但他却不是汉人,还是一个契丹人。他的父亲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李光弼的父亲就率众投降了武则天,并且为武则天立下汗马功劳。

李光弼在父亲的印象下,从小习武同时又熟读兵法,年少时就投身军中。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李光弼就到了大唐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并且屡立战功。

时间来到公元755年,大唐内部各项矛盾层出不穷,最终安禄山打着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借口在范阳开始起兵,率领大军一路向唐朝的首都长安杀来,一时间整个世界乱成一团,不久洛阳就沦陷了,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李光弼出现了。

李光弼在军中的才能得到了郭子仪的肯定,于是郭子仪就把李光弼推荐给了唐玄宗。于是唐玄宗提拔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并且拨给他少量人马,直接攻打安禄山的老巢河北之地。

在嘉山,李光弼就遇到这场叛乱的二号领导人物史思明,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大战,李光弼采用疲敌的战术,斩首叛军四万余人,差一点就要捉到史思明。这次大战动摇了叛军的大后方,继续攻打范阳,或许安史之乱就要平定了。但是长安那边沦陷了,皇帝也跑了,李光弼的大军被迫退守,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就这么白白错失了。

唐玄宗逃到四川避难,他的儿子李亨就在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登基成为大唐的新皇帝,也就是唐肃宗。随后唐肃宗就将李光弼召回灵武,并且升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唐肃宗除了给李光弼升职,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守住太原。太原要是丢了,唐朝就将不复存在了,于是李光弼带着五千人就去太原驻守了。

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就带着十万大军进攻太原,企图占领太原,随后就攻占灵武,大唐唾手可得。而李光弼这边,只有不到一万人的老弱残兵。这对老对头就在太原遭遇了,双方兵力一对比,明显就是史思明占着上风。但是李光弼坚守不出,并且运用地道战,出奇制胜,歼灭敌军7余万,稳固了大唐的局势。

因为在之前的战役中郭子仪跟李光弼的功劳都太大了,所以就遭到了唐肃宗的忌惮。到了公元759年,唐军与叛军在相州发生大战,这次的指挥官不是郭子仪也不是李光弼,而是一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大败,鱼朝恩将战败的原因归于郭子仪。于是乎,郭子仪的兵权被收回,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位,成为朔方节度使和天下兵马副元帅。

在接下来与叛军的战斗中,李光弼始终出现在战场的第一线,终于在公元763年,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兵败自杀,这场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宣布结束。李光弼也被称为...

查看详情>>
7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其实不只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还有这位大将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其实不只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还有这位大将

仆固怀恩,北方草原民族铁勒部人,他的祖父在唐太宗时期归降了唐朝,为金微都督。仆固怀恩骁勇善战,对草原各民族的情况很了解。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昏聩,宠信胡人安禄山。安禄山野心勃勃,起兵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来势汹汹,各州县纷纷望风而降,官军节节败退,洛阳、长安两京相继沦陷,唐玄宗仓皇西逃。

叛乱初起时,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麾下大将,跟随讨伐叛贼。仆固怀恩击败叛军将领薛忠义,杀七千骑兵,擒捉薛忠义之子,攻下马邑。然后进兵与李光弼汇合,激战常山、赵郡、沙河、嘉山,击退叛军大将史思明。

唐玄宗李隆基逃到蜀地,而太子李亨北上,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唐肃宗下诏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朝见,并封赏他们,以此笼络人心,巩固政权。仆固怀恩随郭子仪见了唐肃宗。

这时铁勒同罗部落反叛,归附安禄山,一同进犯朔方,郭子仪率仆固怀恩迎击。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玢战败降敌,不久又逃回来,仆固怀恩大怒,斩了儿子。将士们震恐,人人死战,于是击败了叛贼。

仆固怀恩又随郭子仪攻下冯翊、河东地区,打跑叛军将领崔乾祐,接着又攻下潼关。仆固怀恩与叛贼将领安守忠、李归仁苦战二日,结果战败。仆固怀恩收集散兵,回到河东。郭子仪来到凤翔,李归仁以精兵邀战。郭子仪命令仆固怀恩与王升、陈回光、浑释之、李国贞五将军埋伏在白渠下,击败了叛贼。然后又在清渠交战,战事不利,于是返回。

