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关羽在樊城之战失败原因,其实跟曹操在汉中之战的撤退有关
建安二十四年,与曹军争夺汉中的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在定军山扎营,逼迫曹军统帅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在两军对峙过程中,在定军山上的黄忠乘着地势高,鼓噪大喊,从山上冲下突袭夏侯渊,夏侯渊及益州刺史赵颙等都在此战中被黄忠军斩杀。曹操见汉中战事吃紧,不得不率军亲征。三月,曹操率大军抵达汉中,进驻阳平关。虽说曹操自统一北方以来,仅在赤壁之战中折戟沉沙,战力不容小觑,但汉中乃是蜀地咽喉,刘备要想稳坐益州,就必须占据汉中。正因为刘备有必须拿下汉中的信念,因此他在山上扎营,占据险要,并固守不战,与曹操对持。而曹军在被赵云与黄忠击败后,曹操也有些心灰意冷,于是在五月时,曹操撤出汉中,刘备因此赢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同年七月,关羽认为北伐时机已到,于是他集齐荆州大部分战兵围攻襄樊。樊城守将曹仁抵挡不住,赶紧向曹操求援,曹操当即派出于禁领七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关羽发现于禁的七路大军都驻扎在低洼处,于是他调集战船与水军,并在汉水暴涨,淹没于禁大营时发起进攻,使得于禁被逼投降,大将庞德被杀。
与此同时,关羽积极发动所有反曹力量,他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响应关羽,随后,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使得曹魏朝堂震荡,曹操几乎打算迁都。只可惜在司马懿等人的劝谏下,曹操与孙权联手,孙权派出吕蒙截断了关羽的后路,最终使得关羽败走麦城,身死异乡。从时间上来看,汉中之战曹操主动撤退,与后来关羽在樊城之战中战败乃是先后关系,那这两件看似不太相干的事是否有联系呢?
虽说樊城之战一般被认为是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发动的战争,但若以当时的战局来看,此战很有可能是由曹仁发动,而且时间要向前追溯到建安二十三年末。因为樊城之战绝不仅仅只是关羽与曹仁之间的战事,而是曹操与刘备在汉中之战的延伸。当时曹仁要配合曹操在西北战线的战略部署,这才不断对关羽进攻,向关羽施加压力,只不过在曹仁与关羽对峙期间,发生了很多与关羽有关的叛乱,这才使得曹操不得不将注意力从刘备转移到关羽身上。
在汉中之战时,不仅蜀汉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境地,而且曹魏的后勤也有十分巨大的压力,正因为徭役大增,这才造成了孙狼与侯音等人的叛乱。也正是因为曹仁先去平了宛城的叛乱,随后又要抵抗关羽的大军围城,这才导致樊城危在旦夕。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曹仁在完成曹操布置的战略部署时没有做好,让关羽有了可乘之机,也让许都受到了威胁,因此在战事结束后,曹操对解了樊城危机的徐晃大肆嘉奖,却对据守的曹仁只字不提,足见曹操对曹仁的指挥不当有意见。
正是因为曹仁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不佳,这才让曹操不得不放弃了汉中的争夺,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关羽身上,只可惜在曹操倾尽全力阻止关羽时,蜀汉这边却没人及时支援关羽,甚至连占据了上庸三郡的刘封与孟达都没有出兵协助,这才导致了关羽在樊城之战中的失利...
