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淝水之战中苻坚失败的原因在于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战术错误与轻敌
历史上的战争以强负弱的大型战例,淝水之战若称第二,没有谁敢称第一。
看完淝水之战后,颇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描述东晋如何运用计谋击败苻坚的九十万大军,而是重点记录苻坚是如何败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场战争的始末,共同探秘苻坚是怎样走向失败的。
公元382年,前秦王苻坚召集群臣商议,要起兵讨伐刚刚建立不久的东晋王朝,他的话音刚落,反战派纷纷谏言不易伐晋,并从天时地利人和详细阐述,苻坚一时颇有无奈的感觉,然而也有少量的主战派,首先就是秘书监朱肜赞成,秘书监这个职位就是掌管图书文字的官员,说白了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这么一个文官,假若朱肜不奉承不赞成,苻坚也许会有迟疑,为什么呢?
早在公元357年,苻坚征服北方少数民族鲜卑,羌,羯等后,就有乘胜追击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但被他的得力谋臣王猛给劝住了,王猛的原因很直接,北方刚统一,各族都尚未完全安定,若出兵,朝内空虚,恐有部落造反,符坚暂时接受建议,安心治理朝政,王猛一直在死之前都再三告诫苻坚万不可伐晋,他知道苻坚伐晋称霸中原的信念一直未灭。
现在苻坚执意伐晋,也是有他的理由:……今略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这就是他自信的资本,他现在的部队近百万之众,而东晋王朝此时的兵力不超过十万,十比一!我怎会失败呢?其中有位护卫太子安全的官叫石越,他说:东晋现在据长江天险,民心团结,我们远道讨伐,师出无名。听了这话后,苻坚豪气万丈地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如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段冲霄万丈的话说得群臣默默无言。
而此时,有一人内心无比激动,他就是期待苻坚这样做,这人是谁?这人就是京兆尹慕容垂,这人本是羯卑的首领,臣服于符坚之后一直在寻求复辟,现在机会来了,他怎能错过呢,消磨苻坚的兵力,伺机起事,还有一个主张出兵的就是羌族首领姚苌,两年后就是他杀死了苻坚,灭了苻坚的王朝。于是他也竭力主张出兵,并对苻坚大加赞扬,顺合苻坚的意思,苻坚还重赏了这个日后的掘墓人。
兵未出,苻坚就已经被十字架瞄得准准的,为他的失败埋下伏笔,天时,地利,人和苻坚一样没占,他理论上的数字蒙敝了隐患。被征服的北方少数民族此时心怀各异暗潮涌动。
苻坚的弟弟苻融在最后向他呈述不能出兵的理由后泪流满面,苻坚听不进,悲剧在悄无声息中拉开序幕。
当太子,夫人,名僧都劝告无果后,苻坚于公元383年,举全国之力大举进军东晋王朝,百姓每十名成年男子就要抽一丁参军,全国上下人心惶惶。穷兵黩武的开始,必有兵败如山倒的结局,就这样在悲壮和心怀各异的氛围中出发了。
司马光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这样描述苻坚:坚锐意取江东,夜不能旦。意思是说苻坚一想到马上就要打江东,高兴得睡不着觉,这是不是有点回光返照的症状?
苻坚从长安出发,率兵八十万,前后绵延千里,走了一个月,才到达项城,而凉州的军队才到达咸阳,蜀汉的军队正沿长江顺流而下,东西万里之距,这让人感觉苻坚好象去东吴娶亲似的。
消息传到东晋,举国震惊,东晋命...