当时回纥、南蛮、大食等藩国发兵助唐朝平叛,唐肃宗下诏任命广平王为元帅,让仆固怀恩统领回纥兵,跟随广平王在香积寺北边与叛军交战。仆固怀恩骑马,锐不可当。激战酣畅时,仆固怀恩脱下厚重的盔甲,手握长矛直接捣毁叛贼军阵,杀十多人,所向披靡。这时将军李嗣业同样勇猛无敌,杀敌如切菜,于是叛贼崩溃而逃。仆固怀恩又跟随广平王在新店击败派贼。

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广平王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有大功,加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封丰国公,赐封二百户。

仆固怀恩又跟随郭子仪击败叛军将领安太清,收复怀、卫二州。又攻打相州,激战愁思冈,常常为先锋,勇冠三军。仆固怀恩以军功升任为朔方行营节度使,进封大宁郡王。

仆固怀恩为人刚烈高傲,有时以下犯上。又沉默寡言,应对缓慢。他麾下都是勇士,自恃军功常违法乱纪。郭子仪治军宽简,对部下施以恩德和信义,能容忍仆固怀恩的桀骜不驯。

后来太监程元振、鱼朝恩等诋毁郭子仪,唐肃宗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以李光弼代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仍为副将。李光弼治军甚严,赏罚分明。

李光弼守河阳,攻怀州,降服了安太清。安太清的妻子有美色,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瑒将她抢走了。李光弼命仆固瑒归还,仆固瑒不听,命士兵守护。李光弼大怒,射杀七人,夺来安太清的妻子还回去。仆固怀恩愤怒地对李光弼说:“你竟然为了叛贼而杀官兵!”

当初,官军会师汜水,朔方将领张用济迟到,被李光弼当场斩杀。仆固怀恩内心忌惮李光弼,自从张用济...

查看详情>>
8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为何平定内乱这四大功臣却下场凄惨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在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后,百年的国祚安稳鼎盛也迎来了“盛极必衰”的拐点——安史之乱。

在唐玄宗统治的末期,他一改前期的励精图治,开始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而在地方上安禄山更是飞扬跋扈,恃杨贵妃、唐玄宗之宠,"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之下,他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也让这样一场预谋已久的兵变由此而生。

而当面对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叛军,在其占据河北之时,唐玄宗都不相信他已经造反。直到过了近月余才确信其已经叛乱,并且慌忙作出部署。

在家国沦丧之下,唐玄宗已经不复当年雄风,只落得一个仓皇南逃、杀死杨贵妃,退位的结局,但对于有着百年积淀的大唐王朝而言,也一样诞生了挽大厦于将倾、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他们便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在战场上他们骁勇善战,终于用时八年平定了安禄山、史思明之乱,而大唐王朝也转危为安。安史之乱谁平定的?立下赫赫战功的四大战神,却都无一善终。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位:高仙芝

高仙芝,乃是高句丽人。在20余岁时,他便已经被拜为将军。而后主镇安西,在天宝九年,攻克石国,俘获其国王,次年又在怛罗斯之战打败了大食。而在安禄山叛乱后,他被委任为副统帅,前往征伐安禄山叛军。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匡扶之义的将军,最终的结局却是一场枉死。

在潼关驻防时,唐玄宗以太监边令诚为监军。可边令诚乃是奸佞小人,不仅在唐玄宗面前构陷封常清,将被高仙芝重用的封常清处死;更是借机向高仙芝索贿,但是武人出身的高仙芝自然不从,最终高仙芝也被其诋毁构陷以贪污军粮之名,被残忍杀害。

第二位:哥舒翰

而就在唐玄宗处死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奉命抵挡安禄山。但是哥舒翰与宰相杨国忠有着矛盾,面对执掌了兵权的哥舒翰,杨国忠便一心构陷。

而陪侍的杨国忠,自然能够借助早已被安禄山大军吓破了胆的优势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一二。最终,当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大军新败,兵势渐弱,便迫不及待的命令哥舒翰攻打安禄山,但是为将之道,又岂是年老昏聩的唐玄宗所能了解的,哥舒翰自然是不愿服从,但是此时杨国忠则又趁机煽风点火,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前去征伐,落得一个全军覆灭的结局,自己也只得投靠了安禄山,最终在安庆绪败落之时被其杀害。

第三位:李光弼

出身于柳城李氏的李光弼,承蒙祖上荫庇,得以袭爵。而在安禄山叛乱之后,他在郭子仪的举荐之下,担任河东节度使,引兵征伐。

作为名将的他,在讨伐伊始便在常山郡之战中出奇制胜,而后又在太原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史思明,河阳之战中又胜史思明。但是即便作为中兴第一人的他,也在唐代宗上位后,因为得罪宦官鱼朝恩、程元振,被其嫉妒和陷害,最终郁郁而终,年不过57岁。

第四位: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堪称这些将领中最为悲惨的一个。单单在八年的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46人为国殉难,而且自己的女儿还出...