查看详情>>与“关羽在樊城之战失败原因,其实跟曹操在汉中之战的撤退有关”相关的文章
让我告诉你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战败的原因并不在关羽身上
关羽“关二爷”的名号流传千古,同样也被尊称为“武圣”,完全是靠他的忠肝义胆和智勇双全得来的,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关羽有着一批死忠粉,人们对于他的故事津津乐道,惊讶他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完成不可能的人物,可人无完人,关羽失荆州,奔走麦城这些事又让许多人责怪他。
按照蜀国的战略布局,诸葛亮认为占领了荆州,那么在此地休养生息,那么蜀国将来会有强大之时,统一中原也是很有可能的。可偏偏关羽 丢掉了此地,这也怪不得有些人会怪罪于他了。
关羽并非是守不住荆州,在樊城之战失败,而是他太过骄傲了,一路走来他顺风顺水,对待敌人也有些大意轻敌了,所以才有了“大意失荆州”,一个人过去立下无数功劳,可一旦他犯了一个过错,那么有些人就会忘掉他之前所有的贡献,关羽便是被这些人指责。他们认为是关羽本人太过自负,却忽略了关羽并不是战无不胜,他所面对的敌人也很强大。
天下三分,刘备占领益州,在汉中打败了曹操的大军,趁势派刘封和孟达去占据上庸,如今蜀国计划顺利,而曹操集团内部不和,外部有敌人,内忧外患,只能采取防守政策。孙权的势力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荆州三郡,不过刘备占领着荆州南部,这样孙权只能筹谋着向北发展,可北有曹操,孙权很有可能会被刘备和曹操夹击,所以孙权想要驱赶荆州南部的刘备。
其实关羽在戏曲小说中被神化了,“万人敌”、“熊虎之将”,温酒斩华雄,过关斩将,水淹七军,甚至是敌人在死后也要他索命,但真实历史上的关羽有如此强大吗?其实并没有,若不然他也不会失败,实在是樊城之战中双方实力相差过大。
关羽带了五万兵马,而他要攻打的敌军只有两万,可关羽是在攻城,城中敌军选择耗下去,不直接迎战,就这么耗着关羽的军队,所以五万军队也折损了不少。而后曹操的援军也及时赶到,于禁、庞德率领七军,徐晃又支援了十万人,还有十二营作为后盾,相比下来,关羽只是孤家寡人,他被敌军包围,插翅也难逃了。
十万的军队,整整是关羽军队的两倍,而且曹操抽调的都是精锐部队,目的便是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曹操军队,关羽的背后还需要防范孙权军队的偷袭,孙权派出吕蒙、陆逊、蒋钦三人,带着全国的兵力,兵分三路,势必要拿下荆州。
面对着曹孙两家二十万以上的兵力,关羽的失败并非只是因为他个人性格原因,敌人实在是太过强大,纵使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带领军队取得胜利,若是只有他一人,想必是可以逃生的。
纵使面对强敌,关羽仍旧带着少得可怜的军队在守卫着荆州,可就连军心也没有统一,有许多人想要投降保命,可这些话,他们不敢当着关羽的面说,不然以关羽的性格,会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可能会直接杀了他们。傅士麋芳不战而降,刘封孟达夹带着私人感情,不肯派兵支援关羽,这样的队友,实在是令人气愤心寒。
不只是兵力相差太过悬殊,双方武将谋士阵容也天差地别,曹操这边汇聚了太多的人才,单挑出来或者比不上关羽,但加起来那就不输于关羽了,曹仁、于禁...
查看详情>>与“让我告诉你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战败的原因并不在关羽身上”相关的文章
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其实都是关羽面对的敌人太强
蜀国占据荆州,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部署,若占据此地静心发展,将来蜀国很有可能逐步壮大,最终,完成一统中国的霸图。
关羽作为“武圣”的代名词,是忠义的化身,一身的侠肝义胆,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世人的敬仰与尊敬。他讲义气、忠国家的故事,演绎了一千多年,经久不衰,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也给了后世的我们一些鼓励与动力。但是,历史上关羽丢失荆州、奔走麦城之事,被诸多责怪,对此,后人之人也是对此争论不休探讨不止。
骄傲、大意、轻敌等贬义词,均落到了关公头上,“大意失荆州”一词也由此而来。因为,他犯的错误实在是太大了,丢失荆州使蜀汉的前程被葬送,一时之间,关羽之前的好都被掩盖了。那么,关羽为什么会在那么重要的战役,樊城之战中失败呢?我想,这其中,除了关羽在作战指挥中的不当以外,还与他本人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很大关系:骄傲、自大、轻敌。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就是:关羽面对的敌人真的很强。
刘备取下益州后,在汉中击败曹操大军,接着派遣刘封、孟达占据上庸。而曹操集团经过内忧外患,进入守势。虽说如此,但曹操集团仍然是三大军事集团中最强的。孙权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荆州三郡,实力也大为增强,但因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南郡,使得孙权集团不但无力向北发展,而且,还有被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夹击的危险。
所以,孙权想方设法想占据荆州南郡。
关羽向来以“万人敌”、“熊虎之将”著称,在三国里一直都是强者的化身。特别是在演义中,更是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关斩将、水淹七军的豪杰英雄。就连死后,都要化作厉鬼来向吕蒙索命,那么,这样的英雄豪杰怎么会遇上更强的敌手呢?其实,看看樊城之战中诸多被人遗忘的现象,貌似强大的关羽,其实,并不怎么样,两军作战,实力也是相差较大。
我们从人数上来看,关羽出征时的确是有兵马五万左右,而曹仁只有兵马两万。从初期来说,关羽的军队人数占有优势。且看后续情况的发展,关羽打的是攻城之战,耗时耗力,损兵折将定自是不少,损失应该也不小。且紧跟其后,曹操援军也随之陆续赶到支援,先是,于禁、庞德的七军强势而来,后有,徐晃的数万人支援,最后,还有十二营兵作为其坚强的后盾。
这些可都是曹军精锐,加在一起相当于在十万兵力以上,其作战实力不容小觑。然而,这还仅仅是正面作战的兵力,我们再来看看背面敌人的支援。关羽背后的强劲敌人:孙权。孙权采取偷袭战术,向荆州兵分三路,吕蒙、陆逊、蒋钦各带一路,起倾国之兵攻打荆州,只为对付一个关羽。现在,我们再来算算两军对垒的实力如何,曹、孙两家兵力总和在二十万以上。
但是,关羽在这个时候,已是损兵折将,并没有多少兵力来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荆州的守兵也不多。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关羽不仅毫无援军支持,还有很多拖后腿的人,这一点更是为人所不齿。投降的人大有人在,因为怕关羽责罚,傅士仁麋芳更是不战即降;因为个人私怨,刘封孟达作岸上观,不派一兵一卒予以支持,最终,让关羽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查看详情>>与“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其实都是关羽面对的敌人太强”相关的文章
樊城之战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实都是关羽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
1.善待卒伍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关羽善待卒伍!降了于禁的三万人,没有将这些军队屠杀,而是送回江陵!