查看详情>>与“淝水之战中苻坚失败的原因在于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战术错误与轻敌”相关的文章
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其实就在于苻坚太着急统一天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是《孙子兵法》的第一句。兴兵作战,历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必须要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这句话既说出了战争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孙武对于战争的态度——“慎战”。
战争可以扩大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影响,同样也会拖垮一个政权。历史上穷兵黩武,战争亡国的例子比比皆是:商朝的纣王、东吴的孙皓、隋朝的杨广,包括我们今天说的这位,前秦宣昭帝苻坚。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之一,由氐族人苻健建立,苻健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苻生。苻生是个独眼,而且生性狂暴,荒淫无度,百姓大臣都受不了这个奇葩领导,苻坚杀而代之,当上了皇帝。
苻坚在位初对前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重用汉臣王猛,励精图治,国家迅速发展壮大。先后灭掉了前燕、前凉、代国,并进驻到西域,统一了北方政权。就此形成了一个北前秦、南东晋的对立局面。
苻坚是有野心的,他一直梦想和秦始皇一样,一统山河成为天下正主,他也曾表露过南下灭晋的想法,但王猛却坚决不同意。
王猛之于苻坚,如同诸葛亮之于刘备。可以说没有王猛,前秦统一不了北方。王猛临死之前告诫苻坚:“现在晋朝虽然偏居一隅,但是毕竟是华夏正统,且现在君民一心,我死之后千万不要想着南下灭晋。我们当下应该做的,是除掉那些北方的隐患势力,这才是前秦发展的方向啊。”
王猛的话苻坚前两年还一直记在心上,可到了第三年他就坐不住了,起兵17万发动了襄阳之战。
面对前秦攻势,晋军守将朱序坚守襄阳城近一年时间后,城破被俘。前秦军借势南下围攻彭城,被晋军将领谢玄四战全歼,前秦南下失败。
苻坚不甘心,四年之后他再次发兵,几乎倾全国之力,准备一举灭晋。
其中苻融率25万先锋部队先行出发,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军,胜券在握。
对于苻坚的南下之举,前秦很多大臣并不支持。
他们认为前秦虽然强大,但是刚刚统一北方,局势还不稳定;再者东晋据长江之险,想要一举攻灭没那么容易。
苻坚说了一句话非常经典:“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前秦拥百万雄师,每个人把马鞭扔水里就足以截断长江水,怕什么呢?
这就是后来“投鞭断水”这个成语的来源,可见前秦部队之壮大,同时也体现了苻坚对这场战役的把握有多大。
晋朝以什么来回应前秦这112万大军呢?仅8万北府军。
没开玩笑,8万人对战112万人的部队,重点是最后还赢了!北府军就此史上留名,成为中国古代五大精锐部队之一。苻坚这次南侵失败,也成为了教科书式的失败,最终“风声鹤唳、草木皆慈兵”。
112万人打8万人,苻坚怎么会输的这么惨?
当时苻融率领先锋部队攻占了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除去折损和调遣之外,军队还有15万人。晋军的7万人被迫退到了附近的硖石,后来又转到八公山,两军隔淝水对峙。
此时苻坚率领的八十多万主力军还在项城(今河南沈丘),距离比较远。他听说这一消息之后非常兴奋,认为可以趁此时机全歼晋军主力,直捣...
查看详情>>与“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其实就在于苻坚太着急统一天下”相关的文章
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哪?从这三个角度去看就能明白
说起历史当中著名的战役,三国时代的三大战役刻骨铭心,尤其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更是成为了战争史中不可抹去的一笔,更是成为了后世战争研究的最佳教材。但同样的案例就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的东晋再一次上演,当时天下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也就是史称南北朝时期。南方为西晋,北方则是乱成了一锅粥。可是北方突然崛起的苻坚,靠着勇武和独特的能力成功一统北方建立前秦,之后便把目光望向了东晋,企图实现一统壮举。而前秦和西晋发生碰撞的这一场战役便是淝水之战,一场足以名世的战争。
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前秦苻坚是氐族人,作战勇猛而且不畏身死。此次更是率领了百万大军南下,可谓是所向披靡。当时的东晋实力孱弱,多年来偏居于南方,战斗力上是无法和北方历经混战之人所做比较的。然而就是在这不论战斗力,还是兵力数量都差异悬殊的对比下,东晋以八万精兵战胜了号称百万的前秦。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个结果呢?
