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汉代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独尊儒术的基础
提到董仲舒,大部分人会想到汉代由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后面的几朝几代,甚至今世,何不曾想,作为一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所做出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根据《春秋》所延续出的“天人感应”论更是为汉代的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独尊儒术的基础。
一、天与人的涵义
“天”的涵义,据多家学说来看,最完整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劳思光等为代表提出的的五义说:他们认为“天”可以有五种意义,依次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和“道德之天”,这就像“天”是这个世界广义的一部分,也包含了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一切,生存所需的食物,容纳我们所需的天地,主宰着天覆地载的力量,指导着人们言语行为的道德准则。
而“人”的涵义,则有王明的观点,为两重,一是人的生命,包括生命的来源、成长和死亡;二是人的生活和行为,包括生活的穷、通、苦、乐,行为的吉、凶、善、恶等。在我看来,这个是最通俗简单的解释,人可不就是由生至死的生命个体,其间穿插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行为决定、悲欢苦痛、,从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生命轨迹,进一步构成了整个人类的大命运。
多重的涵义,丰富的义韵,让天人问题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围绕对象。北宋邵雁认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更是要“究天人之际”而撰史,可见“天人问题”贯穿了古代整个的学术界,甚至是科学界,为古代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前身的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无前人之奠基而无以追溯,而这源头则可以寻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的人们顺应、依赖自然而得以生存,对自然的畏惧使他们具体化自然的种种现象,或天神,或土地神,将他们制成图腾来进行崇拜,这便是天、人之间最初的沟通形式——祭祀,但这并非之前所提的唯心主义思维即感性思维,而只是一种单纯的乞求与敬畏。
真正要有精神上的联系那是在后来人们进入农耕社会后,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的生存经验使得人们将他们供奉,有了寄托性的精神因素在里面,也有了通灵的鬼神因素在里面,人们将祭天与祭人相结合,就更有了与“天”沟通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巫术等都是意图用意志来求得平安、获得温饱,而这些为神的先人就是人格神。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皇权治国,天子出现了。天子,天之嫡长子,权利神授,秉承天意而治理天下。这当然是统治者为巩固地位而向人们传播的控制意识,但当时所形成的“天人宗教”提示着天子极大的能力——上可控天雨,下可丰庄稼,甚至是战争胜败都由天子所掌控,虽然不一定都能做到,但只要丰年雨顺,胜战连连,就是天子行使天的意志的功劳。由此可推出当时统治者的治理离不开神乎其神的占卜,“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此时殷商的人们从信奉多个神演变为了信奉一个“至上神”。
天子:人民心中的至上神
综合以上几个转变时期,可知,“天”的发展由最初的自然之神发展为了具有...
查看详情>>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汉代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独尊儒术的基础”相关的文章
太阳与江山更迭到底有什么关系?难道都是因为天人感应?
关于太阳的形成,承古代“元气创世观”,认为是“日积气之中有光耀者”,并说它是“阳之精”,因此认为太阳是“阳德之母”。而在封建时期,君王为最高统治者,圣人扶阳而尊君,古代便提出“日者天之象,君父夫兄之类,中国之应也”的说法(汉·刘向)。鉴于此,我们就来说说太阳与君王及江山社稷的关系。
《文子》曰:日出於地,万物蕃息。这句话是说“太阳升起,大地万物沐浴阳光而生生不息”。《尸子》载:圣人以日圆盈尺,光满天下。这与《礼统》里说的“日者,人君之象”的文化是相同的。古代所谓的“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正是结合太阳的特征。同时如《易传》提出:圣王在上,则日光明而五色备,这就以太阳象征了明君,与江山社稷有了关系。
西汉刘向在《洪范传》里说的明白,圣君就像太阳,出现在天空则天下光明,太阳不见就天下幽暗。他认为贤良之士各尽其用,天下和谐稳定,黎明百姓的生活健康安定,这时候正如太阳彰显它的阳德,使江山风景秀丽,这就是天下的大吉祥。在《尸子》一书中,作者尸佼把“君与国”以“太阳与天”做对比。他认为“居不高则不明,是不尊则不远”,这就是以“日光高照”象征“皇恩浩荡”,意思是只有居庙堂之高,才可如日照江湖之远,恩威施与天下方可使社稷久远。
那么古代认为太阳与江山的关系,自然要涉及到君主人臣。《春秋感精符》曰:群臣恣则日黄无光,群臣争则日裂,人主排斥则日夜出。
在《礼斗威仪》中,认为太阳颜色,直接与治理朝政有关的几种情况:如果江山太平“日五色”;百姓歌颂政通人和,太阳“黄中而赤晕(红色晕圈)”;朝政使天下无战事,则“黄中而黑晕”;朝政开始使天下呈现太平景象,则“黄中而白晕”;天下慢慢变得更繁荣富强,就会“黄中而青晕”。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的说法后,后世如唐朝《望气经》也有相关记载:日上有黄气,君喜;下有黄气,君永福。
太阳与君主的关系,还涉及到帝王出生和朝代更迭。比如“周文王曾梦日月着身”,《史记》记载汉武帝母亲梦日入怀生下他,还有三国东吴孙策,也是其母梦日月入怀。另外在《谈薮》说“魏文帝为王时,梦日坠地,分为三,已得一分,而内怀中”。而每逢治世的君主在位,也常见此类的描述,比如说汉文帝时期,曾见到太阳中间有“王”字;尧帝,其仁如天,就之如日(施行仁政,像天造化万物,靠近他的人如沐暖阳)。
对于太阳与“江山更迭”的关系,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桀无道,两日并照,在东者将起,在西者将灭”,即表示殷商将代夏。在相关记载里,还说夏桀经常看着太阳自言自语的说“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按照“天人感应”的逻辑,何为“日亡”?就是牵涉到日影、日食的问题了。《范子计然》载“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主昼,居昼而为明,处照而有光。日食为失德,月食为失刑”。
与“太阳与江山更迭到底有什么关系?难道都是因为天人感应?”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