关羽不杀降虏值得称赞,但不得不说,这是个错误!
因为关羽一下子要养多三万人!导致供应不足!而且还要人去运送,看管这三万人!
我估计关羽是想到战后再将这三万人整编入自己的军队,扩充军力!又或者用于其他军事用途,例如修建城墙,当劳役等等!
这一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却让盟友孙权感到不安!这三万人一旦变成关羽的生力军,不仅孙权夺取荆州的机会变得渺茫,而且还会威胁到孙权!所以,受降这三万人看似如有神助,其实是飞来横祸!因为这三万人坚定了孙权出兵荆州的决心!
2.急于立功
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一开始,关羽对吕蒙是有所防备的,即使出兵襄樊,但还是留了足够的人马防守,但是一听到吕蒙病的不行,回去养病了,就放松了警惕!立即稍撤兵以赴樊!
可见关羽已经有点开始急于立功了,即使心知孙权对荆州虎视眈眈,但是关羽感觉襄樊就到嘴边了,于是决定搏一搏!
3.意骄志逸
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
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廪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
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吕蒙的装病,陆逊的装孙子,此时的关羽已经被二人迷惑,觉得东吴一代不如一代,意骄志逸,更加放松警惕!
此时的关羽没有想到陆逊这个名不见经传,并且对自己百般奉承的陆逊最后竟然封死了关羽退回益州的退路!!!
4.虎女犬子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孙权想和关羽联姻,可见关羽在刘备这边的地位可比宗室!就好像曹魏这边的诸夏侯曹!关羽向来看不起孙权,所以不答应这头婚事也不出奇,但是你拒婚可以有很多理由,为何偏偏要这样侮辱对方呢?对方好歹也是一方诸侯,和刘备是同等级的势力君主,您关二爷脾气再大也不能这样得罪对方的老大啊!如此一来,两家的关系变得更僵,虽然这可能是孙权的障眼法,用...
查看详情>>与“樊城之战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实都是关羽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相关的文章
三国里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下面总结出关羽失败的四点原因
樊城之战是蜀汉将领关羽主动发起的一场大型攻掠战役。起初!战事非常的顺利,关羽成功包围襄阳、樊城,而且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当时天底下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坐拥天下九州的曹操,甚至想着要以迁都的方式来避其锋锐。关羽可谓出尽了风头。
然而乐极生悲,这场胜利非常的短暂。在短暂的胜利之后,迎来的却是更大的失败。关羽不但没能顺利的拿下襄樊二城,甚至连自己的老巢荆州也被吕蒙一锅端了。
紧接着兵败如山倒,慌不择路,试图往麦城撤退,经过漳乡,最终在临沮身首异处。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樊城之战前夕,蜀国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想却因为樊城之战翻了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蜀国的得不偿失呢?