地形因素
战争的三大要素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地利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在三国赤壁大战之中,曹操之所以战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方以骑兵为主,南方水战有利,所以此消彼长下,曹操的兵力优势丧失。同样淝水之战也是北方进攻南方的一场侵略战,同样是以长江流域作为主战场,但苻坚所面临的困境只会比曹操多不会少。赤壁之战是在长江上,而淝水之战却是在长江以北,明确地理划分属于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地处长江和黄河之间
淮河出于黄河和长江之间,而且水网密集如同蛛网。这也就将水域分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湖泊,同样淮河地区丘陵居多,这种地形非常适合防守以及水军作战。苻坚属于氐族,少数民族作战的特点就是马战。北方多平原,骑兵本就属于特别强大的兵种,不论是机动性还是战斗力,都占据上风,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匈奴问题一直都难以解决的原因。然而骑兵到了淮河流域优势尽失,马不会游泳也不会水战,失去了战马的加持作用,战斗力也就大打折扣。同样淮河流域地域宽广,南方也一直都利用这个空间来减缓敌军的进攻,同时也拉长了敌军的补给线,所以这是苻坚战败的首要原因。
表儒里法,学表去里
历史当中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都能意识到,儒家思想贯彻治国之道的理念,然而属于中原特有的文化应该是表儒里法,在对待人民上所提倡的是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在治理国家上根本还是法家的那一套。在汉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表面上看也是儒家治国,但重用酷吏,强调集权,本质上还是法家思想作为主导。也正是因为中原王朝这种特有的思想理念,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无法学会的。苻坚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明白其一却不知其二。而苻坚就是看到了表儒,却不知里法。
苻坚是儒家文化的坚定拥护者,信奉的也是仁义、礼仪之道。《晋书》中对于苻坚的描述多有苻坚身先士卒,而且与民同做的事迹,从君主判断准则上,苻坚足以被称为一个优秀君王。然而治理国家上还是欠缺中原王朝的底蕴,所以这也导致在根基不稳。刚刚统一的北方,大多数被征...
查看详情>>与“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哪?从这三个角度去看就能明白”相关的文章
秦王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哪?这背后都跟他的仁政有关
秦王苻坚的遗憾,不仅仅是淝水之战的落败,更多的,则是来自他内心的纠结。他万万没有想到,对他顶礼膜拜的臣子,他真诚善待的朋友,会纷纷离他而去,打起反秦的旗帜。昔日如手足般的兄弟,却成了两军对垒的另一方。这般结局,是苻坚始料不及、也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而英雄一世的苻坚,最终被他最为宠信的部将姚苌杀死,除了愤怒,那一刻,也许是苻坚一生中最为纠结、最为遗憾的时刻。
苻坚(公元338年—38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也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帝王。他前期的辉煌,和晚景的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着英雄未竟的无奈,也有壮志未酬的遗憾。苻坚东亡前燕,西并前凉,北吞代国,平仇池、定益州,完成了五胡时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统一,单凭这一点,苻坚便无愧神武的称号。然而,战败之后的前秦,有如定时爆破的大厦,立刻变得四分五裂,苻坚辛苦聚拢的四方之众,也像潮水一样奔泻而去。曾经风光无限的王国,落到这般田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其实,在路卫兵看来,战场上的失败,并没有对前秦的灭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东晋的一击还不足以彻底打垮前秦。墙倒众人推的无奈,也许才是帝国灭亡的最终原因。
苻坚也是一位极其特殊的帝王。说它特殊,是因为在以铁血征伐定天下的五胡乱世,他坚持了“为政之体,德化为先”(《晋书》)的治国理念,而且成效显著。思想开化至此,这对一个少数民族帝王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苻坚自幼“聪敏好施,举止不逾规矩”,长大后饱读诗书,颇有儒家风范,这也是他以仁治政,以德治国的基础所在。“留心儒学,整齐风俗”(《晋书》),是苻坚一贯坚持的治政理念。苻坚的辉煌,不只体现在他的武功上,他还开创出了五胡时期少有的繁荣景象。“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晋书》)。百姓安居,商业繁荣,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还配有给养站。盛世繁荣莫过于此,在五胡乱世,这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纳谏,说来容易,做却很难。皇帝讲威严,自认高人一等,谁说听谁的岂不很逊?所以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令人敬佩。在路卫兵看来,苻坚的纳谏,犹在太宗之上。苻坚在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之后,也会放松一下,就去邺城的西山游猎,伶人王洛拦马劝谏,说你身为天子,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怎么可以游猎无度呢!“若祸起须臾,变在不测者,其如宗庙何”(《晋书》),您老还是为国家想想吧。这要搁别人,还不当下砍了王洛的脑袋啊,纯属找死。可苻坚伟大就伟大在这,“自是遂不复猎(《晋书》)。一个地位卑贱的戏子的话都能听进去,这点连唐太宗也未必能做得到。当然,伶人的话说得有道理,说到苻坚心坎里去了。可话又说回来了,你说得对就得听你的呀,你看现在一些当官的,即便你说的再对,那也不行,偏要跟你反着来,为嘛?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伤了他的面子,坏了他的威严。
也许正是这种心胸宽广的霁月胸怀,才让苻坚拥有了包容天下的大智慧...