查看详情>>
9

著名的内乱“安史之乱”谁平定的?我们比较一下平定内乱的两位大将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著名的内乱“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事件,公元755年12月16日时任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兵反叛大唐一直到公元763年2月17日才被镇压。安史之乱是大唐从盛到 衰的转折点,也由此造就了此后100多年的潘镇割据。因为安史之乱反叛者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此才以两人的姓氏来命名为“安史之乱”。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共两个人,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巨大,有人说因为郭子仪的存在才能大唐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郭子仪的权利很大但是朝廷并不猜忌他会谋反,郭子仪功高盖主但是皇帝也不会怀疑他。由此可见史书对郭子仪的评价之高。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需要说明的是,李光弼并不是汉族而是契丹。

郭子仪和李光弼比较:

和李光弼相比,郭子仪主要还是在治国上,虽然郭子仪也是杰出的军事家,但是和李光弼相比就有点差距了。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李光弼,被称为唐朝“中兴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两人之间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民族性,郭子仪是汉族,李光弼是少数民族契丹族。

查看详情>>
10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谁平定的?平定安史之乱这个过程你有了解过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唐玄宗天宝末年,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已走到了尽头。表面看来,民殷国富,繁荣昌盛,而实际上由于唐玄宗荒淫无度、任用奸臣,这个社会已是危机四伏了。

唐朝实行节度使制,边疆上九位节度使和一位经略使所掌管的兵力达到了49万人,可是朝廷直接指挥的中央禁军只不过12万人,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加上内地多年未经战事,人们的战争观念起来越淡薄,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很多名城要塞设防不力,军备松弛,形同虚设。

天宝十四年,是唐朝从盛世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的野心家安禄山,看到了唐王朝的致命弱点,于是年十一月初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范阳叛乱好似一阵强台风,将开元盛世的升平景象一扫而光,代之以烟尘蔽日血光剑影、兵火连天和生灵涂炭。华清宫中的唐玄宗再也无心欣赏霓裳羽衣舞,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往蜀中。

中原地区久无战事,几代人连续生活在和平环境中。面对漫山遍野的叛军,地方官员毫无应变的准备,事到临头,或束手待毙,或弃城逃窜,或开门出迎。安禄山版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河北、河南诸郡县,直逼潼关。叛军所到之处,烧系抢掠,无恶不作,“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叛军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切齿痛恨。

在这危急之际,刚继位的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本部东讨。郭子仪迅速出兵,先后斩杀安禄山部将周万顷,击败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等郡,大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郭子仪见叛军虽然兵临城下,但后方空虚,决定采用“围魏救赵”之计,向朝廷上表保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挥师东进,进捣叛军老巢。

郭、李两军内外夹击史思明,拔常山郡,破贼于九门,南攻赵郡,擒贼4000,获兵仗数万。但叛军势大,难以速战速决,郭子仪遂领兵退驻恒阳,“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使敌疲劳不堪。

郭子仪见攻击时机已到,马上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叛军弃甲抛戈,四散溃逃。仅此一役,唐军大获全胜,杀死叛军上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在混战中,史思明被飞箭射中,仓皇出逃。河北一战,从根本上扭转了唐王朝的危急局面。郭子仪也因此名声大振,他统率的朔方军队成为朝廷所依靠的主力部队。

公元757年9月,郭子仪回师夺回潼关,唐军士气大振。正在这时,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乘叛军内讧之际,率兵马15万进军长安。唐军分3路,昼夜兼程,浩浩荡荡开到了长安西番积寺附近,结阵横亘30多里。叛军10万人在北面,同唐军南北对垒。叛军守将李归仁自恃兵多将广,首先出城挑战。

郭子仪扬鞭策马,挥舞战刀,率领大军猛击叛军,同时又以奇兵从敌阵之后夹攻。顷刻间,双方战在一起,擂鼓声、喊杀声,震天动地,只不过唐军更胜一筹,叛军大败,被杀6万多,仓皇逃离长安。

第二天,唐军入京,百姓老幼百万,夹道欢呼、有的涕泣而言:“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官军回来。”长安收复后,唐军乘胜向洛阳进军。安庆绪得知丢失长安,大...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