第一、三分兵力,蜀汉的战线拉的太长,兵力过于分散,兵员的调度,物资的转运难度非常大。
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刘备在汉中之战正处于收尾阶段。而诸葛亮又令孟达攻打上庸、房陵一带,才刚刚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战果。与此同时,关羽趁曹操汉中回兵不及,也开始向襄阳、樊城方向进军。因此!蜀汉出现了三线用兵的局面。
对于强大的曹魏来说,三线用兵或许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一旦战线拉的太长,增加了物资转运,以及兵员调动的难度,他们很难负担得起。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樊城之战,关羽至始至终都依靠的是荆州的有生力量。刘备自顾不暇,汉中的兵马一概没有支援到樊城之战,也没有多余兵员去为樊城之战转运物资。
关羽没粮了,根本不能找刘备要,因为刘备自己都忙不过来。所以他只好去抢夺东吴湘关的大米,给了孙权一个最好的出兵借口。
兵力不足了,也不能找刘备增兵,一则远水解不了近渴;二则刘备忙于解决汉中的残余势力,忙于整顿汉中;三则汉中军民人困马乏,即便支援过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
于是关羽让刘封发兵支援,但这时候刘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申家兄弟表面上投降了,实际上仍然占有主动权。被刘封拒绝后,关羽无奈之下,只好自给自足,作出了撤走荆州的驻防重军的决定,把这些人全部投在了襄樊一带。导致了荆州空虚的结果。
第二、关羽的战略指向存在很大的问题,时机也不够成熟
俗话说的好“有多的大锅,就下多少米”吃不下的千万不能硬撑,否则会撑破了肚皮。
关羽对襄樊用兵,一口气包围了襄阳、樊城两座军事重镇。瞎子都能够看出来他想干嘛,他的最终战略指向是汉都许昌。因为襄阳、樊城拿下了,南阳郡就再也没有险要可守了。如果南阳没有了,即意味着许都在蜀军面前裸露无遗,曹操必须往黄河以北迁都。
关羽这么做是想攻灭曹魏的节奏。逼迫得曹魏不得不跟蜀汉展开终极决战。这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战役。跟汉中之战不同的是,曹魏的增援部队会源源不断的,一波接着一波的支援到襄樊地区,曹操甚至不惜放弃了合肥的部分守卫。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起初,关羽的兵力看似非常充足。随着战役的进行,曹魏的兵马源源不断的赶往襄樊。关羽渐渐感到压力越...
查看详情>>与“三国里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下面总结出关羽失败的四点原因”相关的文章
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给徐晃?关羽并非武力不如徐晃而是因为这三点
三国时代,将星璀璨,而关羽无疑是极其耀眼的一颗。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曾经如此盛赞关羽:“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客观地说,就武力水准和军事造诣水平来看,关羽在三国时代确实是一流的。
纵观关羽一生,斩颜良、战黄忠、镇荆州、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是威震华夏,堪称万人之敌。历史早已证明:关羽的一生,是大放异彩的一生,是极具传奇的一生,更是骁勇善战的一生。
然而,一向骁勇善战的关羽,却在樊城之战中不敌曹魏名将徐晃,甚至是被徐晃追杀以至狼狈而逃。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呢?难道徐晃此人,真的是关羽的克星吗?这些问题,正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根据《三国志·徐晃传》所载:“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由上观之,在樊城之战中,徐晃采用了声东击西、稳扎稳打、出其不意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关羽,并且接连攻陷了关羽堑壕前所设置的十重鹿角,而后趁势斩杀了关羽帐下的胡修、傅方这两员武将。曹操听闻此事后,盛赞徐晃道:“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徐晃此战的胜利,标志着樊城之危的真正解除,也意味着关羽兵败麦城的开始。为此,曹操对徐晃感慨道:“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而刚刚威震华夏的关羽,之所以在樊城之战中不敌徐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羽轻敌大意
关羽自水淹七军、斩杀庞德、擒获于禁之后,便志骄意满,麻痹大意。曹操派遣徐晃率军驰援曹仁的时候,关羽很是不以为然,并没有做出周密的应对计划,而只是简单地用鹿角修筑了几道阵地工事。
此外,又加之关羽向来并不惧怕徐晃,而这又进一步助长了关羽的轻敌之心。而徐晃正是抓住关羽轻敌大意的致命弱点,采取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方式而一举击败了关羽。
其二:蜀军士气懈怠
众所周知,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而言,军心士气的强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古语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自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以来,蜀军便一直连续围城,士气早已消耗。当徐晃率军赶来时,关羽所统领的蜀军早就没有了战争爆发之初的那种锐气,全军士气懈怠,此乃兵家大忌。
反观徐晃所率的曹军,个个严阵以待,士气正盛。故而,徐晃以士气强盛之师战胜关羽士气不振之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其三:荆州后方出现隐患
纵观整个襄樊之战期间,关羽对荆州后方的安置一直都存在着隐患。他在听说东吴以陆逊代替吕蒙为将后,便把镇守荆州的重兵调到了前线。
正当关羽想倾尽全力攻取樊城之际,荆州果然出现了隐患。吕蒙白衣渡江,士仁、糜芳降吴,使得荆州尽失。自此,关羽陷入了进退两...
查看详情>>与“关羽樊城之战为什么会败给徐晃?关羽并非武力不如徐晃而是因为这三点”相关的文章
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