查看详情>>与“秦王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哪?这背后都跟他的仁政有关”相关的文章
浅谈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其实都是苻坚没有听进这句话
苻坚是两晋十六国时期难得的雄主,对内诛杀暴君,平定叛乱;对外开疆拓土:东取前燕,西收凉土,北纳代国,收复被割据已久的北方大地,建立一统北国的前秦政权!
但是,苻坚的雄心壮志也让他葬送了辛苦打拼来的前秦江山。公元383年,苻坚攻打东晋,在淝水遭到晋军惨痛打击,兵败如山倒,史称“淝水之战”。此役后,前秦国力大衰,苻坚大势已去,没过多久苻坚就兵败被擒,为曾经的部下姚苌所害。
作为曾经的北国雄主,苻坚是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导致他在淝水之战中输的如此惨痛?
有人说是苻坚的轻敌大意;也有人说是他的仁慈;还有人说是战术失利所致。
上述理由也只能作为苻坚失败的借口,而真正导致此役失败的原因就在前秦丞相王猛的一番话中:
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选自《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苻坚》)
从王猛此言来看,透露了两点不能伐晋的理由:1、东晋乃正朔相承,和四邻友好相处,国内也上下安和;2、前秦仍有内患,慕容垂、姚苌这些豪杰都在虎视眈眈,等待合适的复仇时机。
王猛可谓料事如神,分析的如此透彻,一语点中苻坚攻打东晋必败的原因:前秦内有忧患,人心不齐;东晋则是上下一心,凝聚力强大。
其实王猛的分析不无道理,在《孙子兵法·谋攻》中提出过五点知胜的方法: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其中“上下同欲者胜”就是王猛所表达的意思,也是苻坚的败因所在。遗憾的是,苻坚把这忠言当成耳旁风,最终导致兵败国破的局面。
王猛死后,苻坚执意发动攻晋之战。在做决定前,苻坚在朝堂上做了一个调查,想听听朝臣的意见。但是,苻坚不曾想到,此言一出,当即遭到了前秦一众大臣的反对。
以左仆射权冀、尚书原绍、太子左卫率石越为首的朝廷重臣;以征南将军苻融为首的宗室;以太子苻宏、宠子中山公苻诜(shen)为首的子嗣都持反对态度。
反对的理由都基本相同:其一,晋道虽微,未闻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其二,秦军数战,兵疲将倦,有殚(dan)敌之意;其三,鲜卑、羌、羯攒(cuan)聚如林,慕容垂、姚苌等人有异心,不得不防。
苻坚尚未出师就遭到群臣反对,可见讨伐东晋之战必是无法达到“君臣同欲”状态。更何况,前秦内部还有一大“隐患”尚未得到苻坚的重视。
当肱骨之臣,骨肉至亲再三反对时,唯有慕容垂、姚苌等旧敌在唆使苻坚伐晋。
慕容垂是前燕国的重臣,王猛称他为“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苻坚不以为然,以慕容垂为当时英豪,可以助自己建立不朽之功为由,拒绝了王猛谏言,重用慕容垂。
慕容垂也深知王猛对他不怀好意,所以在前秦一向小心谨慎。直到前燕国灭,慕容垂才开始燃起光复燕国的“异志”。
及坚擒暐,垂随坚入邺,收集诸子,对之悲恸,见其故吏,有不悦之...
查看详情>>与“浅谈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其实都是苻坚没有听进这句话”相关的文章
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